第44部 变形记
弗朗兹·卡夫卡Franz Kafka(奥地利1883~1924)
西方文坛推崇“卡夫卡是本世纪最佳作家之一”,并说“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那么,卡夫卡是首先会想到的名字”。尽管这些赞词未免有言过其实之嫌,但以《变形记》为代表的卡夫卡的作品的确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以至形成了一门专门研究和讨论其作品的“卡夫卡学”。
——《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
★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
★20世纪影响中国的百部中外文学名著之一
★虚妄荒诞与细节真实的完美结合
★20世纪现代艺术的鼻祖的代表作
20世纪初,在西方现代文艺流派异彩纷呈、此起彼伏的时期,卡夫卡以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和奇妙的构思以及纯客观的叙述方式构成了独树一帜的“卡夫卡式”艺术风格,从而在现代文学史上位于第一流的大家之列。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成为公认的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表现主义文学代表人物,这的确是个特殊现象。著名作家张炜曾经说过:“他(卡夫卡)的作品不多,但我们从文学史上却难以找到像他这样完整的、简洁的作家。他是一个不灭的、特别的灵魂,这个灵魂永远训诫和启示着人类。”
卡夫卡生前公开发表的作品极少,《变形记》即是其中之一,是卡夫卡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他最著名的流传最广的作品。作者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一个虚幻的故事,展现了现代人自我价值和个性的丧失和现代人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深刻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不得不承认,《变形记》是一篇带有病态色彩然而也是尖锐、独特的作品。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在西方,卡夫卡被誉为幻想小说的创造者,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德语作家。他的一生却始终处于悲观忧郁和深深的孤独感之中,他的这种情绪是他作品的基调。《变形记》是虚妄荒诞与细节真实的完美结合,是体现“卡夫卡式”创作特色的出色篇章。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旅行推销员,一天早晨,他醒来时突然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他想到今天要去赶5点钟的火车出差,但却翻不了身,起不了床,只能任凭父母和妹妹焦虑不安地在门外呼唤他。直到7点钟,公司派秘书主任来训斥他。格里高尔拼命挣扎到人们面前,吓得秘书主任大叫一声,母亲则晕倒在地,父亲恨不得把他打回房去。格里高尔心中想的却还是上班的事,他害怕失去工作,一再恳求秘书主任在经理面前为他美言几句,而秘书主任被吓跑了。母亲醒来后,他又慌乱地撞上桌子,打翻了咖啡壶,父亲生气地拿起手杖把他赶回房间,关在了屋里。
华文精选
清早,门都关着的时候,大家都想进他的房间,现在,他把一扇门开开,其他的门显然白天时都已经打开了,可是谁也不来了,而且钥匙都在外面插着呢。
起先,一说到挣钱的必要性时,格里高尔就总因为他羞愧与悲伤得心中如焚。
格里高尔虽然外形变了,但仍保留着人的观察和思考能力。由于父亲破产,家庭的重担就落到他的身上。他担负起全家的生活,还打算还清父亲的债款,准备送17岁的妹妹进音乐学院深造。现在,他为不能继续工作而感到羞愧、焦虑。妹妹每天照顾他的生活。他已经喜欢吃腐烂的东西,习惯了在墙壁和天花板上爬行。因此屋里的家具、甚至他最喜欢的挂画全部被搬走了,却没有人考虑到对他精神状态的影响。一天,母亲想看看他,但却被他的样子吓昏,父亲一气之下用苹果把他砸伤。由于格里高尔的变形,家里的生活更加艰难,他们不得不变卖首饰,辞退女仆。而且为了腾出房子出租而挤在了一起居住。格里高尔想到自己因遭遇了不幸而无法养家,并且老板、同事和朋友对自己非常冷漠,内心充满了痛苦。一天,格里高尔被妹妹动听的小提琴所吸引爬出了房间,被房客看到。结果房客要求退租并且愤然离去。从此,曾经对他充满同情的妹妹也否认甲虫是她的哥哥,并且主张将它弄走。他们把他看成是“我们一切不幸的根源”,把他锁在房间,不再理睬他。其实,格里高尔已经决心去死。他开始绝食,并在孤寂和饥饿中凄凉地死去。当做粗活的老妈子发现他干瘪的尸体时,全家人都松了一口气,感到无比的轻松和愉快。他们还特意请了一天假,一起去郊外旅游,庆祝新生活的开始。
经典导读
JINGDIAN DAODU
卡夫卡:一个预言家
卡夫卡是一个独特的人,在他忧郁恐惧的目光的审视下,周围的世界充满了荒谬感,他自己一生的生活与创作也是一个荒谬和自我矛盾的过程。首先,卡夫卡的自我身份就是极其矛盾、尴尬的,德国批评家龚特尔·安德尔对他的评价是:“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最初确是这样),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动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但他也不是公务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就作家来说,他也不是,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甚至,我们连卡夫卡的国籍也无法准确地认定,他是奥匈帝国时期生活在布拉格的一位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作家,但后人总要给他一个属性,只好称他为奥地利作家。他的身份如此难以确定,这本身就是一个寓言和象征。他是荒谬世界中的荒谬的个体,是一个永远找不到归宿的“边缘人”。他受到了紧密、无形和冷漠的挤压,敏锐的感觉和内心的苦闷无以排谴,便只好向自己倾诉,让一个本质的自我看一个变形的自我,并让自我倾诉成为唯一的生存方式。
华文精选
车到目的地时,他们的女儿第一个站起来,舒展舒展她那充满青春活力的身体,这在他们看来,就好像是在证实他们新的美梦和良好意图似的。
他已经几乎感觉不到自己背上有那只腐烂的苹果和周围已经发炎的、蒙着细小灰尘的地方。他怀着温情和爱意回想着他全家的人。他必须走开,他的这种想法比妹妹的还坚定呢。
卡夫卡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但他在生活中是一个卑微渺小的人。他是父亲意志的牺牲者,喜欢文学,却委曲求全地按照父亲让自己出人头地的愿望学习法律。他一方面为不能满足父亲的要求感到深深的内疚和无能,一方面又仇恨父亲的专横暴戾,仇恨父亲对有着独立的情感世界的人的压抑。同时他又受母亲的影响,具有忧郁、悲观、沉溺幻想的性格,他对生命有着细腻的悲剧式的理解,这就注定他在生活中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正如他自己所说:“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许多年前我第一次读完卡夫卡的《变形记》,强烈地感受到主人公格里高尔以及小说作者对人类之爱的无限渴望。我认定作者是一位身怀温柔之心的人。
——四川社会科学院人才研究所副研究员 林和生
如果你读书是为了找乐赶时髦,卡夫卡的《变形记》绝对不适合你,不适合你美酒加咖啡的浪漫。书中荒诞的痛苦,会将你刚刚举起的酒杯轻易击碎。如果你不是一个盲目的乐观主义者,此书可谓精彩至极,可反复阅读、细细品味。
——《卡夫卡传》
卡夫卡一生为自己的灵魂而写作,留下包括书信日记、中短篇小说和3部长篇小说在内的众多作品,但他生前却立下遗嘱,要他的朋友马克斯·布洛德将他所有写成的文字付之一炬。但他的朋友没有执行这个遗嘱,这才使后人得以知道卡夫卡的名字。他的中篇小说《变形记》和《美国》、《审判》、《城堡》3部长篇,均为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但在“卡夫卡式”的写作中,这3部经典长篇小说都没有写完。(www.xing528.com)
但卡夫卡的确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最早用敏锐的内心感悟而并非写实的人物塑造,用充满虚幻想象的象征和寓言而不是精彩的故事情节,来完成一次具有开创意义和独具魅力的文学使命,这使他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创始人。更重要的还不是他开创了怎样的文学,而是他最早发现了世界的荒谬和人的异化,最早发现了精神价值的沦落和自我的丢失,这使他成为整个20世纪人类的精神走向和生存现状的预言家。卡夫卡可以没有身份上的归属,但他必须寻觅幻想中的家园;他可以不为文学而写作,但必须为自己的灵魂而写作;他可以不是一个作家,但他肯定是一个人类灵魂遭遇的预言家。
《变形记》英文版封面
格里高尔的宿命,正是整个20世纪灵魂现状的宿命;卡夫卡的发现、忧郁、苦闷和矛盾,正是现代人的真实写照。 (崔 苇)
卡夫卡——制造绝版的人
卡夫卡是个犹太人。很多介绍说他是个奥地利人,更确切地说,他是那个已经确切地成为历史的奥匈帝国的子民。他和很多男人相似之处在于从小受粗暴专制的父亲的冷酷,没有在反叛中抗争,却真正成就了胆小如鼠、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忧郁的气质,这些能完全的体现在他毕生的作品中。而这种性格、这样的气质,几乎我们身边的男人们都具备,不过这些男人们却都是甲壳虫,可这些男人们都在尽量的炫耀着自信自傲的甲壳,卡夫卡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在展示着甲壳内部的卑怯柔弱。
在西方现代文学的星空中,卡夫卡的名字是一颗耀眼的彗星。如果说,20世纪上半叶它还没有完全从云翳中走出来,那么整个下半叶几乎所有的亮星都向它让路,直到21世纪初的现在,仍没有改变这一现象的迹象。
——著名学者 叶廷芳
《变形记》是荒诞不经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作作家的一场“梦魇”或者一种潜意识活动。小说所表现的是不少现代派作品共同的主题:丧失自我的悲哀和寻找自我的失败。格里高尔在“累人的差事”和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完全失掉了自我。他想找回生活的乐趣、自我的价值,但彻底失败了,变成了一只人人恐惧、厌恶的大甲虫。大甲虫是一个绝妙的艺术象征,它象征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异化”处境,它象征了自我的一种怯懦、逃避和封闭。卑微的小人物是无力同现实抗衡的,他只能躲进甲壳中,忍受孤独,冷眼世界。
——山西大学教授 段崇轩
我这样地去想象他:20世纪,欧洲。某些有温柔的风的夜晚,弗朗兹·卡夫卡博士蹑手蹑脚地走到书桌前,有花香随风而至,一切那么安详,这使他感觉异样地放松,终于有了勇气提起鹅毛笔的时候,窗外有巡逻队皮靴笃笃的踏响宁静,他战栗了,并为此而恐怖。那笃笃声渐渐远去直至消失后,许久他才能安定下来,笔下终于放开了。卡夫卡完全地展示了自己作为可怜的政治旁观者的那种悲哀,同时又对自己这样的小人物,描述各样的衣服来,变幻着手法的表示自己的微渺……但他的手法却真的高妙!
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卡夫卡这位表现主义大师,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很多作家同此命运)。他善于用一种景象——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文学之于现实主义,远比现代主义的可读性要求为高。就是说,现实主义文学从某种意义上,比现代主义要通俗得多。可以说,现代主义天生就是沉闷的。
卡夫卡肯定是个极其沉闷的人,是灰暗的,是不积极向上的人。于是,现代主义也跟着这样发展过来。这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有很完整的体现。
比如说,一个命题:人。
现代主义是绝对不可以重复的,这是令所有现代主义作者都感到悲哀的事情。用现代主义手法写出来的“人”,是人类的代表,而且是人类的典型代表,我们再写一个,就重复。这就造成了我们不可以再用现代主义手法去写“人”。
卡夫卡及他以后的现代主义风格,如同一个幽灵,飘荡在文学的上空。虽然他以后时而出现的作家、流派、思潮都比较短命,但孤立的作者一旦找不到创作的出口和台阶,就会去拽现代主义的边毛了。但他们往往想不到,那样的去写“人”的现代主义,是制造了一个完全,一个标准,还怎么再去攀登?那简直就是绝版。
纵观卡夫卡,他是伟大的,跟托尔斯泰一样的伟大,因为他是制造绝版的人。 (佚 名)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弗朗兹·卡夫卡是一个病态的天才。他和爱尔兰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并称为“现代文学之父”。他的一生短暂而平淡,充满了痛苦、孤独和忧郁,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而这些作品又反过来激励和启发人们满怀希望地去追求自由和力量。
卡夫卡1883年7月3日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百货批发商,性格粗暴,“专横有如暴君”,对卡夫卡向来管教很严。卡夫卡生来体弱敏感,性情温和,他一方面十分崇拜父亲、敬畏父亲,另一方面,一直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中”。而他的母亲气质忧郁、多愁善感,对卡夫卡悲观孤僻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卡夫卡自幼热爱文学,从小学到中学都在德语学校读书,后来学会捷克语。在中学时期开始对法国自然主义戏剧和易卜生,以及斯宾诺莎、尼采、达尔文等都有极大的兴趣。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德国文学,不久受父亲之命改学法律。1906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大学期间,他接受了存在主义先驱、丹麦哲学家基尔凯戈尔的思想并受到中国老庄哲学的影响。在爱好文学的同学马克斯·布洛德的鼓舞和支持下,开始了文学创作。布洛德是卡夫卡终生的挚友,卡夫卡还曾与布洛德夫妇游历了意大利、法国、瑞士、德国等地。而且卡夫卡还与布拉格的作家有了来往,参加了一些社交活动,写成了他后来发表的首篇短篇小说《一场战斗纪实》(1904)。
卡夫卡(1883~1924)
毕业后,卡夫卡虽然“厌恶一切与文学无关的东西”,但不得不从事职员的工作。他先在法院实习一年,在“通用保险公司”当见习助理后,1908年到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任职直至因病退休。由于卡夫卡体质较弱,后来又长时间坚持夜间写作,这使他一生都伴随着疼痛、失眠和神经衰弱。从1917年开始,卡夫卡患上肺结核开始咳血。1921年,卡夫卡肺结核复发。1922年6月辞职。1924年因肺病恶化,医治无效,于同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近郊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创作勤奋,但并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他将写作看作是寄托思想感情和排遣忧郁苦闷的手段。他生前发表的作品仅占全部作品的1/9。卡夫卡主要作品还有3部没有结尾的长篇小说《美国》(1912~1914)、《审判》(1918)和《城堡》(1922),短篇小说《判决》(1912)、《地洞》(1923~1924)、《中国长城的建造》(1918~1919)等,以及一些书信和日记。在去世前,他托付挚友布洛德将其作品全部烧毁。但布洛德出于友谊与崇敬之情,违背了卡夫卡的遗愿,整理出版了《卡夫卡全集》(1950~1958),让世人不至于与这位世界文学大师失之交臂。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长篇小说《审判》是卡夫卡独特的艺术方法形成的标志,它写了一个公民无端遭到逮捕和处决,揭露了带有封建专制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的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其中有些情节近于荒诞,但对于作者所生活的奥匈帝国的社会环境来说,它反映的却是真实。
※ ※ ※ ※
《城堡》是一部典型的“卡夫卡式”的长篇小说,小说以象征、隐喻、荒诞的手法,将作者和读者的共同经验、梦幻般的内心世界和现实主义描述交织起来,具有独特的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小说主人公K为了请求政府批准他在城堡附近的村子里安家落户而前往城堡。但是城堡看起来近在咫尺,却总也走不到。于是K冒充是土地测量员住进了村子里的客栈。城堡统治者是CC伯爵,但却没有人见过这位伯爵。K为了走进城堡,想尽一切办法。他先找了一个向导,然而走了整整一天也没走到。后来他又勾引城堡官员的情妇,又找到村长……小说没有写完,但据卡夫卡好友布洛德回忆,卡夫卡预计的结局是,K临终时得到城堡的通知:K不许进入城堡,但可以留在村中居住。卡夫卡在小说中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邪恶、人的苦恼和压抑、官僚统治的罪恶,而K的命运象征着孤独的人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