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国文学经典:《毛猿》杰出悲剧作品

外国文学经典:《毛猿》杰出悲剧作品

时间:2024-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39部毛猿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奥尼尔所看到的生活并不是学者书斋里安排得有条不紊的生活,而是一种吓人的、壮观的、常与龙卷风、地震、毁灭性的大火相去不远的可怕之物……《毛猿》是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作,是一部富有寓言性和普遍意义的杰出悲剧。他的杰出代表作《毛猿》就是体现了这种悲剧里的幸福。

外国文学经典:《毛猿》杰出悲剧作品

第39部 毛 猿

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美国1888~1953)

奥尼尔所看到的生活并不是学者书斋里安排得有条不紊的生活,而是一种吓人的、壮观的、常与龙卷风地震、毁灭性的大火相去不远的可怕之物……他彻底改革了美国戏剧,把一个充满巧妙骗局的虚假世界改造成为一个充满光辉、畏惧和伟大的世界。

——美国作家 辛克莱·刘易斯

★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一部表现主义戏剧杰作

★一部富有寓言性和普遍意义的杰出悲剧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被称为“美国戏剧之父”。同时,他也是欧美最著名的表现主义剧作家。他在创作中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主义的手法,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生活的意义——这个所有人都要思考的问题。他的创作为对世界各国的戏剧艺术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崇高声誉,他曾4次荣获普利策戏剧奖,并于1936年被瑞典皇家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戏剧家。

《毛猿》是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作,是一部富有寓言性和普遍意义的杰出悲剧。他在这部剧中结合了现代戏剧形式与古典悲剧风格,为世人展示了现代悲剧里的崇高与幸福。奥尼尔通过剧中主人公扬克的遭遇展示了现代人共同的命运和生存困境,他是“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抽象的象征符号,这是奥尼尔与欧洲表现主义戏剧家的不同之处。该剧初次上演时引起了轰动,美国各大报纸纷纷发表剧评,极力称赞,为后世戏剧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奥尼尔曾说:“我相信,一出真正悲剧中的幸福,要比迄今所有具有幸福结局的剧本中的全部幸福还要多。”他的杰出代表作《毛猿》就是体现了这种悲剧里的幸福。

主人公扬克是美国一艘远洋邮船上的司炉,他没有受过教育头脑简单,但身体强壮、精力旺盛、酷似毛猿。尽管在地狱般的炉膛口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他却因为自己强健的体魄而自豪。他认为自己是推动着轮船前进的驱动力,他说:“我是原动力”,“我是结尾,我是开始!我开动了什么东西,世界就转动了!”他将有钱的乘客看作是“真正多余的包袱”,并觉得“我们才是有归属的人,你们可不是”。

然而有一天,轮船公司董事长的女儿米尔德里德出于好奇到舱底去“参观”烧火工人的工作,结果被扬克粗犷的体貌吓得辱骂道:“噢,这个肮脏的畜生”,然后昏倒在地。这件事严重挫伤了扬克的自信和尊严,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自卑

他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命运:再不能以“毛猿”的身份在社会上生存了,必须讨回人的尊严和价值。他要找米尔德里德算账。于是,在邮轮泊岸后,他在纽约最繁华的第五大街上等待米尔德里德,他想得到这个社会的认可。但是,他却没有找到。扬克便决心向富人报复。他到纽约街头向富人淑女绅士们挑衅,但是,他们都用彬彬有礼又冷漠无情的态度对待他。扬克明白了,他不会被这个社会承认。他恼羞成怒,被一位开汽车的胖绅士撞到后,他冲绅士的脸上猛打了一拳,而胖绅士竟然纹丝不动还要礼貌地向他表示歉意。这时,扬克被及时赶到的警察以“扰乱治安”的理由送进了监狱。

华文精选

那玩意是在你心里,它并不是你的肚子问题。吃饭——吃油炸面圈和喝咖啡——那跟它不相干。它藏得深着呐,在根底上呐。你抓不住它,你也无法叫它停下。它活动着,一切都跟着活动。它一停下,全世界也跟它停下。

扬克在监狱中听到了关于世界产业工人联合会的报道,认为那是为穷苦工人撑腰的组织,于是出狱后便去投奔产联的一个地方分会。当他在与工会秘书谈到要炸掉米尔德里德的父亲任总经理的道格拉斯工厂时,秘书误认为他是想要破坏工会的资本家的奸细,将他逐出门外。

最后,无处可归的扬克只好到动物园去找关在铁笼中的大猩猩倾诉衷肠,他看到大猩猩犹如“沉思者”那么认真地倾听着他的诉说,突然觉得它是自己真正的知音,将它当做自己的“兄弟”。他不顾一切地打开了笼门,想要和猩猩一起走上马路,进行一场毁灭性的巡礼,跟上层社会算账。大猩猩接受了他,热情地拥抱着他,扬克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但由于猩猩的力气过大而勒断了扬克的筋骨。最后,扬克在笼子中找到了死亡这个唯一的归宿。

经典导读

JINGDIAN DAODU

追寻“归属”

《毛猿》是尤金·奥尼尔的一部表现主义代表作。作品极为细致地刻画了处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扬克从乐天知命、盲目乐观到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可悲地位的心理过程,反映了工业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里劳动者失去归属、找不到出路的迷惘和痛苦。

奥尼尔在谈到《毛猿》时曾说过,剧本的题材来自他的亲身经历。早在1911年,奥尼尔在纽约码头边上一家摇摇欲坠的蹩脚旅馆里结识了一位在大西洋轮上当司炉工的小伙子德里斯考尔。这个小伙子健壮、乐观,对人生充满信心。可是没有多久,作者听说他在一次航海中投海自杀了。这件事给了奥尼尔极大的震动,引起了他的深思。作者后来谈道:“我一直在寻找答案:为什么这样一个对自己的强壮体魄充满优越感的人,一个在他对宇宙的狭隘的认识范围里内心感到完全和谐的人,居然会走上自杀的绝路?”

奥尼尔紧紧地把握住悲剧的本质——人的愿望和人们无法改变、无法摆脱的生活本质之间的永恒的冲突,生活约束他、限制他、摧毁那使他的生活变得有意义的梦想。

——美国评论家 罗伯特·惠特曼

11年后,即1922年3月,他的作品《毛猿》问世了,经过作者的加工,剧中主人公的经历已和生活中的原型有了很大出入。因此也可以说,德里斯考尔这个人物,他的死,只是一个引起作者对人生和社会思考的起因,一个激发起作者强烈的创作欲望的诱发剂,作者所表现的,却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感受,由于作者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因此对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人的异化这一现象体会极深。他在作品中着力表现的正是在工业高度发展的社会里,人逐渐变成机器的奴隶,成为“非人”的那种无所寄托,无所依赖的精神状态。《毛猿》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出工的铃声一响,全体工人都机械地跳了起来,立正,然后迈着囚徒的步伐,一个紧跟着一个,默默地鱼贯而出,唯恐人们误解他的用意,奥尼尔后来还特意指出:“有人竟会以为这是船上的规矩,其实这只是象征着这些成为机器的奴隶的人们的高度组织化的生活。”在这种高度组织化的、奴隶般的社会中,人们感到失去了归属,找不到自己行为的目的和依据,失去了精神支柱。他们所熟悉的旧世界已经解体,回到原始时代去是不可能了。往前看呢,也是一片茫茫,新的世界是他们所陌生的。尤其是世界大战人类造成空前浩劫以后,更增强了人的灾难感,使人们感到自己的生活风雨飘摇,朝不保夕。

文艺批评家道瑞斯·福尔克在论及奥尼尔的作品时说,在当时“寻找自我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问题,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普遍的问题了”。《毛猿》中所表现的,正是人们寻求自己在社会中的适当地位、寻求归属的痛苦过程。 (汪义群)

《奥尼尔戏剧四种》英文版封面(www.xing528.com)

疯狂的沉思者

扬克:(跳起来,要打架似的瞪着他们)是的,思考!思考,那就是我要说的,怎么啦?(大家默默无言。他对于常常拿来开玩笑的一句话,却突然大发脾气,这把大家弄糊涂了。扬克又坐下,还是那副“沉思者”的姿态。)

疯狂的沉思者,在这个富有语义张力的徽号之下,我们可以开列一张长长的文化思想巨人的名单: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第奥根尼、卢梭、荷尔德林、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斯特林堡……他们的“疯狂”并非都是纯粹的官能事实,而是由看与被看、庸众与独异的个人之间的对立所产生的效应:真正探求存在与生命意义的沉思者在世俗的眼中永远都是疯子。这一群疯人的形象曾一度凝缩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两张忧郁的面孔——哈姆雷特堂吉诃德,而扬克正是这两个伟大文学典型的精神后裔。他像丹麦王子一样将复仇的过程变成了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沉思,发出了“生存还是毁灭”式的诘问:我说,你高高在上的,月亮上的人,你好像挺聪明,回答我,嘿?把内幕消息、秘密情报塞给我——我打哪儿下去,嘿?

奥尼尔戏剧对中国戏剧确实有影响。他的戏剧在美国戏剧发展中,所产生的影响更深、更久远。可以说,有了奥尼尔,才有了真正的美国戏剧。

——著名戏剧家 曹 禺

由于他剧作中所表现的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它们完全符合悲剧的原始概念。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而就气质来说,他却更为贴近那位西班牙的游侠骑士,那份“我就是钢铁”的自信,那“把世界上的钢铁炸到月球上去”的干云豪气,还有那“死也要在战斗中死去”的顽强意志,都使他成了工业文明时代的堂吉诃德。

对世界存在的根基和意义的探寻,使扬克不但继承了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的精神血统,同时也继承了他们的命运。复仇王子与游侠骑士的生命是同复仇与游侠的使命一道完结的——沉思就是以隐喻的方式走向死亡,因而扬克的死也殊非偶然,他走进关猩猩的铁笼,正是作为意义世界的殉道者自蹈亡地。然而,扬克的临终状态却与他的两位先辈迥然不同。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都在临死前恢复了理智,平静而安详地撒手尘寰,而扬克却将死亡的边缘变成了疯狂的顶点,他在猩猩笼子里发表的长篇独白比他此前的任何言论都更像谵妄的呓语。

《奥尼尔戏剧集》英文版封面

这两类临终状态暗示着两个时代的两类沉思者不同的死亡意味。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的死是苏格拉底式的,是属于理性时代的。对于他们,疯狂只是通向真理的过程和手段,在经受了长期的灵魂煎熬之后,他们最终洞见了那明晰而稳定的意义世界,于是,便可以结束颠沛不定的旅程,心满意足地魂归天国了。扬克的死却是尼采式的,属于世界失却了根基和意义的虚无时代,从邮轮底舱到纽约五马路,从岛上监狱到世界产联的地方分会,他苦苦探寻了一遭,最后发现自己仍然被囚禁在“铁笼”里,而“千条的铁栏杆后便没有宇宙”,于是疯狂不再是通向真理和意义的途径,而成了目的本身,成了绝望笼中的真诚歌舞,成了献给死亡的永恒祭奠。在这歌舞和祭奠的面前,一切理性时代的悲剧都带上了喜剧的色彩,哈姆雷特的遗言里保留着“重整乾坤”的许诺,堂吉诃德的墓碑上镌刻着“一生幻惑,临殁见真”的格言,唯独扬克之死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完全虚无的图景:

他像一堆肉,瘫倒在地板上,死去。猴子们发出一片吱吱的哀鸣。

直面并执著于这虚无的世界,这就是尤金·奥尼尔展示给我们的现代悲剧里的崇高与幸福。 (刘 岩)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戏剧家,他使美国戏剧真正成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也是第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国作家。有人说:“在奥尼尔之前,美国只有剧场,在奥尼尔之后,美国才有戏剧。”对于这样的评论,奥尼尔当之无愧。

1888年10月16日,奥尼尔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演员家庭,当时他的母亲正随父亲詹姆斯·奥尼尔在百老汇剧院演出。詹姆斯·奥尼尔是一位著名的演员,曾以主演《基度山伯爵》而闻名,后来当上了剧团老板。他的母亲是个出色的钢琴师。幼年的奥尼尔跟随父亲的剧团走遍了美国,他看到了很多戏剧排练、演出,这种动荡、奔波的生活也形成了他躁动不安、狂放不羁的性格。

奥尼尔的父亲是个天主教徒,在他10岁时,父亲把他送进老家康涅狄格州斯坦福的一所天主教寄宿学校学习。后来又进入斯坦福中等专科学校学习。1906年,奥尼尔考入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不久就因为违犯校规被学校除名了。颇富戏剧性的是,20年后,1926年,耶鲁大学授予了奥尼尔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奥尼尔(1888~1953)

在被学校开除后,奥尼尔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到洪都拉斯、阿根廷和南非,做过很多工作,当过矿工、包装工、缝纫工、邮船上的水手。大多数时候,他是生活在这个社会底层的一员。丰富的社会经历让他饱尝人生的艰辛,也为他后来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1912年,一贫如洗的奥尼尔回到了纽约。他住在下等旅馆,极其穷困潦倒。他找到了一份记者的工作,但不久即因肺结核病住进了盖洛德农场结核病疗养院。6个月的休养生活给了他重新思考人生的机会。同时,他开始阅读福克勒斯、莎士比亚、易卜生、斯特林堡和古希腊悲剧,他被这些作品深深打动并下定决心做一个戏剧家并在病榻上开始了创作。

1914至1915年,奥尼尔申请到了哈佛大学的一个实验班,跟随贝克教授学习戏剧创作。1916年,奥尼尔的独幕剧《东航卡迪夫》被搬上了舞台,这出剧描写了一个水手在操作中受伤后孤独地等待死亡的过程,体现了奥尼尔表现主义艺术手法的早期风格。之后,他先后担任了纽约戈登剧院编剧、纽约肯尼恩·麦克戈雅剧团、罗伯特·爱德蒙特·詹尼斯剧团和格林尼治·维拉吉剧团的经理。20世纪20年代,奥尼尔的戏剧创作达到了高峰期。他创作了《天边外》(1920),并在百老汇成功上演,并荣获当年的普利策戏剧奖,一鸣惊人。之后他又推出了《安娜·克利斯蒂》(1920)和《榆树下的欲望》(1924)两部现实主义作品以及《琼斯皇帝》(1920)、《毛猿》(1921)等两部表现主义的代表作。最终确立了他在戏剧界的重要地位。然而,1934年,已经是三届普利策戏剧奖得主的奥尼尔针对百老汇商业化对艺术的败坏提出了激烈的批评,结果遭到了美国剧院长达12年的封杀。但奥尼尔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坚持笔耕不辍。193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6年奥尼尔的剧本《送冰人来了》的上演打破了他一直以来在美国剧坛上的沉寂。他又陆续将《月照不幸人》(1947)、《长夜漫漫路迢迢》(1956)、《诗人的气质》(1957)《更庄严的宅邸》(1962)等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搬上了舞台,并于1957年再获普利策戏剧奖。但这时他已经患上帕金森综合征,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1953年11月27日,饱受病痛折磨的戏剧大师奥尼尔在孤寂中溘然长逝。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天边外》是奥尼尔的成名作,也是使他第一次获得普利策戏剧奖的作品。他在这部作品中表现了关于人的志向被现实破坏的悲剧。主人公年轻的罗伯特一直梦想着离开闭塞乏味的村庄,出海远航到天边外,而哥哥朱安则希望留在家中务农。可是就在罗伯特和舅父出海的前一夜,由于一时冲动,他竟向哥哥朱安的情人露丝表达爱意,没想到露丝答应和他结婚。然后,朱安和舅父出海了,而罗伯特留了下来。结果罗伯特和露丝的生活穷困潦倒,露丝和他感情不和,一心盼望朱安归来。罗伯特无法实现他的理想,给他带来安慰的女儿也不幸夭折。几年后,同样无法实现理想的朱安回来了,成为粮食投机商人的朱安已经不记得露丝了。最后,罗伯特依依不舍地望着天边外的红日离开了人世。

※ ※ ※ ※

亚瑟·米勒是美国战后最重要的现实主义剧作家,《推销员之死》是他的代表作。剧本描写了一个老推销员因年老体衰、工作不力被老板辞退后,受到沉重的打击,感到生活无望。他在神经错乱中于深夜驾车外出,结果造成车毁人亡的悲剧故事。作者以此揭露了美国社会的残酷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剧本获得纽约剧评家奖和普利策奖,并为米勒赢得了国际声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