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卡门:乔治·比才的艺术巅峰

卡门:乔治·比才的艺术巅峰

时间:2024-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21部卡门乔治·比才★歌剧艺术的登峰造极之作★19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用歌剧表现社会底层男女间的俗事,并赋予它深刻的悲剧性,《卡门》可谓首创。值得庆幸的是,两个悲剧的叠加,使歌剧《卡门》获得了永生。比才去世以后,巴黎喜歌剧院停演了这部作品,但是这却不能阻止《卡门》的成功。现在,《卡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卡门:乔治·比才的艺术巅峰

第21部 卡 门

乔治·比才(法国1838~1875)

歌剧艺术登峰造极之作

★19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

用歌剧表现社会底层男女间的俗事,并赋予它深刻的悲剧性,《卡门》可谓首创。比才不以音乐为卡门申辩,而是避开剧情的细致描写,用音乐勾勒人物性格、渲染异国情调和特殊的环境氛围,并用音乐营造出撼人的悲剧结局,其卓越的戏剧效果,也是前所未有的。《卡门》的音乐热情、狂野,令人着魔,以至一出歌剧之中,就有《哈巴涅拉舞曲》、《塞吉迪亚舞曲》、《阿拉贡舞曲》、《吉卜赛之歌》等众多脍炙人口的迷人旋律,高潮迭起,撼人心魄。

——中国著名小提琴手 赵信诚

欣赏过歌剧《卡门》的人,无不为比才的音乐天赋所折服。这位被罗曼·罗兰誉为“法国著名的天才人物”的乔治·比才,受到无数人的喜爱和称道。或许塞纳河的浪漫特质滋养了比才的性灵,使他的音乐天赋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卡门》的成功宛如巨大的光环,始终照耀在比才这个音乐天才身上。

歌剧《卡门》是比才创作的顶峰,剧情取材于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比才把社会底层人物烟草女工和士兵推上了法国歌剧舞台。音乐与剧情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丰富的不同性格的旋律展现了五彩缤纷的生活画卷,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卡门》是比才最心爱的作品,然而当时听众的鉴别力跟不上他的音乐天赋,从而使他缺乏自信。这个歌剧于1875年3月3日在巴黎剧院首演时,观众的反应十分冷淡。首演的失败使比才痛苦异常,据说,当晚他在巴黎冷清的街道上绝望地徘徊了一整夜,此后一直情绪消沉。3个月后比才由于心脏病猝发而死,当时他还不满37岁。在他死后4个月,也就是1875年10月23日,这部歌剧又在维也纳公演,获得极大成功。

想想看,当比才终于找到一个最适合表现自己天分的题材,押上身家性命写出平生最杰出的音乐,然后期待着满眼鲜花和不尽金钱滚滚而来之际,他所得到的,却是自视高雅的巴黎人的白眼、冷漠和嘲讽,这让他如何忍受?如果说卡门之死是悲剧,那么比才之死也是悲剧。值得庆幸的是,两个悲剧的叠加,使歌剧《卡门》获得了永生。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歌剧《卡门》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本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这一点,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而又可贵的。也许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这部歌剧以合唱见长,剧中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首。

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中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本剧的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奏的曲目。

第一幕中换班的士兵到来时,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着士兵的步伐开路,孩子们轻快地唱着进行曲“我们和士兵在一起”。这一幕塑造了吉卜赛姑娘卡门热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主人公卡门的著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的旋律十分深入人心,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卡门被逮捕后,龙骑兵中尉苏尼哈亲自审问她,可她却漫不经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调,此曲形象地表现出卡门放荡不羁的性格。还是这一幕中,卡门在引诱唐·豪塞时,又唱出另一个著名的咏叹调,这是一首西班牙舞蹈节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热情而又有几分野气,进一步刻画了卡门性格中的直率和泼辣。

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的间奏曲也十分有名,选自第二幕中唐·豪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大管奏出洒脱而富有活力的主旋律。第二幕中还有一段吉卜赛风格的音乐,表现的是两个吉卜赛女郎在酒店跳舞时纵情欢乐的场面,跳跃性的节奏和隐约的人声烘托出酒店里喧闹的气氛。第二幕与第三幕之间的间奏曲是一段轻柔、优美的旋律,长笛竖琴交相辉映,饱含脉脉温情。第三幕中著名的“斗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奥为感谢欢迎和崇拜他的民众而唱的一首歌曲。这首节奏有力、声音雄壮的凯旋进行曲,成功地塑造了这位百战百胜的勇敢斗牛士的高大形象。

《卡门》通过连续向下滑行乐句的不断重复、调性游移于同名大小调间以及旋律始终在中低音区的八度内徘徊等特征,表现了卡门热情奔放、魅力诱人的形象。音乐多用舞蹈歌曲及分节歌,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西班牙风格,是创作艺术上登峰造极的作品,

——法国歌剧作家 大卫·辛普

《卡门》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在音乐中比才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19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刘晓芝

第四幕的结尾,正像柴可夫斯基所说的那样:“当我看这最后一场时,总是不能止住泪水,一方面是观众看见斗牛士时的狂呼,另一方面却是两个主人公最终死亡的可怕悲剧结尾,这两个人不幸的命运使他们历尽辛酸之后还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结局。”剧中还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西班牙风格舞曲“阿拉贡舞曲”,也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出的曲目。

经典赏析

JING DIAN SHANG XI

为《卡门》哭泣

歌剧《卡门》作为音乐天才比才的代表作,它的首演肯定不能算成功。也许是过分强烈的节奏让人难于接受,也许是观众认为作品不够高雅,演出中观众陆续退场,整个剧场吵吵闹闹,此后继续逃跑的人,像山体滑坡或者泥石流一样,不断从斜坡往下流动,演出只好草草收场,比才孱弱的身体经不起这样的刺激,3个月后,他就去世了,年仅37岁。比才去世以后,巴黎喜歌剧院停演了这部作品,但是这却不能阻止《卡门》的成功。在此后的3个月里,它却在维也纳、布鲁塞尔伦敦纽约等地不停地上演。5年之后,它重新登上巴黎舞台,这一次,《卡门》受到观众狂热的欢迎。正像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所预言的:“《卡门》10年以后将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歌剧。”现在,《卡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卡门》是一部爱情悲剧。从曲调上来看,《卡门》具有形式严谨、旋律清新、色彩明快的风格,充分显示了比才的创作才华。歌剧中的音乐富于生活气息,旋律丰富优美,对剧中人物形象刻画细致入微,和声新颖大胆。在音乐节奏上,《卡门》强调剧情发展的对比和力度,生动、灵活而富于光彩。可以这样说,比才正是凭借《卡门》奠定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这部作品中,比才的配器技巧和音乐结构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充满异国情调的和声和大胆的配器为他赢得了名声,他在其中所运用的高超钢琴演奏技术和总谱阅读能力曾使当时的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感到震惊。

从某种意义上说,《卡门》是一个悲剧,这种悲剧意味既源于女主人公卡门之死,又源于《卡门》首次演出的惨败,更源于《卡门》的作者比才之死。因为即使人们能够欣赏他的《卡门》,却挽留不住一个天才的生命。从《卡门》被创作的那天起,它就注定是一个悲剧,一个永远无法被化解的悲剧。然而这部悲剧却是世间最美的,那份凄凉的爱情掩盖不住它内在的美丽。《卡门》着力为我们上演了最美丽、最有魅力、最气势磅礴的感人场面。(www.xing528.com)

音乐是人世间最完美的艺术形式之一,然而这种完美性直到比才创作《卡门》之后才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卡门》中,比才用音符诠释了爱情,一种不同寻常的另类爱情,这种诠释是极为成功的,这点我们从观众的反响就可看出来。

——欧洲音乐研究员 付 静

《卡门》的音乐就更为人广泛熟知了,其中由“卡门序曲”、“斗牛士之歌”、“哈巴涅拉舞曲”等著名乐曲组成的《卡门组曲》,被人们口耳相传。20世纪最负盛名的女高音歌唱家玛丽亚·卡拉斯在60年代曾专门录制了歌剧《卡门》。有人曾问卡拉斯:“在你看来,卡门是个坏女人吗?”卡拉斯回答:“当然不是了,她是吉卜赛人,相信个人的命运前世注定,是无法改变的。卡门生活中的唯一道德标准是绝不做违心的事。”或许,正是这种对个性的执著追求感染着千千万万的观众,让他们为卡门哭泣。

(林 雪)

让人激动的《卡门》

欣赏《卡门》之后的感觉,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激动。这种激动不是稍纵即逝的,而是长久地在你的思想深处翻腾,让你好长一段时间都不能平静。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震撼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它的序曲。《卡门》的序曲是简单的,简单得连一个业余乐团都能演奏,然而简单却并不等于肤浅。虽然简单,可是又有几个乐团能真正演奏好?而正是这种看似简单的艰难,让人在观赏到真正的《卡门》之后,因满足而产生激动。

这种激动,还源于《卡门》中的高音,你尽可以追随着女高音自由飞翔,去体验一种极限的感觉,去品味那种隐藏在声音里的别样的力度,去玩味歌剧作者完美、细腻的风格。你又可以跟在男高音后面,去感受剧中男女的悲伤,去感受演唱者的浑厚嗓音。甚至,你还可以找到稚嫩的童声,并因此而回想起自己多彩多姿的童年,重回那令人向往的故乡。《卡门》中多重音色的组合,使人在聆听之时,不能不产生轻微的然而却是在内心深处的悸动。

这种激动,还源于那富有节奏的乐曲,每次听到那首一百多年来一直被人口耳相传的“斗牛士之歌”,仍不免轻轻地敲动手指,去迎合那发自内心深处的、代表着一种生命热情的激扬节奏。有人说“斗牛士之歌”让人想起了残暴,想起了死亡,然而正是这种面对残暴、挑战死亡的勇气和精神,使斗牛士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那是一种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少了它,人类注定摆脱不了衰亡的命运。相信比才是最了解这一点的,不然,他不会创作出那么振奋人心的音乐。

这种激动,还源自一种被解放的快感。当你在歌剧院中用心欣赏《卡门》时,你或许不赞同《卡门》的女主人公卡门的所作所为,然而你一定会审慎地向往自己能够拥有卡门的性格,那就是对得起自己。人间的规范她视若无睹,吃惯的是爱情自助餐,这无拘无束的自主精神使卡门顿升为19世纪的神话人物。没有人不懂得哼一两句《卡门》的主题咏唱:“爱情是只不能拴锁的鸟儿”,视规条如无物。并且你会被动人的音乐带入歌剧之中,认为自己就是卡门,此时此刻,你会觉得自己是自由的,这种感觉又会让你产生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让你坐立不安,不能自已。

《卡门》是美的,我常常于夜深人静之时,在昏暗的灯光下,放一张《卡门》的唱片,去仔细咀嚼它所蕴涵的那种音乐的律动,去体会什么叫做激动人心。

(李 肖)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只要提到歌剧《卡门》,大家马上会联想到比才。实际上,在比才生前,《卡门》并没有受到热烈的欢迎,掌声是响在他过世之后,他悲惨的命运跟后期印象派的天才画家——凡·高有点像。比才是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他的双亲都有不错的音乐素养,4岁起他开始随母亲学钢琴,9岁得到特别许可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就读,是个优秀生,连年拿奖。后来他获得“罗马奖”,得到去罗马进修3年的机会。在罗马期间他曾经写了一封很感性的信给父母亲,信上说:“如果我有10万法郎的收入,我们的餐桌上将堆满了面包父亲与我不必教授音乐为生,只要靠这些钱就可过日子,这并非不可能的事,10万法郎也没有什么,只要歌剧能再度成功。”

在罗马学成回国后,比才为了生活终日忙于教琴,连作曲的时间都没有。这时候有一位艺术爱好者瓦勒乌斯基拿了10万法郎寻求一位年轻无名的作曲家,每年编写一出三幕歌剧上演。剧院经理因欣赏比才,把这个美差交给他。1863年,比才编写了《采珠者》,这是他的第一出歌剧,上演时,得到广大回响,接着连续演出18次。虽然如此,比才的生活仍然很清苦,他写的《巴斯活泼的少女》没有获得成功,交响幻想曲《罗马的回忆》只演奏一次便沉寂了,直到11年后才成为第三号管弦组曲,受人注意。《阿莱城姑娘》上演时,也没有受到好评。

比 才(1838~1875)

比才的代表作《卡门》也是同样的命运。1874年,他为梅里美小说《卡门》的歌剧脚本谱写音乐。从一开始,他就感到故事是为他度身定做的,是他梦寐以求的那种题材。为此,他付出了极大的热情。说他此时具有“孤注一掷”的气概,恐怕一点儿也不为过,他把全部的心力投入到《卡门》的创作中。

1875年3月3日,《卡门》在巴黎歌剧院首演,然而上演时反应平平。开演之前,观众从“高雅的歌剧形式表现高雅的人物和故事”的欣赏习惯出发,对剧中人物的“低级”难以适应。因为剧中女主角是制烟厂女工(一个吉卜赛女郎),男主角是个普通士兵,另一男主角则是连生命都没有保障的斗牛士,皆是典型的社会底层人物。而随着剧情发展,某些“龌龊”的场面更是不断出现:一群女工吸烟的场景,这些女工吵骂、打架的场面,还有残忍的斗牛士与牛相搏……于是,观众认为这简直太粗俗了,难以接受。巴黎的报纸,素来热心歌剧的评论,然而这一次反应却十分冷淡。《卡门》首演的失败,给比才巨大的精神打击,他痛苦极了。3个月后的6月26日晚,比才因心脏病猝发身亡,终年37岁。他死后,《卡门》日渐受欢迎,演变成今日的重要曲目,可惜他自己却没有机会目睹他的成就。

音乐史不是简单的史料堆积,我们必须从心灵上去感受它。比才的时代是让人羡慕的,他们所拥有的音乐生活正日益成为一种奢侈的知识,留待千千万万的后人去解读。

悠扬清音

YOUYANG QINGYIN

比才的《阿莱城姑娘》本来是戏剧配乐,剧本为法国著名文学家都德所作,原为三幕剧,描写了法国普罗旺斯青年农民弗雷德里的爱情悲剧。剧情大致为:弗雷德里准备与一位阿莱城姑娘(这姑娘在原剧中并未出场)结婚,突然得悉姑娘的名誉不好,于是弗雷德里想忘掉这姑娘,而与童年女友薇叶特成婚。婚礼当天,一个不速之客带来了那位阿莱城姑娘与其情人私奔的消息。内心依然深爱着阿莱城姑娘的弗雷德里无法控制自己,从阁楼窗口跳下去自杀了。

比才为该剧撰写了27首管弦乐曲,其中6首附有混声合唱。《阿莱城姑娘》当初首演失败,但比才为该剧写的配乐却没有遭到恶评。事后比才从中选了4首改编成管弦乐曲,供音乐会使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第一组曲》。比才去世后,他的好友巴黎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吉罗亦另挑选了几段音乐,加上比才的歌剧《伯斯美女》中的一部小步舞曲,编成了《第二组曲》。《阿莱城姑娘》戏剧演出并未取得成功,而根据该剧配乐编成的两套组曲却成为传世佳作。

※ ※ ※ ※

古典乐迷对于比才的经典歌剧《卡门》耳熟能详,但很少知道比才的第一部歌剧《采珠者》其旋律优美、音乐动听的程度,并不低于《卡门》。《采珠者》是一部三幕歌剧,作于1862年至1863年,1863年9月28日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次公演。剧中故事发生在远古时代的锡兰岛,是一个感人的三角恋爱故事。故事描述岛上的新头领祖尔加与渔人纳迪尔共同爱着美女莱拉,但是高僧努拉巴德对她提出警告,希望她洁身自爱,断绝情欲,并逼迫她许下誓言。之后莱拉扮作尼姑来到岛上,后来纳迪尔发现尼姑就是莱拉,爱情之火重新燃烧。莱拉本来就爱着纳迪尔,终于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投入了纳迪尔的怀抱。暗中监视的高僧努拉巴德把他们抓获,按誓约要处以极刑。在动刑之时,祖尔加以点火吸引众人注意,救了纳迪尔和莱拉,为阻挡众人让他们逃跑,自己却被族人乱刀所杀。虽然该剧情节简单,但比才的音乐为之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背景。从《采珠者》开始,比才的音乐逐渐走向成熟,预示了他下一部伟大作品《卡门》的诞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