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芬兰颂,西贝柳斯的最伟大民族主义作品

芬兰颂,西贝柳斯的最伟大民族主义作品

时间:2024-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32部芬兰颂简·西贝柳斯★最伟大的芬兰民族主义音乐作品★芬兰的第二国歌★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管弦乐音诗作为一位生活在浪漫主义晚期的民族乐派作曲家,西贝柳斯的《芬兰颂》在风格上既属于芬兰民族的,又与欧洲音乐传统紧密相连。沙俄还在继续压迫芬兰,芬兰的报纸遭到审查甚至被取缔。为了挽救新闻机构,表示他们的愤怒,芬兰决定召开一次新闻大会。《芬兰颂》由若干个性格突出的主题动机及其展开构成。

芬兰颂,西贝柳斯的最伟大民族主义作品

第32部 芬兰颂

简·西贝柳斯(芬兰1865~1957)

★最伟大的芬兰民族主义音乐作品

★芬兰的第二国歌

★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管弦乐音诗

作为一位生活浪漫主义晚期的民族乐派作曲家,西贝柳斯的《芬兰颂》在风格上既属于芬兰民族的,又与欧洲音乐传统紧密相连。这是一部极其凝练的作品,表现了“生命的欢愉和活力”,它以其特有的深情表达出对生命的赞颂,让人深刻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是如此之强大。

——约翰·施特劳斯室内乐团大贝司手 斯科特

赫尔辛基的每条街上随处可见城市雕塑作品。在海边西贝柳斯公园的青松翠柏环抱之中,由600余根银白色不锈钢管组成的西贝柳斯塑像,酷似一架巨型管风琴,成为这位伟大的民族音乐家不朽作品的象征。每当海风吹过,气流穿过钢管发出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风鸣声,仿佛是大自然在无休止地为纪念这位音乐家而演奏着永恒的乐章。一个巨大的西贝柳斯金属头像嵌在一旁的赤色岩石上,生动地再现了这位伟大的作曲家英姿勃勃的形象。他那颦眉凝神、栩栩如生的表情,逼真地反映出音乐家当年进行创作时的神态。

作曲家西贝柳斯一生都在为芬兰民族音乐的崛起而奋斗。他的名字就代表了一个民族的音符,而他又不仅仅只属于这一个民族。他是芬兰的民族英雄,也是全世界的音乐财富,他和理查·施特劳斯曾经被叫做现代音乐的两个伟大的“S”。西贝柳斯的一生都在用他的音乐为他的祖国歌唱,他的创作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精神,富有北欧情调的独特风格,蕴涵着从大自然中散发出的特有的质朴和芬芳。西贝柳斯以横溢的才华和杰出的成就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交响诗作曲家之一。

西贝柳斯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管弦乐音诗《芬兰颂》以磅礴的气势和撼人心弦的旋律描绘出芬兰人民反抗侵略压迫、憧憬自由平等、向往美好生活的民族感情,至今在芬兰人民的心目中仍占有不同寻常的重要位置。不论何时何地,每当芬兰人听到《芬兰颂》那雄壮激昂的乐曲声,眼眶里总是充满晶莹的泪花。它的问世曾在欧美国家引起轰动,对芬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贝柳斯一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使他成为芬兰音乐史上最著名的作曲家,他和他的不朽作品《芬兰颂》将永远是芬兰的骄傲和象征。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在100多年前,芬兰作曲家简·西贝柳斯谱写的一首简短的乐曲已经成为他最著名的作品,这就是他的《芬兰颂》。这是一首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的乐曲,在一些音乐节电影广告以及政治活动中常常使用《芬兰颂》的旋律。

19世纪末,芬兰正处于深受异族压迫的时期,作为沙俄自治大公国的特殊地位已经受到威胁。沙俄企图把芬兰拉进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引起了芬兰人民的强烈反对。在一星期之内,有1/4的芬兰人参加请愿,要求沙皇停止对他们的压迫。一个500人组成的代表团前往圣彼得堡,向沙皇尼古拉二世递交了请愿书,但却遭到了沙皇的拒绝。沙俄还在继续压迫芬兰,芬兰的报纸遭到审查甚至被取缔。压迫越深,芬兰人民的反抗就越强烈。为了挽救新闻机构,表示他们的愤怒,芬兰决定召开一次新闻大会。大会的组织者邀请芬兰最优秀的艺术家为这次大会创作一部颂扬芬兰历史戏剧,西贝柳斯应邀为该剧谱写背景音乐。

新闻大会的主要活动在赫尔辛基的瑞典剧院举行,整个会场洋溢着爱国热情。演到最后一幕的时候,群情振奋。最后一幕名为“芬兰的觉醒”,展现了芬兰未来科技发达、艺术繁荣的壮丽前景。观众们在激动和兴奋中第一次听到了背景音乐,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芬兰颂》。《芬兰颂》由若干个性格突出的主题动机及其展开构成。音乐一开始的铜管合奏有力地呈现出主题,粗犷、强烈而沉重,被称为“苦难的动机”,表达出一种受禁锢的人民所蕴藏的反抗力量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音乐的进行突然加快,在低音弦乐器阴森森的背景的衬托下,铜管乐器和定音鼓带出的一个极其刺激的节奏型,把听者带入了充满紧张的戏剧性冲突的战斗场面,掀起了一个强有力的高潮。随后,木管乐器出现安静抒情但又略显悲伤的圣咏式的主题,它象征着芬兰人民在艰难的环境下生活,即“苦难的动机”。

《芬兰颂》这首举世闻名的杰作,曾对芬兰民族解放运动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在向全世界诉说位于北极圈的这个小国为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斗争,并使全世界确信芬兰并不是沙俄独裁统治下的一个附属国,所起的作用比千万本小册子和报刊论文都重要得多,正因这样它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

——德国慕尼黑交响乐团指挥家 特伦斯

《芬兰颂》燃烧的光辉永远照耀着人间,它既是古典乐派的总结,又是浪漫派音乐的典范,这种集大成者所达到的高度是西贝柳斯的后继者们无法企及的。听西贝柳斯的《芬兰颂》,你不能不感叹他已经进入了音乐艺术的顶峰。他就像一只孤傲的雄鹰,飞翔在过去从来没有人到过,将来也没有人能到的无限高空。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是入了仙境。

——中央民族乐团钢琴家 何 峰

后来,音乐在低音乐器简单反复的音型中,传出了一曲胜利的颂歌,这支旋律从铜管乐器的战斗呐喊中发展出来,但它的纯朴明朗就像是一支具有舞蹈性节奏的欢快民歌。不久,在激动的铜管引导下,战斗般的进行曲主题由长号雄壮地奏出,仿佛人民爱国的浪潮汹涌澎湃。紧接着,木管乐器呈示出的充满必胜信心的斗争动机和胜利颂歌的主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气势磅礴的斗争场面。

到了快板部分,乐曲描写了祖国的召唤,描写了芬兰人民在祖国的危难中步调一致,投入斗争的行列和芬兰人民对祖国的祈祷和赞美,即“号召斗争的动机”。此后又狂热地出现雄壮的进行曲调,进入激荡兴奋的高潮,即“庆典动机”,使人们感到被压迫人民的反抗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后来,乐曲出现了颂歌主题,曲调庄严舒缓,渗透了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而神圣的感情。

经典赏析

JING DIAN SHANG XI

弦外之音

站在面海的西贝柳斯公园,你的内心很难平静。100多年前,这位冷酷而又热情、视异族统治为耻的音乐家,以《芬兰颂》为标题,首演了他的第26首交响诗。悲壮铙钹的乐音激动了所有芬兰人,也带来了俄国统治者的禁演令,然而这首乐曲即使是禁止也压制不了,8分钟的旋律沛然穿越南北1100公里的全国,直到今天,它仍是芬兰人的第二国歌。

西贝柳斯的音乐具有丰富的内涵,所以能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他的《芬兰颂》相当单纯,甚至可以说是幼稚,但是只有天赋极高的人才有勇气谱写出西贝柳斯这样单纯的音乐。它的旋律是被限定在一个相当窄的范围内,相同旋律的反复出现以及持续低音的运用使得这首乐曲更加感人肺腑、深入人心,甚至能够打动全人类。西贝柳斯说,《芬兰颂》就像一缕来自旷野的清新的空气,这是来自天堂的旋律,纯洁而又令人振奋。你会不由自主地把西贝柳斯同一片广阔的土地联系在一起。他的音乐不像拉威尔普朗克以及斯特拉文斯基那样属于城市,西贝柳斯的音乐好像是来自某个村落,他就生活在乡间,他是通过音乐来表现田园景色的,正是这一点使我们深受感动。(www.xing528.com)

大自然的特色和芬兰民族的气势,悠长、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抒情格调是西贝柳斯音乐的魅力所在。他的经典名作《芬兰颂》像一支奔腾的河流,唱出了一个民族的渊源文化、顽强意志、雄心抱负和理想未来,美妙而幽怨,激烈而深沉,一个个活跃的音符展现了芬兰人的内心世界,由此而引起沙皇政府的巨大恐慌,被列为禁曲。但是这支美妙的乐章问世之后,芬兰人再也不愿受沙俄奴役,一个强大的呼声在这个民族的胸腔爆发出来:独立、自主、自由。一位芬兰朋友告诉我,每当他听到《芬兰颂》的乐章,他就会为自己民族的自强不息而自豪。这就是西贝柳斯的意志,是《芬兰颂》唱醒了芬兰。从某种意义而言,西贝柳斯是过去芬兰的骄子,是现在芬兰的精神之父。在得天独厚的机会中,上帝为这个国家恩赐了一个天才。

《芬兰颂》已成为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这是一部满溢爱国主义精神的音乐作品。它的出现表明作曲家已不局限于对民歌的简单引用,而是既包含着对芬兰民间音乐特征的个人理解,又融合了西欧其他国家的风格与技法,标志着芬兰音乐的真正开始。

——马勒第五交响乐团 维克托

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的音乐,是真正的艺术杰作,因此,这样的音乐能受到平民百姓和时代精英的喜爱,也能流芳百世,万古不朽。

(陈 浩)

歌颂芬兰

19世纪初,西伯利亚的寒流席卷了这片黑土地。这里有广袤的松林和无数神秘的小木屋,还有一个用汉语读来很美很诗意的名字。她被并入了俄国,在俄瑞战争之后被修葺成沙皇陛下的大庭园。她忍受着外族的统治和凌辱,无时无刻不在希冀着重获新生。生命还会继续,屈辱终会成为历史,而整个民族的文化却几成真空。松林无语,黑土地在哭泣。黑土地上有动人的传说,英雄的声音低沉且雄浑。北极圈内有个民族一直为自由而抗争,这是一个美丽的国度,一个冰、雪和松林的国度。定音鼓的吼声宣泄着心灵深处的愁闷,沉重的铜管以行板的速度吹响了粗犷的号角,受尽凌辱的民族终于在愤怒中爆发,积存已久的力量如此坚决而又强烈。这就是交响诗《芬兰颂》的起句,著名的“苦难动机”。

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曾经如是说:“我深爱土地、松林、大海和山谷中所有神秘的声音。”聆听这位“大自然诗人”的作品,常能感受到北欧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芬兰人粗犷豪放的生活气息。西贝柳斯的音乐语言朴实无华、用情真挚,丰富的和声和配器使乐曲每每极富表现力。尤其是管乐器的运用,时而嘹亮高亢,时而雄浑有力,常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效果。这种美妙的铜管音响是标志性的,并在交响诗《芬兰颂》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芬兰颂》几乎是由连绵不断的鲜明的“号角”相串而成,这些“号角”用音乐的语言表述就是“主题动机”。乐曲开始的“苦难动机”经过木管和弦乐器的大段呼应,旋即引入另一个号角主题,仍旧是铜管,乐曲的行进速度开始加快,情绪也随之紧张起来。当前后两个动机在中高音区交织,一个全新的“抗争动机”从低音区喷涌而出,前仆后继,坚定而有力。木管随后呈示的旋律高亢明亮,起伏有致,好似向世人宣告着必胜的信念。紧接着是不断的反复、升华,当盼望已久的辉煌“庆典”在神采奕奕的进行曲节奏中终于到来时,音乐被推向高潮,情绪空前高涨,庄严的颂歌和前面出现过的一系列强烈且不稳定的“号角动机”彼此呼应着,演绎着完美而又神圣的交响,并最终在铜管辉煌的凯旋声中结束全曲。全曲一气呵成,音色丰富,气势恢弘,精彩绝伦。当终曲时,听者的心绪久久不能平息,以为绝唱。

尽管有关的争论一直不曾平息,但西贝柳斯注定是世界乐坛最重要的交响乐巨匠之一,因为音乐跨越了历史,音乐能说明一切。

(佚 名)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西贝柳斯是芬兰最著名的作曲家、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一生创作了许多与芬兰相关的音乐作品。1865年12月8日,西贝柳斯生于海门林纳,他的父亲是驻扎在那里的一个团的军医。当他还是小男孩的时候,西贝柳斯就喜欢用钢琴和其他独奏乐器把一些小作品写下来。当他15岁时,他跟随那个团的管乐队教师上小提琴课。在夏天,他往往喜欢拿着他的小提琴整天整夜地消失在树林里——在那些奇异的北欧夏夜里的时候,太阳一直到后半夜才落下,而且天黑时绝不会比神秘的黄昏时的光线更暗。他愿意努力在小提琴上表达他对大自然的美所感觉到的东西——有着那些高大的“窃窃私语”的树的芬芳的树林、寂静的湖和欢快的小溪以及银色小鸟的歌声。他还同他的弟弟和朋友们在学校的管弦乐队里和室内乐的家庭音乐会上拉小提琴。

西贝柳斯曾经想成为一个律师,并且花了一些时间在芬兰的赫尔佛尔斯大学学习法律,但最后他决定把他整个生命献给音乐。1889年西贝柳斯以两部颇受好评的弦乐重奏曲获奖学金,赴柏林和维也纳深造。1891年他回国后在赫尔辛基音乐学院任教,同时从事创作。1897年,国家给他以年俸,使他免除后顾之忧。20世纪初,西贝柳斯辞去教学工作,专心创作,并应邀到美、英等国进行教学和演出。1914年他接受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过着隐居生活。1926年起他不再创作,第八交响曲酝酿虽久,但始终没有问世。

西贝柳斯(1865~1957)

从12世纪起,芬兰一直受到外强的压迫,芬兰的大部分地区曾处于瑞典的统治之下。直到19世纪后期,民族意识才开始在芬兰觉醒。以罗伯特·卡赞纳斯为首的芬兰民族乐派也开始对反映这种崛起的民族意识发生了兴趣。西贝柳斯的音乐正是在这种高涨的民族意识中创作的。他著有多部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因而获得了世界的公认。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曾说过,现代最伟大的交响乐作曲家只有西贝柳斯和肖斯塔科维奇,他的判断在今天看来是相当准确的,可以说时代造就了西贝柳斯。

西贝柳斯在创作上最重要的成就是7部交响曲,均为非标题性作品,以深邃的意境、内在的力量和严谨的构思而独具一格,代表了他在创作道路中哲学思想和美学观点的变化。他的唯一的一部协奏曲是小提琴协奏曲,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把具有个性的抒情和宏大的气势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他根据芬兰史诗《卡勒瓦拉》创作的交响诗《库莱尔沃》、传奇曲《勒明基宁组曲》(包括4部分,以第三部《图奥内拉的天鹅》最为突出)和交响幻想曲《波约拉的女儿》,从题材内容到音乐风格都富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虽然没有直接的现实政治意义,却鼓舞了芬兰民族意识的觉醒。1899年是芬兰人民激烈反对俄国沙皇斗争的一年,他在这一年创作了合唱《雅典人之歌》、乐队组曲《历史场景》和具有广泛国际声誉的音诗《芬兰颂》,给芬兰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他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是1926年写的交响诗《塔皮奥拉》,此后创作突然中断,到他去世的30年间没有再创作什么重要作品。

1957年9月20日,西贝柳斯卒于耶尔文佩。

悠扬清音

YOUYANG QINGYIN

《第二交响曲》是西贝柳斯1901年春到意大利旅行时创作的,它是西贝柳斯7首交响曲中最受人喜爱的一部。作者以积极而开朗的笔调,突出渲染了作品所描述的关于祖国这一中心主题——她那美丽的大自然、她遭受压迫和奴役的历史、她的人民抵御侵略的斗争,以及人民对她美好未来的憧憬。全曲共4个乐章。第一乐章描绘芬兰人民恬静的田园生活。第二乐章是从田园诗到悲剧的一个大转折,表达了芬兰爱国者对被奴役的祖国的悲戚情感和史诗般的悲剧性冲突,是西贝柳斯最著名的慢乐章之一。第三乐章描述了民族情感的觉醒和组织起来捍卫自己的权力的愿望。第四乐章是一首威武胜利的颂歌。乐章中两个主题交织形成的层层的波澜和高潮,象征着争取民族理想的一场场战斗;经历了斗争最残酷的阶段之后,冲突终于解决了,斗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第二交响曲》不但继承了先人的传统,也明显地体现出西贝柳斯的个性。作者本人称这部作品描写的是“芬兰为政治自由而斗争”,而有人将此作品称为西贝柳斯的《田园交响曲》,这是因为这部作品有着很强烈的芬兰风土气息和浓厚的北欧民谣色彩。

※ ※ ※ ※

西贝柳斯的《第七交响曲》是用单乐章形式写成的。虽然单乐章的交响曲并非史无前例,但大体上都是以古典的四乐章制交响曲形式为前提构成的。至于这部《第七交响曲》,则因其形态十分随意而显得十分特殊,其性格实际上更接近于交响诗。而且,本交响曲的各个主题、各个动机、各种节奏都结合得极为紧密,极为统一。在短短的一个乐章里,从行板到急板一概都包含在内。其乐念超凡,旋律与和声魅力十足,编制虽小,配器法却极为充实、极有效果,再加上崭新的乐曲结构,使这部交响曲在交响乐发展史上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地位。

乐曲首先以慢板的乐节开始。由全乐队合奏的强有力的上行音阶是在这部交响曲中一贯出现的基本动机。这一动机在乐曲的各处或以原有之形态,或以旋律的一部分,或以经过句的片断加以变形、加以分解而一一呈示。长笛与竖笛吹出具有北欧风格的、充满了憧憬的旋律。达到最强时,铜管突然沉默,弦乐合奏出了情致缠绵的旋律。经过不断的发展之后,就在那如怒涛般的乐队全奏之中,定音鼓也加了进来。全曲在宏大的气氛中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