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卜生《玩偶之家》:揭露资产阶级虚伪真相

易卜生《玩偶之家》:揭露资产阶级虚伪真相

时间:2024-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20部玩偶之家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玩偶之家》戳穿了资产阶级在道德、法律、宗教、教育和家庭关系上的假象,揭露了在“幸福”、“美满”等表面现象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本质,并提出了妇女解放这样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玩偶之家》是三幕剧,故事发生在圣诞节前夜。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通过层层剥笋的手法展开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心理,展示人物性格。

易卜生《玩偶之家》:揭露资产阶级虚伪真相

第20部 玩偶之家

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挪威1828~1906)

《玩偶之家》戳穿了资产阶级在道德法律宗教教育家庭关系上的假象,揭露了在“幸福”、“美满”等表面现象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本质,并提出了妇女解放这样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它是一篇抨击资产阶级男权中心思想的控诉书,是一篇妇女解放的宣言书。

——《外国文学史》

★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

★“现代戏剧主义”的经典剧作

★一部以反映妇女问题而闻名世界的戏剧

★妇女解放的宣言书

如果按照席勒所说“我们如果拥有一个民族的戏剧,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民族”,那么挪威就是因为有了亨利克·易卜生才得以成为一个民族的。易卜生是挪威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他通过自己独具特色的“易卜生式”社会问题戏剧真实地反映了挪威社会,不仅创造了挪威文学的繁荣而且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他在艺术方面所进行的革新使欧洲现实主义题材的戏剧创作得到振兴,对近代欧洲戏剧的发展具有开拓性意义,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后来的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以及戏剧大师萧伯纳的创作都深受他的影响。

易卜生在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他的作品一直鼓励着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尤其是易卜生最杰出的戏剧之一——《玩偶之家》,早在1914年就被翻译成汉语并搬上舞台,在“五四”时期曾在全国各地上演,剧中女主人公娜拉不甘做丈夫的玩偶,追求个性解放的光辉形象对我国妇女解放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除主题思想突出、人物形象鲜明外,《玩偶之家》还是一部结构严谨,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的戏剧。易卜生的独特的创作手法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奠定了他作为一个戏剧艺术大师的牢固地位。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是世界名剧,从问世以来就受到世界各国观众的热烈欢迎,经久不衰。直到今天,虽然它所反映的内容已经众所周知,它的批判现实意义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减弱了,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到它仍然是许多剧团的保留剧目。

《玩偶之家》是三幕剧,故事发生在圣诞节前夜。女主人公娜拉上街购物归来,书房中的丈夫海尔茂热情地迎接着她,他亲昵地喊她“我的小松鼠”、“我的小鸟”。正当他们高兴地谈论着过年的事情时,娜拉的女友林丹太太来拜访她。林丹太太的丈夫三年前就去世了,他没给她留下什么财产。所以在她得知海尔茂当上了银行的经理后,就想请娜拉帮忙给自己在海尔茂手下谋份职业。娜拉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并趁着兴头,对女友讲述了自己的秘密。

原来,海尔茂婚后曾经得过重病,医生建议他去意大利的海岛疗养。但是当时他们没有这么多钱,而且海尔茂坚决不同意借贷。无奈之下,为了丈夫能够康复,娜拉偷偷地以父亲的名义向暗中做高利贷生意的柯洛克斯泰借了1200块钱,并对丈夫谎称是父亲资助他们的。海尔茂经过一年的休养,终于痊愈了。而娜拉一直没将真相告诉海尔茂,她独自承担起了还债的责任。为了还债,娜拉节衣缩食,还在家里做零活。让娜拉感到欣慰的是,这笔钱马上就要还完了。

华文精选

你把我一生幸福全都葬送了。我的前途也让你断送了。

你从来就没了解过我。我受足了委屈,先在我父亲手里,后来又在你手里。

你们何尝真爱过我,你们爱我只是拿我当消遣。

没想到正在这时,柯洛克斯泰来到娜拉家要账。当他看到林丹太太的时候,感到林丹太太很可能会取代他在银行的位置。因为他同海尔茂的关系一直很紧张。当他的这种感觉得到证实后,他蛮横地要求娜拉阻止这件事发生。遭到拒绝后,他又指出,他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当年娜拉是伪造父亲的签名向他借钱的,而这样做的后果是将受到法律的惩罚。娜拉为了丈夫和孩子,不得不答应柯洛克斯泰为他求情。娜拉并没告诉丈夫事情的真相,因此她为柯洛克斯泰求情遭到了丈夫的拒绝。另一方面,柯洛克斯泰看到娜拉仍然在犹豫,便将事情真相写出来扔进了她家的信箱,并在信中对海尔茂进行威胁。海尔茂回家后,娜拉为了阻止他打开信箱看信,她给他表演了舞蹈,然后拉他去参加舞会。她甚至绝望地想到了死。

林丹太太得知了娜拉的不幸,为了帮助娜拉,她决定放弃银行的职位,并且为了挽救在困境中的柯洛克斯泰,林丹太太向这个她并不爱的男人表示了“爱情”。柯洛克斯泰为了回报林丹太太,他决定再写一封信退还借据,放弃对娜拉和海尔茂的起诉。

海尔茂最终还是打开了信箱。他先看到柯洛克斯泰的第一封信。看后,海尔茂大发雷霆。他辱骂娜拉是“坏东西”、“下贱的女人”,谴责她葬送了他一生的幸福。娜拉则向海尔茂表明了愿以死来解脱他的决心。

这时,柯洛克斯泰的另一封信到了。海尔茂得知柯洛克斯泰已经不追究这件事了,他顿时“快活地跳了起来”,并烧毁了借据。他反复对娜拉说:“我已经饶恕你了。”而这时的娜拉反而变得冷静了,她从这件事看出了海尔茂的虚伪及她作为玩偶的地位。最后,娜拉拒绝了海尔茂的苦苦挽留,毅然走出了家门。

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通过层层剥笋的手法展开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心理,展示人物性格。第一幕开始时,娜拉给观众的印象是个美丽、活泼、无忧无虑的家庭主妇。

华文精选

要想了解我自己和我的环境,我得一个人过日子,所以我不能再跟你待下去。

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

我只知道我的想法跟你的想法完全不一样。我也听说,国家的法律跟我心里想的不一样,可是我不信那些法律是正确的。父亲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女儿给他省烦恼。丈夫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老婆想法子救他的性命!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

她对女友林丹太太谈到她为拯救丈夫而自我牺牲的往事,使观众立即感到娜拉是个善良而坚强的女性,为了丈夫和家庭不惜忍辱负重,甚至准备牺牲自己的名誉。随着同海尔茂、柯洛克斯泰的谈话,娜拉的性格和思想层层揭示出来,一个头脑清醒、渴望独立自由、愿为真理而奋斗的高尚的女性形象活生生地站立在观众面前。

剧中的次要人物林丹太太同娜拉一样高尚。她自食其力,富有牺牲精神。为了维护生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的生活,她嫁给了一个有钱但她不喜欢的男人。丈夫死后,她开小铺、办小学,为母亲养老送终,抚养几个弟弟自立,最后剩下她孤单一人仍在为寻找工作到处奔波。易卜生笔下的这两位妇女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充分显示出易卜生对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

易卜生善于把复杂的生活矛盾集中为精练的情节,他常常把剧情安排在矛盾发展的高潮时,然后运用回溯手法,把前情逐步交代出来,使得矛盾的发展既合情合理,又有条不紊,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使《玩偶之家》成为一部不朽的经典。

经典导读

JINGDIAN DAODU

娜拉的典型意义与《玩偶之家》的戏剧革新

舞台上,一声门响从楼下传到楼上。它告知蒙着脸倒在沙发里的丈夫,也告知观众,一个女性离家出走了。这一声门响,越出了剧场,传遍了欧洲,后来还震撼了世界。它所引起的社会反响,为人类有戏剧以来之空前。(www.xing528.com)

《玩偶之家》英文版封面

这一形象于1914年走进中国,不仅推动了中国戏剧与文学的革命,而且成为社会女性追求新生的理想偶像阿英当时写道:新的人没有一个不狂热地喜爱他的作品,也几乎没有一种报刊不谈论他,在中国妇女中出现了不少的娜拉。茅盾回忆道:(20世纪)20年代,易卜生这个名字,萦绕于青年的胸中,传达于青年的口头,不亚于今日之下的马克思列宁。一时间,中国进步舞台上,名角争演、观众竞看的形象莫过于这位弃家出走的女性。她就是《玩偶之家》中的娜拉。

《玩偶之家》与现代戏剧之关系如同维多利亚女王与欧洲皇族的关系,强烈的离婚剧和社会剧均源于该剧。

——布拉德勃罗克

《玩偶之家》从熟视无睹的家庭婚姻问题切入,提出了妇女的地位和妇女解放的问题。该剧在“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思想解放和古代思想的现代转换,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100种译作》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就是通常所说的娃娃。所谓“玩偶之家”,并非“娃娃的家”,也非“家中的娃娃”之意,而是指剧中女主人公娜拉在家中的地位,如同玩具,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这部戏在中国初译时,被冠以《傀儡之家》之名。

娜拉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倾向的妇女典型。她达观、勤奋、勇于吃苦、乐于助人。在借据一事暴露前,她性格的最突出特点是天真。这表现为她对丈夫、对社会、尤其对自己在家中实际地位的理想化的理解。这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及资产阶级家庭所带有的欺骗性。海尔茂暴露出的自私本性,唤醒了娜拉的觉悟。娜拉的性格从这时起显示出新特点,即敢于追求彻底独立的人格。这显示出她性格的成熟。她是以资本主义宗教、法律、教育及道德的批判者的姿态迈出家门的。尽管她走进的仍是黑暗,但这种挑战颇具力量。

华文精选

你以为我会让你替我担当罪名吗?不,当然不会。可是我的话怎么比得上你的话那么容易叫人家信?这正是我盼望它发生又怕它发生的奇迹。为了不让奇迹发生,我已经准备自杀。

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她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丈夫对她的一切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你不受我拘束,我也不受你拘束。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我。

娜拉的出走是展示其性格最有力度的一环。尽管她的出走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观众也有理由为她走进黑暗而担心,但娜拉还是能以其出走表明,她已迈向了新生活。她的出走并非社会改造的理想出路,但能预示不平等社会中的妇女自我解放意识的增强。

海尔茂并非漫画式的形象。他品正行端,堪称模范公民及出色丈夫。但在个人利益与家庭危机的考验面前,他暴露出自私的本性及男权主义思想本质。事实表明,不管娜拉怎样爱他,只要这爱与他的切身利益发生冲突,他都会毫不犹豫地给予否定。易卜生通过揭示海尔茂这个正人君子形象所掩盖的本质特征,以新的角度及深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玩偶之家》这部作品的艺术特点也是十分鲜明的。

易卜生是戏剧革新家。这种革新首先表现在戏剧题材上。当时欧洲舞台时兴纯粹的娱乐剧。易卜生将令观众生厌的乔装、谋杀、决斗撵出剧场,代之以深刻社会问题的提出和激烈不已的争论。剧场因此成为有公众参与的社会论坛,文学也因此大大增强了参与社会变革的功能。

易卜生对戏剧艺术的革新还体现在剧情结构的创新上。为避免“社会问题剧”的情节非戏剧化,他将问题与情节高度融合,使讨论与剧情一体化。易卜生是设置戏剧冲突的高手。他使全剧人物都围绕借据这一中心活动。娜拉与女友、女友与柯洛克斯泰、柯洛克斯泰与海尔茂、海尔茂与娜拉,这是一个环环相息、首尾相扣的行为链,驱动这“链条”的事件就是借据的着落。

但与一般的情节剧不同,易卜生在事件冲突的表层下埋伏了性格冲突的主线。围绕借据得失展开的事件,最终只是引出人物性格冲突的铺垫。当在其他剧作中已成为高潮的借据风波平息后,这戏真正的冲突才拉开序幕。本来已松弛了情绪的观众意外地再度调动情感,进入难得的欣赏佳境。正是由于和谐地处理了讨论与观剧的关系,易卜生才能够用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增强戏剧性,以论战性强化情节,以情节性使论战艺术化,从而吸引了观众。

动用追溯手段强化剧情,也是易卜生的结构艺术。剧幕拉开后,构成冲突的事件业已发生。剧情实际是依托在对这一事件的回顾上。但作者不是和盘托出,而是以抽丝剥茧的方式渐进顾及,从而造成悬念不断,扣人心弦的效果。

少用独白、旁白,多用对白。这是《玩偶之家》语言上的特点。这使人物的语言颇具个性化,话锋犀利,警句精辟。 (刘 铁)

《玩偶之家》:无声的回响

美国学者哈罗德·克勒曼这样写道:“娜拉告别丈夫的关门声在全世界回响着——这是高度的戏剧技巧,因为在演出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听到房门开关的声音。”这句话是很令人深思的。与一般的“社会问题剧”不同,《玩偶之家》并不是要用那些外在的言辞和表面的冲突让人们“明白”什么,而恰恰是用一种听不见的声响让人们在沉默之中反思自己“不明白”的是什么?娜拉并不“明白”,她以一种相当朦胧的心绪来企盼自己毫无所知的生活方式、追求自己并不清晰的价值理想。她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超过了法律条文、社会舆论、乃至宗教信仰。然而她终于发现,她在爱情中只不过是一种消遣,她在家庭中只不过是一具玩偶,她迷惘了,破灭了,于是便出走了。“娜拉走后怎么办”?这在她本人,也许都是一件并不清楚的事情。同娜拉一样,海尔茂也不“明白”,他不明白自己那个活泼可爱的“小鸟儿”、“小松鼠”怎么突然之间会离他出走?他不明白,自己那番维护社会正义、法律尊严的训斥有什么不对?那不正是教育自己的妻子如何正确地对待人生吗?他甚至以一种相当恳切、相当真诚的态度对她说:“你只要一心一意依赖我,我会指点你,教导你;要不然我还算什么男子汉大丈夫?一个女人没有人帮助是怪叫人心痛的事。”因此,我们切不可以将海尔茂视为一个简单的“反面人物”,用克勒曼的话来说,“他不是个小人,只是个小资产阶级而已”。因此,《玩偶之家》所反映的并不仅仅是某些个别人的悲剧,而是一个阶级、一个时代的悲剧。“如果不带先入为主的偏见去读《玩偶之家》的话,它的深刻含意是不言自明的,即:除非妇女同样是自由的,否则男人也不能成为‘自由’的(或真正的)人。”抛开那既布局严谨又游刃有余的戏剧结构不谈,抛开那既自然生动又富有潜台词的舞台语言不讲,仅是这一主题,就已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回响了一百年!

一百年后的今天,当人们在饶有兴致地建设着自己的小家庭、装饰着自己的安乐窝的时候,请当心娜拉的关门声! (张艳华)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亨利克·易卜生是一位著名的戏剧大师。他的一生和戏剧事业紧密相连,剧本的创作和剧院的经营凝聚了他毕生心血。他不仅为挪威的戏剧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更为世界戏剧的发展建立起崭新的里程碑。

易卜生1828年3月20日出生于挪威南部希恩镇的一个木材商人家庭。6岁时,父亲破产。全家迁往文斯塔普村居住。16岁开始,他在格里姆斯塔镇一家药材店当了6年学徒,艰苦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在此期间,他阅读了莎士比亚、歌德、拜伦的经典著作,并且尝试了诗歌创作。1850年,易卜生参加了医科大学入学考试,却因成绩不佳而落榜。这时正是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时期,易卜生受他经历影响,站在了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易卜生结交了文艺界一些有进步思想倾向的朋友,积极地为《工人协会报》等刊物撰稿,还亲自参加了由社会主义者领导的工人运动。同时,他创作了一些有进步意义的文学作品,如诗歌《觉醒吧,斯堪的纳维亚人》(1850)、历史剧《卡提利那》(1850)。1851年,他认识了卑尔根剧院的创办人、著名小提琴手奥莱·布尔,奥莱·布尔对他的才华十分欣赏,聘他为剧院的剧作家兼编导。1852年,他被派往丹麦和德国各地剧院参观。此后,他以每年一部的速度为卑尔根剧院先后创作了《仲夏之夜》(1853)、《勇士之墓》(1854)、《埃斯特罗的英格夫人》(1855)、《索尔豪格的宴会》(1856)和《奥拉夫·利列克朗》(1857),并且他还参加编导了100多部剧本,积累了丰富的戏剧创作和演出的经验。

易卜生(1828~1906)

1857年,易卜生转到首都剧院担任编导。他创作了带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精神的浪漫主义历史剧《海尔格兰的海盗》(1858)、《觊觎王位的人》(1863)和提出恋爱自由的《爱的喜剧》(1862)等等。后来剧院破产,易卜生的生活也陷入了靠借债度日的境地。1864年,挪威政府在普鲁士与丹麦战争中背叛北欧各国整体利益,这引起了易卜生对国民和政客鄙俗的强烈不满。他离开了挪威,此后的27年中,他只在挪威作过短暂的逗留。他先来到意大利罗马,后来又到德累斯顿、慕尼黑等地。虽然生活窘迫,但是他仍然坚持戏剧创作,《布兰德》(1866)和《彼尔·英特》(1867)都体现出他的精神反叛意识。而1877年的《社会支柱》、1879年的《玩偶之家》、1881年的《群鬼》和1882年的《人民公敌》是易卜生现实批判性最强的社会问题剧,也是他最成功的作品。这些作品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1891年,易卜生回到挪威。他创作了两部自传性质的作品《建筑师》(1892)和《当我们死而复醒时》(1899)。1900年患中风后长期卧床不起。1906年5月23日,易卜生去世。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英国著名戏剧家萧伯纳是深受易卜生影响的一位剧作家。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继承了易卜生戏剧创作的现实主义风格,创作了大量社会问题剧,为世界戏剧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代表作《华伦夫人的职业》是最早反映妇女问题的作品之一。主人公薇薇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子,她出身中产阶级家庭,清高自傲,是一位强调自强自立的新女性。她一心钻研法律,为将来去法律事务所独立工作做准备。在她得知母亲过去出身贫寒,曾被迫为娼的不幸经历后,她明白错的是社会,而不是母亲,并对母亲表示了谅解。但最后,她还是同母亲隔断了经济关系,离开家去伦敦谋生。

※ ※ ※ ※

《巴巴拉少校》是萧伯纳另一部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杰出剧作。主人公巴巴拉是救世军的少校,她是大军火商安德鲁·安德谢夫的女儿。因为安德谢夫坚持军火工业的继承人必须是一个弃儿,所以和安德谢夫夫人产生了矛盾而分居。巴巴拉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她相信基督的美德而不相信金钱的力量。因此她不赞成救世军接受造酒商和军火商的捐款。然而,残酷的现实使巴巴拉最终接受了父亲的实用主义思想,并让未婚夫装作一个弃儿,做父亲军火工业的继承人。作者通过这部戏剧揭示了在当时社会,宗教事业、军火工业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矛盾,并对其进行无情的批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