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名人与安康,深情诉说留恋之情

文化名人与安康,深情诉说留恋之情

时间:2024-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难忘那岁月安康的十个县,我每一个都去了,我也就基本是安康人。大型系列节目“文化名人与安康”本期播出《难忘那岁月》。深情的诉说,把我们带进了那个艰苦但充满激情的岁月。工作依然繁忙,但心里依然惦记着安康,依然会不时重返那片留下他青春足印的土地。

文化名人与安康,深情诉说留恋之情

难忘那岁月

安康的十个县,我每一个都去了,我也就基本是安康人。所以这种情感肯定是都化入骨头去了。

王超,1942年生。原陕西电视台台长。曾任陕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196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先后在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陕西电视台从事新闻采访、编辑、管理工作。作品曾荣获中国新闻奖,全国电视新闻特等奖、一等奖。

【主持】

在众多走近安康的文化名人中,电视艺术家王超是与安康有着特殊感情的一位。在他刚刚踏上新闻工作岗位之初,就开始了生命与安康相互交融的经历。他的足迹遍及安康的山山水水,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秦巴山区。那么,他有哪些刻骨铭心的记忆,安康又带给他什么样的人生感悟呢?让我们听君诉说。

片花:王:你们安康的十个县,我每一个都去了,每一次去都会有收获。

   音:为什么他对安康如此爱恋?

   王:我也就基本是安康人,所以(这种情感)肯定是都化入骨头去了。

   音:为什么他对安康如此深情?大型系列节目“文化名人与安康”本期播出《难忘那岁月》。

【解说】

一个日暖风清的日子,一批采风的电视艺术家走进了安康的田野、乡村。

【实况】

王:安康,我说,来十遍、二十遍、三十遍,这都可能超过了。后来慢慢时间长了,我也就基本是安康人,差不多每一次来都很熟悉那些地方,人都熟悉、很亲切。所以想(这种情感)肯定是都化入骨头去了。

【解说】

这位把自己当做安康人的长者,是原陕西电视台台长,现任陕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的王超。他说之所以对安康一往情深,是因为这里留下了他青春的足印。

上个世纪70年代初,王超还是一名走进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不久的年轻记者。当时,根据木材采伐过量的实际情况,周总理提出了“采育结合,以育为主,青山常在,永续作业”的林业指导思想。林业采育成为当时的报道重点之一。王超也因此第一次走进安康,走近宁陕深处的莽莽森林。

【实况】

王:月河梁上来有很大一片林,叫黑松林。那个山真是(高),总理那个话真是贯彻得很(到位),一方面伐木头,一方面栽树。当时很落后,等于是肩膀挑着担子,女同志端着水盆在种树。(爬到)上面去,工人搭的那个棚子,木头棚子。在那儿住,工人都睡在四边,让我在中间睡,一个是怕我冷,秋季深秋,再一个怕什么野兽呀、虫子呀咬,我当时心里非常受感动。

【解说】

第一次走进安康山区的生命体验,深深地印刻在王超的脑海里,也使他明白了“深入生活”对一名新闻工作者的意义。

【实况】

王:还有一次,就是在那个月河吧,月河边上安康那些女孩子在那里淘金,从早到晚整天都是那样,站在水里。我看见正淘着的小(女)孩子的那个簸箕一下子摔丢了,水流又很急,(她)扑里扑通(跳进河里)又把那个簸箕抓回来。小女孩子呀,那么认真,吃苦呀。

记:可能这是我们当地人司空见惯的、常见的这个场景,就能让您这么感动,您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王:(她们)都那么吃苦,那么纯真,那么纯朴,工作那么认真负责,很敬业。所以是尤其对咱们来说很有教育

记:您还记得吗,就这些场景,您都写了什么报道?

王:在林区我写了个《林海之歌》,一个长篇通讯,在那个地质队写了个《淘金姑娘》。安康的女孩子说话很爽朗,节奏啊、语气啊好听,最后配成音乐播出了,好听。

记:这节目反响好吗?(www.xing528.com)

王:哎,很好,反响很好。

记:您是不是也有一种很成功的感觉

王:对呀,主要是素材好、材料好,人家的事情好。

【解说】

一篇篇通讯和新闻在他饱蘸深情的笔端流淌,通过电波传进了千家万户。王超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安康。在无数个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里,他时时被安康人的淳朴、厚道感动着,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实况】

王:当时困难,给你碗里的饭菜跟他们碗里的都不一样,你碗里的肉就可能比他的多一点;两种馒头,你的馒头就可能比他的馒头白一点。去到农民家里,下去真的是(挺照顾),住的基本上是新房,结婚的房子,人家把新郎、新娘赶跑(让我住),基本上是这样子的。

记:感动吗?

王:那肯定的,条件虽然惨,人心里很愉快,很亲切那种(感觉)。

【解说】

山大沟深的安康,在那个年代交通尤为落后。翻山越岭,劳顿受饿,每一次采访都是对精神和体力的考验。然而正是安康老百姓的淳朴、热情温暖着王超的心,鼓舞着他投入到火热的生活,看到了一幕幕安康人不屈服于命运,顽强拼搏的画面,感悟到生命的力度和坚韧。王超为我们讲述了在旬阳的一次采访经历。

【实况】

王:那个钻探是非常辛苦的。他们在山崖上用铁架子支成一个架子,在那儿钻,白天黑夜地钻,那个不能离人。工人为了钻那个(山崖),还要灌水。在山崖上(走),当时没有路,水要从河道里,一桶一桶(往山上背)。地上都是冰溜子,在山下还是水,到山崖上就是冰了,冰在衣服上结冻了。

记:看到那样的场景,您心里在想些什么?

王:当时就想,咱们国家还是穷,要改变这种穷的面貌,要发奋,咱们真的是在靠咱们自己这种精神在拼搏。(在)铁路线上,具体位置我记不太清了,那是一个洞子,比较长。第二次去掌子面的时候,出事儿了,塌方了,把当时打洞的工人埋下去好几个。我们再往进走,(有人)往出抬那个伤员。就这个一刹那,我这个心马上觉得这个不对头了,很难受,就是我前面刚采访过的(人)。就(在)那个地方救那些活的人,受伤的牺牲的往出抬,就这个(场景)。感受就这样,铁路往前前进一寸一尺都付出工人的生命。

记:这些生与死的人生感悟,艰苦的人生经历,对您来说都意味着什么?

王:不管怎么样,做人反正就是,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只要你在你的岗位上,在你的事业里面,你去奋斗,你去尽你的努力,把你的人生(走好),人生就是奉献。

【解说】

深情的诉说,把我们带进了那个艰苦但充满激情的岁月。王超说,那些默默无闻的人们,那种拼搏奉献的精神,铸就了他青春的底色,深深地烙刻在他的生命之中,时刻警醒他踏踏实实做人、做事。之后无论在广播战线还是走进电视队伍,他一直延续着深入实际、深入生活的采访作风,先后有多件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等奖项,并从一名普通记者走上陕西电视台台长的领导岗位,为电视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如今,年近古稀的王超担任着全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的职务。工作依然繁忙,但心里依然惦记着安康,依然会不时重返那片留下他青春足印的土地。

【实况】

王:四五月份去,全是油菜花,一直几天都是那个浓郁香味。尤其是从这个安康到紫阳这一段,你在汉江的一边坐在船上,两边的山上,青山绿水,夹着黄颜色一片一片的,感觉特别好。

【解说】

王超说,一踏上安康的土地,就会想起那些难忘的岁月。他真诚地希望年轻的记者能深入生活,从中捕捉最鲜活的素材。

【实况】

王:这个社会在发展,记者就是要快。但是越是这样呢,要深入下去,就比较难了,就容易浮在表面,你自己会加一些形容的东西、自己主观的东西进去,这样会浮躁。假如咱们现代的这些记者呀,能够再沉稳一些,再深入一些,或者再谦虚一些,这样就会更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