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国文学经典:追忆似水年华

外国文学经典:追忆似水年华

时间:2024-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42部追忆似水年华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普鲁斯特的文章是我所见过的最艺术的文章。……普鲁斯特的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在西方现代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追忆似水流年》在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中无疑是一座丰碑。普鲁斯特是一位非常注重对小说形式进行探索的作家,从《追忆似水年华》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外国文学经典:追忆似水年华

第42部 追忆似水年华

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法国1871~1922)

普鲁斯特的文章是我所见过的最艺术的文章。……我在普鲁斯特的文章风格中寻找缺点而不可得。我寻找在风格中占主导地位的优点,也没有找到。他不是有这样那样的优点,而是一切优点无不具备……任何另一种风格,和普鲁斯特的风格相比,都显得黯然失色,矫揉造作,缺乏生气

——法国著名作家 安德烈·纪德

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

★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中的一座丰碑

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最有影响的书之一

海明威推荐书目之一

20世纪20至40年代,“意识流”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创作原则随着意识流小说的发展、繁荣,而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普鲁斯特就是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他使法国小说从传统走向现代,并以艰苦卓绝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为意识流小说开辟了新的境界,为西方现代小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人们把他和乔伊斯卡夫卡并称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三大奠基人。

普鲁斯特的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在西方现代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马塞尔·普鲁斯特像一位伟大的建筑师,他以30年的时光,用回忆的砖石砌就了一道辉煌的时光走廊。作品如一幅巨大的银幕展现在我们面前,上面回忆、印象的画面投影不断闪动,层层叠叠。在动笔创作之初,普鲁斯特就考虑到,要把这部作品建筑得像一座教堂,它标志着“意识流”作为一种文学流派正式登上文学舞台,并掀起了意识流流派创作的高潮,在此之后涌现出的众多意识流大师都从中得到启发。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普鲁斯特从1909年起开始创作300万字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直到去世前才全部完成,而直至1927年,该小说的7部15卷才全部出齐。这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是作家对自己的经历与感受的心路历程的回忆记录。

叙述者是马赛尔,他患有失眠症,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断断续续地回忆起了童年时期在贡布雷的生活。贡布雷周围有两条小路。一条通向斯万家,另一条通向盖尔芒特家。斯万在剧院结识的交际花奥黛特介绍他去了富裕的资产者维尔迪兰夫人的沙龙。起初,斯万并不喜欢奥黛特,但当他发现她是教堂一幅壁画上叶忒罗的女儿西坡拉的化身时,就爱上了她,后来成了她的情夫。维尔迪兰夫人厌恶斯万,不再邀请他,从此斯万再也没见到奥黛特。

马赛尔在香榭丽舍大街散步时认识了奥黛特的女儿希尔贝特·斯万,并爱上了她。但希尔贝特却故意躲避、疏远他,马赛尔假装和她断绝关系,结果弄假成真。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对这段恋情也渐渐淡忘,也很少拜访斯万夫人。

华文精选一个妙龄少女使人联想到一个海滩,联想到教堂一尊雕像的头发,一幅古老的铜版画,每当她出现的时候,人们总会想到一幅令人爱不释手的美丽图画,但这个令人神往的联想是很不牢固的,如果你和哪个女人整天生活在一起,你就再也看不到使你对她产生爱情的任何东西了。

一个人只爱他未曾拥有的东西,一个人只爱他所追求不到的东西。

每当我重新迈出这同样的一步,一只脚踏在那块较高的石板上,另一只脚踏在那块较低的石板上的时候,深沉的爱都使我的双眼沉醉,空气清新、阳光灿烂的感觉在我周围旋转……

两年后,马赛尔和外婆一起去海滨城市巴尔贝克,认识了外婆的女友维尔巴里西斯侯爵夫人。侯爵夫人是盖尔芒特家族的成员。马赛尔和侯爵夫人的外孙圣卢成为朋友。

一天,马赛尔在海边看到一群姑娘,其中一个推着自行车。一次,他在一个画家的家中又遇到了那个推自行车的姑娘——阿尔贝蒂娜。她很神秘,对马赛尔来说是个谜。

马赛尔和外婆回到巴黎,他得知圣卢在东锡埃尔服兵役,于是决定去看望他,希望以此结识圣卢的舅妈盖尔芒特夫人。圣卢带马赛尔到维尔巴里西斯夫人府,盖尔芒特公爵夫人也到了。她是个让人爱慕的女人,举止优雅、谈吐风趣。马赛尔还遇见盖尔芒特公爵的弟弟夏吕斯男爵。饭后,夏吕斯男爵请马赛尔陪他散步,他是个同性恋者。

华文精选

也许从未体验过得快乐事实上并不存在,也许到了眼前,这种快乐的神秘性就烟消云散了,也许这只是欲望的一种投影,一种海市蜃楼。

我看圣日耳曼区的所有的快乐显现在我面前,集中在她(盖尔芒特夫人)矮小的身躯下,就像集中在一只贝壳里,夹在玫瑰色珍珠层那发光的壳瓣中间一样。

真正的美是那么特别,那么新奇,以致我们看不出那是一种美。月亮已悬挂在空中,宛如一瓣小心剥净的橘子,尽管表面有些损伤。再过数小时,它也许会变成一弯铮铮的金钩。

马赛尔外婆的去世使马赛尔对生活感到失望。

马赛尔又去了巴尔贝克,阿尔贝蒂娜也在附近一个疗养地。他先是回避她,后来又常去看她。他怀疑她是双性恋。他对喜欢阿尔贝蒂娜的人产生了嫉妒,劝说她和他一起返回巴黎,并把她软禁在自己家中。马赛尔愿娶她为妻,但阿尔贝蒂娜终于还是不愿受婚姻束缚而不辞而别,后来她不慎坠马而死。

马赛尔陪母亲到威尼斯旅游,这时,收到了希尔贝特的信,她要和圣卢结婚了。斯万死后,希尔贝特的母亲奥黛特嫁给了福什维尔伯爵。希尔贝特邀请马赛尔去福什维尔伯爵家做客,在那里,他得知希尔贝特在小时候曾经爱过他。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马赛尔一直生活在疗养院里。他曾三次返回巴黎,第二次回去的时候,他在街上遇见了失势的夏吕斯,并偶然发现夏吕斯是性虐待狂。他还获悉圣卢在前线阵亡了。马赛尔第三次回到巴黎时,战争已经结束。寡妇维尔迪兰夫人嫁给亲王做上了王妃。一个下午,马赛尔来到盖尔芒特王府门前,铺在院子里大小不等的石板让他回想起了威尼斯圣马克教堂中的石板,感到了吃浸泡在茶水中的玛德莱娜小点心的那种快感。他觉得自己超越了时间界限,可以通过文艺创作找回失去的时间。

普鲁斯特凭借着一部小说,便在文学史上实现了一场“逆向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令自己跻身于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列。《追忆似水流年》在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中无疑是一座丰碑。作品以行云流水的笔触,丰富细腻的联想将时间这一主题固定化为文学命题,从而完成了一项创举。

普鲁斯特是一位非常注重对小说形式进行探索的作家,从《追忆似水年华》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在体裁上打破了小说与散文的界线,大量地运用散文的笔法,松散如行云流水,各个篇章相对独立却又浑然一体。整部小说洋溢着一种神秘的诗的氛围,正如作者感受到的生活一样,总是飘荡着一种诗的气氛,一种神秘的温馨。

经典导读

JINGDIAN DAODU

寻找失去的时间

普鲁斯特在《让·桑特依》的题词中写道:“我是否能把这本书称为小说?可能称不上,但这是我一生的精华,是消逝的年华中那些令人心碎的时刻汇集而成,其中没有掺杂其他任何东西。这本书不是编造而来,而是收获所得。”

对于1900年至1950年这一段历史时期来说,没有比《追忆似水年华》更值得纪念的小说巨著了。

——法国文学史家、批评家安德烈·莫洛亚(www.xing528.com)

这段话也适用于《追忆似水年华》。这部作品译为《寻找失去的时间》更为合适。它用第一人称来写,但并不是自传体作品。作品中的叙述者没有姓,只有“马赛尔”这个名字。此人相当奇特,“他不仅是主人公和演员,而且还是自己行动的观众”。作者把这个人物当做故事的依托和视野的中心。

小说取材于作者的生活和经历,但所描写的世界并不是作者生活的世界的翻版。普鲁斯特出身于大资产阶级家庭,他一生走过的道路是从沙龙到沙龙的道路,因此,他作品中反映的自然是上流社会中度过的良辰美景。可以说,《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上流社会的编年史。这部小说描写的时代是法国走上帝国主义的历史阶段,随着垄断资本的日益集中,上层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贵族阶级日趋没落,对往日纸醉金迷的生活无限留恋,抚今思昔不胜感叹。小说以细腻的笔调刻画了他们的怀旧之情,对他们庸俗、腐朽的情趣也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鞭挞。

《追忆似水年华》英文版封面

这部小说基本上是按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的,只有在“斯万之恋”中采取倒叙的手法。但是,它和传统的小说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小说的故事支离破碎,各个段落互不连贯。其次,小说没有系统的情节,没有戏剧性的场面,即使有,也只是一些没有前因后果的场面,而是涉及的是次要人物。作品中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作者对某一主题的感想,它们使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比拟的魅力。例如,在叙述者慢慢苏醒或失眠时,作者就对这种半睡半醒的状态进行细腻的分析,听到一支奏鸣曲就对音乐发表议论,同一位画家邂逅则谈论对绘画的看法,恋人吃醋时,就提出种种假设进行解释。可以说,这部小说的特色之一,是小说家不时被散文家所打断。

贯穿这部小说始终的主题是时间,即“失去的时间”和“找回的时间”。普鲁斯特认为,时间并没有消逝,而是埋藏在我们自身之中。叙述者和我们每个人一样,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储存了他各种不同的自我,以及他看到的各种人物形象和社交界的各种场面。通过一种意外的感受,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的往事又奇迹般地再现出来。

这种无意中回忆起往事的体验,并非普鲁斯特的独创。但普鲁斯特的小说全部都是从这种无意识回忆中产生的。这种无意识的回忆往事,是通过现时的感觉和忘却的过去之间的一种巧合来进行的,比用理智来回忆要清晰得多,原因是用理智回忆的往事无所依托,重现之后会很快消失,而无意识的回忆往事有现实的感觉作为依托,能产生一种强烈的印象,使人对时间有立体感。因此,普鲁斯特认为,这种埋藏在潜意识中的回忆,不能靠理智的推理来发掘,只能用直觉来发现。

《追忆似水年华》写的是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地受溺爱的孩子缓慢成长的过程,他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人们的存在。

——法国文学评论家 拉蒙·费南代

人们喜欢把一部伟大的作品比喻为交响乐,它(《追忆似水年华》)没交响乐那么“粗鲁”,它不分裂成四块,不强调乐章之间的比照映衬烘托。如果说它是音乐,更多像室内乐。音量不大,但有微妙的对比,精致的纤弱,与室内乐不同的是,它有宏大的结构。

——著名作家 陈 村

与此同时,作家用艺术的形式把这种无意识回忆的往事固定下来。他认为现实是不断消逝的时光,所以艺术家的任务是在无意识回忆的广阔海洋中去探索和发现消逝的时光。他曾说:“真正的生活,最终被发现和理解的生活,因而也是真正体验过的唯一生活,就是文学。” (徐和瑾)

伟大的普鲁斯特

在现代艺术的代表性作家中,难得使用“伟大”这个词汇。是说不清的禁忌阻止了我们,使我们从不轻易地说他们当中谁是“伟大的”。但我们可以经常地说他们是绝妙的、天才的,等等。可是面对着普鲁斯特,我们却常常要表现出某种慷慨。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大概可以说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几乎看不到借鉴,也看不到模仿——所有的模仿都不会成功。再也找不到比他更为自信从容、旁若无人的精神巨人了。他只在自己的世界中遨游,这差不多就是一个生命的全部意义。在古今中外的作家中,谁具有如此的极端色彩?

这不仅是一种实验,不,这完全不是实验——他将自己仅有一次的生命如数地押在了一部长长的著作上、一场无声无响的劳作上。他没有渴望与这种劳作精神相去甚远的酬谢和犒赏,无论它来自哪个方向,他都全无兴趣。就是这种罕见之至的纯粹性,才使一部长卷具有某种无从想象的洁净和丰富华丽感。

作为一个生命,他那种独特的、细致入微的感知是任何人都无法重复、都要叹为观止的。我们常常在普鲁斯特惊人的发现和描述面前感叹:人哪,像他这样敏感多情,才不枉为一个人!我们不知何时失去了这些——一个人至为宝贵的东西,它们永远地失去了…… (张 炜)

站在时间另一侧的人

普鲁斯特的雄心和他的天赋是对等的。在这部浩瀚长卷的《追忆似水年华》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构筑起一座宏伟大厦,不仅它的外观气势夺人,而且它内部的每一处细部又是如此精致灿烂,以至于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这座圣殿是由无数精美片段搭建而成,只需注视其细节而可以忽视其宏伟构架。然而,这部作品却有着极其精妙与宏大的结构,宛如一座高耸入云的教堂;而支撑起这座教堂的材料又是如此飘逸、脆弱、细微、纯洁,犹如空气般轻盈地托着它飘浮在空中。

然而对于我来说,真正令我惊叹的是普鲁斯特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诗学意义。这份诗学是奉献给心灵的圣餐,是抵达灵魂福祉的航船,是对美的一种迷恋的优雅的呈现,是坐在记忆河畔的一次沉静的冥想垂钓。这份诗学意义同时也是一次艺术史上的特例,是普鲁斯特花费一生孜孜以求的以自己羸弱的生命展现出来的震惊世人的恢弘篇章。它的谨严是以铺张的方式来编织的;它的神秘是以日常琐事来揭示的;它的深不可测是以绵延的句子来建立的;它的包罗万象是以有限的经验来展露的。它对人物或细节的描绘,不是单纯的状写,而是一种满怀深情的触摸,一种潜入,是点燃印象的火把,然后沿着意识的隧道缓缓前行,深入内心幽深的殿堂,将睡美人唤醒,让她翩翩起舞。 (刘 苇)

华文精读

您往左走,然后向右手拐弯,您就会触及无法触及的东西,您就可到达无法到达的远方……

在这个一切都会耗尽,都会消失的世界里,同美相比,有一样东西会倒塌、毁坏得更加彻底,同时又留下更少的痕迹,那就是悲伤。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马塞尔·普鲁斯特是西方现代文学的前驱者,他在创作中所体现的自我意识、时间概念和爱情心理都是对传统小说的突破,为现代派文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1871年7月10日,普鲁斯特出生于巴黎郊区奥特伊镇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是医学教授,曾任全法卫生总监;母亲是一个犹太证券经纪人的女儿,温柔高雅,喜爱文学艺术,对普鲁斯特影响很大。普鲁斯特从小爱好文学,阅读了一些法国经典作品。

普鲁斯特自幼体弱,9岁时患上了哮喘病,终身不愈。1882至1889年,他在巴黎的孔多塞中学学习,在这期间,他结识了一些文学爱好者,并进入社交界。同时,他开始了文学创作,曾和同学合办了《丁香杂志》。1889年,他在奥尔良第76步兵团服役,第二年进入巴黎大学法学院和政治科学学校学习,同时开始研究哲学。他听过哲学家柏格森的课,并尝试将他的直觉主义的潜意识理论运用到小说创作中。1892年他和同学一起创办了象征派刊物《宴会》,1893年与人合编《白皮杂志》。1895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在马萨林图书馆任职,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他于1900年辞职。

普鲁斯特(1871~1922)

1895年,普鲁斯特开始创作自传体小说《让·桑特依》,内容和《追忆似水年华》很相似,但没有完成。1896年,他将自己以前撰写的短篇故事和随笔等汇编出版了《欢乐与时日》,1899年他翻译了英国艺术批评家罗斯金的作品《亚眠的圣经》,1906年又翻译出版了罗斯金的《芝麻与百合》,并作长序。罗斯金的美学思想对普鲁斯特影响很大。他将自己的一些小说片断和评论文章汇编成《驳圣勃夫》,主要通过批判圣勃夫来阐述自己的美学思想,他不否认智力和理性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但认为创作的基础主要是感受力、直觉和本能。

普鲁斯特家境富裕,他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1903年和1905年,父母相继去世给普鲁斯特以沉重的打击,并且他的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由于哮喘病发作需要经常住院治疗。他深居简出,埋头写作,经过痛苦的思索,他决定创作一部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1913年,第一卷《斯万家之路》由作者自费出版了。在战争期间,他对小说做了大量改写补充。1918年又出版了小说第二卷《在如花少女们身旁》,1919年11月该书获得龚古尔奖。之后在1921至1922年间出版了《盖尔芒特家之路》、《索多姆和戈摩尔》。1922年11月18日,普鲁斯特因肺炎引发了败血症去世。

在普鲁斯特逝世后,他的弟弟罗贝尔及雅克·里维埃先后整理出版了小说第五卷《女囚》(1923)、第六卷《女逃亡者》(1925)和第七卷《重现的时光》(1927)。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莫里亚克是继普鲁斯特之后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他曾于195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写于1925年的长篇小说《爱的荒漠》是他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库雷热医生虽然功成名就,但却不被家人理解,内心充满了空虚和痛苦,而他的妻子也处于相同的境况之中。作者通过表现“那些因血缘及婚姻机遇而构成家庭的人们的孤独与隔绝”这个主题,揭示出现代人的孤独。这篇小说发表后即获得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

※ ※ ※ ※

英国现代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她的小说代表作《到灯塔去》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的朋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苏格兰西北沿海某小岛度假的一段生活,深入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感情活动。小说虽然情节简单,但却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地探究了生活的本质。伍尔夫的作品具有诗意的境界和忧郁的风格,给读者以一种感觉,似乎小说中的生活和人物都笼罩在一片透明的灵光之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