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父与子:屠格涅夫的19世纪俄国文学杰作

父与子:屠格涅夫的19世纪俄国文学杰作

时间:2024-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29部父与子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Ivan Sergeevich Turgenev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是位卓越的、才气横溢的艺术大师。《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杰作,也是俄国文艺界争议最为激烈的作品之一。1860年8月开始执笔,1861年7月完成的长篇小说《父与子》就是这样一部引起激烈争议的作品,也是他创作的顶峰。——著名作家、翻译家郑振铎把小说《父与子》中发生的事件限定在1859年自有其原因,正是该年自由主义者和革命民主主

父与子:屠格涅夫的19世纪俄国文学杰作

第29部 父与子

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Ivan Sergeevich Turgenev(俄国1818~1883)

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是位卓越的、才气横溢的艺术大师。他描绘了无比广阔的俄国社会生活画面,塑造了种种生动的艺术形象,揭示了人民的美好心灵。他以自己的艺术珍品发展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在屠格涅夫创作中占有中心地位的长篇小说《父与子》更是刻画了两种社会势力——民主主义者和自由派贵族间的思想冲突。

——《俄罗斯文学研究》

★俄罗斯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一部作品

★一部成功的社会政治小说

★一部率先传达出平民知识分子已成为生活主角的时代信息经典

屠格涅夫在俄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他的创作标志着俄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终结和现实主义的成熟。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被称为“俄国当代最伟大的作家”。值得一提的是他简洁清新、精致完美的艺术风格,不愧为“古希腊之后最完美的作者之一”。正如亨利·詹姆斯曾所说:“我们可以把屠格涅夫在一个罕有的程度上称之为一位小说家之中的小说家,——他的艺术影响力是价值珍贵,与众不同,根深蒂固,确定不移的。”屠格涅夫是第一个拥有整个欧美乃至全世界影响的俄国作家,为确立并巩固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屠格涅夫也是深受中国作家喜爱的一位文学家,从1915年开始,屠格涅夫的作品就被鲁迅瞿秋白郁达夫郭沫若茅盾郑振铎、耿济之、巴金等一大批著名作家、翻译家介绍到中国。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杰作,也是俄国文艺界争议最为激烈的作品之一。主人公巴扎罗夫是一位极富艺术魅力的“多余人”,这个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典型形象被公认为“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使大家肃然起敬的人物”。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加里宁说:“屠格涅夫每发表一部作品,几乎都要引起针锋相对的文学派别的斗争,受到截然不同的评价。”1860年8月开始执笔,1861年7月完成的长篇小说《父与子》就是这样一部引起激烈争议的作品,也是他创作的顶峰。

华文精选

虚无主义者是指这样的人,他不屈从任何权威,不把任何准则奉作信仰,不管这准则是多么地受人尊重。

个性,亲爱的先生,最最重要。人的个性应坚如磐石,因为只有在坚固的基础上方能创建一切。

在一个有思想的人看来,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偏僻的。

故事发生在1859年5月。医科大学生巴扎罗夫出身于平民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曾是个军医,年老后迁居乡村,为农民治病,而他的母亲则是个普通的俄罗斯家庭妇女。他们善良、淳朴,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巴扎罗夫应同学阿尔卡季的邀请一同到他父亲尼古拉·彼得罗维奇的田庄做客。尼古拉·彼得罗维奇热情地接待了他。阿尔卡季的伯父帕维尔·彼得罗维奇仪表端庄、傲慢冷漠,是个典型的贵族,巴扎罗夫否定一切的精神和虚无主义的原则和帕维尔努力维护的贵族原则总是针锋相对。阿尔卡季很崇拜巴扎罗夫,在争论时常常站在巴扎罗夫一边,和他持相似的观点。他们和帕维尔在一起谈话的时候,对于社会制度、政治经济、俄国人民、哲学道德以及科学艺术等很多问题都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帕维尔远非巴扎罗夫的对手。巴扎罗夫还深受农民和家仆的孩子的喜欢,因为他很随意,没有老爷架子,所以他们和他在一起时感到很愉快。不久,巴扎罗夫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美丽又“有着独立和相当坚决的性格”的女地主奥金左娃。尤其是他发现他们曾经有过同样艰苦的经历,于是对她产生了强烈的感情。然而当他向她表白自己的爱情时,却遭到了拒绝,使曾经否定过爱情的巴扎罗夫受到沉重的打击。同时,阿尔卡季爱上了贵族小姐卡捷琳娜,他把精力都用来营造自己的安乐窝,最终继承了父亲的庄园,成了精明的庄园主。后来,帕维尔·彼得罗维奇因为在和巴扎罗夫的辩论中一次次“失去了他那被捧得高高的自尊心”,感到他的阶层、利益、生活方式都受到了威胁。最后他通过决斗来维护他那贵族的“自尊心”,巴扎罗夫答应了。结果帕维尔受了轻伤。他不仅在决斗中失败了,并且在道义上也被彻底打垮,不得不承认,巴扎罗夫骂他们的“贵族气派”的话是对的,“现在应该把一切的虚荣心丢开”了。而尼古拉则早就承认巴扎罗夫比他们强了。

决斗之后的第二天,巴扎罗夫告别了尼古拉的村庄,回到了自己年迈的父母的家里。在一次为邻村一个伤寒死者解剖尸体时,他不慎割破了自己的手指,由于没得到及时的处理,不久就因感染死去了。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巴扎罗夫身上尽管有瑕疵,但他仍以不同凡响的艺术个性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在俄国文学史上他是第一个俄国“新人”形象,率先传达出平民知识分子已成为生活主角的时代信息。

经典导读

JINGDIAN DAODU

“父”与“子”的真实性

华文精选

我想到,躺在这干草垛旁边……我所占有的这一小块地方比起广大空间来是如此地狭小,而广大空间里不存在我,与我无关。我得以度过的时间在永恒中非常渺小,我到不了永恒,永恒中无我。但在这无垠之中,在这数字的一个点上,我的血液却在循环,头脑却在工作,却有所冀盼。

屠格涅夫属于俄国社会运动中的自由主义一翼。他虽赞赏革命志士的高尚情操,他们为事业善于奉献的平民精神,然而他与社会运动的另一翼——革命民主派不同,他只主张“渐进”,他认为另一派只是堂吉诃德悲剧式的、缺乏现实生活感的人,他喜欢温和的君主立宪而不喜欢杜勃留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民主主义者的“庄稼汉民主”。所有这些不能不反映在他的艺术创作里。但屠格涅夫是个深沉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必然把历史的重大客观事件置于视野之内,把再现生活作为无可推卸的职责,去塑造符合时代的典型。

我在俄国诸大文学家中最爱读屠格涅夫的作品,因为他的作品能在高超的艺术内曲折传出社会的呼声,反映时代的精神。读屠格涅夫几部长篇的小说,无异读19世纪一部俄国社会思想史,所以欲研究俄国近代思想的变迁,不能不研究屠氏的文学。

——著名翻译家 耿济之

屠格涅夫的小说,其艺术的结构与文辞的精美,同时代的许多作家实无一能够比得上他。他的作品,不仅包含诗的美,而且具有很充实的智的内容。

——著名作家、翻译家 郑振铎

把小说《父与子》中发生的事件限定在1859年自有其原因,正是该年自由主义者和革命民主主义者彻底决裂。屠格涅夫着重描写了这两种社会力量的分歧。前者的代表是贵族中较为进步和开明的帕维尔·基尔萨诺夫,后者的代表则是革命民主主义者、平民知识分子巴扎罗夫。作者选择了这样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来说明,两种势力的较量乃是两个不同阶级的对抗,“新人”巴扎罗夫用以反叛“先生们”、“老爷们”的虚无主义带有直接反对贵族的性质。两者彼此仇视,仇视表现在衣着、行为举止、秉性、感情乃至思想意识层次。(www.xing528.com)

巴扎罗夫初见帕维尔·基尔萨诺夫便为他那“目空一切的架势”和贵族仪容而表示反感,他以几乎是放肆的口吻去凌辱基尔萨诺夫:“老古董!”而后者“贵族的秉性难于容忍巴扎罗夫的放肆”,骂他“傲慢而粗暴”。

在争辩中帕维尔·基尔萨诺夫把自己说成是个热爱进步的自由派人士,他肯定“真正的贵族”——“英国贵族”。可是巴扎罗夫不屑一顾:“这种老调我们不知听过多少遍了。”因为在当时,英国之于俄罗斯,想去何止天渊。巴扎罗夫对基尔萨诺夫自由式的爱民观点和改革,关于宪法、议会的美丽词句嗤之以鼻,他自己准备投入大规模的社会运动,他为自己定下值得“巨人”去做的任务,他要求积极的社会变革。

《父与子》英文版封面

然而屠格涅夫在肯定民主主义者否定一切的历史必要性时,并没有把虚无主义者提高到战胜贵族——“父辈”的高度,即使在写巴扎罗夫和帕维尔·基尔萨诺夫雄辩式的争论时他也没有完全站在巴扎罗夫一边。在此屠格涅夫把巴扎罗夫和基尔萨诺夫之间的冲突看做是两种社会历史势力的较量,而两者却都陷进了片面性误区;冲突双方只部分地有理,俄国知识分子的两极虽都了解和同情人民和他们的需求,但在两者之上还有某个第三者——俄罗斯人民,最后判断是非的公正人;孰是孰非,暂时还是个“斯芬克斯之谜”。

这篇小说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是一部较成功的社会政治小说……反映了先进青年的思想和保守贵族思想之间不可调和的斗争,小说中的父辈和子辈正是以思想观点为标志。作品描写生动、细腻,含意深刻,给予读者高度的艺术享受。

——《外国文学史》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家当中是最伟大的思想家。如果说,“文学是人学”,那他就是人类心灵最为深刻的探索者。或许,是人心的洞察者。俗话说“人心叵测”,这似乎有贬义,但人心的确难以用科学的方法、理性的方法来度量,而文学作品却可以弥补科学的不足。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超脱于两派之上,保持不偏不倚,严格地、客观地重视争论双方的实际缺陷,只有伟大的艺术家方能做到。我们不能断言屠格涅夫完全属于这样的伟大艺术家,但他确实把两派陷入误区的纷争写成了这部小说的悲剧性结局。

作者理解民主主义者要与贵族分裂的历史必然,但他反对对“父辈”文化遗产持否定的虚无主义态度。父辈有他与生俱来的社会性弱点和历史性局限,但他有对美的敏感,有对待生活中哀乐的细腻感情,能觉察人在没有幸福时的痛苦,他爱诗、爱艺术、爱一切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作者赞赏“子辈”即虚无主义者的刚毅,反封建的锐气,却并不赞赏子辈对美的冷漠,对文学艺术的观点,尤其对待浪漫主义激情、对待人的内心感情方面的态度。 (石枕川)

巴扎罗夫·激情

你还记得他吗?巴扎罗夫。在这个不再有激情的时代里,你还能坐下来读一读这个充满激情的男人吗?

如果说,巴扎罗夫过去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是因为他身上某些言行适应了革命思潮的需要,那么今天他还能经得起阅读,则完全是因为他身上还有着其他一些人性的基本东西,例如激情。巴扎罗夫的激情除了受时代、思潮的影响之外,还不可避免地受他自身的人性影响。他出身于平民家庭,虽然大学毕业成为知识分子,但却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他不满于自己的现状,无社会地位,也无贵族所拥有的一切,由此他否定贵族的生活准则,相信否定一切和虚无主义,政治激情也因此而产生。但另一方面,巴扎罗夫对贵族的这种生活又不无留恋,由此他在帕维尔、尼古拉等人面前表现的否定一切的激情又多少起到了掩饰自己内心留恋的情绪,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在奥金左娃面前彻底地崩溃

不要把巴扎罗夫当做一个革命者来理解,这是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屠格涅夫塑造巴扎罗夫的起点。确切地说,巴扎罗夫是个不满现状的平民知识分子,这样就能理解为什么他在被奥金左娃拒绝后不久,又和尼古拉的事实妻子费多西娅发生了暧昧情感。他是个青年知识分子,他和阿尔卡季一样需要爱情需要恋人,这是他激情产生的人性因素。然而,奥金左娃只是被他的否定一切的冰冷态度所吸引,她并不爱他,也不可能爱上他这样一个穷人。这对巴扎罗夫的打击可想而知。同时,阿尔卡季却赢得了奥金左娃的妹妹卡捷琳娜的爱,在巴扎罗夫看来这不过是阿尔卡季出身于贵族,有钱有地位所导致的。他一点也不比阿尔卡季差,相反他在思想上是阿尔卡季的导师,但仅仅因为他出身于平民,他是个穷人,他就得不到奥金左娃的爱。巴扎罗夫后来也明白了这一点,他在和奥金左娃告别时说:“我是一个穷人,可是我现在还没有受到别人的周济。再见吧,太太,请您保重。”既保持了他平民知识分子的自尊心,又隐晦地流露出他压抑的爱情。当他后来解剖伤寒病人尸体时受到感染而奄奄一息时,巴扎罗夫还要求奥金左娃来看他,并且在奥金左娃吻他前额后死去,便是基于这样一种压抑的爱情。另一方面,巴扎罗夫和帕维尔的手枪决斗若被看做巴扎罗夫政治激情的胜利,那么他和他的朋友阿尔卡季的分手就是一种压抑的友情。巴扎罗夫说:“我们彼此讨厌了,我想我们现在应该分手了。”巴扎罗夫在贵族的圈子里找不到他的朋友,找不到他的恋人,压抑的爱情和友情使他的激情不再。他回到了他的家中,经过几天苦恼和烦躁,他给自己找到了一个解闷的工作:帮助父亲给人治病,他已经没有激情了。他在这种没有激情的工作中再也找不到激情了。 (邹 平)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屠格涅夫是俄罗斯最负盛名的文学家之一,他以简洁淳朴、优美精致又略带忧郁气质的文风真实而细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并塑造了众多“多余人”的典型形象,是19世纪现实主义派文学的领袖之一。

1818年11月9日,屠格涅夫出生于奥廖尔省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母亲专横任性,虐待农奴,这给年幼的屠格涅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下定决心不与农奴制妥协。1833年,他在莫斯科大学语文学习一年,并以浪漫主义诗歌开始其创作生涯,1834年发表诗剧《斯杰诺》。之后他在彼得堡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了语文、哲学、历史和希腊、拉丁文,直到1841年。在此期间结识了巴枯宁和尼·斯坦凯维奇。回国后,他在内务部任职两年。1842年底和别林斯基及他周围的作家有了来往,并创作了有现实主义倾向的叙事诗《巴拉莎》(1834),受到别林斯基的赞赏。1844年发表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安德烈·柯洛索夫》。屠格涅夫的现实主义风格在1846年发表的叙事诗《地主》和1848年的中篇小说《彼土什科夫》中都有所体现。

1848年2月,屠格涅夫来到巴黎,对工人起义表示同情。1852年,因其在《猎人笔记》中表现出的反农奴制倾向触怒了沙皇政府,而被以违反禁令发表悼念果戈理的文章的借口拘留一个月,并遣回原籍。屠格涅夫在拘留所里创作了以自己母亲为原型的中篇小说《木木》。

屠格涅夫(1818~1883)

1847至1852年他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了表现农奴制下地主与农民关系的《猎人笔记》,这标志着他完成了向现实主义的转变。在创作《猎人笔记》期间,屠格涅夫还创作了一些剧本。比较著名的有《缺钱》(1846)、《贵族长的早餐》(1849)、《单身汉》(1849)、《食客》(1857),还有《物从细处断》(1848)以及最著名的《村居一月》(1855)。从50年代开始,屠格涅夫把目光转向了对平民知识分子和贵族冲突的关注。后来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1850)、《雅科夫·帕辛科夫》(1855)、《浮士德》(1856)、《阿霞》(1858),以及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在长篇小说《前夜》中,屠格涅夫已经完全关注新兴的平民知识分子了,而《父与子》(1862)中的巴扎罗夫正是“新人”形象的典型。

屠格涅夫反对农奴制是基于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他拥护自上而下的改革而并不赞成革命。因此,他与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发生思想上的分歧,并与《现代人》决裂,后来身在国外的他还曾上书亚历山大二世表示忠诚并捐献金币支持镇压波兰起义。他的所作所为受到了革命阵营的猛烈抨击。从1863年至1883年间,屠格涅夫同他的密友歌唱家波里娜·维亚尔多一家住在一起,先定居在巴登-巴登,1871年普法战争后迁往巴黎。在巴黎,屠格涅夫同福楼拜、埃·龚古尔、左拉、都德以及莫泊桑等优秀作家交往密切,中间虽几次回国,但都未定居。由于思想上的危机,屠格涅夫在创作上也陷入了低谷。他创作了一些唯美和悲观的作品,还有一些脱离现实带有神秘色彩的作品,这期间他的比较成功的作品是风格优美的散文集《散文诗》(1878~1882)和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处女地》(1877)。

1883年9月3日因患脊椎癌病逝于巴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被运回祖国安葬。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屠格涅夫在创作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多余人”形象,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关注和深入思索。

《罗亭》是屠格涅夫第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罗亭是19世纪40年代俄国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也是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著名人物。他虽然满怀理想、聪明热情,但却由于脱离了人民、意志薄弱,始终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最终一事无成。

※ ※ ※ ※

《贵族之家》是屠格涅夫创作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作者曾在前言中说,这部小说“获得了我曾经获得的最大的一次成功”。主人公拉夫烈茨基是一位俄国没落的农奴制贵族阶级的代表,他同罗亭一样是一位“多余人”。他也想过应该做些有益的事情,却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最后,他只能无奈地悲叹:“熄灭了吧,无益的一生!”应该看到,拉夫烈茨基的悲剧人生不是个人的,而是当时那个时代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