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 苏格兰幻想曲
★幻想曲中的经典
★苏格兰音乐的集大成曲目
这首《苏格兰幻想曲》极富穿透力,像是深秋的天空,给人一种高远干爽的感觉,让人感到音乐中的那种奔放和热烈,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充满了成熟的魅力。首乐章的如歌柔板很动人,但是那思乡的情绪也是爽朗明澈的,很有一些苏格兰高原的味道,哀婉动人,优美至极,使人欲罢不能。
如果要了解德国音乐,就必须要了解马克斯·布鲁赫,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技艺完备的作曲家之一,布鲁赫写出的旋律同民歌有很密切的联系。德国的合唱曲、希伯来的传统曲调、苏格兰和威尔士的歌曲都使他迷恋,他选取这些民间旋律的部分素材,从其中简单的核心发展成完整的乐曲。他的音乐严肃而泼辣,流畅而又适度,他的配器与和声体系以古典惯例为依据。布鲁赫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人,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和给听众的震撼力,很少有人能比得上。在世界音乐史上,他已被公认为一代音乐大师。布鲁赫的创作涉及音乐体裁的诸多方面,他的作品的精华所在历来有所争议,可是无论如何,那首《苏格兰幻想曲》时至今日仍是音乐舞台上常可听到的经典曲目之一。
苏格兰是什么?是威士忌,是高尔夫,是尼斯湖怪兽,是如泣如诉的风笛,是那首幽怨美丽的《苏格兰幻想曲》。这里的森林山谷间潺潺流淌着太多的感情,丰富得只有音乐才能抒发。音乐王国的圣者给了英伦三岛太多的宠爱,在中世纪的战鼓声中,有风笛惆怅;在现代文明的机器隆隆中,有吉他躁动。包括爱尔兰、英格兰在内,在这片音乐沃土上才俊辈出,而苏格兰又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与音乐表现独树一帜。从苍凉如泣的《苏格兰幻想曲》中,我们窥见了苏格兰音乐的灵魂。当耳边响起那迷人的旋律,会让人无法知道自己是迷失在斑驳的历史里,还是迷失在童话的原野里,这首《苏格兰幻想曲》简直就是一个永远醒不来的梦。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苏格兰幻想曲》作于1879年至1880年,这首幻想曲的全名是《自由运用苏格兰旋律的小提琴与乐队和竖琴的幻想曲》,题献给萨拉萨蒂。1880年9月由萨拉萨蒂首演于汉堡巴赫音乐节。布鲁赫在各乐章里加入古老的苏格兰民谣的旋律,组成了由序奏和4个乐章组成的小提琴主奏、竖琴与管弦乐队合奏的幻想曲。竖琴在本曲中并非作为华丽的主奏乐器,而只不过当作点缀,表示在管弦乐伴奏中,竖琴较为重要而已。整个乐曲充满了梦幻性,甘甜而优美,有女性化之感,而且作者对于主奏小提琴的技法运用,可以说无懈可击。乐曲的管弦乐伴奏部分也写得十分完美。
全曲共分为5个部分,包括序奏及4个乐章,主旋律均取材于苏格兰的民歌,依次是《老罗宾·莫里斯》、《嘿!浑身尘土的磨坊主》、《我为失去了乔尼而忧伤》、《胜利的苏格兰人》。
序奏,极缓板,降e小调,4/4拍子。主奏小提琴在凄凉而带有梦幻性的旋律中,娓娓道出了一个凄美故事的开头。
第一乐章的前半部分是沉重的慢板,4/4拍子,由管弦乐引入小提琴,宣叙调风格,节拍自由,弹性的空间很大。后半部分是歌唱的慢板,3/4拍子,旋律很美,小提琴的双弦,很合苏格兰民歌的风味。管弦乐部分以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沉着而优美的气氛加入进来,接着竖琴的音色也浮现出来;主奏小提琴在竖琴的衬托之下,表情十足地唱起了乐章主题,这是一段使人感到非常亲切,充满温情、眷恋之感的乐段,是根据苏格兰民谣的旋律改编而来的。
第二乐章是快板,以降E大调,3/2拍子开始,诙谐曲。前面有一个很成功的前导,然后是A、B两段的交替,主奏小提琴奏起了快活的主题,这也是根据苏格兰民谣改编的。进入A段两小节的风笛,让人立即想到苏格兰;后面的变奏,小提琴的演奏也像风笛,以华丽而多彩的技巧展开变奏。B段中有5小节的小提琴演奏极需技巧,难度非常高。A、B段交替演奏3次后,有一个插入句,然后是结束句,结束句的第四小节用了一个假终止。本乐章到了最后,变为慢板,不间断地直接进入下一个乐章。
这首曲子在演奏上丰富多变的表现力给予听众广阔的音乐感知空间,从萦绕不绝的传统哀歌到古典曲风,以及原始质朴的舞曲,和基于传统主题的即兴创作,都给每一个听过它的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德国慕尼黑室内乐团吉他手 拉德森
布鲁赫的音乐跨越了苏格兰音乐的几个世纪,这些音乐融入了他自己通过音乐的探索和挖掘所形成的对苏格兰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所以听他的《苏格兰幻想曲》常常很容易就被其中的一个小片断所打动。
——法国戛纳交响乐团指挥 伊诺克
《苏格兰幻想曲》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充满了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具有纯朴、稚趣、天真、毫无造作的自然之美,但又可以隐约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被誉为浪漫派音乐中的典范。
第三乐章是行板,降A大调,4/4拍子,有A、B两段,主奏的小提琴唱起一个非常可爱的主题,之后经过转调,变得更加生气蓬勃,与第二乐章的慢板形成鲜明的对照。A段也是来自民歌的旋律,第二次的A段是原来A段的变奏——由管乐演奏主题,小提琴来做华丽的变奏。B段的情形亦如此,变奏的主题由木管来演奏,小提琴来做华丽的变奏。
第四乐章是战斗的快板,取自一首军歌的旋律,结构是A→B→A→B→A的回旋曲,降E大调,4/4拍子。A段又分成a、b两小段,二者有共同的节奏,可是旋律不同。B段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号角。主奏小提琴与管弦乐骤然呈现出一个雄壮的主题。乐曲以这个主题为中心,经过数次的变奏和装饰后,主奏小提琴与管弦乐队共同吟唱出一首古老的战歌旋律,全曲告终。这个乐章最特殊的地方在它的结束,只有一句,非常奇怪,令人百思不解为何结束得如此仓促。
经典赏析
JING DIAN SHANG XI
天籁充盈(www.xing528.com)
我自己也说不清楚,近年为什么特别痴迷于布鲁赫的《苏格兰幻想曲》。空旷的琴声和鼓声如积水漫涨,在无边无际的雨声中展开,丝丝缕缕淹没你的心境。那如梦呓般的声音,如溺水时的绝望和忧伤,迷离缥缈,引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端庄典雅的管弦交响,完美细腻,却散发出难以名状的哀伤和永世无法解脱的孤独。清澈辽远,光华回荡,如天国的召唤。清泉流淌,如兰花悄然绽放,暗香四溢,孤芳自赏。奇巧百变,销魂蚀骨。
那精彩绝伦的主题变奏,在丰富的各种音响层次之下蕴藏着的人类情感的深度和广度,那种奇丽、悲壮,那种灵性之中隐现出的善与恶的搏斗、内心的挣扎,不能不令我们的灵魂受到深深的震撼。那发自内心深处的呐喊、对美好理想的追求,那现实生活的负面给人类带来的压抑、痛苦,都透过这些音符、节奏奇妙地表现出来。它拨动着听者的心弦,捶打着它们,又丝丝缕缕滋润着爱的心田,音乐啊,多么奇妙!多么神圣!音乐沟通着我们的心灵,我不禁陶醉在音乐里,陶醉在美妙的《苏格兰幻想曲》中。
低缓的乐声从远处传过来,越来越近,飘到耳边,短暂的停顿,却是温暖柔和的,令人想再次睡去,就像这秋夜的雨,让人整个身心可以放松下来。就在这一瞬间,它将我拉离了当前的时空,乡愁在那一刻,像潮水一般淹没了我的小屋。想起读书的时候,每到放暑假,最喜欢的时刻就是夏日的中午突降滂沱大雨,急促的雨点落在阳台上父亲种的龟背竹叶面上,噼里啪啦,会把阳台的门打开,让那些溅在叶面上的雨丝飘一点进家来,然后在清凉的雨声中睡一个绵长的午觉。虽说这首乐曲有一部分只是布鲁赫的幻想而已,但是聆听其间所融合的一首又一首苏格兰民谣,使多年来一直漂泊在外的我,仿佛听着故知般的布鲁赫说起故乡事,使我时而悲泣,时而又为与我的乡亲重逢而欢呼。沉浸在这首乐曲当中,我久久无法回神。此时我才发现,我真的已经离家太久太久了。我努力隐藏着的那种无限的感伤和无奈,在一个秋凉的夜晚,完全溃堤。
(潘 东)
蓝天下的至爱
一个寂寞的午后,我独坐窗前,阳光无声地洒落,我的胸腔已被《苏格兰幻想曲》那忧伤的电流充满,当那个脆弱得如同冬日薄冰的音乐声响起的时候,我就被吸引住了。忧伤、安静而古老的苏格兰音乐,木制长笛的声音有点沙哑,慢慢地小提琴迈着碎步进来了,我的心里也浸满了芳香湿润的东西。沉默的管风琴,目睹着空气里“下”着风一样的音乐,堆得很高很高。听布鲁赫的这首《苏格兰幻想曲》,我比往日更怀疑“严肃音乐”这种说法。难道真的有音乐是“严肃”的么?除了自然、上帝和爱,音乐里还有什么呢?而这些,其实不过是人性的张扬、热血的呼啸。贝多芬他们此刻是个遥远得令人怀疑的存在,如果用“严肃”来界定他们的话。也许,当音乐发轫于心的时候,本与“伟大”无关,只是情爱和幻觉发扬到极致罢了。
对我来说,喜欢一个乐手或者歌手,被他的音乐打动时,寻找他的音乐根源和经历的过程是让我愉悦的。而在寻觅之中,感知到各个地方各个民族博大精深的音乐灵魂,常常让我在写着它们的时候,觉得那些音乐仿佛从遥远的天际回旋过来,如此绵延不绝,覆盖我,照亮我。没有国界的音乐用音符的翅膀将快乐、忧伤撒向整个世界。悠悠的风笛,很快将带着浓郁的苏格兰气息的音乐弥漫了整个房间,犹如潺潺流水,有着深海般静谧,又如同拍岸的波浪,时而温柔地拂过你的身体,时而无情地洞穿你的心房。风温柔地抚摸着风铃,风铃发出叮当叮当的声音,清脆而动听,那是它们之间的悄悄话,声音悠远得有些像驼铃,它们似乎在向人们诉说那昔日的故事。
又一个史诗性经典音乐杰作,体现了一个历经了久远岁月,已经褪色了的古旧之城的内涵,它们与音乐水乳交融,互为灵魂和依托。忧伤的音符音调,不时缠绵心间,挥之难离。特别是尾声更叫人刻骨铭心,相望、相守,多少爱,多少情,都在这一刻尽现。曲子一首一首过去,旋律我没记住多少,只记住笛声那酸酸凉凉的感觉。这首19世纪的曲子发出了柔软如绸缎的声音,让人感动得无言,当历史的日历一页页地翻了过去,让我们伴着回忆,伴着依恋,重温这些永恒回旋的经典旋律,重温那些曾经震撼心灵的感动!
(王 风)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德国犹太裔作曲家、指挥家马克斯·布鲁赫1838年1月6日生于科隆,他大约是与勃拉姆斯同时代的德国作曲家,不过他活得可比勃拉姆斯长得多。布鲁赫的父亲是律师,母亲是女中音兼音乐老师。布鲁赫学音乐的机缘始于他母亲,在母亲的督促下,他很早就开始接受音乐教育,他的音乐天赋也很早就被科隆的一些钢琴家、指挥们发现。1852年,14岁的布鲁赫便获得法兰克福莫扎特基金会的4年奖学金,得以在科隆继续深造,这期间他的一些作品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1858年至1861年布鲁赫在波恩和科隆授课,此时创作出他的第一部歌剧《戏谑、诡计和报复》,于1858年首演。在25岁时布鲁赫又推出第二部歌剧《罗蕾莱》。
布鲁赫(1838~1920)
踏入乐坛后,布鲁赫开始他忙碌的一生,他经常同时身兼数职。1867年至1870年他一直担任施瓦茨堡·宗德斯豪森亲王的乐师。他在音乐上的进一步发展,同他长时间旅居许多音乐城市密切相关。他在科隆当教师,根据歌德原作写成的一部轻歌剧也在这时候上演。在慕尼黑,他根据诗人盖布尔的诗作写作歌剧并得以在曼海姆上演。他在科布伦茨等地当音乐指挥,在柏林和波恩专心创作,后又到英国利物浦任爱乐乐队指挥,为期两年。在这期间,他完成了《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早在他19岁时,他的脑海里便有创作此曲的概念,但是完成却在9年之后。此曲不仅献给约阿希姆,连小提琴家萨拉萨蒂也非常喜爱,是布鲁赫3首小提琴协奏曲中最广为人知的。他的《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是献给小提琴演奏家萨拉萨蒂的。另一首《苏格兰幻想曲》也是献给萨拉萨蒂的,此曲是他两度到英国旅行时所触发的灵感而作的。回国后,他又在布勒斯劳和柏林担任指挥和教师。1892年至1910年布鲁赫在柏林高等学校任作曲教师。在这样繁忙的工作中,这位作曲家还要安排时间旅行、作曲、发表自己的作品。
布鲁赫作为地道的德国音乐家,虽然作品里带着浪漫的色彩,不过也许受日耳曼民族生性严谨的影响,他的生活平静、丰富,因而他的音乐作品也表现出较平稳的风格。他成长与创作的背景与德国的古典传统一脉相承,又受益于对民歌的广泛接触和研究,他喜爱德国的合唱曲、希伯来的传统曲调、苏格兰以及威尔士的民谣歌调,并以这些民间旋律作为素材,并发展成完整的乐曲。这种在音乐上兼收并蓄的态度使布鲁赫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充满激情,曲式严谨自然,音响效果美丽纯朴,能够适应不同文化层次的需要,保持持久的活力,使他的音乐一直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所喜爱。
布鲁赫一生创作颇丰,留给我们的作品有交响曲3部,小提琴协奏曲3首,歌剧多部,轻歌剧1部及合唱曲如《美丽的海伦》和《奥德赛》,后者是19世纪末德国合唱团体最喜爱演出的作品。另外,供大提琴及乐队用的希伯来旋律《科尔尼德莱》也很著名。总的来说,布鲁赫的音乐喜欢表现音乐的氛围,音乐中的画面感很强。同时布鲁赫也是一个写旋律的高手,其作曲手法非常丰富,旋律优美动听。在他的作品中,澎湃着的是一个丰富的艺术生命。
晚年的布鲁赫获剑桥等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及普鲁士艺术与科学荣誉勋章。1910年以后,他脱离演奏活动,住在离柏林不远的小城镇,直到1920年10月2日去世为止。
悠扬清音
YOUYANG QINGYIN
《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66年,当时作者年仅28岁。布鲁赫一生中共留给世人3部提琴协奏曲,其中《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继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之后,被演奏得最多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因而特别著名,同时也堪称为布鲁赫的代表作之一。
全曲共分3个乐章:第一乐章,前奏曲,此乐章虽然光彩照人,却含有一丝忧郁的情调,最后不间断地进入慢乐章。第二乐章,柔板,这一乐章共有3个主要的主题,全部是悠缓的旋律,自由地交替出现并交织在一起,第二个主题特别具有一种幽思绵绵的味道。乐章逐渐以独奏乐器的一阵阵飞快掠过的琴音与优美的装饰音进入热情的高潮。结束部分再现第二主题,这是最后一次狂热的高潮,然后又出人意料地退去,归于寂静。第三乐章,末乐章,它的正主题是一种具有大量双音与四音和弦的热烈的舞蹈般的音型。就曲式而言,它颇像回旋曲与奏鸣曲的结合。
此曲的旋律多少带有一些甜蜜的伤感,并且具有名演奏家所喜爱的演奏效果,形式虽然是普通的三乐章,但又比一般的协奏曲形式自由许多,甚至有些人还把本曲的第一乐章当作前奏曲。这首乐曲之所以会如此受世人喜爱,是因为它充满了旋律上的创意与形式上的自由,在技巧方面虽然不很容易,却也不至于过分艰深。
※ ※ ※ ※
布鲁赫的小提琴协奏曲十分有名,《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是仅次于上面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另一支经常被演奏的曲子。作品共分3个乐章: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具有狂想曲的性质,朴素而单纯。第二乐章,浪漫曲,不太慢的行板,降B大调,12/8拍子,三段体;整个乐章细腻优雅,诗意中的乡愁之感尤其动人。第三乐章,中庸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回旋曲式;正如谱中“苏格兰风格”的指示,此曲曲调十分热情。这种吉卜赛风格洋溢在整个乐章中,最后在辉煌的音响效果中结束。
※ ※ ※ ※
布鲁赫的《科尔尼德莱》作于1881年。这首作品以犹太人的希伯来祷歌曲调为主题,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d小调,慢板,主题缓慢而沉重,旋律在低音区吟诵,有一种沉郁悲伤的色彩。这一旋律重复时,变得更沉重,之后出现连接性的插部,插部主题移高八度反复后,突然增加音量,在高音区发展,接着再现主部主题。随后出现的第二插部主题,先由乐队呈示,再由独奏乐器呼应。情绪渐渐转为明朗、庄严,充满虔诚的信念所带来的内在力量。第一部分主要主题再移高一个八度充满激情,形成第一个高潮,转入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为D大调,在琶音伴奏下,由乐队呈现的另一主题舒展悠长,委婉如歌,具有明净而安宁的气氛,仿佛在歌颂神的恩泽与无比威力,充满对未来的希望。这一主题由大提琴以变奏手法加以发展,最后在幽寂的冥想气氛中终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