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复活:人性复活,赞颂同情与博爱

复活:人性复活,赞颂同情与博爱

时间:2024-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31部复活列夫·托尔斯泰Lev Nikolaevich Tolstoy《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结果,枢密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为了人民的利益而触犯当局的政治犯给玛丝洛娃留下良好的印象,受到他们的影响,玛丝洛娃纯真的天性又复活了。《复活》这部小说,写的是人性复活。无怪乎《复活》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成为超越世界,超越时代的不朽名著。

复活:人性复活,赞颂同情与博爱

第31部 复 活

列夫·托尔斯泰Lev Nikolaevich Tolstoy(俄国1828~1910)

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

——罗曼·罗兰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巅峰之作

★19世纪俄国生活百科全书

★俄国文学史上史诗般的杰作

★列夫·托尔斯泰的最后一部长篇巨制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坛上最卓越的现实主义大师,也是位于世界现实主义文学顶峰的巨匠之一。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精神世界的王者。在他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历程中,他以其卓越的艺术天赋和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为整个世界奉献了一大批感人至深的杰作,表现出对俄国各种社会问题以及人生的意义的深刻思考。列宁认为托尔斯泰,“这位天才的艺术家,他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称他是“俄国革命镜子”;高尔基说“他告诉我们的俄罗斯生活,几乎不下于全部俄国文学”,并称他是“囊括整个俄国和一切俄国东西的伟大灵魂”。

托尔斯泰的三部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他留给全人类的文化艺术珍宝。其中,《复活》不仅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站在被侮辱被损害者的立场上,表现了人性的复活,更重要的是,他通过主人公人性的复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而以此为俄国指明了复活的道路。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列宁曾说,托尔斯泰“在自己的晚期作品里,对现代一切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激烈的批判,而这些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就是群众的被奴役和贫困,就是农民和一般小业主的破产,就是从上到下充满着整个现代生活的暴力和伪善”。托尔斯泰晚期最重要的长篇巨著《复活》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故事以地方法院审理的一起谋财害命的案件开始。陪审员聂赫留朵夫发现被告竟然是曾经被他诱奸过、后来又抛弃了的玛丝洛娃。他十分惊恐,害怕玛丝洛娃认出他来。但根据他对玛丝洛娃的了解,他相信玛丝洛娃是无辜的,但他因为怕别人知道他们的关系而不敢站出来为她辩护。

玛丝洛娃是个女农奴的私生女,后来被女地主——聂赫留朵夫的姑妈收养了。长大后就在姑妈家既是养女,又是婢女。她16岁那年,女地主的侄子聂赫留朵夫公爵来姑姑家做客,他诱奸了她并给了她100卢布。但是他走之后,她怀孕了,随即被辞退。她先后在警察局局长、林务官等家里做工,由于她年轻貌美,不断被调戏和侮辱,最终沦为了妓女。现在,旅店的仆役谋财害命,却嫁祸于她,使她站到了法庭的被告席上。

聂赫留朵夫曾是个思想进步、纯洁的年轻人,他在读大学期间在姑妈家遇到了玛丝洛娃并真诚地爱上了她。但是后来军队的放荡生活使他变得自私虚伪,精神道德堕落了。一次,他在回军队的途中,顺道去了姑姑家并诱奸了玛丝洛娃。

华文精选

土地不能成为财产的对象,不能成为买卖的对象,如同水、空气、阳光一样。一切人对于土地,对于土地给予人们的一切好处,都有同等的权利。

有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法院的庭长、法官、副检察长都只关心自己的私事,他们极其不负责任地判处无罪的玛丝洛娃去西伯利亚服苦役4年。良心尚存的聂赫留朵夫决定做些事情帮助玛丝洛娃减轻厄运。他为此去找律师商谈上诉事宜。

华文精选

人好像河流,河水都一样,到处相同,但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狭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宽阔,水流缓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有的地方河水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温暖。

不论什么人,倘若要活动,必须自信他的活动是重要的,有益的。

聂赫留朵夫去监狱探望了玛丝洛娃,请求她对自己罪行的宽恕并要和她结婚。而玛丝洛娃的愤怒使他更感到自己罪孽的深重,更坚定了帮助她的决心。去彼得堡上诉之前,聂赫留朵夫认识到土地不应该是私有的,于是将自己继承的土地交给了农民。在彼得堡,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四处奔走,但是他所接触的官吏不是不学无术的庸人,就是冷酷无情、残忍暴虐的官僚;不是利欲熏心、贪得无厌的贪官,就是卑鄙无耻、阴险狠毒的小人。他们无视人民疾苦。结果,枢密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聂赫留朵夫在无可奈何之下,告了御状。

聂赫留朵夫跟随玛丝洛娃去西伯利亚。为了改善玛丝洛娃的境遇,聂赫留朵夫设法把她调到了政治犯的队伍中。为了人民的利益而触犯当局的政治犯给玛丝洛娃留下良好的印象,受到他们的影响,玛丝洛娃纯真的天性又复活了。民粹派的革命家西蒙松爱上了她。这时,沙皇恩准将玛丝洛娃的苦役改为流放。但玛丝洛娃向聂赫留朵夫表示,她要和西蒙松在一起

聂赫留朵夫回到了莫斯科,面对到处都是恶势力横行的社会,他看不到希望。他随手翻看一本福音书,终于感到只有充满爱心,人类才能达到最高的幸福。从此,聂赫留朵夫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

作为列夫·托尔斯泰在思想、宗教伦理美学探求上的总结性的长篇小说,《复活》具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发表以后,受到了一致的好评。

JINGDIAN DAODU

人性的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是一部很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永不磨灭的珍品,它是列夫·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巨变后,呕心沥血写出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被公认为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高峰,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总结。

《复活》这部小说,写的是人性复活。弘扬人性,何罪之有?文学以情感人,不管它反映的是什么社会现实,突出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我们看重的是其“情”字。《复活》正是对贫苦大众和弱小者的同情和爱护之心,对统治者的愤恨,对贵族的憎恨,对革命者的敬意,对官办教会的蔑视,充满着深厚的感人之情。这一切表现得异常分明,异常强烈,异常真挚,而这一切都是人性的感情。无怪乎《复活》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成为超越世界,超越时代的不朽名著。列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这也是对托尔斯泰的高度评价,从一个侧面也为《复活》做出了一个定断。正如《复活》小说中说道的:“人们认为,神圣和重要的不是春天的早晨,不是为造福万物而生就的人间美景,这种可以激发和睦、融洽、友爱之情的景,神圣而重要的倒是人们自己想方设法施行人对人的统治。”以此来结束这篇文章,其目的在于让人更深层次去领悟所谓复活的真谛。 (周三勤)

文学作家除了史诗以外还应该极其准确地知道表现的现实。我认为,我们中间只有一个人因此而与众不同——列夫·托尔斯泰伯爵。

——俄国著名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www.xing528.com)

《复活》是总结人生的作品,它把人心里肮脏的东西都拿出来了,人内心很复杂,好人和坏人、善与恶都很复杂。

——著名翻译家 高 莽

对《复活》的结局的诠释

卡秋莎·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最终未能成为眷属,究竟符合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为什么卡秋莎拒绝聂赫留朵夫的求婚?她究竟有没有原谅聂赫留朵夫,甚至重新爱上聂赫留朵夫?这些问题在《复活》问世时就引起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一直众说纷纭。这种“探讨不尽”的情况既反映作者的构思不落俗套,也显示出真正艺术品的强大魅力。

作者和所有善良的读者一样,衷心希望历尽苦难的卡秋莎最后能获得幸福,也希望洗心革面的聂赫留朵夫能如愿以偿,因为大家看到他对卡秋莎的爱是那么真挚,那么深沉,称得上是“苦恋”。但是,托尔斯泰作为现实主义的大师,他的创作信条是:“艺术家之所以是艺术家,全在于他不是照他所希望看到的样子来看事物。”一句话,在艺术里不能撒谎。

卡秋莎·玛丝洛娃有没有原谅聂赫留朵夫?这一点不难判断。聂赫留朵夫不仅为玛丝洛娃的冤案奔走,而且为其他受冤屈的囚犯出力,还为革命家做事。他任劳任怨,百折不挠,表现出一片诚意。此外,聂赫留朵夫精神觉醒后,背叛了上流社会,靠拢了下层人民。卡秋莎作为下层人民的一员,看到了这一点,她感到欣慰。而宽宏大量,原谅可以原谅的人,这也是下层人民的一种美德。

列夫·托尔斯泰是文艺界最清醒、最诚挚、最正派的人物,他在面临人生悲剧时一刻都没有畏缩过。在给费解事物赋形寓意,以及从无可避免的现象中寻找真谛方面,他所做的探索是再英勇不过了。

——奥地利文学家 茨威格

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我感觉他的确了不起,他笔下的妓女玛丝洛娃给人一种圣洁之感,而我们有些小说的所谓“圣洁女性”形象却给人卑琐之感。这就能看出大师与普通作家之间的差别了。

——著名作家 迟子建

整个19世纪还不曾有过《复活》这样的作品,它高于《悲惨世界》,因为这里没有一点幻想的、虚构的、编造的东西,全都是生活的本身。

——俄国著名评论家 斯塔索夫

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不是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答案也是肯定的。卡秋莎·玛丝洛娃一向认为聂赫留朵夫是她所遇见的男人中最好的一个,尽管他残酷地伤害过她。她对聂赫留朵夫的初恋是纯洁的,真挚的,在她的内心一直保存着这一份可贵的感情,只是“原封不动地深埋在记忆里,而且封存得那么严密,就像蜜蜂把窝螟虫封起来”。事实上,像她这样一个深情的女人,在原谅了聂赫留朵夫之后,对他并非不可能重新产生爱情。但是,在经历了血泪斑斑的摧残之后,要玛丝洛娃再像以前那样爱他,这也是不可能的。她的爱情已大大褪色,但也可说有了升华,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爱已没有少女时代的狂热,也没有理想化的成分,她更不想同他结合。含苞欲放的爱情的芳香已经消失,鲜艳娇嫩的花瓣已经褪色,有些东西失去了就永不复返,生活就是这样严酷!当然,这些只是玛丝洛娃拒绝聂赫留朵夫求婚的部分原因。她对这件事是经过仔细权衡的:她要是同意结婚,势必严重影响聂赫留朵夫的前程,他在上流社会将很难生活。这在她是办不到的。宁可忍受他人对自己的伤害,自己决不伤害他人,这是托尔斯泰笔下正面主人公的为人之道,也是卡秋莎·玛丝洛娃的为人之道。他们不愿做这种不道德的事,卡秋莎·玛丝洛娃也不愿这样做。

《复活》英文版封面

至于卡秋莎·玛丝洛娃接受政治犯西蒙松的求婚,那可完全是另一回事了。玛丝洛娃被迫去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服苦役,有个男人不因她的身世嫌弃她,真心同情她的遭遇,巴望她的日子能变得好过些,这是多么可贵的感情!西蒙松是个政治犯。虽然她不懂得也不可能懂得政治犯们的思想和事业,但这些政治犯在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心目中是崇高的,他们“都好得出奇,不仅以前从没见过,简直无法想象”。卡秋莎·玛丝洛娃对西蒙松的尊敬和信任,超过对他的爱情。他们的结合也是合情合理的。 (草 婴)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列夫·托尔斯泰,一位生于贵族之家的俄国文豪,他放弃了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逍遥享乐的生活,而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而又充满矛盾的生命之路。正是在这条路上,他创造了穿越时空的生命的永恒。

托尔斯泰(1828~1910)

1828年8月28日,托尔斯泰出生在图拉省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他的父亲是一位伯爵,母亲则是一位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9岁丧父。1841年他全家迁到喀山。1844年,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第二年转入法律系。但是他并不专心于学业,而是沉迷于社交。同时,他对哲学产生了兴趣,阅读了卢梭的作品以及其他一些文学著作。1847年,托尔斯泰申请退学,回到了由他继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并在此度过了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

托尔斯泰打算在自己的庄园中尝试改革农奴制,但并没有得到农民的谅解与信任。他又转而研究法律、历史地理统计学外国语,并从事农业,进修音乐,筹办学校等等,最终却一事无成。1851年,他决定和服兵役的哥哥尼古拉去高加索当志愿兵,并正式入伍。两年后被提升为准尉,曾参加了突袭山民的战役。与此同时,他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自传三部曲中的《童年》(1852)和《少年》(1854),以及短篇小说《袭击》(1853)、《台球房记分员笔记》(1853)都完成于这个时期。而《一个俄国地主的故事》、《伐林》和《哥萨克》也是在这时开始写作的。

1854年,托尔斯泰自愿调入多瑙河部队,并主动要求参加了克里木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他根据自己的这段亲身经历写成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5~ 1856)。1855年11月,托尔斯泰来到彼得堡,结识了俄国文学巨匠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冈察洛夫、奥斯特洛夫斯基、费特等人,还与《现代人》杂志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当时,他既同情农民又维护地主土地私有制。1856年,托尔斯泰写了另一部自传《青年》(1855~1857),同时完成了短篇《暴风雪》(1856)、中篇《两个骠骑兵》(1856)和《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1856年,托尔斯泰退役后游历了欧洲的德国、法国、瑞士和意大利,对民主自由和资产阶级有了进一步认识,写了短篇《卢塞恩》(1857)。

1859年,托尔斯泰创办了一所农民子弟学校,第二年,他为了考察西欧教育状况而再度出国游历。1861年,农奴制废除了。托尔斯泰因为在调解农民和地主间的纠纷时极力维护农民的利益而遭到地主的憎恨,被迫辞去了调解人的工作。但他仍然继续着教育事业,创办了教育杂志《亚斯纳亚·波利亚纳》。1862年,托尔斯泰同御医的女儿结婚。1863年,他完成了中篇《波利库什卡》、《哥萨克》和《马的故事》。从这一年开始,托尔斯泰用6年的时间创作了长篇史诗《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托尔斯泰又写成了另一部长篇巨著《安娜·卡列尼娜》。之后,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否定了自己的阶级,而转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来。他因此和坚持过贵族生活的妻子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19世纪80年代,托尔斯泰先是创作了许多贴近人民生活的民间文学作品,宣扬了宗教道德学说;后又开始了戏剧创作,其中比较重要的是《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同时,他还写了几部优秀的中篇小说,如《伊凡·伊里奇之死》(1884~1886)和《克莱采奏鸣曲》(1891)。从1889年开始,托尔斯泰耗费了10年工夫创作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1900年,他又写了同样具有现实意义的剧本《活尸》。由于托尔斯泰对专制制度和教会的猛烈抨击,沙皇政府对他恨之入骨,并于1901年2月,伙同神圣宗教院开除了托尔斯泰的教籍,引起了全国的抗议。

在托尔斯泰生命的最后10年,他仍然保持了旺盛的创造力,写出了短篇《舞会之后》(1903)、《为什么》(1906),中篇《哈吉穆拉特》(1904)等以及一些政论文章。

由于托尔斯泰无法容忍和家庭、妻子的矛盾,他毅然离开了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路上,他因着凉患了肺炎。1910年11月20日,溘然长逝。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第一部长篇巨著,因其气势磅礴、对社会多角度的广泛表现而被称为“俄国的《伊利亚特》”(冈察洛夫语)。托尔斯泰在这部小说中反映了从1805年到1820年十二月党人起义以前整整一个历史时代,主要描写了1805年和1812年俄国在国外及本土与法国拿破仑的几次重大战役,俄国人民的英勇斗争、拿破仑的失败以及在战役之间、战后和平时期俄国人民的生活。托尔斯泰始终坚持战争的性质决定着战争的胜败,并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进步作用。《战争与和平》是公认的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高峰,有着巨大的国际影响。

※ ※ ※ ※

《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出身贵族阶层的优雅女子,她不能忍受丈夫卡列宁的虚伪和冷漠,和军官渥伦斯基相遇后,一见钟情,她开始大胆地追求真正的爱情和幸福。然而,她将希望寄托在情人渥伦斯基身上,却没想到渥伦斯基是个软弱虚伪的人,他最终抛弃了她。最终,安娜对生活绝望了,她选择了卧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