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冼星海音乐经典《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音乐经典《黄河大合唱》

时间:2024-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45部黄河大合唱冼星海★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史中的经典作品《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象征,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展现了中国人民英勇的抗日斗争,塑造了伟大的民族形象,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黄河大合唱》中最有代表性,同时也是该曲高潮部分的是“保卫黄河”,此乐章热情赞颂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冼星海音乐经典《黄河大合唱》

第45部 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中国1905~1945)

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史中的经典作品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象征,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展现了中国人民英勇的抗日斗争,塑造了伟大的民族形象,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作品在内容叙述和音乐发展上有着高度的艺术统一,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该作品是冼星海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史中的经典作品。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陈时卿

提起20世纪的华人音乐,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无疑是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海外华人曾说:“每次听到它,都会体验到一种作为中国人的崇高和自豪。”有人说音乐是记忆最好的连接点,一部音乐作品更是一个时代风向标。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一个时代音乐的代表,也是诠释中国人精神本质的最佳音乐,同时也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黄河大合唱》中最有代表性,同时也是该曲高潮部分的是“保卫黄河”,此乐章热情赞颂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

冼星海是公认的在中国音乐方面有很高成就的音乐家,是中国音乐的开路先锋,也是后人的一面旗帜。他一生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富于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感,如《黄河大合唱》等,已经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里程碑。他的音乐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乃至直到多年之后还被人们奉为经典之作,是因为作为一名音乐家,冼星海具有真诚的社会关怀,将音乐创作与时代结合起来。同时,他的作品深刻反映民生,表现老百姓生活,因此受到大众普遍欢迎。他的人生观和音乐创作态度,都值得后人了解和学习。此外,冼星海留学欧洲的经历,使其在音乐创作方面注重汲取西方音乐的优秀元素,最终形成了中西完美融合的独特风格。

黄河以其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赞颂着、歌唱着。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之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滚滚河流,滔滔波浪,冼星海敏锐地把握住了黄河的韵味与风格,在《黄河大合唱》中展开了一幅壮阔的幻想和现实的图画,发出了强有力的号召之声。《黄河大合唱》是中华民族的力量,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将带领我们昂首阔步走在辉煌灿烂的21世纪!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黄河大合唱》是一首惊心动魄的合唱曲,1939年3月31日完成于延安,4月13日由抗敌演剧队第三队首演于延安,邬析零指挥,演出获得成功,并迅速传遍全国,其中许多歌曲在群众中广为传唱。1941年冼星海在苏联对作品作了进一步加工整理。全曲共分“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唱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8个乐章。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此章在演唱上采用了领唱、合唱的形式,造成了一呼百应、锐不可当的气势。中间部分将此动机的节奏展宽,改为拍子,速度放慢,和声进行也很平稳。紧接着,紧张的划船音调再次出现,并加进了喘气的声音,力度也逐渐减弱,给人以船夫们驾船破浪,冲向远方的联想。这段尾声“象征着斗争的不断性”,预示着经过艰苦的奋斗,一定会到达胜利彼岸的前景。

第二乐章,“黄河颂”。这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歌曲。歌曲以热情、自豪、悲壮的感情,抒发了“站在高山之巅”鸟瞰黄河时,感慨万千的情怀。全曲由3个乐段构成。开始部分是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旋律线起伏较大的音乐主题。它显示出黄河的雄伟,饱含着热烈赞颂的感情,然后,以流畅的旋律,近似宣叙的陈述方法进入了第一乐段。第二乐段以稍快的速度,更加亲切、热情的音调,讴歌了五千年古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赞颂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巨人般的不屈不挠、勇敢坚强的性格。第三乐段曲调的节拍速度稍慢,句与句的衔接具有较大的连贯性。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一首长诗,以三弦作伴奏朗诵,全诗洋溢着真切的情感、悲壮的气氛和凛凛正气,气魄雄伟,感人至深。

《黄河大合唱》是一首抒情诗,有深沉的回忆,更不乏理性的反思,在慷慨激昂的颂歌中,有与最亲近的朋友娓娓交谈,有百姓对日寇侵略之怨,有民族亡国之恨,民族愤怒像黄河的波涛一样汹涌澎湃,撼人心魄。

——上海广播交响乐团钢琴 家李云

《黄河大合唱》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浩浩荡荡的黄河和具有黄河一样坚强性格的英雄儿女交织在一起,相互映衬,深刻生动地表达了对黄河和对祖国英雄儿女的赞颂之情,展示出伟大民族像黄河一样,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永远向着胜利前进的形象。

——中国台湾国光剧社社长 吕 清

第四乐章,“黄水谣”。这是一首女声齐唱歌曲。它以今昔对比的手法,揭露、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入侵华北以后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记述了黄河两岸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所遭受的深重灾难。歌曲吸取了民谣的形式,经过独具匠心的艺术处理,使它成为一首新型的民谣体歌曲。

第五乐章,“河边对唱曲”。这首歌曲原为男声对唱,后改为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这首歌曲的曲调是吸取山西民歌的音调写成的。它以问答的形式,采用不同的调式对比,通过两位流亡在黄河边上的老乡共抒胸臆,反映了千百万流亡群众共同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他们决心拿起武器参加游击队与侵略者决一死战的情景。

第六乐章,“黄河怨”。这是一首女高音独唱歌曲。音调悲愤缠绵,感情深沉强烈。它通过沦陷区一个妇女的悲惨遭遇和痛不欲生的控诉,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哭诉了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是用血和泪在唤起人们拿起武器,投入神圣的抗日救亡战争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这是这部大型声乐作品的主题歌。它以响亮的战斗口号,铿锵的节奏,振奋人心的旋律,刚毅、自信、充满力量的感情,形象地刻画了游击健儿端起土枪洋枪、挥动大刀长矛,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这是大合唱的终曲。它是整个大合唱主题思想的高度概括,歌曲以主调和复调并用的手法、多变的节奏型、非常宽广的幅度,塑造了黄河勃然怒吼的形象。它排山倒海,惊天动地,显示出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巨大的能量,召唤着全中国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破晓而战斗。

经典赏析

JING DIAN SHANG XI

聆听中国母亲的声音(www.xing528.com)

没有到过黄河,没有渡过黄河,也未曾看见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可每回听“黄河船夫曲”,都仿佛是在接受一份雄壮的邀帖,一份豪迈的请柬!“划哟/冲上前/咳哟”,在急促的前奏中,一波波声浪仿佛在浓暗混沌的背景中滚动起来,一边猛烈翻腾一边又打出一个个扭转的旋涡,似乎是排山倒海地汹涌澎湃着,却又分明极力抑制着潜在的巨力徐徐而行,你甚至无法抗拒这浩瀚壮阔的波澜推进,只得暂时屏住自己的呼吸。于是耳膜被叫醒了,心门被敲开了,有一群深沉的形象拧成一股强烈的冲击力,填补了你未曾到达的缺憾,灌溉进一种从未有过的深刻记忆。乌云啊,波涛啊,冷风啊,浪花啊……船夫们随时都经受着险境考验,然而紧跟着的是一阵阵悠长的号子,将那一次次快要跌下去淹没的希望重又一次次地托举起来!一切畏惧、胆寒都被胸中燃起的火焰狠狠撞击到一旁去了!一种来自精神的原始力被唤醒了,沉重的使命感凝聚起来——“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行船好比上火线/团结一心冲上前”!终于,爽朗的笑声在惊涛骇浪的水面炸开了一片明朗的波粼,就好像一个漆黑旷远的空间,一点点微光跳跃着,扩散开来。不用闭上眼,也能感觉到自己呼吸的加速,单纯得没有苦难回忆的脑子不经意被悲恸雄壮的形象塞满了,就总觉得那些凝重的力量沉沉敲击着心灵——不断地,不停止地!音乐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满耳竟还是那高亢有力的号子,满目仍是那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汉子!

“黄河怨”是八章中带给我最大震撼的一章。每次音乐结束,我都会觉得胸口一阵发闷、犯疼,眉头紧皱着很长时间都难以舒张,以至于有时我甚至不太敢轻易接触这一章。我相信有些声音是很有力量的,能够钻透我们外表最坚强的防御,直击内心。就像那个激越的女高音,将绝望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只要一闭眼,面前就会出现一个衣衫褴褛、发丝凌乱的妇人,她面朝黄河久久地跪着,双目凄然地悲怆哭诉,最后纵身一跃,投入波浪滔天的河水中……这些想象的画面在歌声中被自然组接起来了,像把锐利的刀剑直戳心头,一刀一刀,拔出来又扎下去。仿佛是在看别人受伤,却分明感到自己身上的鲜血涌了出来!这种发自心灵的强烈共鸣,与其说是身临其境,不如说是身陷其中!我想,这就是那种来自声音的力量!

多少次我都不敢再听那个声音了,可是,却有一种更强大的呼喊在召唤着我,他说:“有良心的中国人啊,你听听,一个妇人悲惨的歌声。”

(佚 名)

寻找龙的尊严

我没有到过黄河。过去,在我的印象中,黄河就代表着气势磅礴,波涛汹涌,一泻千里。而自从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我发现音乐向我显示了黄河的另一面——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象征着我们整个民族的气节,它是我们所有华夏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它是一种真正属于龙的声音。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作品,它诞生于抗战时期,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就如同一篇好的文学作品能振奋人心一样,《黄河大合唱》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唤醒了千千万万人民的灵魂,它鼓励着人们团结起来,一同消灭日本鬼子,重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黄河大合唱》共有8章。其中我最喜欢“河边对唱曲”和“保卫黄河”。小学的时候,就学唱过“河边对唱曲”,至今还能哼唱出几句。如今又完整地听了一遍,仿佛感触更加深了。这首歌采取了对唱、齐唱等多种方法形象地表现出了两位普通老乡坚决的抗战决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什么叫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保卫黄河”首先是它的词写得就很好,特别是后面的“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把一种要紧急抗战的迫切状态完全表现出来了。其次它的音乐也很有特色,让任何一个昏昏欲睡的人听了都会立刻精神抖擞,而且这音乐还充分模拟了黄河水流湍急的特点。如果说光看歌词能给我一幅黄河奔流图的话,那么听了歌曲之后,我就仿佛是站在险峻的黄河岸边,亲眼目睹黄河万马奔腾的景象和倾听那震耳欲聋的水浪声!一种爱国情绪油然而生。我想当时饱受苦难的人民听到这首曲子后感受一定更加深刻吧!

这是最具内涵、气势的合唱,它曾经感动亿万同胞。它以磅礴的气势、紧张的情绪、近似呼喊的音调,描绘了黄河船夫迎着惊涛骇浪顽强地驶向彼岸的动人画面。乐曲所蕴涵的时代意义与激情,以及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表现得感人至深。

——香港弦乐四重奏副团长 王思恒

《黄河大合唱》是成功的,因为它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它唤醒了人民的灵魂,激起了人民的斗志!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常常这样认为:过去的老歌都不好听了,都那么土,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流行歌曲才是主流。但我想《黄河大合唱》是始终不会落伍的,因为它所表现的那种精神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应该有的!尤其是我们这些肩负着建设祖国重任的青年人更应该具备。所以,朋友,倘若你现在正在每天浪费时间、碌碌无为,倘若你已忘记如何做一个龙的传人的话,那么就去听听《黄河大合唱》吧!相信从中你会重新找回龙的尊严。

(佚 名)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冼星海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曾化名“黄训”,原籍广东番禺,1905年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他出生前父亲就已去世,靠母亲做佣工和祖父接济生活。他6岁进私塾,祖父病逝后,他失学而随母亲去了新加坡。冼星海于1918年回国,因交不起学费而进入广州的岭南大学基督教青年会所办的义学,参加了学校的管乐队。此时,他已经表现出音乐方面的天赋,擅长吹奏单簧管,故有“南国箫手”的美誉。1926年他进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师从萧友梅博士和知名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1928年他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1929年冼星海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

冼星海刚到巴黎时,也是大部分时间用于解决温饱,靠在餐馆跑堂、理发店打杂等维持生活,几次于街头晕倒,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后来,他遇到那里的中国留学生马思聪,并由他引见结识了法国巴黎歌剧院首席小提琴奥别多菲尔和音乐大师加隆。大师们钦佩他的毅力,破例免去了他每月200法郎的学费。他根据唐朝诗人杜甫著名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创作的奏鸣曲《风》,排上了巴黎音乐学院新作品演奏会节目单,并在电台播出,从此有了名气。1934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作曲兼指挥。他是该班几十年来的第一个中国考生,由于衣着不够华丽,险些被法国门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场。考试后,主考老师杜卡代表全体评委宣布:“我们决定给你荣誉奖,按照学院的传统规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冼星海只说了“饭票”两个字,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冼星海(1905~1945)

1935年,冼星海放弃优厚待遇,从巴黎音乐学院学成回国,成了名人。国民党想利用他写颂歌,唯利是图的商人也重金收买让他写“桃花江是美人窝”之类的商业歌曲,他都没有为之所动,而是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他精心为进步电影《复活》、《雷雨》、《大日出》、《夜半歌声》配曲,而且为了抗日救亡不要任何报酬。

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了上海抗敌演剧第二大队,深入田间地头、工厂矿井,宣传救国救亡。不久,他又到武汉,进入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他创作的《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歌曲深受人民喜爱。1938年冬,冼星海放弃优厚待遇,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大”兼课。在鲁艺,他负责音乐理论、作曲的主要课程,还教授音乐史及指挥。在延安的一年半,他进入创作的巅峰期,他谱写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在政治上,他追求进步,于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冼星海离开延安去苏联。当时的苏联正处在卫国战争的艰难时期,冼星海不顾条件的艰苦,开始创作大型的器乐作品,完成了《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和《中国狂想曲》等管弦乐曲。这些作品表现了冼星海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战争结束时,他虽回到莫斯科治疗却未能痊愈,于1945年10月30日病逝在莫斯科,年仅40岁。冼星海去世之后,毛泽东曾写了“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的悼词,这是对冼星海的创作成就和意义的崇高评价。

悠扬清音

YOUYANG QINGYIN

1938年,冼星海接受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聘书,来到延安这所革命的艺术学院,这里的抗日热情深深地感染了他,使他的创作热情更加高涨,当年的12月,他就着手创作歌剧《军民进行曲》。它是一部运用西洋歌剧样式和表现手段体现我国解放区生活的歌剧,热烈地歌颂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人新事,描绘了军民的鱼水之情,塑造了新一代的人物形象,与国统区戏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 ※ ※ ※

冼星海的一生虽然十分短暂,但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在太行山上》就是其中之一。此曲主要表达了抗战时期军民团结一致,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坚定信心和热情。与《黄河大合唱》一样,这首曲子也是合唱,而且同样十分有力。乐曲开始是略带沉重的钢琴独奏,随后响起雄厚有力的男女合唱;在乐曲的最后,节奏由舒缓转为急促,象征着形势的严峻和紧急;最后乐曲在高亢激昂的合唱中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