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经典:艾尔加的谜之变奏曲

音乐经典:艾尔加的谜之变奏曲

时间:2024-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28部谜之变奏曲爱德华·艾尔加★英国音乐史上的杰作★最受人们喜爱的乐曲之一英国在任何领域可以说都不乏杰出人士,独独在音乐领域似乎有些乏善可陈,但艾尔加应该算非常杰出的一位了。《谜之变奏曲》的创意真的很可爱。旷世杰作KUANGSHI JIEZUO《谜之变奏曲》作于1899年,并于同年6月19日在伦敦的圣·詹姆斯大厅首演,这部作品为艾尔加成为著名作曲家奠定了基础。

音乐经典:艾尔加的谜之变奏曲

第28部 谜之变奏曲

爱德华·艾尔加(英国1857~1934)

★英国音乐史上的杰作

★最受人们喜爱的乐曲之一

英国在任何领域可以说都不乏杰出人士,独独在音乐领域似乎有些乏善可陈,但艾尔加应该算非常杰出的一位了。《谜之变奏曲》的创意真的很可爱。它不仅为艾尔加博得了世人的好评与认可,而且也为英国的音乐发展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音乐教授 孙海冰

艾尔加是自普赛尔后获得国际声誉的第一位英国作曲家,使英国音乐脱离了与世隔绝的状态,为青年作曲家提供了浪漫派后期的丰富和声手法,促进了英国民族乐派的发展,他是20世纪复兴英国音乐的先驱者

与其庞大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相比,英国对欧洲古典音乐发展的贡献,可以说极不相称。英国的文学哲学,甚至工业都有很高的成就,但自17世纪普赛尔以后,便没有一个国际性的作曲家。然而首先是亨德尔的主宰乐坛,后来是门德尔松的横扫英伦英国人便在这种德国风的压抑之下,失去了自己的声音。自普赛尔以后,英国的音乐一直没有太大的进展。欧洲大陆翻翻滚滚、与时俱变的音乐思潮,并没有给英国音乐太多冲击。而作为欧洲最早的现代化国家之一,英国似乎也对浪漫主义音乐,甚至国民音乐的潮流无知无感。

1857年艾尔加的诞生突破了英国音乐的这种窘境。他以积极活跃的创作力,成为英国境内最受欢迎的作曲家。他不但在外来音乐的冲击下寻找出自己的音乐骄傲,更让以其音乐为中心的“大英风格”登上国际舞台,得到主流音乐社会的认同。

从作曲角度而言,自学有成的艾尔加自幼受到父亲的启蒙,后进入乌斯特交响乐团担任小提琴手,从此便埋首朝向音乐的路途发展。期间他发表过不少作品,但是真正引起世人注意的,则是写于1889年的《富罗沙尔》序曲;而让他声名大噪的杰作,则是《谜之变奏曲》。爱乐人对这曲变奏的由来臆测纷纷,根据艾尔加本人的说法,《谜之变奏曲》所要展现的主题是艺术家的孤寂感,而能排除艺术家孤寂感的便是围绕四周的至亲好友,于是艾尔加以他的密友为描绘的对象,用音乐来描述这些心灵上的寄托,有甜美的回忆,有深情的怀恋,更有作者的灵慧巧思。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谜之变奏曲》作于1899年,并于同年6月19日在伦敦的圣·詹姆斯大厅首演,这部作品为艾尔加成为著名作曲家奠定了基础。

《谜之变奏曲》(Variations on an Original Theme“Enigma”)其实与谜语无关。它由一个主题和14段变奏组成,艾尔加在每一个变奏前面加了一个名字或者几个缩写字母。对于标题“谜语”,艾尔加也没有任何解释。作曲家说,大家不用去猜这些暗语的含义,而且在整个作品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这个主题却没有得到演奏。

由于人的逆反心理,作曲家越是不让大家猜,大家越是要去猜。很快,这些名字和缩写字母的含义就被大家猜出来了,原来他们是作曲家身边14位人物的名字。

乐曲一开始,由弦乐演奏的慢板主题优美动人,充满柔美的情调和怀念的气氛,略微带有一些伤感。主题的主要部分在小调上进行,其间穿插了几个没有准备的大调和弦,给人一种阳光从云缝中射出的感觉。整个段落的音响非常饱满,情绪是平静的。

第一章变奏,描述的是作曲家的爱妻卡罗琳·艾丽斯,也是变奏一气呵成的主题。卡罗琳·艾丽斯可以说是艾尔加一生的精神支柱,她出身上流阶层,在英国那种讲究出身的社会,要下嫁一个来自乡野、没有显赫背景的穷困音乐家,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但是卡罗琳·艾丽斯不顾家人的反对、阻挠以身相许,这种相知相惜的真情,成为艾尔加创作的源泉。因此这个以爱妻为描绘对象的主题,听来是满怀深情,温柔婉约,爱在不言中。

从艾尔加的一些照片上看去,作曲家似乎是那种不苟言笑、威风凛凛的男子汉,而这段音乐却让我们体会到作曲家心中对妻子的柔情、亲情和激情。真是难以想象一个男子汉能够写出这样温柔的音乐。

艾尔加的出现为英国在国际乐坛上赢得了一席之地,他创作的《谜之变奏曲》为他的作曲生涯涂上了光辉的一笔,奠定了他在英国音乐发展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使他得以和另外两位居功厥伟的作曲家——戴流士与佛汉威廉士并称为使大不列颠音乐复苏的三大作曲家。

——著名评论家 何 新

艾尔加闪亮耀眼的后期浪漫乐派乐风之外的,是其音乐特殊的风味。艾尔加与维多利亚前辈不同的是,他的每一个音符都饶富个人韵味。或许他的管弦乐曲以施特劳斯瓦格纳为本,交响曲与协奏曲形式以勃拉姆斯为榜样,不过他对旋律及形式处理的手法都有独到见解。艾尔加腕下弛张的旋律、空疏的间隔、华丽的流转跃动,以及流露的自信与坚毅,既可以表现出非不列颠莫属的感觉,也可以看出是艾尔加所独有,音乐史上的其他作曲家不可能办到。光这一点,就足以让其乐曲的地位居于比他优秀艺术家或更先进的实验家之上。

——音乐评论家 郭 箫

在随后的13个变奏中,艾尔加标注了他朋友们的名字缩写。比如:第二变奏好像是一个神秘的对位指法练习,这是和作曲家一起演奏室内乐的一位钢琴司徒尔特·鲍威尔;第三变奏是一段中速、轻快的谐谑曲,这是一位业余戏剧爱好者唐申德;第四变奏是一段即兴曲,这是一位乡村侍卫贝克尔;第五变奏是诗人马太·阿诺德(Matthew Arnold)的儿子理查德;第六变奏是业余大提琴伊索贝尔;第七变奏是作曲家的亲密朋友特罗伊特,一位建筑商,会玩儿一点钢琴;第八变奏WN是作曲家在沃切斯特郡爱乐协会认识的朋友诺伯;第九变奏是吉尔格,在艾尔加事业上不断鼓励他的一位亲密朋友,这是变奏中最出名的一章,这首进行曲使艾尔加成为英国人心目中的英雄,确立他在英国乐坛的地位;第十变奏是附近一所学院院长的女儿多拉,也是作曲家一生的朋友;第十一变奏是教堂风琴手辛克莱尔;第十二变奏是和艾尔加演奏三重奏的业余大提琴手内维森;第十三变奏,有人猜是艾尔加的一位女友里昂夫人,她是当地的贵妇,在艾尔加写作这段变奏的时候已远航澳大利亚了;第十四变奏是作曲家自己,埃杜是艾丽斯对丈夫的昵称。

按照作曲家本人所说,这个变奏曲里的第一个谜已经破解了,14个变奏描绘了作曲家身边的14个人物。但是还有一个谜,就是作曲家所说的没有得到演奏的、贯穿全曲的那个主题。有一些人说这是作曲家和大家开的一个玩笑,也有很多人现在仍然在猜想这个谜底

经典赏析

JING DIAN SHANG XI

破解谜团

艾尔加是英国音乐“文艺复兴”的代表,对当代英国作曲家有深远的影响。虽然他的部分作品仍不脱离当时欧洲新古典乐风与浪漫风格的影响,但其中蕴涵着的,来自英国民间的旋律与和声,为其后继者树立了典范。撇开以上严肃话题不谈,爱乐者往往直接为艾尔加作品中的干净、明朗所着迷。不只是其提琴小品《爱的礼赞》与歌曲集《海景》,甚至是进行曲《威风凛凛进行曲》的中段慢板,都让人有置身英伦海滨,面向无尽大海,迎着舒爽海风,心胸开阔,神清气爽之感。正如他为《谜之变奏曲》所作的说明一样,艾尔加的音乐,或者说英国的国民音乐,其实是个“发现自我”、永无止境的解谜过程。虽然不见得可以找到最后的解答,但是在追寻过程中,英国音乐与作曲家找到了自我。

艾尔加生于英国的传统音乐中,以他中产阶级的背景,却在许多声乐和管弦乐中另辟蹊径,成为近代以来第一个挤进国际音乐舞台的英国大师。在经济拮据、外在环境艰辛的情况下,他以刚毅的毅力坚持走音乐这条路,在地方性的乐团沉潜、磨炼,等待机会的到来,然后逐步地迈向高峰。又由于爱妻的慧眼识英雄,从婚前便不断地鼓励支持,最后他终于成为一代宗师、英国人的骄傲。他的重要作品有《威风凛凛进行曲》、《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以及为数不少的艺术歌曲等。不知道是谁说的:“所有的伟大作品都有两个特色:一个是坚持传统,另一个就是努力创新”。艾尔加的不朽作品确实拥有这两个特点。今天就拿他的《谜之变奏曲》来窥其风格特点。

艾尔加相信作曲家的要务是发明曲调,而非一味抄袭,或者把古代怪异的曲调炒热再用。如果作曲家心中愿意为40座竖琴撰曲,就该有40座竖琴供他驱策。《谜之变奏曲》的创作就是他此种理念在实践中结出的硕果,这是他以管弦乐为朋友所绘的肖像。该曲的发表使艾尔加成为英国享誉最隆的作曲家。艾尔加对外宣称,这首乐曲的主弦还有一段听不见的旋律重复遥相对应。至今尚未有人能够解释那段神秘且听不见的旋律,这真是“谜中之谜”。

——音乐评论人 戴 钦(www.xing528.com)

猜猜抽象的音符背后到底在描绘何方神圣,这够难的。如果像《森林的水车》中那张唱片所收录的杜鹃啼叫声、时钟摆动声、风声马鸣,那还有迹可循;如果是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模仿的惟妙惟肖的音响,那也只要加点想象便八九不离十了,更何况它还直接把要描绘的动物名称当作曲名。而如果像《谜之变奏曲》,要靠一堆音符来猜测这首曲子到底在代表谁,这就不容易了。但天底下,有人会出题,就有人努力去解题,至于是解对解错,说真的那还是个谜!

主题之后直接进入第一变奏。艾尔加在第一变奏前面加的缩写字母是C.A.E.,这是作曲家爱妻的名字缩写(Caroline Alice Elgar)。在弦乐拨弦和跳跃音衬托下,长笛吹出明亮的主题变奏。音乐表现出女性的那种妩媚和温柔,也显示出作曲家对妻子的一往情深。这一变奏中出现了乐曲的第一次高潮,弦乐和铜管奏出富有激情的乐句,使人心潮澎湃。结尾处单簧管平静的三度长音和弦乐的泛音不禁使我眼前浮现出英国乡间庭院中的午茶情景:雾散天晴的游廊下,冒着热气的茶炊和碟子里码放的布丁,女主人将热茶斟入杯中,男主人在读着当天报纸;一两位客人一边品茶一边和女主人低声交谈,院子里正在玩耍的孩子不时跑来抓一块碟子中的点心。这段音乐给我的感觉就是曾经见过的这个温馨的家庭场景,也表现出作曲家夫妻琴瑟和谐的幸福感觉。

变奏第三章曲中有一段他模仿老人的唱腔,有时低音会走调,变成荒腔的女高音。这是英国式的幽默,谑而不虐。接下来威廉·贝克出场的时候不小心砰地一声关上了门。第六乐章中中提琴自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中提琴的音色很尴尬,真所谓高不成低不就,高音不如小提琴亮丽,低音又比不上大提琴低沉,很少用来独奏,在管弦乐中也很难听出来,要仔细倾听才能辨别。

强而有力的末章代表的是艾尔加本人,展现的是有关其爱妻和杰格(就是第九章所描绘的尼姆洛德)这两位对他的人生和艺术影响至深的人物。E.D.U这3个缩写来自艾丽斯·艾尔加对她先生的德文昵称。

(薛 伟)

似花还似非花

艾尔加作为浪漫派作曲家终生不渝,虽然成熟时期茂盛的风华凝聚为老年人的深思和怀旧。他喜爱色彩变化,对乐队的驾驭在当时无出其右。作品的充沛感情驳斥了某些人认为英国音乐应当稳重、含蓄的看法。但对更多的人来说,他那丰富的人道主义精神犹如新的觉醒。他所创造的风格和音乐语言极为个性化,赢得了“艾尔加式”的美称。他对别人的研究——在《谜之变奏曲》和《法尔斯塔夫》中——实际上是自身的投影。

艾尔加是个富有个性的作曲家。艾尔加创作交响乐的才能,以及他把英国交响乐创作提高到一个新高度的业绩,使他成为20世纪复兴英国音乐的先驱,并跻身于世界伟大的作曲家之列。艾尔加带有19世纪末浪漫主义管弦乐队风格特色的作品,促进了英国音乐的复兴,反映出爱德华七世时代英国的繁荣和富足。鲜明的民族音乐音调、强烈的色彩效果、对大型曲式的精通与敏锐的听觉构成了他作品突出的特点。

艾尔加在1899年创作管弦乐主题曲《谜之变奏曲》,其模糊飘移的节奏与和声,若隐若现;若有还无的主题,不但精确地呼应音乐的题目,也让他开始受到国际乐界的重视。《谜之变奏曲》是他的代表作品,给他带来了第一流作曲家的声誉并成了经常被人演奏的作品。“谜”的意思是指仅作为主题而言的一个专门名称。在“谜”的节目单上,作者这样说:我不想道破这个谜,我那“隐晦的语言”必须听之任之,别去多费猜测,而且我要告诫你们,各段变奏之间在结构上的联系往往是极不明显的;此外,贯穿在这一整套变奏之中以及凌驾于整套变奏之上,另有一个更大的主题在“进行”,但它并没有被演奏出来。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这部作品本身就是一个难解之谜,它是模糊不清的,主题是隐藏的。

《谜之变奏曲》由一个主要主题与14段变奏组成,每一段变奏描绘作者的一个朋友。这部作品有很强的交响性、多变的旋律、宏大的气势,尤其是第九变奏“nimrod”,是那样的宽广抒情,音乐非常感人。这段变奏的开始是一段慢板由弦乐奏出。这是一段深沉宽广的旋律,它不断的发展回旋逐渐发展到整个乐队的齐奏,就好像一个暮年的英雄在回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这段有着极强感染力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核心。音乐细节的刻画细腻生动,具有戏剧性。速度稍慢,则显得更加庄严和神圣。乐曲的演绎比较注重整体的平衡,不同变奏的处理都围绕着作品的整体进行。整部作品在大调主题的凯旋式的宽广表现中得到概括,最后以欢快的急板告终。

(荣 毅)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1857年6月出生于英国伍斯特的艾尔加,是一家音乐商店老板7个孩子中的第四个。由于父亲是一位钢琴调音师和音乐教师,家庭对音乐的热爱影响了幼年的艾尔加,他学习了管风琴、小提琴和其他乐器。这一切都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5岁时艾尔加进入中学学习。他曾想到莱比锡音乐学院继续深造,然而他的父亲负担不起这笔费用。他只好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职员,并在父亲的店里帮忙。后来他当上了伍斯特天主教堂的一名助理管风琴手,组建了木管四重奏组,还为该小组写了一些小品。这时他开始尝试音乐创作,有志成为专业小提琴独奏家,并在伦敦随阿道夫·波利策上过几次课,但后来放弃了这一想法。

艾尔加早年担任过的工作有伍斯特合唱队指挥、伍斯特郡精神病院管乐队指挥和伍斯特业余器乐协会指挥。1889年他与卡罗琳·艾丽斯·罗伯茨结婚后赴伦敦,但发现伦敦不利于他事业的发展,遂于1891年定居莫尔文。工作的不顺加上强烈爱好的驱,使他在1892年决定转行作曲。其实早在1890年时,艾尔加在作曲和小提琴演奏方面的声誉已经传扬到家乡之外,一些重要的英国音乐节委托他创作管弦乐及合唱作品。1897年,应维多利亚女王的要求,为纪念女王执政50周年他创作了《帝王进行曲》,作为官方50周年庆典的一部分。

艾尔加(1857~1934)

1899年,在伦敦艾尔加迎来了事业上的首次成功——著名的德国指挥家汉斯·里希特指挥了他的《一个原始主题的变奏曲》即《谜之变奏曲》的首演,理查·施特劳斯把艾尔加称为当时英国作曲家的领衔人物。这样,施特劳斯和其他著名的德国指挥家常把艾尔加的作品纳入他们的音乐会。而艾尔加乘胜追击的力作——神剧《老人的梦》,以其绵绵不断、瓦格纳乐剧式的曲风,一扫以往神剧喧叙与咏叹的曲风,也奠定了他在国际乐坛上的地位。此后艾尔加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主要标题性作品有:序曲《在伦敦城》及交响练习曲《福尔斯塔夫》。

在艾尔加所作的5首《威风凛凛进行曲》中,第一首最著名。在音乐中,你好像看见一列列军容整齐的士兵,迈着整齐的步伐从你眼前走过。本曲以一个短小的引子作为开始。接着,华丽而威风凛凛的主部主题强有力地呈现出来。与主部主题形成巧妙对照的是乐曲中段那具有民谣之美的旋律。艾尔加这部作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个中段。这一旋律不仅被爱德华七世用作《加冕颂歌》,英国作家豪斯曼还为此写了抒情诗《希望和光荣的国土》。可以说,这段旋律在英国的地位,几乎与国歌一样神圣。甚至在美国许多院校的毕业典礼上,学生们也是在这支旋律声中领取文凭,其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为了嘉奖其对发扬英国音乐的贡献,艾尔加在1904年被册封为爵士,并于次年担任伯明翰大学的音乐教授,来自世界各地的荣誉与奖励也蜂拥而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艾尔加也以音乐回报祖国,写下不少激励士气的音乐,包括最出名的合唱曲《大英帝国精神》。

他的第一场重要演出是伍斯特联合唱诗班节上的音乐会序曲《弗鲁瓦萨尔》,接着是各种合唱曲:《黑武士》、《卡拉克塔利斯》。管弦乐曲《谜之变奏曲》和清唱剧《杰隆修斯之梦》——他的几部受天主教教义启迪而写的作品之一,树立了他作为第一流作曲家的声誉。但这部作品的演出次数不多,直到1902年在杜塞尔多夫的演出之后,才被公认为他的杰作。此后的20年他作有清唱剧两部,几部大型管弦乐曲和一些室内乐。

1908年艾尔加创作了《第一交响曲》,1911年,他又写出了《小提琴协奏曲》和《第二交响曲》。1920年,艾尔加的夫人去世,他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悲痛之余,艾尔加创作力大减;面对战争对生命摧残的反思,其曲风转为深沉。在当时他已经名利双收,一无所求,是宗教与人道的情怀和好友萧伯纳的鼓励,支持他在晚年为美好的世界与人性继续创作。虽然他的创作陷入了低潮,但他仍为管弦乐队提供了一些根据巴赫、亨德尔和肖邦的作品改编曲。

艾尔加于1934年2月在乌斯特平静地逝世,如其所愿地葬在家乡教堂妻子的身边,留下未完成的英国广播公司约写的《第三交响曲》、《钢琴协奏曲》和仅完成草稿的歌剧《西班牙夫人》。

悠扬清音

YOUYANG QINGYIN

《e小调弦乐小夜曲》可以追溯到1892年,是艾尔加根据写于1888年的3首独立小品改编的作品,起初因其不具备商业价值而被出版商拒绝。

第一乐章为ABA的结构,以中提琴的乐段开始,该乐段所设立的温柔而有节奏感的律动带领第一小提琴奏出第一主题。转调到E大调引出了扩展为八度经过句的新旋律,后来乐曲转入独奏小提琴的主题。中提琴的乐段再现,回到第一旋律。弦乐器在低音的拨弦中乐章悄然结束。

第二乐章为C大调,以第一小提琴沉思的三小节乐句开始,然后,由别的声部接过去。这三小节乐句引出了另一个温柔的主题,将我们带到由第一小提琴在八度音阶上的重述。由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波澜起伏的乐句支持的这个旋律有力地扩展,随后加了弱音器的弦乐器又回到开头主题那沉思的宁静之中。

第三乐章是以G大调开始的小快板,中提琴在第四小节奏出第一个主要的旋律。其他声部把这个曲调接过去并加以扩展。艾尔加随后回到第一乐章开头的中提琴e小调的经过句,随即再次响起第一小提琴的E大调主题,我们又听到第一乐章中的独奏乐段。作品以同样节奏的中提琴音型把这首小夜曲带到E大调,在温柔的旋律中结束。

※ ※ ※ ※

《爱的祝福》也译为《情人的问候》,小提琴独奏曲。本曲不仅是作者艾尔加的代表作之一,而且是小提琴独奏曲中的名篇。本曲具有典型的“小夜曲”风格,轻松而典雅,是极适用于舞会和沙龙等场合的音乐。乐曲为典型的“ABA”三段体加一个尾声构成。A段主题为E大调,4/4拍子,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饱含深情的旋律,恰似来自情人的绵绵情话;乐曲的B段主题转为G大调,柔美的曲调中多了一丝哀怨的情调;经过带有泛音色彩的华丽过门,乐曲又回到A段;经过带有复杂情绪的尾声,全曲在A段主题的变奏形式下逐渐减弱而终了,仿佛是情人还在喃喃私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