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三船砻糠定湖界
文/天涯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谥号文。世人又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东乡县)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庆历二年(1042)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签书淮南东路(江苏扬州一带)节度判官公事、鄞县知县、舒州(今安徽安庆)通判、江南东路刑狱。神宗即位,诏王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拜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1076)罢相后隐居,病逝于江宁(今江苏南京)钟山。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宋庆历七年(1047),出生于江西抚州临川的王安石在进士及第后,被派到鄞县当知县。
王安石这个人很有头脑,他的父亲王益对他影响很大。王益一生做地方官,二十多年来,他携家眷宦游各地,公务之余,常以古今存亡之道教育子女,开阔了王安石的视野,使王安石对现实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确立了“矫世变俗”的抱负。因此当王安石接到这一纸任命书后,心里就暗下决心,要做些实事,造福百姓。
新官上任三把火,王安石到鄞县后,发现这里连年干旱,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苦。他马上寻找原因,发现这干旱除了天时的因素,还跟水道和堤防年久失修有关。
那就兴修水利吧!
王安石做事雷厉风行,第一个整修目标就是东钱湖。那时候的鄞县县域面积很大,县城东有东钱湖,城西有广德湖。只是多年来,东钱湖的湖面不断被官员、富户强占,缩小了很多,而且湖面上还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水生植物,四周的堤坝被破坏得很厉害。
县府要整治东钱湖的告示一贴出,环湖而居的老百姓都很支持,毕竟这关系到大家的切身利益。王安石又亲自沿着湖岸走了一圈,边走边量距离,每隔一段就竖一根石桩,作为湖界的标志,避免以后再有人来侵占。
在兴修水利过程中,王安石以身作则,带人在水口扎营,日夜督促下面的人勘测设计,采办石料、铁器等。不过他很快发现附近的乡民挖泥筑塘很积极,可稍远一点地方的那些乡民,却不愿出工。(www.xing528.com)
王安石不由皱紧了眉头,这可怎么办?这时,刚好有一位老人经过,王安石忙很诚恳地向他请教。老人说,这个问题主要是利益不均引起的,这湖界的设置得另想个办法,让人心服口服才好。
晚上,王安石睡不着,可想了一夜,他还没有想出让老百姓都能心服口服的好办法。
早上起来,王安石走到湖边,盯着湖面上的叶子慢慢顺流而去,脑子里突然有了主意,连忙叫人装来三船砻糠,也就是稻谷经过砻磨脱下的壳。大伙虽然不明白县太爷要砻糠有啥用,不过东西很快就送来了。
“你们把这三船砻糠分东、西、北三面倒入湖中,然后跟踪各自砻糠的去向,流到哪里,就在哪里立石标界。”王安石吩咐下属。
这下老百姓看稀奇了,都称赞这个办法好,有的干脆自己摇着小船在后面跟着。砻糠很轻,漂浮在湖面,又跟着水势顺流而下,流着流着就到了一个湾里,停住不走了。
“就这里,就这里。”于是人们跳上岸,很快,就有人做好了标志。
很快,东钱湖四周受益地区就被砻糠分了出来,有的多,有的少,然后再根据面积按户来摊派出工的劳力,超出部分由县衙补贴银两,把受益与出工义务挂钩起来。这个办法一公布,干活的人立马暴增,大大加快了工程的进度。
就这样,王安石用三船砻糠定湖界的故事也流传了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