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 布登勃洛克一家
这是一个使很多天才黯然失色的伟大作家。他在令人难以想象的青年时代就写出了皇皇巨著:《布登勃洛克一家》。后来这部书成了一些家族小说的楷模,是那个时代传下来的真正的经典。比起它来,那些现代主义的经典就显得太牵强、太寒酸了。它具有经典作品才有的庄重感和相应的规模、超人一等的气质。
——著名作家 张 炜
★德国资产阶级的“灵魂史”
★一部使整个欧洲都感到与自己有关的“欧洲的小说”
★192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托马斯·曼是20世纪前期德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贡献重大。他始终以维护德国18、19世纪进步的人道主义传统为己任,在创作中既继承了古典作家的优良传统,又勇于创新,用新的艺术手法反映新的时代。他的小说以资本主义社会的衰败和没落为主题,称自己的小说是“尽头的书”,以批判的眼光关注现实社会。并且他的小说设计精巧、用词讲究,被认为是20世纪德国的语言大师。
托马斯·曼26岁时出版的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奠定了他在德国乃至欧洲文坛上的地位。小说以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再现了德国中产阶级的时代,从它的副标题“一个家庭的没落”即可看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1929年,托马斯·曼凭借这部小说“日益被公认为当代文学中经典作品之一”而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布登勃洛克一家》“这部气势磅礴的写实小说是德国最早的、也是最突出的作品,即使拿来和上述欧洲各国的名家相比,也毫无逊色”。到1975年为止,它已经被翻译成30种文字,是一部有着世界影响的经典名著。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年轻的托马斯·曼于22岁开始着手创作、25岁完稿、26岁出版的《布登勃洛克一家》被誉为德国资产阶级的“灵魂史”,是一部“使整个欧洲都感到与自己有关”的“欧洲的小说”。
1835年10月的一天,布登勃洛克一家和许多朋友聚集在孟街老宅庆祝乔迁之喜。客人散尽之后,布登勃洛克参议递给父亲老约翰一封要求遗产的信。写信人是老约翰前妻所生儿子高特霍尔德·布登勃洛克。由于他和一个门第悬殊的女子结婚,被逐出了家门。参议的婚事完全由老约翰做主,他娶了一位富豪家的女儿,婚后有了四个孩子:托马斯、安冬妮、克利斯蒂安和克拉拉。
六年后,布登勃洛克老太太去世了,不久,父亲老约翰把布登勃洛克公司交给了布登勃洛克参议继承。没过多久,老约翰也去世了。但是直到咽气,他也没提到长子高特霍尔德。
托马斯18岁就到公司里做事,他工作勤奋热情。他的妹妹安冬妮为了家族的利益嫁给了她并不喜欢的格仑利希。结果刚刚结婚4年,格仑利希就破产了。原来,格仑利希在向安冬妮求婚时就已经濒临破产,他为了得到安冬妮的陪嫁资产而骗取了安冬妮父母的欢心。现在,参议不愿帮助格仑利希,安冬妮和他离婚了。她带着女儿伊瑞卡搬回了孟街老宅。次子克利斯蒂安也走上了商人的道路,但参议对他不抱太大希望。
华文精选
不识愁苦滋味的人终生是幼稚的赤子。
死亡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用几个贫乏的、煞有介事的字说出来的……死亡是一种幸福,是非常深邃的幸福……是在痛苦不堪的徘徊踯躅后踏上归途,是严重错误的纠正,是从难以忍受的枷锁桎梏中得到解放。
白日精心于事务,但勿作有愧于良心之事,俾夜间能坦然就寝。
1855年,布登勃洛克参议去世了。他的大儿子托马斯成了公司的老板,克利斯蒂安也回到公司工作了。托马斯将参议的头衔让给了高特霍尔德伯父,受到人们的赞扬。由于托马斯聪明能干,公司出现了活泼进取的精神。克利斯蒂安开始时工作很努力,但是没几天,他就懒散了,甚至整个下午不上班。1856年,高特霍尔德参议去世了,参议的头衔又归到托马斯头上。
一个叫蒂布修斯的牧师和克拉拉好了起来。参议夫人得知蒂布修斯家境很好,所以对蒂布修斯的求婚感到由衷地高兴。托马斯也娶了一个盖尔达·阿尔诺德逊小姐,她的父亲是位百万富翁。
我们只对很少几个人能表示毫无保留的钦佩,托马斯·曼是其中之一。如同在生活中一样,在他作品中也没有任何放弃……托马斯·曼总是令人信服地站在精神的一边,他是一个真正的人道主义者。
——法国著名作家 安德烈·纪德
随着时间的推移,托马斯和克利斯蒂安的关系日渐恶化,最终决裂了。克利斯蒂安带着他应得的5万马克离开了家。
安冬妮在慕尼黑游玩时认识的商人佩尔曼内德来到孟街拜访老参议夫人,他来向安冬妮求婚。托马斯了解到佩尔曼内德经济状况很好,就告知了母亲,同意了这门亲事。而安冬妮婚后发现丈夫是个不思进取的男人,她的第二个孩子也夭折了。当她发现佩尔曼内德勾引女仆的时候,毅然决定和他离婚,带着伊瑞卡回到了家。
1861年,托马斯的儿子汉诺出生了,全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中。他们为孩子举行了隆重的洗礼宴。克利斯蒂安也来了,他维持不了生活,母亲答应给他一笔钱。托马斯对他很冷漠。
两年后,托马斯竞选上了议员,繁忙的公务损害了他的健康。他买了一大块地皮,建造了新房。可生意却一天不如一天了。
克拉拉得重病去世了。
安冬妮的女儿伊瑞卡已经20岁了,她嫁给了年近40岁的保险公司经理胡果·威恩申克。他是个收入颇丰的人。伊瑞卡生下了女儿小伊丽莎白。
1868年7月7日是布登勃洛克公司的百年纪念日,那天,全城都在欢庆。可中午,托马斯却接到一份电报。他刚以低价购买的一块庄稼遭遇了冰雹。这时,威恩申克保险公司也由于欺诈而被控告,最后威恩申克被判处三年半徒刑。
《布登勃洛克一家》英文版封面
这一年秋天,老参议夫人病逝了。托马斯、克利斯蒂安和安冬妮开始分家产,因意见不统一结果不欢而散。托马斯把孟街老宅卖给了暴发户哈根施特罗姆参议。
汉诺渐渐长大了,他的学习并不好,对经商也没有兴趣。1873年,威恩申克出狱后就失踪了。
托马斯的妻子盖尔达和年轻的少尉关系暧昧,托马斯却衰老了。1875年,托马斯去世了。去世前,他宣布公司要歇业。虽然公司结束了,但安冬妮仍然把希望寄托在小约翰身上。盖尔达把现在的住宅卖掉了,搬到城外住。克利斯蒂安住进了一家精神病院。
盖尔达决定离开布登勃洛克家了,安冬妮感到十分痛心。盖尔达走之前,将家庭大事簿交给安冬妮保存。(www.xing528.com)
《布登勃洛克一家》给年仅26岁的托马斯·曼带来了世界声誉,这是其早期创作的顶峰,布登勃洛克一家整整5代人,半个世纪的叙述时间,被拉长到600多页,读来却一点也不觉冗长。缓慢的节奏与交错的细节,加上疏密有致的布局,关键情节的叙述真实自然,这得益于其优秀的架构能力与丰富的铺垫。这位年轻作家向人们展示了他控制叙述节奏的才华,几个主要人物被描写得活灵活现,个性突出。一个由盛而衰的商业家族,消失在无可挽回的命运中。
经典导读
JINGDIAN DAODU
一面德国中产阶级生活的镜子
《布登勃洛克一家》是一部中产阶级的小说,因为它特别把20世纪描写成一个中产阶级的时代。它把一个社会刻画得既没有崇高得令人目眩,也不至于卑微得让人纳闷。这些中产阶级的人喜欢一种充满智慧的、发人深省的、精巧敏锐的分析与创造;而本书对这些现象所作的冷静、成熟和高雅的反映形成了它史诗性的趣味。小说中许多人物是以作家的亲友为模特的,有着浓重的自传性质。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布登勃洛克一家》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小说通过一代又一代典型人物的更迭和家庭日常生活的描写勾画了一幅巨大的德国社会生活画面,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发展的两个重大阶段及其历史演变过程,揭露了这个社会的没落与腐朽。高特霍尔德·布登勃洛克要求平分房产,三个儿女相互嫉妒,安冬妮婚事计划的失算,浪荡子克利斯蒂安的挥霍……这种种丑恶的没落迹象正是倾轧投机的商业风气和腐化堕落的社会道德在布登勃洛克家庭内部的反映。对于这些社会现象,布登勃洛克家族的某些成员并不理解其所以然,他们拼命挣扎,也逃脱不了衰亡的命运。值得指出的是,在表现布登勃洛克和哈根施特罗姆的冲突时,读者能明显感到,虽然哈根施特罗姆的崛起和竞争是造成托马斯·布登勃洛克商业衰退的一个原因,但导致这个家庭衰亡的更重要原因在于道德和灵魂方面。托马斯和安冬妮为了家族和经济上的利益而背弃爱情,克利斯蒂安的颓废和堕落,安冬妮的两次婚变,她女婿的犯罪入狱,托马斯的儿子汉诺精神和肉体的衰弱,还有其他一些情节,都表明这个家庭道德上的危机和解体。商业上的失利反过来加深了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引发了道德上的衰退和心理上的脆弱,这与上面的危机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后导致经济上的破产和第四代汉诺的死亡。此外,作者还通过一些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描写,揭露、批判了封建贵族、基督教会和德意志帝国的教育制度。
与许多现实主义作家一样,托马斯·曼笔下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同生活环境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资产阶级社会和大商人家庭的产物,同时他们又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体现出同一个阶级的不同时代印记,因此显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老约翰的思想带着明显的普鲁士精神的色彩。小约翰比父亲更有棱角,更严峻,也更精明。而托马斯还在幼小的时候,就被认为是“商人”的材料。小约翰死后,他挑起全副担子。这时,正是布登勃洛克一家由盛而衰之际。但是由于托马斯的进取精神、讨人喜欢的殷勤态度和圆滑的手腕,使他们公司多年来的声誉得以保持和发扬。他感情的激昂和振奋,心境的忧虑和沮丧,都是和家庭的利益直接关联的。他以全副精力投入经商活动,凡事以家业为重。他比祖父和父亲更有魄力,在经营上既能进取又很稳健。然而,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刻性正表现在这里,像托马斯这样精明能干的商人,发家致富的思想渗透到每个细胞里,还是挽救不了名门望族没落的命运。作者通过这个人物从信心十足到幻想破灭,深刻地表现布登勃洛克一家没落的历史命运。汉诺是布登勃洛克家的末代子孙,他的悲剧在于社会环境与个人志趣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从小气质敏感,秉性懦弱,不适合也不喜欢这种明争暗斗的商业生活,除了沉湎于音乐,陶醉于艺术之外,对经营商业毫无兴趣。至于汉诺的死因,与其说是生理上的羸弱,不如说是社会环境窒息了他的生命。 (《欧美现代文学史》)
日神的悲歌
作为布氏一家的第三代,托马斯·布登勃洛克是作者托马斯·曼寄予同情心的一个人物。他从外表到生活环境与托马斯·曼自己的父亲十分相似,只不过人物表现的是作家本人的心灵体验。这是位正直的市民,面对困境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对他来讲,不存在与人分担的痛苦,也不存在与人分享的幸福。他靠坚毅傲立于世。他无法理解妻子盖尔达喜欢音乐的天性,目光疑虑地注视着儿子汉诺由此变得娇弱的性格。盖尔达似乎把这个理智的商人家庭的法定继承人带入扰乱人心的艺术氛围。那么,这个自我封闭、心事重重的托马斯生活中的对话伙伴在何处?谁能帮助他与没落的趋势抗争?他打开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让他认识到,生命从根本上来讲是痛苦,来世一遭原本没有价值。哲学把他引出个体困惑的牢狱,让他以超脱的姿态看待生存的被动性。他变得知足而满意。但是好景不长,沉闷的日常生活再次给这种幸福感罩上阴影。
华文精选
啊,希望啊,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应该是希望,而不是现实。尽管希望是多么虚幻,至少它能领导我们从一条愉快的道路走完人生的旅途。
我们市民阶层,我们这些一向被看作第三阶级的人,只要求一种建立功勋的贵族存在,我们不承认那些懒汉贵族,我们反对目前这种阶级等级的划分……我们要求一切人都自由平等,没有人隶属于别人的,大家都只受法律的管辖!
从托马斯·曼本人的传记中可知,《布登勃洛克一家》正是渗透了他青年时代对叔本华哲学的迷恋。他曾经“一连几天地躺在一张式样别致的长椅式沙发中”阅读叔本华的书。他还写道:“这真是一种幸福,我不用把现实这样一种感觉藏在心里,一个证实它、答谢它的美好希望就在眼前,文学的寓所已经存在。因为,离我沙发两步远的地方,极其繁冗的手稿摊开在那儿,故事正好发展到该让托马斯·布登勃洛克死去的地步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掺和着尼采阐发的没落心理的确为他提供了艺术升华的机会。针对有人责难,说他这本书“涣散人心”,托马斯·曼反驳道:“难道只有写酒神的颂歌才算生活的首肯者吗?只要是好书,即使是反对人生的,也不失为一种人生的诱惑。”
小说结尾部分讲汉诺,一个具有艺术禀赋的男孩的故事。由此,艺术家题材被织入一个没落家庭的编年史。这会打破小说预设的框架吗?换句话问,作家真的在艺术家身上看到了蜕化的结果和颓废的象征?毫无疑问,布登勃洛克一家一代比一代更加浮躁、神经质和堕落。小汉诺在生理上无法胜任存在的要求,最后死于他无法抵御的伤寒。这也许就是一种寓意。但是,生理的衰弱带来心理体验的扩展。在汉诺身上,富裕市民终于成了一位感觉敏锐的艺术家。他在世俗生活中是失败者,但他所具有的内在丰富性建立了通向人道主义的桥梁。这是托马斯·曼的一大发现。他曾在别的场合也说过:没落在某些情况下意味着“高尚、深沉、崇高;它无须同死亡和终结有任何关系,相反它可能是生命的升华、提高和完善”。正是基于对颓废概念的这样一种新的解释,他为我们留下了包括《布登勃洛克一家》在内的一系列传世佳作。
《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年正式出版。一年之前,德国航空界的先驱齐柏林伯爵驾驶飞艇作了首次飞行;德国重工业发展迅猛;来自殖民地的钱则不断涌入。一切生机勃勃,前景看好。现实生活中的市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自信。但恰恰在这个时候,一位作家以讥嘲的口吻,讽刺的笔锋,描写了一个汉萨商人世家的没落,市民阶级的精神危机和传统文化的分崩离析。小说发表约15年后,情况果真发生了。虚构的故事获得了预言般的意义。 (卫茂平)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托马斯·曼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著述颇多,始终以进步的人道主义者的目光关注着现实社会的发展。
1875年6月6日,托马斯·曼出生于德国北部卢卑克市。父亲是经营谷物的巨商,并任本市税收事务的参议;母亲出生在巴西,有着葡萄牙血统,喜欢幻想,爱好艺术。1891年,父亲去世,商号倒闭。第二年,举家迁往慕尼黑定居。1893年,他中学毕业后,曾在慕尼黑一家保险公司当见习生,期间创作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堕落》(1894)。1895至1896年,他在慕尼黑高等工业学校旁听历史、文学史和经济学等课程,同时为哥哥亨利希·曼主编的《二十世纪德意志艺术及福利之页》审稿并写作书评。1896至1898年去意大利。1898年回到慕尼黑,在杂志社任编辑。同年,他出版了中篇小说集《矮个先生弗里德曼》。1901年以《布登勃洛克一家》成名。1903年,他发表小说集《特里斯坦》,其中包括他的中篇代表作《托尼奥·克勒格尔》。此后还陆续发表了讽刺小说《王爷殿下》(1909)、《在威尼斯之死》(1912),还有三幕剧本《菲奥仓察》(1906)。
托马斯·曼(1875~1955)
一战爆发后,托马斯·曼从维护“德意志精神文化”的民族主义立场出发,为德帝国主义参战辩护。但是后来,他认识到哥哥是在为民主、为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而战,他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1929年,托马斯·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20世纪30年代后,托马斯·曼感到法西斯的威胁,他于1930年作了题为《德意志的致词——对理性的呼吁》的演说,遭到纳粹分子的威胁。接着,他又发表了反法西斯的中篇小说《马里奥和魔术师》。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托马斯·曼被迫流亡。
1935年,美国哈佛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称号。1936年,纳粹政府剥夺了他的国籍,捷克政府立即给予他捷克国籍。从1933年到1938年,他在瑞士流亡期间完成了长篇巨著《约瑟和他的兄弟们》四部曲中的前三部:《雅各的故事》、《约瑟的青年时代》和《约瑟在埃及》。1937至1938年,他主编了杂志《尺度和价值》。1938年,他迁居美国,被聘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39年发表了小说《绿蒂在魏玛》。1940年开始直接参加反法西斯宣传。1942年被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德国文学顾问。1944年取得美国国籍。
1947年,托马斯·曼描写德意志命运的小说《浮士德博士》完稿,这本书反映了德国走向法西斯这一历史悲剧。
1949年,他在法兰克福和魏玛发表演讲,纪念歌德诞生200周年。1952年,他离开美国。1955年,他在斯图加特和魏玛发表题为《试论席勒》的演讲,纪念席勒逝世150周年。他始终维护德国统一,反对分裂。
1955年8月12日,托马斯·曼逝世于苏黎世。
托马斯·曼的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魔山》(1924)和《被挑选者》(1951),中篇小说《受骗的女人》(1953)以及一些文艺评论、自传、政论等。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魔山》是托马斯·曼创作的另一部经典之作,是德国传统的教育小说,甚至被认为比《布登勃洛克一家》影响深远。在这部以1904年至1914年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中,作者讨论了“非政治性的人类自我反省”,不仅探讨了主人公汉斯精神发展的过程,也谈到了德国人民生活即将崩溃的危机。
※ ※ ※ ※
托马斯·曼的哥哥亨利希·曼也是一位重要的德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在二战期间曾经和高尔基、罗曼·罗兰、巴比塞一起反对法西斯。他在巴黎曾任“德国人民阵线”主席,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战后被选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主席,并获得国家一等奖金。
亨利希·曼的长篇小说《臣仆》是一篇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小说主人公狄德利希·赫斯林是造纸厂老板的儿子,他自幼欺软怕硬,胆小如鼠又残忍成性。他既是一个暴君又是一个奴才,正是帝国主义时期德国资产阶级忠诚的“臣仆”形象。这部小说的突出成就还在于作者继海涅和维尔特之后第一个直接触及被现代德国文学所回避的关于普鲁士专制主义的题材,这使作家的现实主义放射出特殊的光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