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肖氏《静静的顿河》:外国文学经典

肖氏《静静的顿河》:外国文学经典

时间:2024-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34部静静的顿河米哈依尔·肖洛霍夫Mikhail Sholokhov在《静静的顿河》中肖氏采用了颇为聪明的写作策略。《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出版后引起了很大轰动。他用14年的时间创作出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就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表现出作者对“人的命运”和“人的魅力”的深切关注。《静静的顿河》让世界认识了顿河,认识了哥萨克。

肖氏《静静的顿河》:外国文学经典

第34部 静静的顿河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Mikhail Sholokhov(苏联1905~1984)

在《静静的顿河》中肖氏采用了颇为聪明的写作策略。为了既要说出真理,又要让书能够到达读者手中,也为了保护自己,在作品中容纳了两个声部——胜利者的声部(即前面说到的第一个主题)和无辜受害者的声部。作家采取了将两个声部交织的叙述策略。因为有了胜利者的声部,反映了历史的趋势,他的作品就可以与主流意识形态吻合;因为包括了无辜受害者的声部,当人们重新认识历史中的冤假错案的时候,不能不折服作家在逆境中坚持讲真话的勇气。

——苏俄文学研究专家 刘亚丁

★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0世纪影响中国的百部中外文学名著之一

★描写顿河流域的史诗般的杰作

肖洛霍夫是20世纪苏联小说史上继高尔基之后最重要的作家,不仅在苏联文学界享有巨大的威望,同时是一位有着广泛的国际声誉的作家。他是获得荣誉最多的苏联作家,也是最有世界影响的苏联作家。他以现实主义手法生动地反映了苏联普通人的现实生活社会形势,并深刻地洞察到俄罗斯人民的历史命运和时代的悲剧,而且在艺术上将史诗与悲剧的体裁结构原则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出版后引起了很大轰动。1965年,肖洛霍夫正是因为“在这部描写顿河流域的史诗般的杰作中,以强烈的艺术力和正直的创造性,真实地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生活的一个历史阶段”而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苏联唯一一位被政府承认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静静的顿河》问世以来,共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出版,并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连续剧话剧等,是被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最多的苏联文学作品,具有世界范围的持久魅力。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1965年,肖洛霍夫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说中,讲到一个作家必须认清的天职和使命应该是“对读者诚实,向人民展示真实”,虽然“这样做,有时是会不愉快而且需要勇气”。他用14年的时间创作出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就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表现出作者对“人的命运”和“人的魅力”的深切关注。

小说主人公葛利高里出身于哥萨克中农家庭,他正直善良,忠厚热情,热爱劳动,勇敢顽强。最初,他遵从哥萨克的古老风俗,按照父亲的意志与富农女儿娜塔莉亚结婚。但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他却和邻居司捷潘的妻子阿克西尼娅热烈地相爱了。他不顾父亲的阻挠和全村人的非议,毅然抛下了新婚的妻子,与同样热情似火的阿克西尼娅私奔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葛利高里像千百个哥萨克男子一样应征走上了前线。但当他面对着血肉横飞的战场时,感到了战争的残酷。并且在和革命士兵贾兰沙的交往中,他认识到帝国主义战争的荒谬性,他对他所效忠的哥萨克天职等旧传统产生了怀疑。可是,他在战争中荣获的那枚乔治勋章以及回家养伤时得到全村人的夸赞,使他又重新坚定了“忠实保守哥萨克的光荣”信念,并急切地返回了前线。

华文精选

我最喜爱的大草原,在顿河乡村的低云下连绵不断,赤壁的峡谷蜿蜒穿过平原,一望无垠的草的海洋,有着无数小鸟巢般的马蹄印,还有无数鞑靼人的坟墓,默默地注视着周围被光荣埋葬的哥萨克人……我向着大地深深地鞠了一躬,像儿子亲吻父亲那样地亲吻着这用鲜血浇灌的,完整美好的顿河哥萨克大草原。

1917年初,葛利高里同情废除沙皇的统治的革命斗争。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失败的沙皇军官与国外干涉势力互相勾结,妄图将新生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国内战争开始了。葛利高里在布尔什维克的影响下参加了红军,担任连长并率领连队与白匪战斗。但是,葛利高里的内心瞧不起俄罗斯的“乡巴佬”,并接受了旧军官伊兹瓦林狂热鼓吹的哥萨克自治的观点,认为全俄罗斯共同的真理是没有的,只有哥萨克共同的真理。他对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波得捷尔柯夫杀害战俘非常反感,加上村里的老年妇女抱怨苏维埃政权摊派任务,抓人打人,更使葛利高里对苏维埃政权抱有深刻的成见。当顿河上游发生暴动时,他以为找到了维护哥萨克利益的道路,于是参加了叛军,并当上了叛军师长,率领大批疯狂的哥萨克向红军进犯。特别是他的哥哥彼得罗被红军杀死以后,葛利高里怀着疯狂的仇恨和野蛮的报复心理,残酷杀害大批红军战士。随着形势的变化,叛军和白军联合起来。但是葛利高里受到白军军官的歧视和排挤。葛利高里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他成天酗酒,内心极端苦闷。1919年10月,红军大举反攻,白军一败涂地。当白军溃逃的时候,葛利高里被抛弃了。于是,他怀着赎罪的心情参加了红军,他因表现突出而立功受奖,晋升为副团长。但由于他当过叛军军官,因此始终不被信任,后来就被“彻底复员”了。

华文精选

我生在顿河,长在顿河,我在这里学习、长大,成为一名作家,成为我们伟大共产党的一员。我要自豪地说,亲爱的顿河边区,我热爱您。

女人的晚熟的爱情并不像紫色的花,却像是道旁迷人的野花。

战争诱惑着狂人,普遍的慌乱和别人的痛苦减轻了他的痛苦。

葛利高里的归来引起了家乡人们的猜忌敌视,他的父母已经先后病故,妻子也死于难产,妹妹嫁给了村苏维埃主席珂晒沃依。珂晒沃依命令葛利高里到村肃反委员会登记,葛利高里又怕又恨。后来,他怀着绝望的心情带着阿克西尼娅参加了专门骚扰苏维埃粮食征集队的佛明匪帮。1922年春,佛明匪帮被击溃,阿克西尼娅在逃跑时中弹身亡。悲痛欲绝的葛利高里已经走投无路,他在草原上徘徊了三天三夜,用战刀为阿克西尼娅挖了坟墓,埋葬了她。最后他把武器扔进了顿河,孤身一人回到了村中。他的勇敢精神和全部精力都已付之东流,身心交瘁、两鬓苍白的他唯一的念头就是见到儿子,因为“这是在他的生活上所残留的全部东西”,“这是暂时还能和大地和整个这个巨大的,在冷冷的太阳下面闪闪发光的世界相联系着的东西”。

《静静的顿河》让世界认识了顿河,认识了哥萨克。肖洛霍夫也因此成为继帕斯捷尔纳克之后,又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

经典导读

JINGDIAN DAODU

顿河之美

在秋天的下午阅读《静静的顿河》,每次抬眼都能望到窗外清爽的蓝天,刹那间心思已经飞到了遥远的顿河边上,我自己化身为头戴制帽脚蹬长靴的哥萨克,四下是如烟的大草原,耳畔响着哥萨克的古歌:“不是犁头开垦出这沃野千里,开出千里沃野的是战马铁蹄,千里沃野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装扮顿河的是年轻寡妇……”这是读者阅读的造化,也是小说家的造化,相信此刻如果能够与作者面对面,那么在两个人的对视里必定都是会意的微笑。

《静静的顿河》对俄罗斯人民具有重大的意义,应该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定的位置。(www.xing528.com)

——莫斯科科学院院士 库兹涅佐夫

顿河之美在于肖洛霍夫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出的哥萨克世界,这个世界不是高手匠人那样构建出来的,而是对土地与人的情感宣泄。基于作者对顿河的熟悉,使得他对每一个细节和人物的刻画驾轻就熟,几个主要人物的描写有浑然天成之感,葛利高里在白军和红军中的摇摆不定;阿克西尼娅对纯真爱情的执著追求;娜塔莉亚的善良美丽却性格刚烈。每一件相关事件的发展,你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人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的!而不应该是别的样子的。

哥萨克既是士兵又是农民,士兵在历史上通常扮演的是镇压者的角色,农民则永远处于被压迫者的地位,而在哥萨克人身上,这二者融合的是那么自然。马、酒、枪支……这些元素反复出现在小说中,成为哥萨克人的一部分,既是顿河画卷中的点缀色,有时候又成为小说的主旋律。只有粗犷的民族才与这些词汇连接在一起,当这些词汇成为一个民族的历史符号时,读者就会感知到这个民族的成长之路是从血与火中走来的。这些人物和事物从开篇起,就像山巅初融的雪水,每个哥萨克都是一颗微小的水滴,组合为一体时就迸发出巨大的感染力,读者在阅读时会被这缓慢但不可阻挡的力量推动着,尽情体会哥萨克的粗鲁野蛮、单纯幽默,保守和卑微,会认识一群奴隶的后裔,一群不屈的战士,一群小农意识支配下的农民和无政府主义者,这些人性的魅力贯穿全篇,使得小说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

《静静的顿河》英文版封面

按照镜头构建法的分析,《静静的顿河》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算是近景,人物所处的战火烽烟是中景,在这一切的背后的远景,则是绚丽多彩气象万千的顿河风景画,从春天到冬天,肖洛霍夫不厌其烦地描绘着那片博大的土地,每一朵顿河的浪花,每一片草原上的草叶,每一颗苍穹上的繁星,还有春水泛滥中的鱼群,麦浪翻滚中的大雁……只有在俄罗斯民族那样宽广的土地上才能诞生这样的情感,只有这样的土地才能诞生这样的作家。一个蜷缩在城市胡同中作者永远不可能有博大的心胸,他不可能体会到草原之美的,他也永远弄不懂,为什么有的作家会痴迷于描写高天上的流云和草地上的蝴蝶

我一直认为,当小说脱离了土地,脱离作者所赖以生存的根基,脱离民族性、地域性,脱离了作者的本体性,那么,小说就已经死亡。一篇中国人的小说读起来像美国人写的,一个日本人的情感看上去更像一个印度人的,这样的小说是失败的。人本小说根本上讲是对小说的背叛,一个人从降生时起,他就不可能没有国籍,没有地域性,对于一个中国作家来说,他(她)首先是中国人,其次才是人,泛人性论同样是对人性的亵渎。

当一个作家从内心归属于一片土地时,他的血液里就流淌着那片土地的精神、传奇、风采、历史及其崇高的形象,而那片土地所传达给他的某种特殊启示,将凝聚成这个作家毕生赖以表达的字符,在他的这些字符里所传达出来的,是那种最擅长抒发心灵和情感之美的语言,他不是从世界文学的潮流中,不是从书架上的故纸堆里,而是从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天、长葡萄的平原或积雪的高山之间获取灵感,获取文字的力量和决心,只有对土地的眷恋和心有所属,他的文字才能如此从容不迫和富有个性。 (陈 均)

《静静的顿河》——真正的经典

1976年冬天,“文革”刚刚收场。那时,一个因为被打成“右派”而从省城发配到林区劳改的剧作家,介绍我认识了他的一个在地区文化部门工作的朋友。于是,我得以走进仍然关闭着大门的地区图书馆书库,从尘封了10年的书架上,挑选一些中外文学名著,悄悄借回去阅读。其中,就有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

接下来的狂热读书的情景,实在令人终生难忘:简直是顾不上吃饭,取消了休息,压缩了睡眠时间,一连多日,像着了魔一样,我只是捧着书读啊读啊,恨不得一口把书吞下去。那才是真正的“废寝忘食”啊!殊异的风物人情,突然而起的革命,连绵不绝的战争,与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血肉丰满的鲜活的人物、悲欢离合的故事、荡气回肠的爱情、风云变幻的历史、惊心动魄的悲剧融合在一起,波澜壮阔、气象万千地展示出来,令人激动万分、震撼不已。

尽管是翻译作品,你依然强烈地感受到了原著驾驭语言的神奇力量。小说开头便写到了那条离我们如此遥远而又让读者如此熟悉的顿河。主人公葛利高里家的院子在村头,牲口圈的两扇小门朝着北面的顿河急流。故事便在微风吹皱的波光粼粼的顿河岸边无穷地展开,一望无际的顿河两岸的草原,为顿河哥萨克提供了人生舞台,主人公们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令人悲伤、令人叹息而又令人回味不已的历史剧。读《静静的顿河》的整个过程,似乎一直能嗅到弥漫在顿河岸边的潮湿、腐烂的气息,以及顿河草原上散发出的青草和泥土的浓烈味道。几年前,重新阅读《静静的顿河》时,一翻开书,就立刻又嗅到了那熟悉的顿河草原的空气。

后来,从大量的文学批评文章中,我们可以不断地看到批评家把“巨著”啦、“史诗”啦、“里程碑”啦等等辉煌华丽的桂冠,廉价地颁发给近一二十年来出版的中国作家撰写的若干长篇小说。然而,想想《静静的顿河》,我心里不免有“腹诽”:我们的那些号称“巨著”、“史诗”之类的小说,与《静静的顿河》相比,又有多大的距离!正像几年前我重读《静静的顿河》,我还经常重读其他自己所喜欢的文学经典名著,这不仅可以使我重温过去的难忘的审美经验,而且还能够使我始终保持着基本的稳定的文学鉴赏力和艺术判断力。 (王培元)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肖洛霍夫是20世纪苏联的伟大作家之一,他是一位忠诚的苏联共产党员,更是一位忠实的写作者,他在创作中超越了特定时代的局限性,真实地描写了“人的永恒的魅力”,表现出民族历史的真相。

肖洛霍夫(1905~1984)

1905年5月24日,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出生于顿河军屯州维约申斯克镇格鲁日林村一个商店职员家庭。他的童年时期是在顿河草原上度过的,因此他深谙顿河哥萨克的生活和风俗。1920年,年轻的肖洛霍夫就开始参加苏维埃政权的工作,他担任过卡尔金镇革命委员会办事员、武装征粮队员,还参加过消灭白匪的战斗,这些经历为他今后的创作积累了素材。1922年,他来到莫斯科,但没能如愿考入大学。为生活所迫,他做过泥水匠、搬运工、统计员。与此同时,他阅读了普希金、托尔斯泰、契诃夫等大师们的作品。1923年,他参加莫斯科共青团作家和诗人小组“青年近卫军”,开始写作,并在《少年真理报》上发表了小品文《考验》。1924年,他加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拉普”),成为职业作家,并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胎记》。1926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问世,其中包括的30个短篇小说都以顿河地区的国内战争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为素材。同年,肖洛霍夫返回家乡,从事专业创作。也是在这一年,他开始了史诗般巨著《静静的顿河》的创作。1928年和1929年分别出版了第一、二部,1933年和1940年出版了第三、四部。30年代初,肖洛霍夫又开始创作另一部重要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1930年出版了第一部,第二部于1960年出版。这部小说描写了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过程,反映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变革和矛盾斗争。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肖洛霍夫作为军事记者奔赴前线,写下了许多随笔、通讯特写和短篇小说。1943年开始发表反映卫国战争的长篇小说《我们为祖国而战》,但全书终未完成。1957年发表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表现了人与战争这个主题。

肖洛霍夫曾担任苏联重要的领导职务,从1934年起担任苏联作家协会理事,1939年起又成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61年起为苏共中央委员、最高苏维埃代表,而且是列宁奖金和斯大林奖金的获得者,并且于1965年10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4年2月21日,肖洛霍夫病逝。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苏联著名作家鲍里斯·列昂尼陀维奇·帕斯捷尔纳克和肖洛霍夫差不多处于同一时代。他曾因“对现代抒情诗及俄国文学传统有卓越贡献”而被授予1958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然而与肖洛霍夫不同的是,迫于国内舆论的反对,他宣布拒绝接受这个奖项。

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是帕斯捷尔纳克的代表著作,小说主人公日瓦戈医生善良博爱,面对十月革命前后社会历史的一系列变迁,他的思想产生了矛盾。他既肯定革命的正义性又不能够接受革命的暴力手段。最后,始终坚持精神的独立而无法逃避现实的日瓦戈由于心脏病发作而猝死莫斯科街头。作者以诗化的语言展现了日瓦戈高尚的灵魂和悲剧的人生,也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 ※ ※ ※

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身残志坚的苏联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这部杰作就是他在全身瘫痪、左眼失明的情况下坚持完成的。小说讲述了家境贫困的少年保尔一步步走向革命道路并经受了战火的洗礼、修筑铁路的磨难、疾病的折磨和感情上的波折,最终成长为一位无产阶级英雄。这是一部在我国影响巨大的外国文学著作之一,作品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以其巨大的人格魅力震撼了世界各国进步青年的心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