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 伪君子
莫里哀Moliere(法国1622~1673)
莫里哀如此伟大,每次读他的作品,每次都重新感到惊奇。他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他的喜剧接近悲剧,戏写得那样聪明,没有人有胆量想模仿他。
——歌 德
★17世纪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
★欧洲喜剧艺术的经典之作
★莫里哀最受观众欢迎的剧本
★世界各地话剧舞台上的保留剧目
莫里哀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作家中最有突破性、最有民主倾向的作家,他也是继莎士比亚之后,欧洲戏剧史上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戏剧家之一。1985年,莫里哀被评选为欧洲五个文学大国公众心目中已故的十位欧洲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肯定了喜剧的地位和作用,并把欧洲的喜剧提高到真正近代喜剧的水平。莫里哀不仅对法国的戏剧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也是整个欧洲戏剧事业发展的推动者,欧洲整个18世纪的喜剧都是从他这里派生出来的。莫里哀是欧洲现实主义喜剧的奠基人,他把喜剧看做是在笑中打击恶习,在娱乐中使人们改正弊病的有力武器。
莫里哀对现实大胆的揭露和嘲讽也是后来的喜剧家无法企及的,这突出地表现在他的现实主义杰作《伪君子》中。《伪君子》是莫里哀的最高成就,在欧洲喜剧的发展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莫里哀在剧中大胆地讽刺了宗教的伪善,并成功塑造了主人公“达尔杜弗”这个伪善者的典型形象,富有现实意义。该剧在1669年第一次公开演出时就获得很大的成功,虽然因为得罪了当权者而屡遭禁演,但这并没有妨碍《伪君子》作为莫里哀最受观众欢迎的剧本,被广泛翻译出版并在各国的舞台上进行演出。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伪君子》又名《达尔杜弗》或《骗子》,共五幕。主人公达尔杜弗是个手段灵活的宗教骗子,他披着虔诚的天主教徒的外衣,进入了奥尔恭的家。因为他表面上的清心寡欲和乐善好施蒙蔽了奥尔恭和他的母亲柏奈尔夫人。他们把他奉为圣人,颂扬他,供养他。达尔杜弗则尽其所能,在一些琐屑事情上表现他的“崇高”的宗教德行:有一天他祷告的时候捉住了一个跳蚤,事后还一直埋怨自己不该生那么大的气竟把它捏死。奥尔恭对他五体投地,打算把爱女嫁给他,把财产托付给他,把不可告人的政治秘密告诉他。由于达尔杜弗的“教导”,奥尔恭说,他可以看着他的兄弟、子女、母亲、妻子一个个死去而无动于衷。
华文精选
是的,道友,我是一个坏人、一个罪人、一个可恨的败类,无法无天,自古以来最大的无赖。我的生命只是一堆罪行和粪污,没有一分一秒不是肮脏的。我看上天有意惩罚我,才借这个机会,考验我一番。别人加我以罪,罪名即使再大,我也不敢高傲自大,有所声辩。相信人家告诉你的话吧,大发雷霆吧,把我当作罪犯,赶出你的家门吧。我应当受到更多的羞辱,这一点点,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只有张扬出去的坏事才叫坏事。世人的议论是获罪于天的根源,私下里犯罪不叫犯罪。
然而,奥尔恭想不到他所敬爱的“上帝的意旨”的执行者原来是一个卑鄙肮脏的人。达尔杜弗竟然想勾引奥尔恭的妻子欧米尔,并对欧米尔说:“如果上帝是我的情欲的障碍,拔去这个障碍对我算不了一回事。”奥尔恭的儿子达密斯和欧米尔向奥尔恭告发达尔杜弗的丑行,但狡猾的达尔杜弗却以退为进,以一个圣徒的姿态为自己辩驳。结果,奥尔恭不仅更加信任达尔杜弗,而且狠心地驱逐了儿子,并剥夺了他的继承权,而且还让达尔杜弗和欧米尔“要更加亲近”。
欧米尔为了使奥尔恭认识达尔杜弗的真实面目,设下一个圈套:她约达尔杜弗来幽会,而让愚蠢的丈夫藏在桌子底下偷听。直到达尔杜弗厚颜无耻地让欧米尔用“实实在在的好处”来满足他的情欲时,奥尔恭才真正醒悟了。然而在达尔杜弗的罪行被揭穿后,他不但企图霸占奥尔恭的全部财产,还打算利用奥尔恭出于信任而交给他的政治秘密文件来陷害他。他厚颜无耻地说,他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上帝,为了国王。他用上帝和国王来遮盖他邪恶的心灵。后来多亏国王明察,解救了奥尔恭一家。这也体现出17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需要依附王权、乐于歌颂国王的政治倾向。
整出喜剧都围绕着讽刺宗教伪善的主题,天主教会因此极力阻止此剧的演出,并对莫里哀进行恶毒的人身攻击,要求对莫里哀处以极刑,甚至火刑。而剧中伪善信士达尔杜弗的典型形象更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正如20世纪苏联体验派著名导演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他所写的达尔杜弗决不只是一个达尔杜弗先生,而是全人类的达尔杜弗的总和。”直到现在,在欧洲许多国家的语言中,“达尔杜弗”这个名字都成为“伪善”的同义语。
《伪君子》一剧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矛盾冲突尖锐,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法国其他古典主义戏剧家不可企及的高度。
经典导读
JINGDIAN DAODU
《伪君子》:对教会的有力一击
教会是欧洲封建社会的灵魂。莫里哀抨击封建制度,势必碰到教会的设施。《伪君子》的主要人物就是伪信士和溺信受害的上层资产阶级家庭,攻击是正面的,形象是具体的,影响到教会的威信和教会统治人物本身的尊严和利益,他们自然就要全力以赴,当做洪水猛兽来对付。
从1664年《伪君子》前三幕在路易十四的游园会上演开始就受到以宣扬天主教为中心任务的反动集团的宗教谍报机关“圣体会”的百般阻挠。直到教皇颁布了“教会和平”的诏书,教派纠纷暂时平静下来,一切迫害的行为不得不稍稍敛迹。1669年2月5日莫里哀终于得到了正式开演的旨令。演出盛况空前。
华文精选
嫉妒的人有死掉的时候,而嫉妒本身是永远不会消灭的。
喜剧,就是以令人愉悦且乐于接受的教训,来启示人类缺点的巧妙的诗。
莫里哀用心创造达尔杜弗这个典型人物。他很可能是塞纳河下游两岸什么乡镇的一个小贵人,只有他是贵人出身,他的形象才更符合历史的真实。封建贵族死心塌地地拥护路易十四,因为他不维持他们,他们就要像外省小贵人一样,呼吁无门,走投无路。他们日暮途穷,有的强调特权,纠集同伙,打家劫舍,过强盗生涯;有的不嫌丢人,廉价出卖采邑,因而丧失爵位;有的不惜降低身份,和富商结亲,他们过去可能就是自己的佃户。有的一身傲骨,度日维艰,只得挎着篮子去赶集;有的像达尔杜弗,看中良心导师这种有利可图的宗教职业,装出一副虔诚模样,专门哄骗奥尔恭那种大富大贵的信士。
我站在莫里哀一边,为《伪君子》的主题而战莫里哀揭露了一个特定时期的伪善,而我所要揭露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伪善。
——法国著名文学家 巴尔扎克(www.xing528.com)
喜剧《伪君子》是任何一个民族的创作都不能相比的杰作,它暴露了伪善行为的一切丑恶。
——法国著名文学家 伏尔泰
达尔杜弗有本事哄骗年老的一代。伪装的谦虚让他的阴谋接近成功。过去一连串的成功(混入奥尔恭的家庭以前)和目前的成功给他带来自信心和贪心。达尔杜弗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的社会生活是一种多方面的综合。服装朴素,姿态虔诚,语言充满宗教词句,求爱用语和祈祷用语混淆不分,心灵也一定有一部分受到作伪的影响。他狡猾,甚至于油滑,随着情节的发展,还显出毒辣的恶棍本质。不过他缺乏修行人的克制功夫,冷静在他不是“天赋”。他本来可以马到成功,但是他的“弱点”一经对方掌握,他也只有束手就擒了。
莫里哀口口声声说他打击的只是达尔杜弗和“那些故作虔诚的奸徒”。但教会和“正人君子”并不因此感谢他。事实正相反,他们公开咒骂他是魔鬼再世,想尽方法禁演,甚至于在他死后,还阻挠出殡,不给坟地。由于路易十四的干涉,明里许可把莫里哀的遗体埋在教堂公墓的一个角落,和没有领洗的死孩子埋在一起,一年以后,据说在人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暗里刨出棺木,把尸首扔到不知名的乱坟岗去了。莫里哀给法国带来绝高的荣誉,法国教会的报答就是让他死无葬身之地!什么缘故会让教会人物心地这样狭隘,干出这种丑事来?
《伪君子》英文版封面
一位著名的宣道士抨击莫里哀创造伪信士的形象,认为虔诚的信士不会由于虔诚就另说一种语言,所以打击伪信士,势必殃及真信士,因为形象只有一个,语言只有一种。他为我们道破教会人物恼羞成怒的一个主要原因。莫里哀直率多了,在序里转述一位亲王的话,说:“莫里哀的喜剧扮演的是他们自己,所以他们就不能容忍了。”敢于这样转述,莫里哀实际上等于承认禁演《伪君子》的教会人物就是达尔杜弗之流。教会不宽恕莫里哀,正因为达尔杜弗不是个别“骗子”,而是影射它的全部特权人物。达尔杜弗的形象点破虚伪和现代宗教的本质关系。往深里看,“骗子”精神正是当时整个统治阶级的本质表现。达尔杜弗之所以能成为伪君子的代用词,说明人物的典型意义,也说明主题的普遍意义。
莫里哀身上有着正直人的道德,正是这种道德使他怀着满腔义愤创作了《伪君子》,而这出喜剧在与恶势力的斗争中最终总能赢得胜利。
——法国文学批评家 圣·佩韦
能够在伪善的社会面前狠狠打击虚伪这条多头毒蛇的人是伟大的人!《伪君子》的作者是不朽的。
莎士比亚发现了戏剧艺术,莫里哀的《伪君子》把它发展到完善境地……他们两人分治了笑和泪的王国。
——法国文学家 夏多布里昂
就整个法国17世纪来说,莫里哀比任何一位作家都更靠近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也正由于他能以他的高超的喜剧艺术,反映他的时代的阶级关系并创造生动的人物形象,莫里哀的喜剧成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他不仅在法国,而且在全欧洲,建立现实主义喜剧的写作和演出的传统,同时他的杰作也成为欧洲各国的喜剧作家衡量自己创作的尺度。而欧洲每一位喜剧作家,也只有竭尽智能,表现自己的时代和自己的国家,充满进步意义的时候,才被尊为本国的“莫里哀”。 (李健吾)
莫里哀:喜剧的责任
“我每年都要读几部莫里哀的作品,正如我经常要翻阅版刻的意大利画师的作品一样。因为我们这些小人物不能把这类作品的伟大处铭刻在心里,所以需要经常温习,以便使原来的印象不断更新。”(《歌德谈话录》)当伟大的歌德以如此谦恭的态度来谈论莫里哀的时候,我们便不难想象,这些以饱满的热情、犀利的笔触、超人的勇气而创作出来的喜剧作品在欧洲艺术史上的崇高地位了。在法国,莫里哀几乎成了“法兰西精神”的象征,仅法兰西喜剧院自1680年创建至1980年的300年间,就上演过莫里哀的剧作近30000场,远远高于排名第二的拉辛和排名第三的高乃依。时至今日,莫里哀的《伪君子》以及《悭吝人》等喜剧作品,几乎被译为所有的重要语言,成为世界各地话剧舞台上的保留剧目。
从文艺理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当然可以就夸张的语言、漫画的手法、大胆的想象、巧妙的结局等方方面面来总结莫里哀剧作的魅力所在。然而我以为,最为重要的是,具有批判特征的喜剧作家恰恰最需要有一颗热爱人类的心。唯其如此,激烈的批判才不会失之肤浅,辛辣讽刺才不会失之刻薄。说到底,这批判的背后有着善良的意愿,这讽刺的背后有着博大的胸怀。正像莫里哀本人所指出的那样:“喜剧的责任既是在娱乐中改正人们的弊病,我认为执行这个任务最好莫过于通过令人发笑的描绘,抨击本世纪的恶习。”因此,无论是描写奥尔恭的执迷不悟,汝尔丹的醉心于贵族,阿尔冈的无病呻吟,还是阿巴贡的一毛不拔,莫里哀在谴责和批判的背后,都抱有对人类心灵的健全的极大期冀。如果说,悲剧是通过承受人类的苦难而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伟大,喜剧则是要通过揭露人类的弱点而使其认识到自身的渺小。换言之,只有承受了生活的苦难,人类才能够超越渺小;只有认识到了自身的弱点,人类才能够接近伟大……说到底,在改良人性的意义上,悲剧和喜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实际上是殊途同归的。 (张艳华)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莫里哀是法国古典主义时期的著名剧作家,是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他以巨大的成就影响了整个欧洲的戏剧史。丹麦的霍尔堡、英国的谢里丹、意大利的哥尔多尼等人,都因师法莫里哀而见称于世,但是形象总不及他那样高大。
莫里哀生于1622年1月15日,本名为让-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参加剧团以后用的艺名。他出身于资产阶级,父亲是挂毯商和宫廷室内陈设商。莫里哀10岁丧母,外祖父经常带他去看戏。中学读书时,他学习了拉丁文。传说他曾听过唯物主义哲学家加桑迪的讲学。莫里哀喜欢哲学,但他父亲却为了使他成为自己的接班人而要他学习法律,还帮他从外地买了一张法学学士证书。但是莫里哀下定决心以戏剧为终生事业。1643年,他和一些青年戏剧爱好者一起组织了“盛名剧团”。他把宫廷室内陈设商的继承权转让给他的兄弟,成为一个被教会驱逐出教会的“戏子”。但是由于没有演出经验,没有自己的剧目,他们的剧团负债累累。莫里哀是剧团的对外负责人,所以被送进监牢。后来靠父亲作保才出狱。剧团解散后,莫里哀和几个年轻人离开了巴黎,到西南一带流浪了12年。这12年使他广泛地接触到社会各阶层,锻炼成为一个戏剧事业活动家。1652年,他成为“盛名剧团”的领导人。他们的演剧艺术大大提高,莫里哀开始为剧团编写喜剧。1655年,莫里哀剧团上演他的喜剧《冒失鬼》,这次演出标志着喜剧正式诞生。1656年又上演了同样受到好评的《爱情的埋怨》。1658年,路易十四把罗浮宫剧场拨给莫里哀剧团。1659年,莫里哀写了《可笑的女才子》在巴黎演出。因为讽刺了当时的贵族而被禁演。后来由于路易十四出面干预才得以继续。《丈夫学堂》(1661)和《太太学堂》(1662)标志着莫里哀创作的一个新阶段。他从情节喜剧转向了风俗喜剧。为了反驳沙龙人物的攻击,他又写了两部反批评的、充满战斗性的喜剧:《太太学堂的批评》(1663)和《凡尔赛宫即兴》(1663)。
莫里哀(1622~1673)
1664年至1669年是莫里哀创作的全盛时期。他的艺术走上了另一个新阶段,把风俗喜剧和性格喜剧结合起来。这时期的代表作《伪君子》(1664~1669)和《唐璜》(1665)、《恨世者》(1666)、《屈打成医》(1666)以及《吝啬鬼》(1668)、《乔治·唐丹》(1668)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一个高度。
1669年以后,莫里哀还写了一些优秀的喜剧:《贵人迷》(1670)、《司卡班的诡计》(1671)、《女博士》(1672)、《没病找病》(1673)等。
莫里哀不仅自己编写剧本,而且亲自导演、表演。1673年2月17日,莫里哀在身患肺炎的情况下,为了不影响剧团工人的演出收入,坚持演完《没病找病》。结果回家之后,咳破血管,与世长辞。天主教会因为憎恨莫里哀而不给他坟地,后来路易十四说情,大主教勉强批准把他埋葬在一个小孩子的墓地,而且不允许举行任何仪式。
据说在莫里哀去世后,路易十四曾问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布瓦洛,在他统治期间,谁在文学上为他带来了最大的光荣。布瓦洛回答:“陛下,是莫里哀。”因此,莫里哀虽非法兰西学院的院士,但学院在大厅里为他立了一尊石像,下面写着这样的话:“他的光荣什么也不少,我们的光荣少了他。”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彼埃尔·高乃依是法国古典主义第一期的重要作家之一。他最优秀的作品《熙德》也是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主人公罗德里克和施曼娜相爱,而罗德里克奉父命不得不与施曼娜的父亲决斗,并杀死了他。最后国王设计使有情人终成眷属。《熙德》和《贺拉斯》、《西拿》以及《波利厄克特》是高乃依最著名的四部悲剧。高乃依的语言明确有力,和他的悲剧人物的坚强性格是一致的。剧中的诗句以雄辩著名。
※ ※ ※ ※
若望·拉辛是法国古典主义第二期诗人,是最有代表性的古典主义悲剧作家。《安德洛玛刻》是他的代表作。安德洛玛刻是希腊英雄赫克托尔的遗孀,为了挽救儿子,不得不忍辱负重,同敌人皮罗斯结婚,并准备在婚礼结束后自杀。这时,被皮罗斯抛弃的未婚妻爱弥奥娜唆使青年奥雷斯杀死了皮罗斯。而奥雷斯并没有得到爱弥奥娜的爱情,最后发了疯。拉辛的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和罪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语言自然流畅,质朴动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