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雪国川端康成经典作品,深情描写驹子与岛村的缠绵纠葛

雪国川端康成经典作品,深情描写驹子与岛村的缠绵纠葛

时间:2024-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43部雪国川端康成Kawabata Yasunari川端氏的《雪国》里,纤细连接着强韧,优雅与人性深渊的意识互挽着手。小说主人公岛村第一次到雪国的时候,认识了艺妓驹子。无所事事的岛村出于对驹子的思念又一次来到了雪国。岛村决定离开雪国,驹子为他送行。——著名学者三岛由纪夫第二年的秋天,岛村再一次来到雪国,又见到了驹子。

雪国川端康成经典作品,深情描写驹子与岛村的缠绵纠葛

第43部 雪 国

川端康成Kawabata Yasunari(日本1899~1972)

川端氏的《雪国》里,纤细连接着强韧,优雅与人性深渊的意识互挽着手。在其明晰之中,隐含着不见底里的悲哀,尽管属于现代,中世纪日本修道僧的孤独哲学却呼吸于其间。他对用语的选择,显示出现代日语极致的精妙,以及微妙的震颤和战栗的感受性。

——日本作家 三岛由纪夫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20世纪影响中国的百部中外文学名著之一

★百年十部影响深远的小说之一

★川端康成创作的成熟标志和艺术高峰

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文学大师,也是一位一生执著于艺术追求的唯美主义大师。他在文学创作中努力探索,最终以东方和日本的传统精神为基础,并注重对西方人文主义理想和写作技巧及心理分析的研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正如川端康成称自己“既是日本的,也是东方的,同时又是西方的”,他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美是纯粹的、悲哀的、朦胧而感觉性的美,是融合了日本文化最深层的东西和西方文化最广泛的东西,是属于整个世界的美。

《雪国》是川端康成创作的成熟标志和艺术高峰,体现了川端康成艺术世界中独特的孤独与死亡之美,探讨了人生的伤感。1968年,川端康成因此书“以敏锐的感觉及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从而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日本作家,也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瑞典皇家科学院常务理事安德斯·奥斯特林说:“由于川端康成的获奖,日本第一次跻身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国家的行列。这一决定从根本上讲有两点重要意义:其一,川端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具有道德伦理价值的文化思想;其二,川端先生在架设于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精神桥梁上,做出了贡献。”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经典著作,是作者经过15年的思索断断续续写完的一篇中篇小说。它在思想上表现出作者对下层妇女的同情和对人生命运的感伤,而在艺术上则体现了东西结合的独特风格。

小说主人公岛村第一次到雪国的时候,认识了艺妓驹子。驹子的美丽和洁净给岛村留下很深的印象。驹子向岛村诉说了自己凄苦的身世:她生在雪国,15岁就到东京当了艺妓。后来被一个好心人赎身,但是他不久就死去了。后来她跟随三弦师傅学琴,由于师傅的儿子行男生病,她为了生计不得不又当上了艺妓……岛村想和她交朋友,而不想把她看作艺妓难为她。驹子很受感动,她主动接近了岛村,特别是当她听到岛村对歌舞的见解后,对岛村就更加亲近。岛村喜欢上了驹子。当天晚上,驹子陪别的客人喝酒,醉了,她大喊着“岛村先生”闯进了岛村的房间,猛然倒在了岛村的身上。

华文精选

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象,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的世界。

这是清澈得近乎悲戚的优美的声音,像是从什么地方传来的一种回响。

无所事事的岛村出于对驹子的思念又一次来到了雪国。在火车上,他偶遇了不曾相识的叶子、行男。他在火车镜子的反光影子里看到的叶子有着难以形容的缥缈的美。他没料到,叶子他们和自己在同一个车站下车。岛村来到旅馆找到了驹子,驹子告诉岛村,她有写日记的习惯,还经常看小说、记笔记。第二天早晨,岛村看到镜子中的驹子显示出无可比拟的洁净美丽。下午,岛村在散步时碰见驹子,驹子邀请岛村到家里坐坐。当岛村打听起行男的病情和陪同行男的姑娘叶子的情况时,驹子变得很生气。岛村离开了驹子的家,遇到一个女按摩师。她告诉岛村,驹子已经和行男订婚了,为了给他挣钱看病,所以才又当了艺妓。后来,驹子向岛村否认了按摩师的关于订婚的话。驹子的三弦已经弹得非常好了,但她的生活却是空虚的,她无法改变现状。岛村决定离开雪国,驹子为他送行。这时,叶子赶来,说是行男病危,要驹子回去。但是驹子断然拒绝说:“我在给客人送行,不能回去。”岛村劝她不要送行了,可她仍坚持去。

《雪国》(这部作品我不知拜读了多少次!)太过高大,渺小的我就如同一个牧童仰望着远方青青的阿尔卑斯高峰一样,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登上那座山。

——著名学者 三岛由纪夫

第二年的秋天,岛村再一次来到雪国,又见到了驹子。这时行男已经死了。岛村发现驹子有个男人,虽然已经维持了5年了,但是她并不喜欢那个人,甚至想做出一些不轨的事情来和他断绝关系。驹子总是在很早或很晚不正常的时间到岛村房里来。旅馆开始准备迎接来参观枫叶的客人了,叶子也来帮忙。叶子的出现让岛村招呼驹子时有了顾虑,他觉得叶子能够看穿他的内心。驹子总是来岛村的房里坐坐,她有时也觉得难为情,但她真的对岛村十分爱慕,可是岛村却认为驹子的爱情是徒劳的。驹子感到岛村对叶子的渴望,她感到悲哀。她因为岛村无意中说的“你是个好女人”而误解了岛村,她认为岛村是在挖苦耻笑自己,因此非常愤怒。

岛村在雪季临近时决定回到东京去。在他临行前,村里突然失火了。当他和驹子跟随大家跑到现场时,看到叶子从二楼直挺挺地坠下。叶子死了,驹子跑过去将叶子抱在怀里,疯狂地喊着让众人让开。岛村被人群拥挤着,他抬头向上望去,觉得银河像是刷地一声流进了自己的内心。

经典导读

JINGDIAN DAODU

川端文学的典范之作

《雪国》是川端康成在对东西方文学的比较和交流的思考中诞生的。

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中力求体现日本的传统美,《雪国》中对此又做了进一步的探索,更重视传统美是属于心灵的力量,即“心”的表现,精神上的“余情美”。《雪国》接触到了生活的最深层面,同时又深化了精神上的“余情美”。他所描写的人物的种种悲哀,以及这种悲哀的余情化,是有着这种精神主义的价值,决定了驹子等人物的行为模式,而且通过它来探讨人生的感伤,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家强作自我慰藉,以求超脱的心态。作家这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美学追求,富有情趣韵味,同时与其人生空漠、无所寄托的情感是深刻地联系在一起的。

《雪国》英文版封面

《雪国》在艺术上拓宽了《伊豆的舞女》所开辟的新路,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它是川端创作的成熟标志和艺术高峰。它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艺术上开辟了一条新路。川端习作之初,他的作品大都带有传统小说的性质,多少留下自然主义痕迹,情调比较低沉、哀伤。新感觉派时期,他又全盘否定传统,盲目追求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无论在文体上或在内容上都很少找到日本传统的气质,但他并没有放弃艺术上的新追求,且不断总结经验,重又回归到对传统艺术进行探索。如果说,《伊豆的舞女》是在西方文学交流中所作的一次创造性的尝试,那么《雪国》则使两者的结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二,从此川端的创作无论从内容或形式上,都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川端经过不断的艺术实践,不断丰富创作经验,他的艺术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创作个性得到了更加突出、更加鲜明的表现。他善于以抒情笔墨,刻画下层少女的性格和命运,并在抒情的画面中贯穿着对纯真爱情热烈的赞颂,对美与爱的理想表示朦胧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和徒劳毫不掩饰的渲染,而且对人物心理刻画更加细腻和丰富,更加显示出作家饱含热情的创作个性。尽管在其后的创作中,川端的风格还有发展,但始终是与《伊豆的舞女》、《雪国》所形成的基本特色一脉相连,其作品的传统文学色调没有根本变化。 (叶渭渠)

死亡使美丽永恒

川端康成的小说中,有因离别产生美的《伊豆的舞女》,也有因死亡产生美的《雪国》。在日本,《雪国》发表时引起了轰动,喜欢它的人认为这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抒情文学的顶峰”,不喜欢的人认为是“颓废死亡的文学”。(www.xing528.com)

是否喜欢《雪国》,主要在于是否认同川端康成在小说中透露出的独特审美——死亡也是美。如:川端康成描写了叶子优美的死亡:

在水流前面,忽然浮现出女人形体。她落下来的样式是这样的:女人的身体在空中形成水平线……那正如一种非现实世界的幻影。她的姿势仿佛是无休无止的状态,僵硬挺直的身体在空中伸长往下落,变得柔软,却带有木偶人风味的无抵抗和不含有生命力的自由自在。

华文精选

岛村仿佛坐上了某种非现实的东西,失去了时间和距离的概念,陷入了迷离恍惚之中,徒然地让它载着自己的身躯奔驰

人嘛,都是脆弱的。据说从高处摔下来,就会粉身碎骨。

叶子死亡的身体呈现出自由自在的美,之所以“自由自在”是因为死亡让人脱离了现实的肉体,脱离肉体后的纯粹精神因此自由而美丽。

如果我们把《雪国》看成一个关于“美”的寓言故事,便可能得出一个结论:《雪国》实际上是岛村寻找至美的过程,他在“雪国”里找到了现实美,也发现了艺术美,最后通过死亡看到了至美。

两位女主人公驹子和叶子正分别代表着现实美与艺术美。面对两个美丽的女人,岛村很容易就拥有了驹子的现实美,但他一直忘不了也难以接近叶子的艺术美。甚至,在岛村看来叶子的艺术美也不是纯粹的,因为纯粹的艺术美是完全超脱于现实、超脱于肉体之上的。对于依然生活在现实、肉体中的叶子来说,死亡是达到至美的唯一途径。最后,叶子被烧死,脱离了肉体的躯壳,她的美在死亡的那一瞬间永存。所以,作者这样描写叶子死的那个时刻岛村的感觉:“银河像是刷的一声流进岛村的内心去。”叶子死了,岛村终于看到了纯粹的美。在《雪国》中,想要达到艺术美只有以死亡为代价,死亡从而成为美的开始。不知道川端康成在自杀的一瞬间,是否也得到了永恒的美? (阳 雯)

读川端康成

我关注川端康成,始于创作之初。最早看到的是川端康成的《雪国》,那是一本不厚的书,里面收着《雪国》与《伊豆的舞女》两篇作品。我一下子被吸引了,说吸引这个词,显得皮相了,应该说,我是被迷住了,一直迷到了内心里。我开始创作以前,接触到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都是与政治相连的,接触到的外国文学作品大都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似乎文学就是那一种模式。也曾接触了一点现代主义作品,也被吸引过,那是缘于创作者对新奇天然的渴求。

对研究者来说,《雪国》这部小说不仅是川端文学,而且是昭和文学乃至整个近代文学的阿尔卑斯高峰。

——日本上武大学教授 原 善

川端康成的文学明确地体现了日本美的传统,它代表日本文学走向世界是最合适的。有趣的是,川端文学并不代表明治以后日本近代文学的主流。它的文风、基本点和作者的生活态度都不同于日本近代文学,可以称作是一个异端。但是,与大多数异端文学家疏远文坛的主流,在怀才不遇中沉默下去相反,川端康成在本质上虽然属于异端之列,却根本没有遭到冷遇。……这不光是川端的人品,也是所谓“川端文学的柔美魔力”的奇怪的魅力在起作用。

——日本评论家 奥野健

读到了川端康成,我是真正的喜欢。不知为什么,我读川端康成的作品时,会浮现当初读唐后主李煜诗词的感觉。我觉得他们的作品有相通的地方。细想想,这种感觉是莫名的。因为他们一个是古代人,一个是现代人;一个是写诗词韵文的,一个是写小说散文的;一个是写亡国之痛的,一个是写恋爱之悲的。然而在我的感觉中,依然认为他们的作品有一种本质的相通,都有着一种文学的色彩,细腻的、哀至心灵的色彩。川端康成的小说每一个句子都有着一种调子,便如李煜的诗词每一个字都有着一种调子,那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调子。作家创作一部作品并不难,要在作品中形成一种调子就不容易了,也许有的作家一辈子都不知道要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调子。

当然,川端康成的调子并非只在景色的描写中,而在他整个作品的情景描绘中,有着一种真正的文学的调子,一种真正的文学的味道。

川端康成是东方作家,东方的作品大多轻灵,似乎显得不怎么“厚”,川端康成的作品写的多是感觉,感觉细微到莫可名状,不大用什么故事来表现“思想”,因此,似乎就显得不怎么深了。我们习惯于讲“思想深度”,其实能用一两句话概括的“思想”,根本谈不上深度。深度正在说不清道不明之处,川端康成作品所表现的艺术深度,便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在这方面已近于无可比拟,是真正的大师。大师与大师之间没有层次差别,只不过都把他们的个性张扬到了极致,个性是没有高下之分的,要不,大家都去攀高,写成一类的东西了。 (储福金)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川端康成是一位内心充满矛盾的文学大师,他的内心始终处于无法排遣的孤独中,正如他在《十六岁的日记》中所述:“我在世上越发孤单和寂寞了”,因此他的作品也很自然地带有这样伤感没落的情调。而他最终选择了走上不归之路也与此有很大关系。

1899年6月14日,川端康成出生于大阪已经衰落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荣吉是一位医生,在川端一两岁时就患肺结核病去世了,他的母亲也在同年因为同样的病死去,这造成了川端康成一生孤独的根源。成为了孤儿的川端被祖父母带回故乡抚养,而他的姐姐则被另一位亲戚收留。祖父母因为溺爱川端,担心他被别人欺负而把他关在屋子里。童年的川端和外界几乎没有任何联系,狭小的生活空间让他感到忧郁和苦闷。他上小学之后,祖母和姐姐相继离开人世,他只能和年迈体弱的祖父相依为命,而祖父那孤独的影子给川端留下了永远的记忆。15岁那年,祖父也去世了。川端真正地孤独了。他把自己所有的感情都倾诉在本子里。他的《十六岁的日记》(1925)就记载了祖父病重期间自己内心的感受和痛苦。中学时代,川端康成就已经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了一些诗歌、杂文和小说,显示出了文学才华。

1924年,川端康成从东京大学毕业。他开始正式走上专业作家的道路,并参与创办同仁杂志《文艺时代》和《文学》。由于他们重视感觉和技巧,因此被称为新感觉派。川端康成在小说创作中着重表现自己孤独的感情、失恋的痛苦,还有对下层妇女的同情。二战前的主要作品有《招魂节一景》(1921)、《伊豆的舞女》(1926)、《温泉旅馆》(1929~1930)、《浅草红团》(1929~1930)、《禽兽》(1933)等等。

川端康成(1899~1972)

川端康成的创作内容没有受到二战的过多影响,但战争使他对日本生活方式和文化更加依恋,他开始更自觉地探索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创作道路,《雪国》就是他在二战期间的重要作品。战后,他的小说一方面走注重日本化的东西合璧的道路,写出了《舞姬》(1951)、《名人》(1954)、《古都》(1962)等名篇;另一方面写了很多明显带有虚无和颓废倾向的小说,如《千只鹤》(1951)、《山音》(1954)、《睡美人》(1961)、《一只胳膊》(1963)等。

川端康成一生创作了130余篇中短篇小说,获得了多项荣誉。1952年获日本艺术院奖,1957年获联邦德国歌德奖章,1958年获日本菊池宽奖,1960年获法国政府艺术文化勋章,1961年获每日出版文化奖,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以及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等国内外多种荣誉。然而,这些成就不仅没有给川端康成带来心灵的慰藉,而且使他的心情更加压抑,他依然在孤独苦闷中生活着。1972年4月16日,他突然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含煤气管自杀,没有留下遗书。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小说表现了年轻美丽日本艺妓薰子和一位青年学生之间纯真伤感的爱情。他们的爱情短暂而凄美,虽然没有结果,但是却一样刻骨铭心。川端创造了日本式的经典爱情,并被5次搬上银幕,广为传诵。

※ ※ ※ ※

《源氏物语》是11世纪初的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作者是一位被称为紫式部的女贵族。作品叙述了以源氏及其岳父左大臣为代表的皇室同以弘徽殿女御及其父右大臣为代表的皇室外戚之间的权力斗争,通过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遭遇,表现了当时平安王朝社会政治的腐败现状、贵族的奢侈生活和女子的悲惨命运,揭示了贵族阶级的内部矛盾及其必然崩溃的趋势。《源氏物语》表现出日本古典传统美学风格中的物哀、风雅,富有日本典型的民族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