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 名利场
威廉·萨克雷William Thackeray(英国1811~1863)
萨克雷的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这部《名利场》和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并称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两块瑰宝。不同于狄更斯批判社会的强烈和直接,萨克雷喜欢用另外一种揶揄的态度来揭露现实。这部小说已先后被6次拍成电影(在默片时代有4次),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英国小说研究》
★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最有影响的书之一
★英国文学的一个里程碑
★在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的天地
萨克雷是一位可以与狄更斯齐名的小说家,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又同为现实主义小说家,更是因为萨克雷在创作中所显示出的与狄更斯迥异的对现实社会冷嘲热讽的创作风格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并且他和狄更斯一样享有着世界声誉,后来英国的乔治·艾略特、美国的霍桑、豪威尔斯,甚至法国的普鲁斯特的创作都曾受其影响。正如前苏联著名文艺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萨克雷观察细微,对人生和人类的心灵了解深刻,富有幽默感,刻画人物非常精确,叙述故事非常动人……在当代欧洲作家里,萨克雷是第一流的大天才。”
《名利场》是萨克雷最优秀的作品,是他的成名作。小说发表后立即引起轰动,被认为是英国文学的一个里程碑,也正是这部杰作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萨克雷以现实主义的笔触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社会状况,并塑造了具有不同特点的、刻有新时代烙印的典型人物形象。而且,这部小说还展示出作者已经成熟了的幽默讽刺风格。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萨克雷认为,“小说的艺术是表现本质,即尽可能强烈地表达真实的情感。”他的这种理论主张在他的成名作《名利场》中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故事发生在19世纪初。爱米丽亚·赛特立是个善良热情的女孩子,她的父亲在伦敦做买卖,家境富裕。她的好朋友利蓓加·夏泼父母早逝,无依无靠。她们一起离开了女子学校,利蓓加打算先在爱米丽亚家里住几天,然后去毕脱·克劳莱爵士家当家庭教师。
利蓓加在爱米丽亚家里认识了她的哥哥乔斯。乔斯在印度当收税官,现在回国度假。利蓓加决定嫁给这个花花公子。但是,乔斯却始终没能向利蓓加求婚。
利蓓加辞别爱米丽亚,去了毕脱·克劳莱爵士家。毕脱爵士是个吝啬、狡猾、自私的老头儿。他的同父异母的姐姐克劳莱小姐是个老处女。毕脱爵士为了得到姐姐的财产,处处讨她的欢心。克劳莱小姐喜欢毕脱的次子,纨袴子弟罗登·克劳莱。利蓓加很快成了毕脱爵士的亲信,还被罗登爱慕,就连克劳莱小姐也离不开她了。不久,毕脱夫人得病去世了。毕脱爵士竟然向利蓓加求婚。利蓓加拒绝了他,并告诉他,她已经和他的儿子罗登结婚了。毕脱爵士和克劳莱小姐都非常生气,将他们撵出了家门。他们在外面靠赊账过上了舒服的日子。
这时,爱米丽亚的父亲破产了。乔治·奥斯本的父亲命令乔治断绝和爱米丽亚的来往,这让乔治很为难。乔治的好朋友都宾上尉一直暗恋着爱米丽亚,他不忍心看到爱米丽亚伤心,就说服了乔治和她结婚。奥斯本不仅不承认这门亲事,而且还剥夺了乔治的继承权。
华文精选
这世界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看见自己的影子。你对它皱眉,它还给你一副尖酸的嘴脸。你对它笑,跟着它乐,它就是个高兴和善的伴侣:所以年轻人必须在这两条道路中自己选择。
世人难逃一死,死后的情况虽然难以捉摸,一死是免不了的。咱们迟早会想到这一层,迟早要推测一下死后的境界。一个人的心思一转到这上面,过去的成功和快乐便不算什么了。
欧洲各国正准备围攻拿破仑,乔治和都宾的部队也奉命到了布鲁塞尔。在这里,乔治夫妇遇到了乔斯和罗登夫妇。乔治迷上了活泼聪明的利蓓加,他甚至在舞会上给利蓓加传纸条,约她一起私奔。但是,乔治很快就去了前线,并死在了战场。悲痛欲绝的爱米丽亚生下了儿子乔杰。都宾始终都在帮助着爱米丽亚,但他觉得爱米丽亚的心里没有他的地盘,于是去了印度。
利蓓加和罗登战后去了巴黎,他们靠借债过着奢靡的日子。利蓓加经常出入上流社会。她也生了一个儿子,但是她对儿子漠不关心,并把他交给乡下奶妈抚养。克劳莱小姐去世之后,他们回到伦敦。不久,毕脱爵士也去世了,利蓓加正式进了克劳莱家门,成了主人。后来,罗登的哥哥克劳莱从男爵一家也迁到了伦敦。克劳莱从男爵也被利蓓加迷住了。
利蓓加认识了斯丹恩勋爵,勋爵也成了利蓓加的追求者。他经常给她钱,后来为了和利蓓加单独在一起而以欠债为理由将罗登逮捕入狱。克劳莱从男爵把他救出了监狱,他回到家,发现自己的妻子正和斯丹恩勋爵寻欢作乐。于是,罗登把儿子托付给哥哥,然后抛下利蓓加去了海外。斯丹恩勋爵也和利蓓加一刀两断了。利蓓加走投无路,只得又开始了流浪生活。
奥斯本先生看到孙子乔杰很可爱,就提出把他接到自己家抚养。爱米丽亚为了儿子的前途只得答应了。
这时,都宾从印度回来了,爱米丽亚十分高兴,但是她想到丈夫乔治对自己的感情,又一次拒绝了都宾。乔斯回到英国之后,他将爱米丽亚接到自己的家中过上了舒适的生活。奥斯本最终原谅了爱米丽亚,死前留给她一笔财产。
华文精选
在一切使人格堕落的不道德的行为之中,自私是最可恨最可耻的。
不管女的多老多丑,只要她们肯假以辞色,男人马上就会屈膝,这是绝对的真理。一个女人只要不当真是个驼背,有了机会总能嫁得着如意郎君。
一个人妒火中烧的时候,事实上就是个疯子,不能把他的一举一动当真。
死去的人里面谁最使活着的伤心舍不得呢?我想准是那些最不关心活人的人。
爱米丽亚他们旅游时遇见了穷困潦倒的利蓓加。好心的爱米丽亚不顾都宾的反对,收留了她。都宾得不到爱米丽亚的爱,他又决定离开了。利蓓加敬佩都宾的为人,她决心帮助他。她将当年乔治给她的纸条拿出来,让爱米丽亚认识了乔治的真面目。爱米丽亚把都宾追了回去,他们结婚了。
乔斯被利蓓加迷上了,但不久就因病去世。利蓓加的儿子给了她丰厚的生活费,却拒绝同她见面。罗登也因黄热病死去了。利蓓加孤独地生活着,她开始热心于宗教事业和慈善事业。
《名利场》在英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萨克雷用许许多多真实的细节,具体描摹出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和一个时代的片断,他为了描写真实,在写《名利场》时打破了许多写小说的常规。这部小说,可以说在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的天地。
经典导读
JINGDIAN DAODU
现实主义与艺术真实
在写出《名利场》以前的十余年对于萨克雷来说基本上是一个准备阶段,在此期间萨克雷对社会上各式各样“上等人”的观察越来越深入细致,艺术手法也日益成熟。《名利场》便是在这个基础上完成的现实主义的杰作。《名利场》里创造了比较丰满的人物形象,描写了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并通过人物命运的交织而对生活做了总的评价。(www.xing528.com)
《名利场》通过情节的安排企图说明“一切都是浮名浮利”,标题本身出自《天路历程》。他揭开了资本主义社会五光十色的繁荣外表,让人们看到它的本质。萨克雷自己说过,他在《名利场》里要写“一群极端愚蠢自私的人,不顾一切地为非作歹而又热烈追求浮名浮利”,同时,他又说,书中所描写的“全是死亡、争吵、金钱和病痛”。
《名利场》并没有严密的故事结构,故事的内容基本上是由两个女主人公利蓓加与爱米丽亚的生活道路串联起来的。爱米丽亚是一位资产阶级小姐,而利蓓加则是个一无所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浑水摸鱼的女人,通过这两个主人公的命运,萨克雷描绘出了当时上流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众生相。
利蓓加是个一无所有,靠姿色和诡计混世的女骗子。她走的道路,她的种种活动方式都曲折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道德习俗,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思想面貌。她的一生,像一面镜子,通过她的伪装而把那个时代社会道德习俗的真情都清晰地反映出来,其中还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上等人”是怎样用假正经、假道德的外貌掩饰着自己的隐私丑行。《名利场》的现实主义成就正在于它通过典型的人物和真实的情节把当时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面貌呈现出来,其中的人物性格和风俗习惯、人情世故的描写无不打上了鲜明的历史、社会和民族的印记,做到了萨克雷对小说所要求的“比真历史更有趣、更逼真、更自然”。
英国的狄更斯、萨克雷等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们用逼真而动人的文笔,揭露出政治和社会上的真相;一切政治家、政论家、道德家所揭露的加在一起,还不如他们揭露的多。他们描写了中等阶级的每个阶层:从鄙视一切商业的十足绅士气派的大股东、直到小本经营的店掌柜以及律师手下的小书记。
——马克思
19世纪英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在创作方法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如狄更斯、勃朗特姐妹便是。在小说创作上严格遵守现实主义描写原则的要以萨克雷为首,此外还有特罗洛普、盖斯凯尔等。萨克雷从来就反对浪漫情调,他强调小说创作要求“自然与真实”,他的杰作《名利场》便是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写作的。萨克雷在《名利场》中依照他自己所提出的原则在小说的结构、情节和细节的安排上都参照“自然与真实”,刻意追求平易,使读者感到好像真的被作者牵着手在那个浮名浮利的角逐场里游览了一番。
《名利场》在人物创造方面更是生动逼真。萨克雷同时代的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就说过,萨克雷的人物“以一种任何时代里任何英国作家所达不到的力量与真实性像活人一样地站起来”。萨克雷善于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来突出人物性格,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有的批判文章说萨克雷“把人物放在我们随时可能碰到的生活境况中,以绘出生活的样子,尽量不沾带想象的色彩”,还说,“在使小说返回自然与真实这点上,萨克雷是英国小说家当中影响最大的一位”。这些评语虽然指萨克雷的整个创作而言,然而却是特别适合于《名利场》,因为在这里他的现实主义艺术得到了最高度的发挥。 (朱 虹)
《名利场》英文版封面
一部没有英雄的小说
《名利场》描摹真实的方法是一种新的尝试。萨克雷觉得时俗所欣赏的许多小说里,人物、故事和情感都不够真实。所以他曾把当时风行的几部小说模仿取笑。《名利场》的写法不同一般,他刻意求真实,在许多地方打破了写小说的常规滥调。
华文精选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
唉!浮名浮利,一切虚空!我们这些人里面谁是真正快乐的?谁是称心如意的?就算当时遂了心愿,过后还不是照样不满意?
有些人读历史的时候喜欢放下书本遐思冥想,猜测倘若某某一件有关大势的事情没有发生的话,这世界该是什么局面。这种扑朔迷离的推测,不但新巧有意趣,而且对我们很有益处。
《名利场》里没有“英雄”,这部小说的副题是《没有英雄的小说》(A Novel Without a Hero),这也是最初的书名。对于这个副题有两种解释。一说是“没有主角的小说”,因为不以一个主角为中心;这部小说在《笨拙》杂志上发表时,副题是“英国社会的速写”,也表明了这一点。另一说是“没有英雄的小说”,英雄是超群绝伦的人物,能改换社会环境,这部小说的角色都身受环境和时代宰制的普通人。两说并不矛盾,可以统一。萨克雷在《名利场》里不拿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做主角。他在开卷第一章就说,这部小说写的是琐碎庸俗的事,如果读者只钦慕伟大的英雄事迹,奉劝他趁早别看这部书。萨克雷以为理想的人物和崇高的情感属于悲剧和诗歌的领域,小说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真实,尽力写出真实的情感。他写的是沉浮在时代浪潮里的一群小人物,像破产的赛特立,发财的奥斯本,战死的乔治等;甚至像利蓓加,尽管她不肯向环境屈服,但又始终没有克服她的环境。他们的悲苦的命运不是悲剧,只是人生的讽刺。
一般小说里总有些令人向往的人物,《名利场》里不仅没有英雄,连正面人物也很少,而且都有很大的缺点。萨克雷说都宾是傻瓜,爱米丽亚很自私。他说,他不准备写完美的人或近乎完美的人,这部小说里除了都宾以外,个个人的面貌都很丑恶。传统小说里往往有个令人惬意的公道:好人有好报,恶人自食恶果。萨克雷以为这又不合事实,这个世界上何尝有这等公道。荣辱成败好比彩票的中奖和不中奖,全是偶然,全靠运气。温和、善良、聪明的人往往穷困不得志,自私、愚笨、凶恶的人倒常常一帆风顺。这样看来,成功得意有什么价值呢;况且也只是过眼云烟,几年之后,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在历史上难道还留下什么痕迹吗?因此他反对小说家用成功得意来酬报他的英雄。《名利场》里的都宾和爱米丽亚等驯良的人在社会上并不得意,并不成功;丑恶的斯丹恩勋爵到死有钱有势;利蓓加不择手段,终于捞到一笔钱,冒充体面人物。《名利场》上的名位利禄并不是按着每个人的才能品德来分配的。一般小说又往往把主角结婚作为故事的收场。萨克雷也不以为然。他批评这种写法,好像人生的忧虑和苦恼到结婚就都结束了,这也不合真实,人生的忧患到结婚方才开始。所以我们两位女主角都在故事前半部就结婚了。
萨克雷避免了一般写小说的常规,他写《名利场》另有自己的手法。
他描写人物力求客观,无论是他喜爱赞美的,或是憎恶笑骂的,总把他们的好处坏处面面写到,决不因为自己的爱憎而把他们写成单纯的正面或反面人物。当时有人说他写的人物不是妖魔,不是天使,是有呼吸的活人。萨克雷称赞菲尔丁能把真实的人性全部描写出来:写好的一面,也写坏的一面。他自己也总是“看到真相的正反两面”。譬如爱米丽亚是驯良和顺的女人,是个贤妻良母。她是萨克雷喜爱的角色。萨克雷写到她所忍受的苦痛,对她非常同情。可是他又毫不留情地写她自私、没有识见、没有才能、没有趣味等等。利蓓加是萨克雷所唾骂的那种没有信仰、没有希望、没有仁爱的人。她志趣卑下,心地刻薄,一味自私自利,不择手段。可是她的才能机智讨人喜欢,她对环境从不屈服,碰到困难从不懊丧,能有这种精神也不容易;她出身孤苦,不得不步步挣扎,这一点也使人同情。萨克雷把她这许多方面都写了出来。又如都宾是他赞扬的好人,罗登是所谓的“乌鸦”——他所痛恨的人,他也是把他们正反两面都写到。萨克雷的早年作品里很多单纯的反面角色,远不像《名利场》里的人物那么复杂多面。
萨克雷善于叙事,写来生动有趣,富于幽默。他的对话口角宛然,恰配身份。他文笔轻快,好像写来全不费劲,其实却经过细心琢磨。因此即使在小说不甚精警的部分,读者也能很流利的阅读下去。《名利场》很能引人入胜。但是读毕这部小说,读者往往觉得郁闷、失望。这恰是作者的意图。他说:我要故事在结束时叫每个人都不满意、不快活——我们对于自己的故事以及一切故事都应当这样感觉。他要我们正视真实的情况而感到不满,这样来启人深思、促人改善。 (杨 绛)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萨克雷是英国的天才小说家,他以比狄更斯更冷静客观的笔触创作了更为纯粹的现实主义作品,成为可以和狄更斯并列的小说家。
威廉·萨克雷于1811年7月18日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阿里帕。他的父亲是东印度公司的税务官兼地方行政官。4岁时,父亲去世,两年后,母亲改嫁。于是,6岁的萨克雷被送回英国契斯威克的姑母家上学。1829年,萨克雷在查特豪斯公学毕业,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1830年,他没有获得学位就去了德国魏玛,在米德尔坦普尔法学院攻读法律。1833年主办《国旗》周刊,同年10月到巴黎学习绘画。1836年,他从巴黎回到伦敦,同伊莎贝拉·肖结婚。婚后4年,妻子患病,精神失常。萨克雷从1833年开始就一直靠为报刊撰稿、画画维持生计。他用了各种笔名发表了很多文章,主要有:《巴黎特写集》(1840)、《爱尔兰特写集》(1843)、《巴利·林顿的遭遇》(1844)、《从康奈尔到开罗旅游札记》(1846)和《英国的势利者》(1846~1847)。但是直到1847年至1848年在幽默画杂志《弗雷泽》上用真名连载了长篇小说《名利场》之后,他才成为公认的天才小说家。这部小说的发表引起了轰动,许多评论家和作家都认为这是英国文学的一个里程碑。为了保障妻子和两个女儿的生活,他一部接着一部地写作,并自绘插图,在杂志上连载。同时,他还在邮局工作,后来又为了进入政界到英国各地和美国去演讲。他的演讲后来收录在《英国幽默作家》(1853)和《四位乔治王》(1860)两个文集中。繁忙的公务使他不能一心创作,他总是在仓促中完成当日需要在杂志上连载的那一部分。这也影响了他的小说质量。
在《名利场》之后,他又创作了反映现实生活的《名作家的小说》(1847)、《潘登尼斯》(1848~1850)和《纽科姆一家》(1852~1854),还有历史小说《亨利·埃斯蒙德》(1852)和其续篇《弗吉尼亚人》(1857~1859)。
萨克雷(1811~1863)
1859年,萨克雷担任新创刊的《康奈尔》杂志主编。他在这本杂志上连载了长篇小说《鳏夫罗威尔》(1860)和《菲利普历险记》(1861~1862)以及尚未完成的历史小说《丹尼斯·杜瓦尔》(1863)。
1863年圣诞节前夕,萨克雷因心脏病发作在伦敦病逝。
萨克雷还有一些散文集,比较有名的是《势利人脸谱》(1847)和《转弯抹角的随笔》(1863)。他的诗集有《歌谣集》(1849)。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在萨克雷生活的时代,英国文坛上还出现了好几位才华出众的女作家,勃朗特三姐妹——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她们都从女性的角度描写身边的生活,特别关注女性的命运和内心世界。她们在1847年都出版了自己的代表作,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安妮·勃朗特的《艾格妮丝·格雷》。
《简·爱》成功塑造了一个勇于反抗、敢于追求女性自身人格尊严和独立性的新型女性简·爱的形象。夏洛蒂·勃朗特在其他作品《教师》、《谢利》和《维莱特》中也同样表现了女性的呼声。因此她的作品被视为“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
艾米莉·勃朗特只写了一部小说,就是《呼啸山庄》,但这足以使她位于英国经典小说家之列。《呼啸山庄》是三姐妹的作品中在艺术上最具独创性、最具浪漫风格的作品。小说描写了18世纪末英国北部约克郡偏僻地区弃儿出身的主人公希刺克厉夫被恩肖家收养后的辛酸生活和因身世、地位而遭遇的爱情失败,以及他长大成人后的报复经历。离奇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叙述手法使整个小说都焕发着奇异的光芒。
比较而言,安妮·勃朗特的《艾格妮丝·格雷》风格更趋于平实。她希望自己的小说能够给人以“有益的教诲”,因此题材和人物更真实地再现了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