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外国文学经典

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外国文学经典

时间:2024-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8部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在德国文化领域中,没有比歌德更真实、更伟大、更不朽的人了。悲剧一开始,年已半百的浮士德整天呆在书斋中研究学问。结果使甘泪卿因用药过量而毒死了母亲,她的哥哥为了阻止他们幽会而死在浮士德剑下,甘泪卿神经错乱杀死亲子。第二部开始写浮士德来到宫廷,想帮助皇帝改良社会。这时的浮士德已经100岁高龄,双目失明。于是浮士德倒地死亡,魔鬼靡非斯特想收其灵魂。

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外国文学经典

第8部 浮士德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德国1749~1832)

在德国文化领域中,没有比歌德更真实、更伟大、更不朽的人了。别的民族和时代可能有过或将有更伟大的诗人,但歌德对于德国文化,好比太阳对于大地,尽管天狼星具有比太阳更多的光和热,然而照熟大地上葡萄的是太阳,而不是天狼星。如果有什么能称为哲学史诗的话,那么这一术语只能运用于歌德的《浮士德》。把哲学家的深谋远虑同杰出诗人的才能联结在一起的辉煌智慧,在这部史诗中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知识源泉。

——德国文艺批评家 弗朗茨·谢林

★1985年美国《生活》杂志评选出的“人类有史以来的20本最佳图书”之一

★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欧洲资产阶级300年间文化发展的生动缩影

★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之一

★启蒙主义文学的压卷之作

歌德是一个巨人。他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也是一个思想家,他在自然科学艺术等众多领域都有所造诣。他对于德国、甚至整个欧洲的影响都是极为深刻的。梅林说:“现代的空气里充满了许多新生的萌芽,这都是他那仁慈的手大把大把撒出去的种子萌发出来的。许许多多的人也许连歌德的名字也不知道,可是却感受到了他的精神气息。这样他就永垂不朽,在那个他肉眼从未见过的崭新的世界里他也将永远活下去。”歌德是德国文学的巅峰,在德国文学史上,恐怕没有人比他享有更高的荣誉了。而他的作品不仅在德语文学,而且在世界文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浮士德》是歌德最主要的代表作,该书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300年间文化发展的生动缩影,它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以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称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名著,既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压卷之作,也是欧洲与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价值和最富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浮士德》是歌德以毕生精力创造出的融诗的巨大力量与哲学思想的无限深度为一体的杰作。浮士德这个名字在欧洲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据说他是一个游方学者,精通星象、算命术和点金术,德国民间有许多关于浮士德的传说。这些传说的核心是:浮士德同魔鬼订了契约,借助魔法追求各种知识和生活享乐,约期满后,魔鬼把他的灵魂带走。歌德从根本上改造了这个传说,对这个素材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挖掘和发挥,前后用了将近60年的时间,写成了诗体悲剧《浮士德》。

《浮士德》是用多种诗体的韵文写成的,共两部。剧中的浮士德是整个人类的代表,是全人类的导师。他所追求的是人类发展的前景。浮士德所经历的发展过程,主要可以分成五个阶段的悲剧:第一部分写知识悲剧和爱情悲剧;第二部分写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

在第一部的“天上序幕”中,魔鬼靡非斯特和天帝打赌:他认为浮士德无限追求,永不满足,他可以引诱浮士德走上魔路。天帝认为人在努力追求的时候总是难免迷误,但好人在黑暗中终会找到光明大道。天帝接受魔鬼的打赌:他认为人的精神容易萎靡,贪求安逸,魔鬼能起刺激作用,而这一赌赛,魔鬼终会失败服输。

悲剧一开始,年已半百的浮士德整天呆在书斋中研究学问。但他越来越认识到知识贫乏,他有了“拨开一切知识迷雾”的冲动,却不知向何处寻求,因此痛苦异常,甚至想饮毒自杀。这就是所谓知识悲剧。魔鬼靡非斯特乘虚而入,他与浮士德订契约:他充任浮士德的仆人,尽其所能满足浮士德的一切需要,但是,在浮士德表示满足的一瞬间,奴役便解除,浮士德的灵魂便永远为魔鬼所有。

华文精选

你是什么,

到头来还是什么,

即使你穿上几尺高的靴子,

即使你戴的假发卷起千百层皱波,

是什么,永远还是什么!

“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

然后才能够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我愿意看见这样熙熙攘攘的人群,

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

我要呼唤对于这样的刹那:

“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

我在地上的日子会有痕迹遗留,

它将不致永远成为乌有。

靡非斯特带浮士德来到魔女的丹房,浮士德喝药酒后返老还童。浮士德对少女甘泪卿一见钟情,靡非斯特帮助他获得了爱情。结果使甘泪卿因用药过量而毒死了母亲,她的哥哥为了阻止他们幽会而死在浮士德剑下,甘泪卿神经错乱杀死亲子。这场爱情以悲剧告终。

华文精选

与美丽相比,丑陋愈是丑陋!

与聪明相比,愚蠢更显愚蠢!

我不像神,

这使我感受至深!

我像虫蚁在尘土中钻营,

以尘土为粮而苟延生命……

你听呀!

快乐不是我所贪图。

我要献身于酩酊,

于最苦的欢情,

于失恋的憎恨,

于爽心的沉沦。(www.xing528.com)

第二部开始写浮士德来到宫廷,想帮助皇帝改良社会。然而宫廷腐化,皇帝只求享乐,浮士德无法从根本上拯救这个王朝,改变这个社会。这就是“政治悲剧”。

皇帝知道浮士德擅长魔术,就让他召来希腊美女海伦。浮士德借助魔法召来了海伦和帕里斯,并被海伦的美所打动、征服。然而海伦与帕里斯的爱恋使浮士德情不自禁用魔术钥匙触到帕里斯身上,结果一阵轰鸣之后,一切都消失了,浮士德也晕倒在地。

靡非斯特把浮士德背回书斋。浮士德从前的助教瓦格纳制造出的人造人“霍蒙苦鲁斯”看出浮士德对海伦的梦想,于是带浮士德和靡非斯特找到了海伦。浮士德和海伦结婚,并生一子——欧福良。但欧福良一出生就不断跳跃,无休止地向上发展,结果坠地而死。海伦作为古典美的象征,浮士德与之结合并以失败告终,这就是美的悲剧。

最后,浮士德借助魔鬼的帮助得到一块封地,浮士德开始改造自然的创造性事业。为了实现他建立乌托邦式人间乐园的决心,他吩咐靡非斯特用各种方法招募工人。这时的浮士德已经100岁高龄,双目失明。他听到铁锹和铁铲的声音,以为在开挖壕沟,实际上是魔鬼在为他掘墓。他在怀着“自由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的美好憧憬中找到了人类的未来和前途,感到了满足。

于是浮士德倒地死亡,魔鬼靡非斯特想收其灵魂。这时,天使下凡,带走了浮士德的灵魂,说:“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全剧以“永恒之女性,带领我们走”结束。在魔鬼的帮助下,浮士德经历了一番对人生意义和宇宙奥秘的探寻过程,最终他认识到生命的根本意义和最高目的。《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熔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经典导读

JINGDIAN DAODU

浮士德精神

长篇诗剧《浮士德》是歌德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部巨著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作品。

——《巨人的时代》

歌德的《浮士德》真正反映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浮士德身上塑造了全人类的理想,他成为全人类的化身。

——德国批评家 施莱格尔

《浮士德》英文版封面

整部《浮士德》展现了歌德对人类命运的悲剧性理解,而“事业悲剧”是歌德悲剧精神的最好体现。歌德曾说:浮士德“是表达这样一个精神,他向各方面追求,却越来越不幸地退转回来”。浮士德屡屡追求,屡屡败北,最后他的创造性事业也没有真正的实绩,无所谓成功。在“事业悲剧”中,歌德真正的兴趣并非在于描绘一幅人类未来的具体蓝图,而在于最后充分地肯定“浮士德精神”,即次次失败,却仍积极向上,不断追求!从而使每一次向善而最终失败的追求成为下一个追求的悲壮的前导。浮士德作为一个个体,他的生命是有限的,故而他最终不得不面临着死,不得不停住追求的脚步,然而,在精神上,浮士德是永远不愿意停留的,他要不断地向自由王国迈进。可是,浮士德死后,靡非斯特说道:“过去和全无,完全一体,/永恒的创造是毫无意义的!/……我所喜欢的是永恒的太虚。”这回应了浮士德在书斋中的思想,他曾感叹:“多好的一场幻景呀!唉!却只是一场幻景!”“待我们达到了这个世界的善境,更善的又名之为荒诞与非真。”歌德似乎意识到,人类的希望就在于在一代一代人有限的然而却不休止的努力之中日益向自由王国迈进。人生的意义、人类的前途就在于不断地运动、不懈地追求,在于无数个有价值的矛盾的运动过程中。因此,天使说:“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浮士德的灵魂终不能属于魔鬼。不懈地努力,就是人类的自我拯救。这种努力,对于每个个体,对于每一代人来说,是悲剧性的,但却使人类日益接近辉煌灿烂的目标——“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

堂吉诃德精神表现的是一种现实追求(改良社会、大同世界),显现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其追求归于失败,头破血流而死。浮士德精神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追求,表现为精神矛盾(善与恶、灵与肉),因而不会随浮士德的倒下而结束。前者是历史的现实,后者是永恒的象征。朱光潜在其《悲剧心理学》(1933)中说:“悲剧与英雄传奇的区别在于悲剧能激起恐惧,而悲剧与恐怖的区别在于它在使观剧者充满恐惧之后,又能令他振奋鼓舞。悲剧具有令人生畏而使人振奋鼓舞的力量。悲剧与壮烈、崇高感相联系。悲剧感是崇高感的一种,即康德所谓面对某种压倒一切的力量而感到恐惧之后的自我扩张感。”《浮士德》不愧为真正的悲剧,它使人痛苦地意识到一次次的失败,又展现了一种生生不息的振奋人心的力量。它是迄今为止德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张志庆)

“人”的主题

《浮士德》追求中所涉及的社会现实只是一个方面,其中还有另一个重要内容即“人”的主题。浮士德不断追求的动因不是来自社会矛盾的召唤,也不是有些文章认为的来自魔鬼的诱惑,而是来自浮士德内心的不平衡,是他的内心痛苦促使他不断追求。他的痛苦不是源自他对外界与物质的不满足,而是源自他对自身状况的不满足,他想改变自己生存方式中的各种缺憾,追求更符合人性、更为理想与健全的人格。只有从“人”的主题看《浮士德》,才能还《浮士德》以完整性;只有从“人”的主题入手,才是找到了打开《浮士德》的钥匙。

《浮士德》对于当代欧洲,正如《伊利亚特》是被当做模范的古代社会纪念碑一样。

——俄国文学家 普希金

歌德的《浮士德》是我们时代的《伊利亚特》,是当代德国的一面完整的镜子

——苏联文艺评论家 别林斯基

浮士德的每一次追求都是不了了之的,因为他不是为了寻求社会矛盾的解决,而是追求一种健全而完美的人格。他否定了不完美人格的各个阶段,最后找到了最健全、最完美人格状态的生存方式。“人”的主题,是18世纪德国美学所探讨的主题,也体现了歌德本人的美学思想。如果说现实的内容在《浮士德》中是零散的、被分割的,那么“人”的主题则是一贯的、整体性的,这才是《浮士德》作为一个整体的统一所在。它也极符合歌德本人的创作思想。歌德曾指出,“艺术家应该通过整体向世界说话”,而这一整体“他在自然中是找不到的,而是他自己心灵的产物”。根据这段话,我们认为浮士德的活动可以被划分,现实可以被分割和组合,但歌德要表达的思想应该是统一的,浮士德形象应该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形象出现的。这是符合歌德对人的看法的。他曾说:“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能力的统一体。艺术作品必须向人的这个整体说话,必须适应人的这种丰富的统一体,这种单一的杂多。”如果我们仍然说,浮士德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应该说,这只说出了浮士德形象的象征意义。其本来意义,即对完美人性、理想人格的追求,如果回到《浮士德》本文的话,将会更为清晰地展示出来。

1935年《浮士德》中文版封面

浮士德出场时是一位老博士,他已精通了当时的哲学、法学、医学和神学四大学科。学识渊博,声望在所有的博士、硕士、法律家和教士之上,可谓功成名就,炫世耀人。老博士应当心满意足。可事实恰恰相反,浮士德出场,时值深夜,他中宵倚案、烦恼齐天。他不是对家庭不幸和自然灾祸的烦恼,他的烦恼是他灵魂痛苦的外显。精神劳动这一生存方式的种种缺憾造成了学人理性发达,而感性生活贫乏,使学人遭受了全面人性被片面化的痛苦。浮士德的诸多痛苦是从事精神劳动的人与生俱来的,是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不能超脱的深层苦难。浮士德的痛苦与追求,常有精神劳动者的普遍特征,甚至扩展为即使对全人类也具有普遍意义。难怪郭沫若先生慧眼独具,称《浮士德》是一部关于人类灵魂的历史。 (易晓明)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歌德代表着德国资产阶级古典文学的高峰,是公认的世界文学巨匠之一,也是力图像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知名人物那样争取成为多面手的最后一个欧洲人。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影响了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德语诗歌,同时他在小说戏剧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都很有成就。他把一向地位不高的德国文学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获得了不朽的世界性声誉。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他的父亲是一位热爱艺术、学识渊博的人,担任皇家参议。他的母亲精明活泼、富于幻想,歌德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很早就学习英语法语以及希腊、拉丁等古代语言

歌德(1749~1832)

1765年,歌德到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并开始早期的诗歌和戏剧创作。1770年,歌德到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求学,期间认识了狂飙突进运动纲领的制定者赫尔德尔,受其影响投入到狂飙突进运动中。1771年,他回到法兰克福任律师。这个时期,他写了历史剧《葛兹·冯·伯利欣根》(1773)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并开始创作《浮士德》。1775年深秋,歌德作为一位诗人受魏玛公爵的邀请来到魏玛做客,后来充任枢密院顾问、大臣、首相,一住就是50年。魏玛是一个小国,只有6万人口。歌德在魏玛受到了极大的尊重,享有丰厚的待遇,住房、别墅、高薪。后来,歌德的一些朋友也来到魏玛,剧作家席勒在魏玛当了教授,很快魏玛就成为文艺家的乐园,对德国、欧洲影响巨大,在当时,魏玛成了德国的精神文化中心。今天,魏玛已是德意志民族的文化圣地。没有歌德也可以说就没有以后的魏玛。当时歌德肩负重任,十分辛苦,枢密院只有4个人,他管军政、外交、财政,也管修路、水利,还管采矿,为民做了不少实事。他的哲学、自然科学思想不少来自于他的实践,他后来的作品《浮士德》如此丰富的内容也与这些实践有关,实践也给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由于实际工作,歌德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研究自然。

1786年,歌德到意大利旅行了一年零九个月。在罗马,他结识了一些德国艺术家、考古学家和作家,并陶醉于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世界中。意大利让歌德恢复了创作活力,他写了诗体剧《伊菲革涅亚在陶洛斯》和悲剧《哀格蒙特》。

1788年6月,歌德应召从意大利回到魏玛。他辞去了许多宫廷职务,而只限于领导魏玛剧院并兼管矿业。这时期他的思想矛盾更加尖锐、突出。由于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理解,他写了一些剧本讽刺法国大革命,如《市民将军》(1793)、《激动的人们》(1794)。

1794年,歌德与席勒订交,开始了两位伟大作家携手合作的光辉的10年。歌德曾不无自豪地说:“德国拥有这样两个人,应该感到满足了。”他们共同主办了魏玛的剧院,主编文艺杂志,合写了一批诗歌和谣曲。在此期间,歌德还完成了他的几部重要作品,如《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5~1796)、《赫尔窦绿苔》(1797)、《浮士德》第一部(1808)等。

进入19世纪以后,年过半百的歌德面对时代的巨变显示出了虚怀若谷和自强不息的可贵精神。他对新兴科学和诸如开凿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宏伟工程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圣西门和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对当时大量传入欧洲的东方文化,包括中国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的著名预见。

1805年席勒逝世后,歌德的主要著作《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和《浮士德》第二部都未能继续下去。歌德创作了长篇小说《亲和力》(1809),并写了自传《诗与真》的前三卷(1811~1814,最后一卷于1831年完成)。

19世纪初期的欧洲动荡不安。拿破仑被打垮,欧洲建立了封建的神圣同盟;而资本主义在英、法两国进一步发展,这加剧了它们国内的阶级矛盾。歌德密切注视着时代的变化,思考人类的现状与未来。同时,他还非常注意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加紧了自己的自然科学研究。1819年歌德出版了他晚年诗歌中最丰富的收获——《西东合集》,除此之外他还写了《意大利游记》(1829)和《出征法国记》等作品。从1824年开始,歌德主要致力于两部作品的写作:《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1829)和《浮士德》第二部(1831年脱稿)。

1832年3月22日歌德逝世,享年83岁。从其开始创作之时起,他一直都是欧洲文坛的风云人物,可以这么说,自从有了歌德,有了他的作品,整个德语文学才真正开始有了同世界文学抗争的底气。这位全欧最有智慧、最德高望重的伟人将与他的作品一起永远光耀后人。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歌德是德国最著名的诗人,最早而且长期使歌德享有国际声誉的是一部不满150页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2年5月至9月,歌德在韦茨拉尔帝国高等法学院实习,在一次舞会上与友人克斯特纳的未婚妻夏洛蒂·布甫相遇,对她产生了没有结果的爱情。这促使歌德写下了杰作《少年维特之烦恼》。维特是一个热爱自然,追求个性和情感的自由,反对封建习俗的束缚,憎恶官僚贵族的青年。但他无法改变现实对个性发展的压抑,在生活中处处碰壁,最终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痛苦境地。维特的死就是他对他所处的社会的反抗。整部小说情感细腻、凄婉,语言真切动人,因此被称为“抒情的散文诗式的小说”。

※ ※ ※ ※

“狂飙突进运动”发生在德国18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叶,是德国资产阶级的第一次带有全德性质的文学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在狂飙运动衰竭之后,德国文学进入了古典时期。德国的两位杰出的文学家歌德和席勒在青年时代都经历了狂飙突进运动,之后又一起成为古典时期的代表人物。

席勒是德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他创作于狂飙突进期间的代表作《阴谋与爱情》是一部具有反封建的现实意义的经典剧作。剧本通过一个无辜的平民少女路易丝和贵族青年菲迪南的爱情悲剧,深刻揭露了德国宫廷的黑暗和丑恶,猛烈抨击了封建贵族的荒淫无耻、专横残暴以及他们对权势的争夺,同时热情地赞扬和歌颂了市民阶层的道德和尊严。恩格斯曾将这部剧作称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性的戏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