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 忏悔录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法国1712~1778)
卢梭是另一个牛顿。牛顿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学,卢梭完成了人的内在宇宙的科学,正如牛顿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与规律一样,卢梭则发现了人的内在本性。必须恢复人的真实观念。哲学不是别的,只是关于人的实践知识。
——德国哲学大师 康 德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100种译作之一
★一部震撼人心的经典杰作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主将,他是欧洲思想史上一个影响巨大的思想家。他的社会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是资产阶级民主派中最革命的雅各宾派的政治纲领基础,对法国大革命及整个资产阶级革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卢梭也是欧洲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略的文学家,他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使大自然在文学里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也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被西方文学史称为“浪漫主义文学之父”。卢梭在文学创作中推崇感情、热爱大自然、赞扬自我,开创了新一代文风,他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改变了他那个世纪和后一个世纪的社会。
《新爱洛绮丝》、《爱弥儿》和《忏悔录》是卢梭的文学代表作,其中《忏悔录》是一部真诚的自传体小说杰作,名为“忏悔”,实为“控诉”,集中体现出资产阶级要求个性解放的反封建精神,是卢梭作品的典范。在这部惊世骇俗的奇书中,闪耀着卢梭伟大的独立人格,他的真诚使一切虚伪的人无地自容。小说风格独特,充分显示出卢梭的小说家天才,为法国文学开拓了浪漫主义道路。其在思维上、艺术上的成就,对法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影响,无人能与之相比。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文学真正走向解放,成为自觉的“人学”。法国杰出的思想家卢梭在文学上发展了莎士比亚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揭示,成为解放被囚禁的内心情感的先驱。他的忏悔所面对的不再是上帝,而是自然人性和人类普遍的正义原则——自由、平等和人权。
《忏悔录》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全书分两部。在第一部中,卢梭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他出生在一个钟表匠家庭,一出生,妈妈就离开了人世。他虽然也有着普通孩子的缺点,比如喜欢恶作剧、嘴馋,但是他“本性善良”,热爱读书。他从孩提时起就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由于不堪忍受粗暴的对待,他在1728年16岁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并认识了德·华伦夫人,她是一位容貌艳丽、性情温柔而又生活自由的寡妇。在他四处流浪的生活中,他耳闻目睹了种种黑暗和不公平。他也做过各种工作,期间曾经偷过一条小丝带并在被发现后嫁祸给一个女佣,还挑逗过打水的姑娘。在他19岁那年,他又回到了华伦夫人身边。两个人过上了悠闲的同居生活,一直到1740年。他和华伦夫人既是情人,又如同母子。在华伦夫人另觅新欢之后,卢梭断绝了同她的关系。
华文精选
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不论善和恶,我都同样坦率地写了出来。我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假如在某些方面作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修饰,那也只是用来填补我记性不好而留下的空白。其中可能把自己以为是真的东西当真的说了,但没有把明知是假的说成是真的。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道德高尚。
第二部充满了卢梭为自己辩解的内容,气氛沉郁。1752年,他的歌剧《乡村教师》的成功使他成为巴黎文化界的名人,他经常周旋于社会名流之中,并成为贵妇人德比奈夫人家的食客。在德比奈夫人家里,卢梭遇见了泰莱斯。他们曾经在威尼斯见过面。后来,泰莱斯嫁给了卢梭,并生下了5个孩子,但孩子们都被送进了育婴堂。卢梭为自己的弃子行为和与朋友的裂痕作了辩驳。之后,他又爱上了德比奈夫人的小姑,于是他不得不迁往蒙莫朗西。他又在这里结识了很多上流社会人士。但是,他仍然总是被先前得的“受迫害狂想症”所折磨。1756年,他的《新爱洛绮丝》获得成功,而在此之后的《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却受到咒骂。
1766年,在朋友纷纷离去之后,卢梭离开蒙莫朗西,去了英国。
在这部被称为“文学史上的奇书”中,卢梭把自己作为人的标本来剖析,他把自己的灵魂真诚地、赤裸地呈现给读者,其坦率程度是史无前例的。由于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个性自由的精神,该作品被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先兆。
经典导读
JINGDIAN DAODU
两部《忏悔录》:人的价值观念的历史性转折
华文精选
善良的行为有一种好处,就是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了,并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为。
没有美德就毫无真正的幸福可言。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
任何刚劲的东西,任何伟大的东西,都不会从一支唯利是图的笔下产生出来。
一个人的内心不论怎样纯洁,也不会不包藏一点儿可憎的恶习。
时至今日,卢梭的《忏悔录》还是惊世骇俗的。试问:当各种污蔑、诽谤如雨点般落在身上时,有几个人敢于在自己撰写的传记中坦然地承认自己有偷窃的习惯:“直到现在,我有时还偷一点我所心爱的小玩意儿。”当自己已经成为名噪全国的学者时,有几个人敢于披露自己曾经撒过谎、诬陷过善良的女仆?有几个男人乐于把那种最难堪的事情——手淫的恶习自供出来让世人嘲骂?又有谁愿意把自己私生活中——和女人之间的肉欲关系和情感关系——加以剖析?对于一个名噪整个法兰西的思想家来说,主动地披露自己的卑鄙龌龊,带来的后果将是何等可怕?只有两种人——傻瓜和疯子才会赤身裸体地冲进道貌岸然的人群供他们耻笑与诟骂。卢梭写《忏悔录》时正处在腹背受敌的艰难处境中,哲学家休谟说:“他好像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剥掉了衣服,而且剥掉了皮肤,在这种情况下被赶出去和猛烈的狂风暴雨进行搏斗。”
马克·吐温说,“从来不撒一两次谎的人,我根本就没有见过”。卢梭的《忏悔录》是一本震惊人心的书,作者将自己赤裸裸地、毫无保留地展现于公众之前。他不说谎,他将“我”的方方面面,包括我的不光彩的、甚至卑劣下流的思想行为都写了下来,但这非但无损于作者的光辉,而且这个在个性自由、个性解放的旗号下的“我”,在反对封建道德、虚伪礼教中毫无掩饰的真实的“我”,为法国文学开创了新风。在不说谎这点上,《忏悔录》是使我们深感惭愧的一本书。(www.xing528.com)
——著名学者 钱中文
在卢梭的《忏悔录》之前还有过一部影响至广的《忏悔录》,它的作者是著名的教父圣·奥古斯丁,而他的坦诚远不如卢梭的1/10。更为重要的是,教父的坦诚是为了证明人是有原始罪恶的,人本身不值得爱,只有“上帝”才是唯一的“享用”对象。
《忏悔录》英文版封面
而卢梭的《忏悔录》向人们宣布了另一种与奥古斯丁全然对立的观念:人的本性是美好的,人的一切自然要求,如对自由的向往、对异性的追求、对精美物品的爱好,都是正常的、合理的。正是社会环境的恶浊“使我染上了自己痛恨的一些恶习,诸如撒谎、怠惰、偷窃,等等”。当我们面对这颗揭去一切面纱的心灵时,首先看到的是孩提时代的卢梭怎样和父亲抢读一本书,以至通宵达旦,听到燕子呢喃时才难为情地睡去。这种对于知识的渴求不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美好之处吗?当他出于维护面子而不肯承认自己偷了丝带反而诬陷是女仆玛丽永后,他竟被自己的罪过折磨了长达40年之久,直至把它披露于世才获得些许良心上的安慰。这种对于过失的忏悔精神不正是人类追求善良的纯真之情吗?他也曾被肉欲所俘虏,但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使他更重视感情的纯洁、深挚和持久。在他的爱情生活中,特别是同华伦夫人之间那种看似奇特的关系中有着一种近乎无邪、纯洁透明、丰富而热烈的感情。这种对女性的尊重、保护、温柔和体贴,犹如一股新鲜的春风,在18世纪充满淫靡习气的上流社会中是非常罕见的。这位直到老年当他用颤巍巍的嗓音哼起歌曲还会感动得流泪的诗人始终保持着对整个人类的博大深沉之爱。《忏悔录》是一个普通人内心世界的全景式展现,在这块心灵的明镜上溅有种种社会的污斑,也显示出明镜自身的纯洁。
让·雅克·卢梭是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大师,他的思想标志着理性时代的终结和浪漫主义的诞生。他把政治思维和伦理思维推向新的方向。他在音乐上和其他艺术上的变革都具有革命性。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深远。他教导父母们教育子女要不拘成规,因材施教;他深化了友谊和爱情中的情感表现而不是拘谨礼让的束缚。他使人们睁开双眼,面对自然的绚丽多姿,他使自由成为一个几乎是人们普遍渴望的目标。他的《忏悔录》达到了圣·奥古斯丁《忏悔录》同样经典的地位。
——《法国文学史》
这种袒露自己的勇气,来源于对人的自尊。他坚信人的本性是善的,每一个个体都不应是匍匐于上帝祭坛下的奴隶,而是一个保有自身价值的崇高生灵,人应该崇拜的不是某种传统观念和道德法则,而是他自身。卢梭在人类文化史上第一个把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提到如此高度,宣告了一种新的人生观念、文学观念的诞生。这种与圣·奥古斯丁完全对立的新观念,可以用德国人K.P.Morite(1757~1793)的话来概括:“人应当重新认识到他是为自身而存在,他应当体会到对于所有能思维的人来说,整体是为每个个人而存在,就如同每个个人是为整体而存在一样。永远不应当把个体的人仅仅当做一个有用的生物,而应当把他看做一个自身具有特殊价值的崇高的生灵。人的精神就是一个自足自在的整体。”
众所周知,卢梭写作《忏悔录》的外部动因是回答来自教会、官方和启蒙学者(伏尔泰、狄德罗)对他的诽谤和攻击。用这种使人惊骇的方式为自己辩护,使卢梭的人格不仅没有受到贬损反而成为一个超乎伏尔泰等人之上的伟大人格典范。产生这种始料不及的后果仅仅是由于惊人的坦诚吗?不!这部书的震撼心灵的力量在于人们阅读它的时候会惊喜地发现:人最值得珍贵的东西就是他们自己。 (徐耕葆)
世纪卢梭
卢梭是一个与自己的世纪密切相关的人,他的《忏悔录》除了是个人历史以外,还给我们留下了18世纪的一份珍贵的证物。我们跟着他了解到年轻学徒的生活条件,在苛捐杂税下农民和巴黎小市民的生活条件;然后离开市民阶层,我们进入贵族门厅,外交界和财界,甚至接近了宫廷;我们参加了重大的历史事件,看到百科全书派带着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列队走过,感受到伏尔泰超群绝伦的地位。卢梭有时用历史学家的笔法重视他的作品产生的情景。他对《新爱洛绮丝》的成功的分析是文学史上的一篇杰作。作品的独特性,作品跟上一代与当代、法国与欧洲的文学的关系,一个时代的心理状态、政治问题和情趣,无不说得清清楚楚。这一切经历固然都是通过卢梭的眼光来看的,但是谁比他更适合去评论这个令他心醉神迷而又感到被排斥在外,他向往而又不忘揭露其固有症结的上流社会呢?谁比他更能体会他所出身的小市民阶层的尊严呢?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伏尔泰《天真汉》书中的文学虚构情节,却是卢梭的生活现实,他在这个他是局外人的世界上,带着新奇敏锐的目光东张西望。
《忏悔录》开拓了浪漫主义的道路。从此在艺术上描绘自我不再是可憎的,而成了一种乐趣。对大自然的感情,带个人感情的宗教性,包含宿命论的意识,陷入无名的忧郁,这些都是浪漫主义主人公的共性。从夏多布里昂的勒内到雨果的欧那尼,从对卢梭和拿破仑同样热爱崇拜的于连·索雷尔(司汤达《红与黑》)到飞黄腾达的仆从吕·勃拉斯(雨果《吕·勃拉斯》),无不如此。
除了给后世浪漫主义的影响,卢梭还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写自传的热潮。这方面他的“后裔”不胜枚举,杰出的有纪德,他的《如果种子不死……》给20世纪带来同样的不安、同样的迷惑。卢梭出色的心理本能会随着往事涌现,在不自觉的记忆现象上,他的描写奇怪地超前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研究和普鲁斯特对似水年华的追忆。
这些后人都是一代俊才,但是并不能掩盖先驱卢梭的光芒。时隔200多年,《忏悔录》在现代人读来,还是像作者所追求的那样,是一部戛戛独造、不同凡响的书。 (马振骋)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让·雅克·卢梭是法国最杰出的启蒙活动家之一,这位欧洲思想史上影响巨大的思想家的政论著作骇世惊俗,大胆激进。同时,他也是一位崇尚自我、感情丰富、热爱自然的文学家。卢梭承认了精神力量对历史、对时代所起的强大作用。他对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很大的影响,是这一文学流派的先驱。
卢梭(1712~1778)
卢梭1712年6月28日出生在日内瓦,祖籍法国。他出生后不久,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是耽于幻想的钟表匠。卢梭6岁时就同父亲一道阅读,对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5岁开始当学徒,因不堪忍受粗暴的待遇,很快就外出流浪。后来为德·华伦夫人收留,其中曾几次出走,到过巴黎,因不愿当奴仆,又返回。1732年以后,他过了一段相当平静的生活,有机会弥补学业上的缺陷,系统地学习了历史、地理、天文、物理、化学、音乐和拉丁文,并接受了伏尔泰哲学思想的影响。
1741年,他在巴黎结识了年青一代的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格里姆等,并应狄德罗之约,为《百科全书》写稿论述音乐方面的问题。1749年,他在狄德罗的鼓励下写成了应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论科学和艺术》(1750),一鸣惊人。他在论文中提出科学艺术发展并不给人类带来幸福,它们是为腐朽的贵族阶级服务的,并肯定了劳动人民的朴实自然。
1755年,卢梭写了第二篇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文中指出人类不平等起源于私有观念的产生和私有财产的出现,并批判了封建专制和暴政,提出以暴力推翻暴政的主张。这篇论文确立了卢梭的声誉。
1756年,卢梭离开了巴黎,隐居在爱弥达日和蒙莫朗西,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他先后创作了三部重要作品:《新爱洛绮丝》(1761)、《社会契约论》(1762)和《爱弥儿》(1762)。其中《新爱洛绮丝》以书信体小说的形式批判了封建婚姻,提出了以真实自然的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理想,并对封建等级制度发出强烈的抗议。《社会契约论》体现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的资产阶级进步思想。而《爱弥儿》则讨论了教育问题,认为教育应该“顺乎天性”,尊重个性的发展。《爱弥儿》出版后,卢梭被封建政府和教会迫害,逃往瑞士,后来又到了普鲁士的属地莫蒂耶、圣彼得岛、英国,直到1770年重返巴黎。在流亡中,他感到有为自己辩护的必要,因而写成自传《忏悔录》。
卢梭的晚年是孤独和不幸的。他仍受到当局的监视,过着清贫的生活。1778年7月2日,他在悲愤中结束了生命。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他的遗体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的先贤祠。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卢梭的小说《新爱洛绮丝》讲述了贵族姑娘尤丽和她的青年家庭教师圣·普乐相爱的故事。尤丽的父亲是一个封建等级偏见很深的贵族,坚决不肯把女儿嫁给出身低微的圣·普乐,而命令女儿和贵族德伏勒玛结婚。圣·普乐离开了尤丽的家。尤丽在婚后把自己过去的恋爱告诉了丈夫德伏勒玛,丈夫为了表示对他们的信任,请圣·普乐回来。尤丽和圣·普乐两人朝夕相见,极力克制自己的感情,但内心非常痛苦。最后,作者以尤丽的死亡结束了小说。作者通过书信体的形式揭露了封建等级制度压抑人的感情的罪恶,主张感情自由、感情解放,反映了对自由和解放的强烈渴望。《新爱洛绮丝》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爱情当作人类高尚情操来歌颂的作品,也是第一个把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写进小说的作品,对法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 ※ ※
卢梭的《爱弥儿》是一部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的哲理小说,也是西方文学史上“教育小说”的滥觞。在这部作品中,卢梭通过对男主人公爱弥儿和他的妻子索菲的教育与培养,以形象化的艺术手法阐述了他激进的自然观、文明观与历史观。这部小说一出版就引起了封建统治阶级与教会势力的恐慌,并遭到查禁。卢梭也因此被通缉,长期流浪在外。但是,他的教育思想却逐渐深入人心,并成为西方现代教育制度的基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