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经典-华彦钧演奏《二泉映月》

音乐经典-华彦钧演奏《二泉映月》

时间:2024-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41部二泉映月华彦钧★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世界十大名曲之一★东方音乐中最神秘的旋律之一《二泉映月》的音乐是慈悲的,但没有哭泣。1950年夏天,我国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等人在民间音乐的“抢救”性采风中,为其录制了钢丝录音,并与华彦君先生商榷,定名为《二泉映月》。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华彦钧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二泉映月》,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音乐经典-华彦钧演奏《二泉映月》

第41部 二泉映月

华彦钧(中国1893~1950)

★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世界十大名曲之一

★东方音乐中最神秘的旋律之一

《二泉映月》的音乐是慈悲的,但没有哭泣。它给我们的心灵以震撼和抚慰,但不是揭示伤痛。它并不以抗争为背景,但是在平衡的心态中表现出厚重和向上的精神。它以逻辑严谨的结构以及对人生的深切感受,展现了古老民族的东方神韵,成为东方音乐中最神秘的旋律之一。

——中国民族音乐学院教授 李 清

民间音乐家华彦钧,一生饱尝人间的辛酸苦辣,受尽了欺压凌辱。流浪艺人生活奠定了他丰厚的民间音乐功底,同时他的音乐也滋润了生养他的那块土地,他将整个生命融入音乐,从而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华章,成为中国民族器乐的一代宗师。他的旷世奇曲《二泉映月》已被乐坛公认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

《二泉映月》作为中国近现代民族器乐创作的优秀代表,以严谨的结构以及对人生的深切感叹,展现了古老民族的东方神韵。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曾流着泪称颂:“这首乐曲太感人了,应该跪着听。”正是带着如此虔诚,他率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等世界著名乐团,把这首名曲的神奇魅力传扬寰球。

一位出生卑微、沿街卖唱的流浪艺人,竟能为世界音乐桂冠镶嵌上璀璨明珠,为音乐史册书写上我们祖国、民族荣誉骄傲的光辉一页,这是何等现实又何等传奇、何等平凡而又何等不平凡啊!

华彦钧作为一位中国民间艺人,在中国民间音乐文化历史积淀上,以自己度过的沧桑岁月和不平凡的经历凝聚成了逐渐获得世界性声誉的传世之作。应该说,他是一位在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走向世界的民间音乐家。而《二泉映月》这首不朽的音乐作品也从萧瑟的冷月清泉中飞向浩瀚缥缈的时空,回荡了半个多世纪之久。没有人能阻挡它的流芳,因为在它那里汇聚了华夏音乐的精华。它像来自天国的歌唱,发出人类心灵最深处的咏叹。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无锡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称,华彦钧年轻时经常到二泉边游览,那里的水光山色早已深印在他的心中。双目失明后,他也常常在这里徘徊演奏,呼吸着大自然的灵气。在《二泉映月》中,他用音乐来形象地描绘他想象中的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是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饱经辛酸的一生,流露出对坎坷命运的愤懑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泉映月》是华彦钧最杰出的二胡代表作,这首乐曲原为道教唢呐曲,具有浓郁的宗教音乐风格。20世纪30年代末,华彦钧在街头流浪卖艺的过程中,经过反复演奏、加工、创作,引入了苏南一带的山歌小调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滩簧腔甚至广东音乐三潭印月》的音调,从最初不定型的片断到完整结构,经历了久远的年代才得以形成了华彦钧称之为“依心曲”或“自来腔”的音乐风格。1950年夏天,我国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等人在民间音乐的“抢救”性采风中,为其录制了钢丝录音,并与华彦君先生商榷,定名为《二泉映月》。这套录音被当时中央人民广播器材厂翻制成唱片,以资流传。同时,这也成了一代大师的作品仅存世上的旷代绝版!

《二泉映月》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作者运用二胡上5个把位的宽广音域演奏,配合苍劲的运弓处理,流露出如泣如诉、如悲似怒的情调及对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和磨难的流浪艺人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乐曲开始是一小段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6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体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

《二泉映月》像一首反复吟咏、思绪情怀深沉叙事曲,其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其主旋律重复数遍,每一遍都在伸延发展,在明亮音区的演奏更显得活泼流畅、舒展宽广,展现了充满活力但不张狂不做作、不卑不亢,一种文静的精神世界。由于其主旋律的优美,使人欣赏后回肠荡气,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中央民族乐团二胡演奏者 陈少卿

《二泉映月》是阿炳经过长期的修改演绎,结合自己坎坷的一生逐步发展形成,是民间音乐的精华之一。在这首乐曲中,阿炳抒发了自己饱经辛酸的一生,流露出对坎坷命运的哀叹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旋律优美婉转、质朴动人,平静深邃而不乏昂扬斗志,缠绵哀怨而饱含愤慨之情,充满浓郁的江南风格。

——中国民乐研究会研究员 梁清荷

全曲将主题变奏5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申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这些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华彦钧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据其亲友和邻居们回忆,当时他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华彦钧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二泉映月》,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11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

经典赏析

JING DIAN SHANG XI

飘落的琴音

我不敢说自己对阿炳很了解,但我知道《二泉映月》却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每次重听这首曲子,我的灵魂都在承受着洗礼和拷打。惨白的青衫,青筋暴露如枯树枝般的双手,在那破旧的乐器上轻轻扯拉,乐声响起,喑哑低沉,如泣如诉,游弋于所有听者的心灵之间。听着《二泉映月》优美的旋律,我仿佛看到月光照在清泉上,反射出银色的光,泉水缓缓流淌,滋润着泉边的小草,这茫茫月夜是那么幽美、宁静。曲子开头以悲凉、凄惨为基调,乐声由远及近,悠扬、涩哑,仿佛一位老人用他那沙哑的声音在向你述说他那悲惨的一生,让人听了都想掉眼泪,但是老人悲的不是自己一生的凄惨,而是自己的音乐得不到欣赏,得不到承认。(www.xing528.com)

泉,缓缓流着。月,静静泻着。一个人的夜里,泡一杯香茗,关上灯,去品那二泉月下如泣如诉的音乐。二胡声悠扬回旋,窗外的月光照着我、裹着我,渐渐渗进血里、心里。那是怎样的悲啊!月下,那个盲艺人坐在泉边叹着辛酸的往事。月下的二泉如此美丽,二泉的月色如此静谧。曲中基调复杂多变,这主要是由于凄惨的遭遇使阿炳心中集聚了太多的情感,在病危的时候,或在病榻之上,随手奏来,不管顺序,不管章节,曲由心生。所以,这首曲子浑然天成,不露出一丝破绽。

听《二泉映月》,那失落的心就会被渐渐地抚平。人到中年以后,经历过荣辱沉浮,看惯了世态炎凉,胸中常郁积着一股不平之气,《二泉映月》就是把这种难以言说的失落感替你抒发出来,悲凉、愤懑、孤独和茫然,一股脑儿倾泻而出,催人泪下。然而,与许多表达悲愤的作品不同,它没有将悲愤变成愤世嫉俗的怨怼,而是引向洞明世事的通达——你听那怒吼的“松风”正要化作狂飙拔地而起的时候,乐声却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月明星朗、泉水淙淙,令人进入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境界,这就是《二泉映月》的魅力。

借着《二泉映月》,阿炳书写着自己的苍凉人生!借着胡琴,阿炳倾诉着自己一生的血泪,他的血泪滴滴滴在弦上,似那滴在琴筒上的松脂,一滴滴积累,积成了一曲绝世之作。那是他人生所有情感的感叹,那是他人生所有血泪的艰辛,那是他人生岁月最后悲怆的挣扎和呐喊。我得以从小耳濡《二泉映月》,看来它将伴我终生,实在是三生有幸。

(余 影)

聆听阿炳

冥冥黑夜,斗室里一遍遍演绎着阿炳那一曲《二泉映月》。没有月色,没有潺潺清清的泉水,只有被刻录下来的弦音在漂流回荡。大雨过后的夜是漆黑的,是清凉的,是静的。也只有在这万籁俱寂的夜,才适合听这幽怨的民族乐曲。

马尾拴成的弓,卧在琴筒上,在大臂、小臂和手指上拉下划中,摩擦出一首永唱不衰的音韵。跌宕起伏的弦声丝丝不绝,时而轰轰鸣响,时而渺若烟云,似音弦不再动了,却又音声不绝。我的心在回荡中染上层层殷红,那红红的底色如泼墨一般浸透一层层悲凉色泽,渲染着一个后世听者的心魂。

花凋叶落,大地涂满灰色背景。金风瑟瑟山川寂寥,苍茫无际,是秋吗?而音律之中又有明月在天,泉水涓涓,清幽中又见月白天高,是那大雁啼鸣,在长空中奔腾着生命的讯息,向霜天鸣响着春日的到来,我知道这是阿炳在黑夜里渴望天亮的独白。然而仅有的对光明的向往,又瞬间沉沦在黑暗里,迷茫遮掩住了大地。原来理想有时毕竟无法扭转现实的残酷,前路依然是黑暗,依然是坎坷,依然是无奈,那杜鹃啼血的凄苦连同惠山脚下“天下第二泉”成为一个凄美的传说。

在这个落寞而寂寥的长夜,我忍受着失眠的苦痛,伴着凄艳的曲子,一遍遍聆听,一次次走近阿炳那颗寂寞的心魂,经受着人生一个个苦痛的轮回。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一个脸上布满哀伤,双鬓零乱,眼里流露着沧桑,衣着褴褛的女子,牵引着一个瞎子,拖着一把破旧的二胡,走过窄窄的街道,度着一程又一程艰辛人生,那就是我们后世所尊称的民族音乐家——瞎子阿炳。“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由你我想到了杜甫吟诵李太白沉郁的诗句,不禁潸然泪下。

《二泉映月》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平静如水的心灵的独白,又微微的悲怨,但更多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刚直不阿、与命运抗争的倔强。并且,在最后,他让我们透过那巍巍的悲怨,看到前途的一抹光明。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杨荫浏

阿炳,瞎子阿炳。在这个更深夜静的夜晚,我聆听着你的音乐,聆听着你走过的艰辛,聆听着你寂寞的心魂。灯红酒绿的都市静下来,钢琴、贝斯剔除在外,我聆听你——一个中国民族音乐家的特有的宿命般的音乐,我不自觉地来关照自己,来审视自己!

创造曲子的阿炳,像一颗横空出世的流星,带着光彩夺目的绚烂,流过繁星闪烁的夜空,陨落进苍茫人宇,只把这曲子留下,成为一种永恒。

(佚 名)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1893年9月19日,著名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在江苏省无锡东亭出生。他4岁丧母,随父亲在道观里学习音乐演奏,20岁时,父亲患病去世,21岁时患了眼病,35岁双目失明,世人因此称他为“瞎子阿炳”。后因社会动乱、生活无着,道产卖空,他无法再做道士,只得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

华彦钧天资聪颖,自小学习十分刻苦。冬天,为了弹好琵琶,他用冰块摩擦双手锻炼指功。夏夜,他在练二胡时将双脚泡在水里,以防蚊虫的叮咬,真可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由于这种勤学苦练,他在13岁时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16岁时已得到了无锡道教界的一致公认。此后,华彦钧不顾父亲和道教长辈的指责,沉迷于与浪迹天涯的民间艺人的交流和切磋之中,并由此广泛学习了各地丰富的民间音乐。

华彦钧的民族器乐演奏植根于深切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民族底蕴,他能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从民间艺术遗产中超凡脱俗,创作、改编、演奏出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作品。生活潦倒并没有使他失去艺术的尊严,他对艺术始终持一种严肃的态度。阿炳的音乐中充溢着对光明的向往与奋发进取的精神,厄运并没有使他丧失生活的勇气。他曾因坚决拒绝为敌伪军官伴舞演奏,而遭到侮辱和殴打,表现一个音乐人应有的气节。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曾在街头编唱过《汉奸的下场》等小调,他著名的二胡曲《听松》以南宋名将岳飞抗金的史实寄托了对民族解放的期望。抗战胜利以后,他又编写了《前走狼,后走虎》等在街头演唱,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了揭露和抨击。他这种新闻活报似的艺术创作和表演,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民主意识。华彦钧在二胡、琵琶等艺术作品中体现了相当高的艺术造诣,但他留下的只有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亲传的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它们被收入了1956年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阿炳曲集》,成为中国近现代民间音乐研究的宝贵遗产。

1950年夏天,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学家杨荫浏与曹安和携带着一台进口的钢丝录音机来到无锡,找到阿炳,要为他的演奏录音。当两位专家说明来意后,阿炳回答说:“我已经有两年不演奏乐器了,我的技术荒疏了,我的乐器一件也不能用了。”据传,两年前曾有老鼠咬断了阿炳的琴弦,生活在黑暗中的阿炳认为这是“上天”对他的惩罚,于是放弃了演奏。杨荫浏先生听说后立刻为阿炳购买了二胡和琵琶,与曹安和一起好言相劝,阿炳终于同意了演奏。3天后,两位专家录下了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等3首二胡曲和3首琵琶曲。在阿炳亲自演奏的录音中,透过粗糙的琴音,人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觉到阿炳在竭尽全力地表现着他赋予乐曲的美与力,一种发自内心的刚直不阿、与命运抗争的倔强浸润在每一个音符之中。

第二年,杨、曹两位专家再次到无锡拜访阿炳的时候,这位饱经沧桑的艺人已经去世,他留下的6首乐曲也成了绝唱。但是阿炳没有被人们忘记,他的名字已经由无锡传到了北京,传遍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悠扬清音

YOUYANG QINGYIN

《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约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又经多人整理改编,更加完善,深受国内外听众珍爱。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 ※ ※ ※

《汉宫秋月》又名《三潭印月》,作于宋元时期,在民间广为流传。此曲有两种较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为筝曲,一为二胡曲,由刘天华先生所传。本曲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筝曲演奏运用了吟、滑、按等诸多技巧,风格纯朴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东筝曲。二胡曲则速度缓慢,用弓细腻多变,旋律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音乐时断时续,加之各种复杂技法的运用,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