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发展支招大揭秘-直击商业焦点:洪涛教授与媒体

城市发展支招大揭秘-直击商业焦点:洪涛教授与媒体

时间:2024-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二部分支招城市发展商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建设。在城市发展与商业文化的保留问题上,洪涛教授则尖锐地指出,政府在城市规划拆旧建新中,要考虑商业文化的保护和商户的利益,单方面做出决策显然有失公允。第三十一章城市及地区的特色发展采访集萃: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题目:《福布斯》最佳商业城市悬疑杭州是座什么城?

城市发展支招大揭秘-直击商业焦点:洪涛教授与媒体

第十二部分 支招城市发展

商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建设。在商贸流通领域研究颇为深入的洪涛教授在城市发展等方面也颇有心得,比较早地发表过《城市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学术论文,而媒体的朋友们面对相关的种种热点问题时也乐于向他求教。

比如,关于北京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洪涛教授认为,北京市文化产业化经营和运作基本成型,并且从经济学需求供给理论的角度提出,北京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为文化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他也指出,把“文化”的公共性和商业性如何有机结合,需要在理论上进行进一步研究。同样,对于其他城市的发展,洪涛教授也提出要有城市特色,比如针对杭州,洪涛教授客观地指出还是应该从“宜居”的角度做文章,并严厉批评了福布斯将杭州排名最佳商业城市之首的错误

在城市发展与商业文化的保留问题上,洪涛教授则尖锐地指出,政府在城市规划拆旧建新中,要考虑商业文化的保护和商户的利益,单方面做出决策显然有失公允。

第三十一章 城市及地区的特色发展

采访集萃: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题  目:《福布斯》最佳商业城市悬疑杭州是座什么城?

时  间:2005年8月31日

“杭州真的变了吗?”这是从事证券工作的杭州市民童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童先生今年38岁,在杭州生活了38年。

8月28日,《福布斯》中文版公布了“2005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杭州以35.18的综合得分蝉联冠军,上海和北京分列第三、第五位,深圳、广州则分别被排到第九、第十位。而在童先生的印象里,杭州市政府从未标榜过杭州是商业城市,“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学在杭州”是政府的一贯口号。

感到困惑的不仅有像童先生这样的本地人。从事传媒工作的王小姐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她在杭州生活了5年,包括4年大学时光和1年工作经历。王小姐说:“杭州带给我的最直观感觉就是一个适合生活、风景秀丽的城市。”

《福布斯》的排名有多强说服力?且听各方评说。

杭州是个什么城市

“杭州与上海的一个明显差距体现在跨国公司上,在沪落户的知名跨国公司要远远超过杭州。我个人认为,跨国公司应该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商业活力。”王小姐说。

“在我的心目中,香港和上海才是典型的商业城市,豪华商厦云集,国际知名品牌应有尽有。相比之下,杭州太小了,只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商城,而且里面的不少品牌产品也不是杭州人能消费得起的,都是靠周边富裕的温州人、义乌人来消费。”童先生说,平时除了上班之外,能去的地方也就是酒吧和茶馆,常有的念头就是到上海的繁华商业区去逛逛,“在杭州,我似乎体会不到什么特别的商业氛围。”

“杭州是具有商业城市的基本特征的,但是杭州是否应该成为大陆的最佳商业城市的确值得商榷。杭州与京、沪相比,最主要的差距是在商品交易规模上。”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说,“可以通俗地讲,城市的商业化与城市的国际化是紧密联系的。上海现在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于国际化大都市,北京正在迈进,而杭州距离这个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

“每个城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这个城市的名片,上海无疑是它的商业性,北京是它的人文政治优势,杭州应该还是它的宜居特点。”洪涛说。

国投资学会城市建设研究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城市发展研究的刘维新则指出:“杭州就是一个旅游城市,简单地把它定性为商业城市是不科学的。”

《福布斯》排行榜怎么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专家表示:“商业环境从大的方面来说要看投资环境,从小的方面来说是要看商业营业额,但不能用几个指标给城市定终身。这是不科学的。”

曾经在《福布斯》就职的胡润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国外定性商业城市的条件,主要是看商业环境能否支持企业的快速发展。但他并没有对此次《福布斯》的榜单作任何评价。

刘维新担忧:“(《福布斯》)这样的排名可能会给地方政府造成误解,使他们为了追求排名而改变自己的城市发展规划。”

“我首先不赞成搞城市排名,每个城市的基础、大小、性质、规模都不同,不能简单的用几个指标来衡量它。就商业城市来说,它的前提是商业营业额的数字。从产业结构来说,第三产业必须高于第二产业,因为商业城市的消费基础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基础消费群众的消费水平和平均收入水平;第二是流动人口规模;第三是市场基础,主要看货运量和客运量。”刘维新说,“从这些条件来看,上海的海陆空运力都是非常强大的,杭州与它的差距明显,所以我认为它只能算一个旅游城市。”

刘维新还补充道:“榜单中使用的劳动力素质指数、高级人才指数、经营成本指数这些指标,跟商业城市没有内在联系。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北京石景山区的经营成本低,王府井地区的成本高,但是王府井是商业中心,而石景山不是。另外,私有经济活力指数只能说明这个地方的私营经济比较活跃,但不能称之为商业繁华。”

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的张德勇博士对这个排名也有异议。他指出:“首先,这次入选的206个城市,是按照2003年GDP超过110亿人民币的标准来进行评判的。GDP在这里只是一个入选的底线标准,我认为它也应该成为商业城市评判的指数。”

“另外,政府的行政效率对一个城市的商业水平影响也很大,尤其是投资的影响不容忽视。我国沿海城市普遍商业水平高,是跟当地政府行政效率较高有密切关系的。”张德勇说。

“其实,杭州是不是最佳商业城市并不重要,我想,更重要的应该是杭州能否保留并传承它独特的城市魅力和城市文化吧。”童先生说。

文章来源:《中国贸易报》

题  目:玉带传承通四海鹏飞展翅鸣八方——访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洪涛

记  者:张彬彬王晓光

时  间:2005年12月8日

编者按:北京市通州区位于环渤海经济圈,是连接北京、天津及河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凭借这种在铁路、公路、水路方面的优势,通州区近几年在房地产、旅游以及招商引资等方面都取得了飞跃发展,通州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成为北京市近几年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日前,本报记者就近几年通州的整体经济发展情况专程对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洪涛教授进行了采访。

记者:近几年北京市通州区经济有着飞跃性的发展,很多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您能否结合北京的整体经济规划,针对通州区这些年在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来谈一下您的看法?

洪涛:最近几年北京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是按照北京市的产业结构有序发展的,通州区经济是北京经济发展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近几年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北京处于环渤海经济圈,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对资源和人才有巨大的吸附能力,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相对来讲,通州作为北京的一个郊县,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知名度也在不断提升。比如现在很多人来北京也会谈到通州。通州的工业开发区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知名企业加入,逐步成为区域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通州区是北京市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通州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对通州的农业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另外,现在一些院校像北京物资学院等也都把学校设在了通州,它们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这些对通州发展经济、建立一个和谐社会也有很大帮助。

记者:有这么一种说法:“一京二卫三通州,水陆进京必经此地”。由此可以看出通州对于京津两地区乃至更多地方区域的沟通衔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您能否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一下通州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于其自身来讲有哪些优势?

洪涛:这个问题要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来讲,通州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是非常关键的。通州历来为京东交通要道,漕运、仓储重地,水陆进京必经此地。万国朝拜,四方贡献,商贾行旅,促进了通州经济的繁荣和兴旺。它处于环渤海经济圈,对于连接北京、天津、河北地区都有连接性的作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于通州发展经济也是一个机遇。通州在铁路、公路、水路方面都有很大优势,紧邻北京中央商务区(CBD),西距国贸中心13公里,北距首都机场16公里,东距塘沽港100公里。通州可以依托这种区位优势进一步发展物流集散基地的作用。而像宅急送这样的知名企业,也是看准了通州宝地,把它的全国总部就设在了这里。

记者:通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的活动。西汉初始建路县,后来先后改称通路亭、潞县、通州、通县。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怎样才能将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更快、更好地运用到经济发展中去呢?

洪涛:通州的自然环境很好,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适宜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方面也可以看出这与通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都是有很大影响的。而通州这么好的环境,如何才能吸引外来投资并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便捷交通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现在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对于通州的历史、文化还不是很熟悉。从这个方面来讲,通州应该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力度。现在北京各郊区县文化旅游发展的都不错,像怀柔平谷农家院搞得就很好,值得借鉴。所以,通州应该把它的文化、旅游和吸引外资结合起来。

记者:据我们了解,通州区想建设成为服务型、居住型区县,这是通州今后几年的发展方向。您能否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一下更进一步的分析?

洪涛:在发展服务业方面,北京在整个环渤海经济圈内有很大的优势,而通州则拥有更多的优势和便利条件来发展服务型、居住型区县。所以,通州必须认清自己的优势,突出自己的特色和重心,有意识地做出现有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吸引外资的时候,定位准确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就会有意识的、选择性的进行引资,或者按照地区特点有选择性的引资。这时候应该注意不能盲目进行引资,这点是非常重要的。通州的地理位置非常关键,位于CBD商圈、SOHO现代城以及国贸、南城这样一个大的商圈的辐射范围之内,它们形成了一个错位经济。这种情况下,往往容易造成趋同投资、趋同竞争,如果此时不利用好机会的话,就会错过经济发展的最佳黄金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在有一个发展趋势就是这个经济圈内工作的人们的生活,可能也会逐渐往附近区县转移,而通州凭借其优越的区位优势,无疑将迎来房地产发展的大好时机。其实,国际化大城市的商务区和居住生活区都是分开的,但是又要处于交通辐射的范围内,不能太远。而北京着力于建设国际化大城市,这也是整个北京的发展趋势。通州应充分利用发展的大好时机,借助交通方面的巨大优势,利用好北京这个巨大的市场,把自身发展和北京整体发展相结合。

记者:通州区近几年在招商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您能否就这方面深入地分析一下通州区招商引资方面的优势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您认为通州区该如何将招商引资工作做得更好?

洪涛:近几年,通州在招商引资方面有很大的成效,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投资者来通州进行投资。通州吸引外资的优势不应仅仅局限在它的区位优势、自然优势及交通便利等方面,还可以与发展服务居住型区县结合在一起。通州吸引外资的视野应该再放开阔一些,不应该仅仅着眼于北京,更应该考虑到在整个环渤海经济圈范围内,通州应该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自身定位一定要明确,视野要放得更加长远。另外,通州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举办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活动,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点在全国来讲,做得比较好的是广东东莞的虎门镇。虎门镇是广东东莞的一个小镇,主要是以服装加工制造业为主要经济发展的方向,前段时间成功举办了“第十次国际服装交易会”。相信这对于虎门镇在服装加工制造业方面进一步吸引客户和投资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它自身的品牌宣传和建设有很大益处。通州在这个方面很有基础,关键是如何去提炼主题,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企业运作,进行市场化、规范化运行。通州区招商引资的硬件设施方面发展得很不错,同时,应在软环境方面加大力度,尤其是法制环境的建设。各地区在硬件建设方面趋同性很高,怎能吸引资金和企业,尤其是国内外大企业?它们更看中的还是法制环境的完善。所以,要把硬件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相结合,共同促进企业商家来此投资。

记者:现在北京的一些郊区县都将发展旅游业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近几年来,通州区的旅游业发展得很有特色,您认为今后通州区该如何利用自身优势进一步发展旅游业?

洪涛:近几年,北京市区及各区县的旅游业发展得都比较快。相对来讲,通州区利用旅游业来发展经济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我认为通州的旅游业发展力度还是不够的。通州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特色旅游。

记者:近几年来,通州区的开发园区发展得越来越好,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您认为作为工业园区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发展?在建设及招商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洪涛:基本来讲,作为一个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要规范化。现在全国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工业园区建设过多、过滥,趋同建设、趋同投资比较严重。这种情况下,工业园区就很难发挥自己的特色,很容易形成过度竞争、过度建设。在发展过程中,不要盲目求多,要更加重视质量、成效和实效。这一点很重要。

记者:通州区已经成为房地产开发商重要的战略基地,几大重点楼盘的建设都引起了广泛关注,您能否谈一下通州区在吸引房地产开发商时有哪些优势?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洪涛:通州的房地产开发在近几年颇有成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去通州买房、投资。北京房地产在最近几年发展很迅速,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如“空置率过高”等,所以通州在发展房地产业过程中不能盲目求快。过快加速生产,也会导致质量的下降,不利于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房地产行业中,有时可能会存在炒作的现象。因此,房地产行业作为通州经济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建设服务型、居住型区县,健康有序地发展尤为重要。可以搞一些订制型的服务,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比如别墅型、小户型等。大批量的生产同一种类型的户型,已经很难再满足人们的需求。此外,一些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也要跟上。如何把通州建成一个宜居的地区,房地产开发商的经济结构还需要调整。

论坛观点:

文章来源:《北京现代商报

题  目:专家:文化产业——风景这边独好

时  间:2003年1月10日

在有关部门的建议下,近日,钱光培先生准备把近几年来有关“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观点、论文等整理出版。在书的小序中,钱先生这样写道:“‘发展文化产业’由我们(钱光培和高起祥)的字面跳入到北京市政府的决策(1996年),跳入到中共中央的《建议》(2000年),跳入到党的十六大的政府报告(2002年)及跳入到各省市的计划和规划中,心里已经十分满意了。”

从1996~2002年的短短6年时间,北京文化产业的总资产已经达到了500亿~600亿元,发展速度不亚于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本报特邀多位研究文化产业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为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北京要吃“文化饭”

北京的比较优势集中在文化领域,得天独厚的人才与人文资源使北京吃“文化饭”顺理成章。

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现代城市文明资源构成了北京文化产业的基础。

高起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前院长):北京有首都的优势,有人才的优势,有文化资源的优势。这三个方面结合到一起,北京发展应走什么道路就非常清楚了。

“十五”规划建议中明确定义了“首都经济”的概念是集科技型、服务型、文化型、对外开放型于一体的。

钱光培(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是全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这就决定了城市的性质功能要求相应的经济形态与之对应。

近几年来,北京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那么北京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是什么呢?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文化产业。把握当代世界经济的潮流,在20世纪到21世纪之交,新的经济时代应该是科技与文化结合的现代科技产业和文化与经济结合的现代文化产业,这两大产业成为新时代支撑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

首都的经济发展也是与之相一致的,但说到高科技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首都北京在哪方面更具有优势呢?高科技产业国外比我们发展得早,想要赶超,不容易;而文化产业,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才提出,美国到20世纪80年代才提出,我的意思就是,各国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发展差距不大,我们完全有机会和实力赶超。

陈少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在大家几乎都是这么看的,北大的叶朗教授也一直在提倡文化产业的问题。北京是个好地方,从发展文化产业的角度考虑,在全国范围内来讲,北京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点在业内已经形成一种共识。

到目前为止,北京的文化产业的总规模也是最大的,居全国之首。这得益于北京前期资源(垄断资源)上的优势,因为很多文化产业的资源集中在政府手中,政府部门又集中在北京。另外,北京的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得也相当成熟。从这个角度考虑,北京的起点很高,产业基础比较扎实。

北京已经在文化产业方面做了很多方面的探索,而像国内的其他地方,就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实验,这本身也是北京的优势。

北京的人力资源优势就更加明显了,文化艺术和市场经营人才非常多,这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像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纪人,在北京就非常活跃,虽然还没有形成一个职业经理人群体,但已经在朝那个方向发展了。外地也有职业经理人,但没有像北京一样有丰富的人才储备。

沈望舒(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北京的都城地位不可小看。应该走服务贸易的路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符合首都地位的,吃文化饭,才能舒舒服服地养活北京人。这是城市性质决定的。

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也是这样,以“文化”来安身立命。每年都会吸引上千万的游客,保证了首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北京的文化资源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城市文明资源。这两个方面完全可以统一成一个产业。

当年亚洲金融危机波及俄罗斯的时候,卢日科夫率领莫斯科人民成功化解了危机,后来他在总结经验时,强调了首都发挥的优势,其他城市无法借鉴。

文化要吃市场饭

文化的产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文化只有经过产业化才能实现真正的保值增值。

“文化”作为商品,自从进入市场的那一刻起,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

“北京要吃文化饭”的说法现在已不生疏,但“文化要吃市场饭”的观点还没有被广泛接受。

高起祥:文化产业的发展亟待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北京有丰富的皇家文化、官宦文化,还有民俗文化,都是价值很高的文化资源。然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掌握了文化资源也不一定就能够创造出经济价值。这里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去运作。

钱光培: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我国经济跨入世界经济时代的捷径,同时,是拉动内需的有力手段,也是使我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争取后来居上的重要策略,因此,首先有必要进一步认识发展文化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我国文化产业目前还处于由事业向产业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制定转型期的战略和对策。加大文化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力度,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赢得新的市场份额。加大对内开发力度,吸引资金流向文化产业,大力推动社会办文化产业的进程。对传统文化产业采取适度开发的战略。仅在北京一地就有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0多万人,但是现在从业人员普遍不能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建议推出“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工程”。

陈少峰:北京市目前对文物的保护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关系理得还不清楚,一些学者和文化人对文化“产业化”提出种种质疑,甚至强烈反对文化产业化,他们坚持传统的观念,力求保持文化的“纯洁”,但这显然和现代文化的发展节奏不相适应。实际上,也无法达到最佳的保护文化的目的。(www.xing528.com)

当“文化”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流通的时候,就意味着文化的价值得到了市场的肯定,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而不是摆在那里无人问津。商业中心也需要文化铺垫。

洪涛(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博士、教授):北京的最大特点就是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众多的人文积淀,北京的文化产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20多年的发展,使北京的文化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产业,产业化经营和运作基本成型。接下来,北京有一个机遇——奥运会的举办,这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绝好机会。

北京人的消费水平有很大提高,不仅满足于购物等一般消费,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即文化消费;即便是最一般的消费,也会有文化的色彩在里面。北京有很大的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有需求就有供给,两者相辅相成。

说到文化产业,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是娱乐业,文化娱乐可以进行产业化经营和运营。文化和其他产业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有机的融合,只有这样的融合,才能进一步发展。北京的文化中心必然体现出来,商业中心的地位也在提升,这些都需要文化来铺垫。

北京具有自身的特点,至少有以下几个:①收入水平,人们的消费有需求;②文化产业市场化;③文化产品多样化;④和其他产业的融合。这些条件加速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企业主勺、政府监厨”。要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就必须扶植企业的发展,政府逐渐淡出,不再用硬性命令来解决问题。政府应该提出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发展文化产业的方案。北京市应该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表率。

高起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北京的文化产业前景都是乐观的,现在只是怎么运作的问题,运作起来也不能操之过急。因为文化产业有一定的特殊性。另外,北京的文化市场还需要规范和培育,现在有些市场还是没有启动起来。

李迪华(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讲师):我不是文化产业方面的专家,但作为生活在北京的一员发表一点自己的观点。北京应该如何发展文化产业,这在我的脑海里并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但我对首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几大困惑:

第一,如果把北京作为中国文化中心来发展,就需要给人们提供学习、观赏、休闲的幽雅环境,而不是让市民以及游客的时间都浪费在交通拥挤的大街上、排长龙上。北京首都的发展规模到底有没有一个尽头,让我困惑。

第二,文化的困惑。北京文化资源的确极其丰富,但是近十年来,大量新的主题公园泛滥,我认为这与京城文化历史的优势资源毫无关系。类似主题公园的建设只是搭北京文化产业的便车而已。举例来说,外地游客来京旅游,由于一些商业利益及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原因,游客来北京游览的只是大量的主题公园,而京城文化的精髓却不能完全展示出来,游客被蒙骗,更关键的是北京的形象就此被无声地践踏了。

第三,北京向何处发展?很少提到北京要打“文化牌”,正如我以上提到的,这正与北京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的发展相背离。

陈少峰:我认为,北京在发展文化产业上,还不够理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北京应该为文化产业提供民营的渠道,竞争的各方都应该吸取民间的资源,一味地垄断,没有竞争的机制,迟早会被淘汰,我们现在还是关起门来自己做事情,把资源集中在一个平台上,这是不可取的,壮大产业规模需要切实地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

其次,北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文化产业的定位,还没有一个合理的战略规划,以前文化局类似部门出台过一些发展纲要,但比较杂,没有体现出比较优势,战略意图和思路不太清晰,这和我们国家在文化产业上起步比较晚有重要关系。

上海现在极力做会展业,思路很清晰,目标很明确,会展业可以实实在在地带动一系列服务业,北京也可以这么做。此外,北京在高端的教育培训上有优势,高校集中,可以直接带动高端培训上台阶。旅游业也是一个发展的重点,结合会展的商务旅游是其中一个亮点,教育旅游也不可忽视。再有就是信息娱乐业,这几乎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发展趋势。网络游戏、数码技术、多媒体,今后将主导我们的娱乐业,我们应该从这方面入手,参与国际竞争,北京应跑在最前列。

另外,有几个问题还要考虑:

第一,不能永远停留在论证我们北京的条件如何如何好,应该切实地做一个规划、一个方案。现在,很多文化产业的资源掌握在政府的手里,政府应该做两件事情:①北京市政府应该提出一个发展文化产业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案,跟这个战略相适应。②北京市应该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表率。目前的状态是,体制里面的人在浪费文化资源,体制外面的人又进不来,所以要引入竞争,彻底打破原来不合理的状况。北京应该做一些探索,政府可以做这两件事情。

第二,要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要扶植企业的发展,政府不要做行政干预,不要用行政命令去做。北京如果做的工作多一些,势头会好些,包括国际交流与合作,北京应该有前途。其实我觉得,现在北京的文化旅游已经越来越活跃了,在很多方面很有竞争力。

洪涛:北京市文化产业的形成,还处在一个发展时期。①时间很短,说长了,也就只有20多年的时间。②文化产业所占比重仍然比较小。③政府有关部门没有把文化产业作为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只当成一个副产品,一个点缀。④发展有点不平衡,畸形发展。体育没有作为一个产业来推向市场;很多博物馆,公共产品没有效用最大化;这几年发展的网络文化,也没有得到充分地发展。

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没有相应的文化产业政策。缺乏引导,消费这个东西是需要引导的。但是我们的引导还是不够,说起引导就是行政命令式的引导,没有市场化的引导。

把“文化”的公共性和商业性如何有机结合,需要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按照商业化来运作,但一定要考虑到文化的公益性,比如社区文化。

另外,北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文化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现在文化产业在北京的发展还处于引入时期,需要大力倡导、推进、引导。

文化产业——文化缺失

“文化”产业化,这句话说起来就那么拗口,实践起来更是困难重重。在产业化的过程中,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或者被淡化,或者被扭曲,从此不复本来面目。

许多自称是文化人的男女,身体力行的是将“文化”从产业中剥离出去,挂上羊头,卖起狗肉,买者并不清楚,尝到嘴里,才大叫上当受骗。这还在其次,更有甚者,竟然挂起虎头,卖起猫肉,这样一来,消费者就无从分辨了。

文化的长久缺失将使以文化产业为生的人逐渐丧失生存的根基,但这似乎仍然不足以使人警醒,大家沉浸在没有文化的空壳产业中,放弃了文化的操守,一意孤行,到最后必然一无所有。

倘若原汁原味的“京文化”没了踪影,带之以粗陋肤浅的“伪文化”,长此以往,产业化的进程势必遭到文化的报应。空气维系生命,有人将文化比做氧气,套用现代健身的一个术语,文化产业应该是一种有氧运动,否则,人们有理由怀疑产业化的道路能否走得通。

第三十二章 城市发展中的商业文化问题

采访集萃:

文章来源:《中国商报·市场周报》

题 目:北京秀水市场拆除折射行政越位?

记 者:胡斌

时 间:2005年1月14日

专家认为,北京秀水市场拆除过程中,政府部门没有召开听证会,暴露出了政府职能的缺位;新秀水大厦建成后,政府“强迫”商户进入,显然是职能的越位。若要根除政府的错位行为,只有凭借法律的力量。

“登长城、游故宫、吃烤鸭、逛秀水”,这条外国游客来北京的固定旅游路线已经少了一个景点。1月6日,北京秀水市场正式被拆除,取代它的是一栋近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大厦,名字也叫秀水街。

然而,北京缺的不是现代化大商场,缺少的恰恰是具有北京特色的商业场所。在老秀水市场变成一堆瓦砾之后,再来讨论市场该不该拆已经没有意义,可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在拆旧建新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却不能不令人深思。

网点规划失灵

对于秀水市场,不管是北京市民还是外国观光者都不陌生。位于朝阳区永安里的秀水市场是北京市乃至国际上颇具知名度的一条商业街。20年来,由于秀水市场卖的东西不仅便宜,而且款式新颖时髦,加上购物环境轻松,还可以砍砍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商业文化,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但由于存在严重消防隐患、占压市政管线、假冒侵权问题突出、严重扰民和无法申领营业执照等五大问题,去年,北京市政府决定拆除秀水市场。

1月9日,当记者来到北京老秀水市场的所在地时,两边的商铺荡然无存,只剩下忙碌的环卫工人。紧靠老秀水东侧的秀水街大厦已经竣工,正在进行紧张的装修。据悉,这个面积近3万平方米、地下设有停车场的现代化大厦,将取代老秀水。

“难道政府说了就算吗?政府决策的依据是什么?”吉林大学商学院吴小丁教授认为,新秀水的上马“非常不可思议”。

翻开《北京市“十五”时期商业发展规划》就会发现,规划中明确规定:“每个地区级商业中心一般只能安排1~2个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零售商业设施。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仓储式商场只能布局在三环路以外的商业中心。”

另外,为了对北京商业中心建设和商业地产投资方向产生重大影响,2004年3月,北京市商务局和北京市发改委联合对外公布了2004年北京市流通业发展分类指导目录。这个被称为“北京商业白皮书”的指导目录列出了2004年北京市8个限制发展的项目目录,其中也包括“三环路内限增营业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仓储式商场、大型专业超市、各类大型批发市场”。

记者发现,营业面积将近3万平方米的新秀水大厦正位于北京三环路内,而且周边已存在贵友大厦、赛特商场等大型商业设施。更值得注意的是,与新秀水大厦仅隔一条马路的永安里地铁站内,还有一个面积不小的新秀市场,不仅名字而且定位与秀水市场都非常近似。另外,新秀水大厦附近还有一个经营面积达2.8万平方米的雅秀服装市场,其经营品种也是以外贸服装服饰为主,定位、档次与新秀水也大同小异。

看来,无论从商业网点规划还是从“北京商业白皮书”的规定考虑,政府都不应再允许建设新秀水大厦。显然,政府的规划以及指导失灵了。

听证会缺失

众所周知,正是为了避免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出现失灵,一般在建设大型商业设施之前,政府都会举行听证会。据悉,在建设新秀水之前,北京市的政府部门并没举行听证会。

其实,在拆除老秀水的过程中,体现政府民主决策的听证会同样缺失了。

几天时间,北京市政府就把秀水市场20年的特色一扫而光。“如果政府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太可怕了。”吴小丁教授认为,秀水市场假冒伪劣商品盛行,但撤市很难杜绝假冒,因为假冒伪劣商品的源头是生产,政府未免有点本末倒置;如果是因为消防隐患,政府完全可以进行整改,为什么非得拆除呢?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政府部门嫌管理麻烦,“干脆拆掉,免得着火”。

“老秀水存在的一些问题其实是国内商品市场中普遍存在的,政府在做出决策时一定要广泛征求意见,特别是商户的意见。”北京工商大学洪涛教授认为。

一个市场的培育、形成和繁荣,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市场的特色和知名度,这不是简单的建筑物的新或旧所能决定的。作为决策者,在做出有关市场尤其是已经成型、成熟市场的重大决策时,必须保证决策的民主化。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小君撰文指出,行政决策的民主化,是建设法治政府的一项重要原则。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并且规定“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对那些“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应当向社会公布,或者通过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

但是,原定于2004年7月15日召开的“秀水听证会”始终没有举行。秀水市场的一位老商户说:“我们就像等着宣判的犯人,不知道要判什么刑,更重要的是不知道犯的什么罪,这些我们都不知道。”

管理者亦官亦商

除了有失公平、公正外,吴小丁认为,北京市政府做出拆除秀水市场的决定,显然还带有盲目性。从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考虑,秀水市场的利税以及因旅游带来的收入乃至该品牌的无形价值都是可观的。

据悉,老秀水市场有合法商户400多家,年客流量200多万人,年税额1000多万元,年销售额1.5亿元,直接就业人数近2000人。“老秀水拆除后,除了这些显性损失外,政府如何面对商户失业的压力?”吴小丁说。

北京市在建新的同时为什么一定要拆旧呢?杨小君认为,建新就要拆旧,把新旧两个市场放在对立面考虑,这个做法有一定普遍性。例如,把自发形成的“马路市场”的商户赶进大棚,过几年再把大棚市场的商户赶进平房市场,最后又把平房市场的商户赶进大厦市场。

这种不断升级换代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商户的利益为代价的,与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不相符。从法律上讲,强行赶人入市,不仅超出了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还有为个别开发商的利益“保驾护航”的嫌疑。

洪涛认为,北京市政府部门拆旧建新的过程中,由于职能没明确,难免会造成“秀水”品牌产权不明确的结果。记者发现,新秀水大厦的名字也叫秀水街。显然,“秀水”的品牌换了主人。

但“秀水”作为一个在国内外拥有很高声誉的知名品牌,如果通过法律程序确定商标的合法持有人,只能是秀水商户,因为他们是秀水商标的缔造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副主任李顺德认为,由于它的经营者很分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一种就是由具体的管理者代表大家来注册并管理这个商标;还有一种方式,可以采取集体商标的方式,注册一个集体商标,归大家所有,大家共同来使用它。

然而,根据媒体报道,老秀水街市场的直接领导是北京市朝阳区建外社区经济管理中心,该中心是事业单位,隶属于朝阳区社区经济管理办公室,负责收取秀水市场的管理费。耐人寻味的是,该管理中心书记正是新秀水大厦的总经理。政府管理者亦官亦商,既拥有“秀水”商标,又拥有老秀水命运的决定权和商厦的经营权。难怪,北京市在建新的同时做出了拆旧的决定。

应用法律规范政府

日前,朝阳区副区长、新闻发言人佟克克强调,新秀水在硬件上升级,在经营理念上也要升级。从2004年11月份开始,朝阳区就和美洲、欧洲驻华商会合作,将路易威登、香奈尔等九个名牌作为重点保护品牌,只要发现秀水、雅秀等市场出现这九个品牌的产品,当即就可判定为假冒产品,并予以严厉打击。

“商业文化还有一个最大优势是它难以被同行复制。失去了原有特色的新秀水还能活跃起来吗?”洪涛对新秀水的前途颇为担忧,北京缺的不是现代化大商场,缺少的恰恰是具有特色尤其是北京特色的商业场所。

秀水市场拆除之前,北京市政府对东安市场、隆福寺也进行了改造,把原来平民化的、具有老北京风格的市场改成索然无味、千篇一律的高楼广厦,而结果是有目共睹的。

清华大学副教授李飞认为,如果今后逛北京的商场与逛巴黎、纽约的商场没什么两样,那么许多人也许就没有必要到北京购物了。

秀水风波迟早都要结束,可是如何才能避免“没人来北京购物”的悲哀结局呢?

“在秀水风波中,政府既是裁判员,又充当了运动员的角色。”洪涛尖锐地指出,这才是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失灵以及听证会缺失的主要原因。“只有通过法律的手段,才能规范政府的类似行为。”

据悉,我国已经有20多个省市出台了《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而拥有七八家商品交易市场的北京市至今仍没相关条例出台。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题  目:回应提问秀水街撤市理由

作  者:洪涛

时  间:2004年7月30日

财富版7月23日刊登了《秀水街走到命运岔路口》的报道,对秀水街撤市的理由,笔者有几个问题想问。

——撤市能否杜绝假冒?我认为不能。假冒伪劣源头是生产,末端是消费,这两方面都存在,假冒伪劣就不能杜绝。

——秀水街影响周围环境?所谓违章建筑占道、火灾隐患、严重占压市政管线,毗邻使馆影响安全等,消除秀水街是否就能够改善以上方面的问题?是否是唯一的途径?拆除秀水街后能够带来的改善与失去秀水街品牌相比孰轻孰重?

——撤市后,秀水街品牌还有可能存在吗?我认为,是不可能存在的,这是因为秀水街撤市后没有其品牌得以生存的载体。

——偌大的北京留一个秀水街又何妨?秀水街是一个品牌,也是一种文化,保留着民俗贸易风俗和传统。摊位制也是一种文化,将摊位制全部消灭,市场秩序不见得就能改善。全国有近9万个商品交易市场,如果都采取封闭型的厅内市场,必然会导致“千市一面”的负面效应,雅宝路和隆福寺之鉴应引起人们的重视。不管是封闭型市场,还是开放型市场,如果管理不到位,必然会存在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笔者认为,保留特色市场,增加古都风貌对北京有益无害,市场经营还是要市场说了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