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俄罗斯1873~1943)
★20世纪最杰出的一首协奏曲
★俄罗斯钢琴协奏曲中最成功的一首
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表现了一个忠实、诚挚的普通人的思想感情,听众极易理解和接受。他的音乐常常具有幻想性和悲剧性的特质,这首乐曲深刻的抒情性和戏剧性更使他的音乐十分动人并极富诗意,磅礴的力量、心旷神怡的静谧、宁静的神想、飘然而至的美妙旋律、感人至深的震撼力,都使拉赫玛尼诺夫不愧为本世纪少有的天才和大师。
——国际钢琴大师 保罗·巴杜拉·斯科达
1998年6月的一个午后,当阳光照在瑞士卢切尼湖畔一座静谧别墅的屋檐上,丁冬的琴声随微风轻快地飞舞在翠绿的树冠、鲜艳的野花与新嫩的草尖上。琴声是从别墅中一间书房的一架斯坦威钢琴上发出的,那是已于1943年去世的杰出作曲家、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生前使用的钢琴,而现在端坐在琴凳上弹奏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是当今乐坛上著名的指挥家、钢琴家普雷特涅夫。这是一家音乐公司庆祝成立百年之际策划的一个全新录音计划,正是这一富于诗意与想象力的艺术行为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这架钢琴、这座别墅属于它们原来主人的那个年代,也正是琴声使时光倒流。
拉赫玛尼诺夫一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流亡异乡。远离故土使拉赫玛尼诺夫变得更加敏感、多情,他和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一样,具有最为火热而真诚的俄罗斯的心灵。远离故土也使他的作品色彩丰富、和声浓重、结构庞大,带着鲜明的宽广而忧伤的基调。由于他的音乐语言平易近人,作品结构清晰严谨,因而即使最复杂的乐思创作也看不出斧凿的痕迹,这种容易使人误解的简朴是真正隐藏了艺术的艺术。
拉赫玛尼诺夫安静地在美国去世,距今已经60多年了。然而我们这些声称自己热爱音乐的人们,却总要怀念起他。当他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以一种广阔而博大的姿态拥抱我们的时候,我们的确感到了俄罗斯旷野上的风,它带着拉赫玛尼诺夫温热的心跳,向我们诉说着一些安静而永恒的话语。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1899年拉赫玛尼诺夫访问伦敦,在那里演出了他的《升c小调前奏曲》及管弦乐幻想曲《岩石》,获得成功。拉赫玛尼诺夫当时对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并不满意,因此当伦敦要求演奏他的一首钢琴协奏曲时,他答应为他们写一首新的,就是这首《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但是当时并未动手,因为他还未从《第一交响曲》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他感到毫无灵感。在亲友们的劝说下,他接受了尼古莱·达尔医生的催眠治疗,得到恢复,开始写作这部协奏曲。从夏季到秋季,拉赫玛尼诺夫不仅完成了两个乐章,还写了别的作品。这首协奏曲的首演获得极大成功。有人认为这是俄罗斯作曲家所作的钢琴协奏曲中最成功的一首,还有人认为这是20世纪最杰出的一首协奏曲。这首协奏曲完成于1900年,题献给为他治病的医生达尔。整个乐曲在结构上显示出绵延的起伏性,以情绪来推动整个乐曲的发展。可以说,本曲很明显地把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俄国音乐特性用具有拉赫玛尼诺夫特色的表现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全曲分3个乐章:第一乐章,中板,c小调,2/2拍,奏鸣曲式。开始时主奏钢琴奏出一系列和弦,好像远处传来深沉的钟鸣,这种低沉而灰暗的音响是典型的拉赫玛尼诺夫风格。随着引子逐渐增加音量,最后由乐队奏出这个乐章的第一主题,这个阴沉的主题好像是由引子那深沉的钟声过渡自然生成的。接着钟声发展成舒展的旋律,当旋律由音色低沉的大提琴接过时,主奏钢琴伴以装饰性的音型,最后用乐队全奏结束第一主题部分。接着中提琴的幽暗的乐句引进降E大调上的第二主题,这个主题甜美忧伤,极为抒情。再现部的第一主题由弦乐声部用庄严的进行曲风格演奏,衬以主奏钢琴的华丽音型。接着在弦乐声部微弱的震音背景上由圆号奏出动人的第二主题。这个主题未经发展便进入尾声,最后由有力的节奏突然结束整个乐章。
在作曲方面,拉赫玛尼诺夫绝对是个天才,而这种无与伦比的天才在《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得到充分显示。这首曲子通过跳动的乐音营造了一种意境,让人展开充分的遐想,遨游在自由的音乐世界中。
——国际钢琴大师 亚历山大·杰尼
音乐是心灵感应的艺术,对于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首《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来说更是如此。当这位音乐家美妙的琴声飘荡于耳际,我们的内心是那样的坦然,在不知不觉中,美妙、真实的音乐自然地流淌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
第二乐章,较慢的柔板,E大调,4/4拍,三段体。拉赫玛尼诺夫称这个乐章为行板,因为那时行板泛指慢乐章,其实这个乐章的速度为“较慢的柔板”。这是一个像夜曲般的抒情乐章。开始由加了弱音器的弦乐和单簧管、大管、圆号奏出引子,接着主奏钢琴用三连音琶音伴奏由长笛和单簧管奏出的主题,这个主题后来由主奏钢琴接过,伴以单簧管和小提琴拨奏的分解和弦,以后继续发展。中段稍具生气,主题由主奏钢琴奏出,大管在下面予以衬托。后来旋律由木管的高音声部过渡到音色较暗的大管和中提琴声部,这是拉赫玛尼诺夫在这曲协奏曲中屡屡使用的乐器。在一个短小的华彩乐段以后,又回到开始的部分,但反复得较为简略,最后平静地结束。
第三乐章,诙谐的快板,C大调,2/2拍。这个乐章的曲式不太明显,近似回旋曲。开始由乐队奏出引子,接着主奏钢琴以小段华彩引入富有节奏律动感的主部。虽然这个主部富有节奏感,但和前面两个乐章的主题在气质上有共同之处。在充分地展开后,速度终于放慢,由中提琴声部和独奏双簧管奏出极为动人的旋律,这个旋律由钢琴接过,热情洋溢地予以发展,但是却转入一个颇为宁静的插部,但很快又回到乐章开始时的速度,并逐渐加快至急板。原来由中提琴奏出的旋律此时在音色明亮的小提琴声部上出现,节奏较为舒展,感情走向平静,但已不再是一支柔美抒情的歌曲,而成了一支庄严悲壮的赞歌。在钢琴的短小华彩乐段之后,最后的再现从c小调到C大调,中提琴的旋律又复出现。这时,乐队所有的高音声部乐器与主奏钢琴像是竞赛那样冲到终点形成高潮结束。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被公认为拉赫玛尼诺夫的“最高杰作”,广受世人的喜爱和欢迎。在所有俄罗斯作曲家所作的钢琴协奏曲中,本曲也为首屈一指的名作。此曲除了在构造上的完满妥善之外,充分发挥了抒情性和钢琴化的效果,而且把这些做了绝佳的统一,尤其是本曲中的几个旋律充满了浪漫情趣,因此,不是经常被附上各种歌词竞相演唱,就是被世人编成爵士乐,广为流传。
经典赏析
JING DIAN SHANG XI
不屈的灵魂
柴可夫斯基从未让我感受到俄罗斯,使我感受到俄罗斯的是拉赫玛尼诺夫。俄罗斯的精神是无法调和的矛盾,而柴可夫斯基从未能面对这种矛盾,它太强烈,在被揭示出来之前柴可夫斯基就已经退却了。柴可夫斯基本质上是属于18世纪的西欧的。当他触及矛盾的时候,他所提供的,或者是一幅漫画,或者是一种旁观者的分析。只有拉赫玛尼诺夫深入到矛盾之中,不是试图解决它,而是展示它:阴沉而热烈、温柔而狂躁、放纵不羁但又自我禁锢、强烈向往但又无奈放弃。这首《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让人想起无边无际的森林、草原,在前面有一盏灯,在某个地方,在无尽的、令人疲倦的旅途中,有一个发出亮光的屋舍,但你却够不到它,你无法真正接触到它。在他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抗拒与屈服的冲动一样强烈。如果有人觉得拉赫玛尼诺夫经常沉溺在情绪之中,其音乐总是显得冗长,那是因为他无法解决他的矛盾:他充满激情但又不抱希望,他无限怜悯但又觉得于事无补。
拉赫玛尼诺夫最有名也最优美的音乐也许就是这首《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试着感受一下其中无限怜惜的情感与宽广粗犷的气质,那种气质并不通向领悟或是平静,也不是确信,因此,像鲁宾斯坦那样圆熟的弹奏无法表现它。《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也许是最拉赫玛尼诺夫式的,最为滥情,也是真正能够体现拉赫玛尼诺夫的感情与技巧的深度的。(www.xing528.com)
据说,当人们从病中恢复过来的时候,他是最有创造力的,那么这部作品就是一个证明。在《第一交响曲》受到恶评之后,拉赫玛尼诺夫陷入严重的焦虑之中,几乎崩溃。也许这段时间促使他超越了惯常的看问题的方法,因此,当他恢复过来之后,就有了这部崭新的作品,并成为拉赫玛尼诺夫终生的免疫剂:他再也没有陷于绝望。
抒情而又浪漫的曲调,充满了忧伤感怀的情绪。节奏、旋律和隐藏在音乐表象背后那深切的情感元素,都使《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带有不同凡响的气质。这部作品凝结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心血和智慧,以至于这样的音乐创作风格一直延续了他的整个生命。
这部乐曲本质上是爽朗、自由的。它的第三乐章也许是拉赫玛尼诺夫写过的最华丽的乐章,而第二乐章则是最优美的。奇怪的是,拉赫玛尼诺夫在这里似乎模仿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他把慢板放在了第三乐章,而前两个乐章都是快板,这种安排无疑使整部作品更富活力而非均衡。第二乐章的后半部已经变成一部谐谑曲,管乐几乎是在叫嚣,那仿佛是生命在嘲笑自身,而嘲笑自身是健康的标志。但与贝多芬不同的是,这里的推动因素不是历史感,而是情绪,整部作品都显示出情绪的连绵起伏,不是俯察万类,而是解放自身,不是阿波罗,而是狄奥尼斯。第一乐章一开始出现的阴暗气氛,经过第二乐章的蛮勇的冲突,终于消失了。第三乐章满含温柔,但并不软弱。在《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拉赫玛尼诺夫没有模仿贝多芬所喜欢的回顾,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是似乎没有休止的活力。
(李 关)
来自音乐的感怀
早上打开电视,无意间听到在播放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我一开始并不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可是那急速流转的旋律却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本以为自己会不喜欢也听不懂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之前我只听贝多芬、肖邦、门德尔松这种古典主义或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作品。我认为近代的作曲家追求的是技术上的繁复,还有什么“无调性”,而这是我无法理解的,尤其是俄罗斯人,不光俄罗斯的音乐,还有俄罗斯的学术体系,都是机械化的,僵硬的,没有感情色彩的。可是真没想到我的耳朵还可以适应拉赫玛尼诺夫,他的音乐是有旋律的,是有情绪的,是可以被理解的。
作为一位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擅长使用修长而流畅的旋律线条,并在力度和广度方面都进行丰富的对比。他自己的钢琴演奏,也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深沉、厚重、色彩浓烈、音色迷人。从《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我听到拉赫玛尼诺夫真实的内心世界:他精神健康,安于现状,没有怨天尤人的情绪。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和其他的俄罗斯艺术家一样,思念并热爱着油画一般的俄罗斯田园风光,并深切感受着亲人、朋友和故土所经受的痛苦。
有两部音乐能够使我感受到希望:一部是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另一部就是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德沃夏克是心中全无黑暗,而拉赫玛尼诺夫则已经与黑暗面对面过。他的音乐中始终有黑暗的一面,但这并没有使他陷于分裂,他接受了黑暗是生活的另一面,这也许正是他应当被视为现代作曲家的原因。拉赫玛尼诺夫的救赎,不像巴洛克音乐一样带来平和,不像古典主义一样具有对秩序的确信,也没有像浪漫主义音乐一样把我们带进“泛神论”的世界。世界永远不会简单,生活荒谬而充满讽刺,但是在没有结论的历史中,温情与生命力可以是完整的,它仅仅要求确认自身的完整。
其实不光是音乐,生活中有许多对我们来说所未知的领域。有时候我会被“心魔”吓坏了,把这些未知的领域看得过分神秘高深,而真正尝试过之后,才发现原来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不可触碰。
(林 村)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拉赫玛尼诺夫是俄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1873年生于俄国诺夫戈罗省奥涅格,父亲为地主,家庭富有,是诸多音乐大师中最幸福的一个。他4岁开始跟母亲学习钢琴,1883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钢琴与作曲,12岁转入莫斯科音乐学院继续学习钢琴和作曲,1890年创作出《第一钢琴协奏曲》,从此开始他的创作生涯。
拉赫玛尼诺夫的《升c小调前奏曲》写于1892年,这年他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而此曲立刻在世界各地流行。这一年写成的独幕歌剧《阿列科》也很成功,得到了柴可夫斯基的赏识。但是他的《第一交响曲》惨遭失败,这在他似乎是光明灿烂的创作前程上投下了一个阴影,使他丧失了信心。
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
1893年为悼念柴可夫斯基去世,拉赫玛尼诺夫创作钢琴三重奏曲《回忆伟大的艺术家》。后来因其《第一交响曲》被抨击为“不成功之作品”,导致拉赫玛尼诺夫数年抑郁卧病。1904年起,拉赫玛尼诺夫任莫斯科大剧院指挥,1906年侨居德国,此时的他进入创作高峰期。1909年拉赫玛尼诺夫初次访美,给听众留下良好印象,其后数度赴美献艺,均获成功。1917年俄国革命后,拉赫玛尼诺夫流亡瑞士,于1918年定居美国,从事创作与钢琴演奏活动。二次大战期间拉赫玛尼诺夫多次举办音乐会,将收入捐给苏联国防基金会。自从1917年因革命而告别祖国以来,拉赫玛尼诺夫主要在美国发展自己的音乐事业,在美国以外主要住在巴黎附近克莱芳丹的一座名为塞娜的别墅内。1931年,塞娜别墅正在修建过程中,拉赫玛尼诺夫回到克莱芳丹,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部伟大的钢琴独奏作品《科莱利主题变奏曲》,当年10月在蒙特利尔由他本人亲自首演。1939年8月23日,他离开别墅去纽约,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这架钢琴前。1943年3月28日,拉赫玛尼诺夫卒于加利福尼亚,享年70岁。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属晚期浪漫主义的音乐观和风格,与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有较密切的联系。他的作品,曲调气息宽广、舒展优美、忧郁深沉,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和民间风俗的刻画。他的钢琴作品,旋律性突出,和声与复调织体饱满,表现手法基本上采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语言,技巧高超、气势宏大、音响浓郁厚实、力度对比强烈。作为指挥家,拉赫玛尼诺夫诠释格林卡、柴可夫斯基、格里格等作曲家的作品极具特色,其作品有4首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与《第三交响曲》等。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拉赫玛尼诺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音乐全才。
悠扬清音
YOUYANG QINGYIN
拉赫玛尼诺夫一共写了4首协奏曲,最杰出的是《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而《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也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这首协奏曲开始创作于1906年,那时拉赫玛尼诺夫住在德国的德累斯顿,到1908年他回国时尚未完成。1909年作曲家要赴美演出,在出国之前完成此曲,所以也可以说这首乐曲是特别为美国之行而写的。乐曲题献给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1910年11月首演于纽约,作曲家自己演奏钢琴,指挥为达瓦尔特·姆罗施,纽约交响乐团协奏。如果说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像一首民族叙事诗的话,那么《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就像一首作家内心的抒情诗。从呜咽般的哭泣到强烈的内心情感的爆发,从行云流水似的歌唱到斩钉截铁式的宣言应有尽有。第一乐章感情幅度变化较大,第二乐章中间部分钢琴在高音区有一段炫技式的独奏,而第三乐章的感情更为深切婉转。
※ ※ ※ ※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以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巨匠帕格尼尼的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的主题为基础,用变奏曲的形式写成。从演奏形式来看,此曲像是一部钢琴协奏曲。其艰深的技巧、史诗般的宏大场景则又把狂想曲的特征发挥到淋漓尽致。这部作品结构丰富而又复杂,包括引子和24个变奏。引子简短而有力,接着一种新的、粗犷豪放的节奏型出现,钢琴上下盘旋飞舞,非常富有效果,主题坚强而有力。优美的小提琴抒情旋律令人久久难以忘怀,似肖邦夜曲般充满浪漫的色彩。从平和明朗到热烈澎湃的歌唱,荡气回肠,感人至深。最后,钢琴的洪流令人昂首挺胸,又模仿小提琴拨弦的效果,再现了帕格尼尼的形象,接着音乐直接导入尾声,在辉煌的气氛中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