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音乐经典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音乐经典

时间:2024-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旷世杰作KUANGSHI JIEZUO《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勃拉姆斯一生中创作的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与贝多芬(D大调)、门德尔松(e小调)、柴可夫斯基(D大调)这些大师的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四大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勃拉姆斯创作成熟时期的一部作品。经典赏析JING DIAN SHANG XI雪夜下的勃拉姆斯我还没出生的时候,《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已经在那里生息许久了。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音乐经典

第19部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德国1833~1897)

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勃拉姆斯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在所有作曲家的小提琴协奏曲中,我最推崇勃拉姆斯的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切的美与崇高它都具有,大气而不草率,缠绵而不沉溺。严谨的交响逻辑使得每一部分都对乐曲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推动,而史诗般的气魄和勃拉姆斯乐思中特有的婉转、踌躇的抒情气质如天作之合,是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比拟的情形。

——世界著名钢琴家 彼德·塞尔金

有人说,如果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是女性,贝多芬的是男性,那勃拉姆斯的就是男性中的男性。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是一种雄劲粗犷、热情豪放如巨人登场式的英雄纵横性格,有别于贝多芬的内敛,这也是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特别雄伟壮丽的原因之一。

勃拉姆斯的音乐是一种对生命本原深深的自省。如果说贝多芬所体现的大多是对自古以来人类生命意志的自觉和张扬,那勃拉姆斯显然就是以一种更谦逊的哲思在感知和表现人类与天地万物及命运的关系。勃拉姆斯常被认为是贝多芬音乐的第一继承人。他的乐思与贝多芬颇为相似,其作品中的某些片段简直让人分不出是他写的还是贝多芬写的。更重要的是,他完整地保留贝多芬作品中对生存、苦难、抗争、爱情、死亡这些问题的深邃的思考,并使之发展开来,构成其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不同的是,他从不在作品中对忧国忧民、反封建帝制这类题材大加渲染,取而代之的是对于独立的人的个体的思考。

勃拉姆斯的音乐是诉之于心灵的,永远表现某一种感情或是某一种热情。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不愧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在这部协奏曲中,勃拉姆斯不但充分发挥了主奏小提琴绚烂的近代演奏技巧,展开了色彩丰富的管弦乐,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新鲜的韵味,而且用他独特的充满哀愁的优美旋律,做成了格调新颖、独特的作品。它活泼、欢快,充满青春气息,不论技巧曲风都堪与贝多芬等人的作品齐名。这使得我们仅仅用文字已无法表达出乐曲本身的内涵,想要真正地体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魅力,唯一的方式就是聆听。

巴赫是神,贝多芬是英雄,莫扎特是天才,而勃拉姆斯是朋友,一个寂寞独处时最忠实、最贴心的好朋友。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勃拉姆斯一生中创作的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与贝多芬(D大调)、门德尔松(e小调)、柴可夫斯基(D大调)这些大师的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四大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勃拉姆斯创作成熟时期的一部作品。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878年,首演于1879年元旦,地点是德国的莱比锡,由勃拉姆斯亲自指挥。该小提琴协奏曲基调明朗、意境开阔、情绪乐观,作曲家在作品中对生活进行了理想化的描绘。作品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是快板,奏鸣曲式,那宽广悠长的主部主题与抒情如歌的副部主题,使人们宛若踏入绿草如茵的阔野。结尾由主奏小提琴以较高的音带出,悠扬的旋律在木管乐的交互呼应下,牧歌式的回忆复现,直到主奏小提琴道出强力轻快的音型,打破原有的宁静,速度转趋为快,气氛转趋为昂扬,一切就在奔放的阵阵和弦声中宣告结束。具有田园乐风的第二乐章中,由双簧管在众管乐部的合奏下,以恬美的音色道出主旋律。那清新的旋律、和缓的节奏所营造出的优美的氛围令人神往。第二乐章是慢板,复三部曲式,曲调质朴却情感饱满。第三乐章是急板,回旋曲式,一扫之前第二乐章的苍凉氛围,转慢板为活泼的快板,由主奏小提琴先行强奏带出回旋主题。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是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中最为著名的一部,它完成了19世纪德国作曲家贝多芬、门德尔松所开创的小提琴协奏曲创作的发展事业,具有较强的交响乐性,深沉而内省,同时也具有浓郁的田园情趣。乐曲的三个乐章各具特点:第一乐章中音乐形象多种多样,以其感情之深邃和音乐素材之丰富多彩而著称;第二乐章中音乐贯穿着深挚而宁静的情绪,是勃拉姆斯著名的抒情篇章之一;第三乐章同前两个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的基本主题是在民间舞蹈音乐的基础上写成的,整个乐章好似不断变化的民间风俗场景的画面。勃拉姆斯吸收了德国以及其他地域的民间音乐的营养,来丰富和发展古典音乐传统。因此,这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调,那种安详与厚重相得益彰的感觉,正是勃拉姆斯所独具的特色。在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成功地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古典主义的严谨结合起来,并在曲式上有很多大胆创新。

经典赏析

JING DIAN SHANG XI

雪夜下的勃拉姆斯

我还没出生的时候,《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已经在那里生息许久了。直到没有我的那一天,它们还在。连乐曲之间的欢呼和掌声都比我更长久。大洋那边我的家中,钢琴与唱片里有多少激动或黯然的记忆,如今早已连同故乡一起缩进妈妈的信。音乐轻轻的,跟我之间空出一段距离的时候,许多思绪就这么蓬松地填进来。此情此景,对我来说是一副镶得进记忆的画面——细若游丝而又“韧”得不能被时光磨断的音乐“路过”我的时候,我想跟上去,牢牢抓住一把。当初它们诞生于冰与火剧烈相煎般的亢奋,被弹琴拉琴的人们抚摸了这么多年,如今已暖如体温。那天晚上,汽车的音响里,温情的老勃拉姆斯掏出了温热的情意,喃喃地唱着《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时候,路旁的华灯和高楼正发疯似的顺着起伏的路面一行行扑过来,成串的车都急急忙忙地默默赶路。此世界还是彼世界么?

换了几张片子,最后发现此情此景下最合适的还是勃拉姆斯的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它使我想起白天——我从草坪上的雪里咯吱咯吱地走过,胳膊下正夹着勃拉姆斯的钢琴曲。在琴前坐定,先从音阶开始。穿梭的年轻人们漠然地走来走去,开门关门,冷风翻着谱子。

此刻,窗外的月光照在雪上,空中飞飞扬扬正“下”着勃拉姆斯,跟尘世里的音阶与指尖的痛楚一起消解在雪地里。在我看来,勃拉姆斯的音乐大多既“浊”又“拙”,并且苦。听过多少回勃拉姆斯了,辛辛苦苦地跟他一道担负来自“白山黑水”的厚重,而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却是出人意料地“乘着歌声的翅膀”。尤其是在第二乐章里,那支细长的旋律从单簧管里喘着气奔出来,透明得稀薄,又全身心地欣快——听得人简直忘了音乐,只一心从记忆里掏取最温存的场景与它应对。换个说法,是那般清澈光滑的喜悦从天而降,让有情人空有一腔绵密的心思却找不着头绪的时候,只有这样的音乐才足够倾诉。单簧管带着“鼻音”的旋律被附点音符拉得洒脱,好像失重似地摇头摆尾着跌下,提琴伸手捧住,默契得像是把那支旋律在脸颊边贴了一下才送还。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结构和发展形式上作出了典范,我们可以据此体会音乐的本质。它本身无比简练,精悍锐利,充满内在的紧张度,为自己的发展准备了无穷的精力,在不断的扩展里发挥出令人震惊的能量和迷人的动感。作为小提琴音乐最杰出的代表,它被看做音乐理想的结晶,是“音乐思维”最集中、最有说服力的体现。

——欧洲室内交响乐团小提琴 手西奥多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纯真无瑕、天真烂漫,小提琴流畅而喜悦地奔泻出一段段极富感情内涵的旋律,优美的主题由加上弱音器的弦乐群单独呈示,充满舒缓恬淡的气氛。然而乐曲的风格又不完全拘泥于小情小爱的浪漫中,让整部作品显得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

——世界著名钢琴家 艾格·梅耶

我喜欢看着谱听音乐,不过此时,我走到窗前,看见校园旁边一身雪白的小房子,突然就觉得谱子已容不下音乐了。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首出奇地清丽妩媚的作品中,勃拉姆斯的世界好像就是被冰天雪地包裹的一所小房子,里面一个大胡子男人一杯杯喝着浓咖啡,桌上还有一束克拉拉的信,再加上钢琴旁的烛火、月光里的自励与寂寞。我们都说他的音乐跟巴赫比起来,只能算属于“俗世”——在贝多芬身后挣扎着写交响曲,那份压抑和艰辛,凡夫俗子都想象得出。不过,我又觉得有灵气的东西都应该属于神的。此情此景,就像水一遍遍地擦拭着海岸,清凉的旋律飞去召唤熟睡的房屋和树木,直到它们睁开眼睛,用惊讶的童心目睹美好的声音贯穿着今生与来世。听到第三乐章,不由兴起,开大音量。单簧管突然血脉喷张,跳跃着吹出最后的柔情。想想来世里我们都将没了姓名,连同我们经历过的感动悄然融化。不过到底还有月光,还有雪,还有那冰天雪地里的歌舞,收藏着他内心的温柔。直到没有他也没有我们的一天,它们还在。

(佚 名)(www.xing528.com)

琴弓下的浪漫

我会迷上勃拉姆斯真是个怪异的事情,因为勃拉姆斯显然不适合古典音乐的入门者,而我又明显属于既无天分、又无基础的最最入门者之列。勃拉姆斯也不适合女性,女性大多会迷肖邦、柴可夫斯基、《梁祝》等或浪漫、或多情、或甜美一类的音乐,而勃拉姆斯在音乐、人生态度各方面都属于内敛、冷峻和较为乏味的一种。

爱乐至今,一直觉得勃拉姆斯的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跟我很亲。喜欢的作曲家很多,他也不是我最景仰的,可是就像婚后那种合成一体的亲情却沉淀在心底,不待去说,也说不明白。勃拉姆斯不知什么时候就附在我的身上,同我一起坐在心窗下,观望自己的人生。

勃拉姆斯可能是德国作曲家中最具有纯粹德国民族性的人了,他比之巴赫、贝多芬、甚至舒伯特更具有德国性。勃拉姆斯不像李斯特或者瓦格纳那样面向未来,却似门德尔松那样留恋过去,他与古典传统紧密结合,用一种精心挑选、十分朴素和非常精确的语言来表达他的性格,应当说,这种语言与门德尔松相比,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意趣和独创性。在节奏方面,勃拉姆斯具有一种惊人的创造力,《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节奏真是千变万化。在他那个时代,没有一个德国作曲家能创造出像他那样深刻细致和难以捉摸的节奏了。他能非常美妙地运用一种中间色彩、暗淡色彩的效果,在这一点上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这是一种既是那么审慎,又是那么动人的艺术。勃拉姆斯具有许多完全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优点,对于他的音乐,人们一下子就能辨认出来。他是与舒伯特和舒曼同时代的,或许稍后一些的19世纪最卓越的诗人音乐家之一。我们有幸可以听到像《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样的天籁之声,正可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勃拉姆斯太大,罩到我身上的只是他那巨大的投影中的小小一块,好在我面对他的音乐,总有一种与之对话的冲动,老想答应一声。《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中明亮纯净的音符、愉快的旋律,一如孩子天真的儿语,使人也变得纯真而愉悦。水晶般宁静的音如同一阵柔和轻缓的微风,又像母亲慈祥的手拂过,让你跟随节奏的律动,在身体轻轻的晃动里安详地睡去。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旋律流畅甘美,带着温存和慰藉走进听者的胸怀。整个乐章在开始动机的领导之下,组织严密,高度统一,第二主题的位置无法与之相比,可是我们真该仔细品味这支旋律,看看在那勇猛的第一主题心中,还蕴蓄着多少爱意。低音提琴在背后不易察觉地悄声拨弹,中提琴和大提琴引出厚朴宽广的第一主题,以宁静和悲怆,定下了这个乐章的底色,其中刻骨的忧郁令人难忘。

——伦敦爱乐乐团指挥 塞巴斯蒂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音乐史上立下了难以逾越的丰碑,乐曲中满含大自然的气息,秀美的旋律夹着清风纷飞,处处是咂之不尽的甘甜。那一份飞扬灵动的风趣活泼让我们不知不觉陶然其中。《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新思想的缩影,也是文艺中不可思议的伟绩之一,更是一个作曲家在交响乐的历史和一般音乐史上迈出的最伟大的一步。

——《欧洲音乐沙龙》编辑 李永清

每次听勃拉姆斯的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总感觉有一种推心置腹,于昏昏灯火下漫话人生的意境,很温暖。自然,它不激烈、不太亮并且不太透彻,甚至也不大爽快,诉说中常常不是因为说得太急,而是又被他沉重的心情拉了一把,要刹住话头,喘口气。但这可正是知己间掏心窝子的表情和语气,需要听者的凝视、关注和同情,就像焦炭,知道的人,把肺腑里的气流对它吹上几口,就可以取暖。在乐曲体现忧郁时,我会黯然落泪,而在乐曲的高潮阶段,我全身的血液仿佛四处涌动,简直有一种欲仙欲死般的感觉,听完后还会呆呆地出神好长一会儿,我彻底被勃拉姆斯的音乐征服了。

一处被雾霭和云翳遮掩着的境界,在那里我们能发现古老教堂的遗迹,他像希腊教堂一样伫立,这就是勃拉姆斯。恪守古典主义传统而独树一帜的勃拉姆斯,这是怎样一个奇迹!

(佚 名)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勃拉姆斯是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1833年5月7日生于汉堡,是汉堡一个低音大管乐师的儿子,早年曾师从戈塞尔、马克逊学钢琴。其家庭生活和贝多芬不同,虽然贫寒,却仿佛很幸福。勃拉姆斯原打算成为乐队演奏员,但不久即显示出钢琴方面的才华,父母盼他成为钢琴神童,这一野心遭到勃拉姆斯之师戈塞尔的反对。由于家贫,勃拉姆斯15岁就在小酒店演奏,还编写一些娱乐性小曲。

勃拉姆斯(1833~1897)

勃拉姆斯一生交游颇广,尤其得到舒曼夫妇及约·阿希姆的赏识与支持。从青年时代开始,他就对舒曼的夫人克拉拉产生了远远超过了友谊的感情。1853年舒曼在《音乐新报》发表《新的道路》一文,热情推崇勃拉姆斯,尽力提携这个德国音乐界的后起之秀。因此,勃拉姆斯对舒曼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1855年,当他开始写作《c小调钢琴四重奏》时,舒曼已经进了恩德尼希疯人院。在照顾克拉拉的日子里,勃拉姆斯和她的关系更为密切了,但这也越来越使他感到这种爱情是不正当的,因为他对舒曼像对父兄一样尊敬。从道义上说,他对克拉拉的爱更是不可容许的,何况克拉拉比勃拉姆斯大了14岁,而且这种爱也不可能填补克拉拉失去舒曼的精神缺憾。感情和理智的冲突日益尖锐,使勃拉姆斯在精神上感到莫大的痛苦。勃拉姆斯同克拉拉·舒曼的友谊是终生的,而且当克拉拉·舒曼在1896年去世以后,勃拉姆斯也只再活了一年。

1857年起勃拉姆斯任利佩·德·特莫尔德亲王的音乐指导,这只占用了他的部分时间,因此这时期勃拉姆斯得以创作两首管弦乐小夜曲,即《g小调钢琴四重奏》的第一稿,并写完《d小调钢琴协奏曲》。1858年至1859年勃拉姆斯在代特莫尔德担任合唱指挥,这对他后来的合唱曲写作甚为有益。汉堡始终是他的主要居住地,一直到1863年应邀担任维也纳合唱团指挥为止都是如此。在这以前不久,勃拉姆斯谋求汉堡爱乐乐团指挥之职而未能成功,因而接受维也纳的聘请,此后即在奥地利首都度其余生,只在巡回演出及节假日时返回汉堡。1865年其母去世,这对于1857年以来他一直在写作的《安魂曲》的一部分有所启发。这部作品完成于1868年,歌词取自路德的德译本《圣经》。1872年勃拉姆斯被任命为维也纳音乐之友社的艺术指导,以接替鲁宾斯坦。1858年,他爱上了女中音歌手冯·西博尔德,但这次恋爱也没有成功,他不得不再一次陷入痛苦的世界。

1864年,勃拉姆斯在汉堡遇见了一个维也纳的青年女歌手,名叫贝尔塔。奥地利姑娘特有的温柔妩媚和天真烂漫,比起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北方姑娘来,自有一种神秘的魅力。贝尔塔令他一见钟情了。从她身上,勃拉姆斯感到他注定要终老于此的奥地利的土地是那么可爱。他曾跪倒在格累台纳夫人面前,求她发出邀请,让他和这个姑娘会面。他和贝尔塔的爱是两厢情愿的,但在谈婚论嫁的时候却遭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贝尔塔嫁给了法柏先生。

1871年勃拉姆斯写作了《凯旋之歌》,献给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国的俾斯麦,在《C小调第一交响曲》中对此也有表现,后因对德国统一后的严酷现实感到失望,勃拉姆斯在1885年完成的《第四交响曲》等作品中流露明显的消极因素。1875年,勃拉姆斯离开音乐之友社,在海德堡附近度假时写作《第一交响曲》。勃拉姆斯作为贝多芬之后的交响曲作家,严肃认真地负起了他的责任。《第一交响曲》在他20余岁时即已开始创作,直到43岁方告完成。该曲在卡尔斯鲁厄首演后,很快就被誉为“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1896年他出席了在波恩举行的克拉拉·舒曼的葬礼,这次旅行损害了他久已衰退的健康,经诊断肝已硬化,翌年逝世。

勃拉姆斯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其作品古典风格与浪漫风格并重,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主导风格,然而带有自己的特点。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与巴赫、贝多芬并称为德国音乐史上的“三B”。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90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他还作有200余首歌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他的4部交响曲有很深的音乐造诣,其中《第一交响曲》和《第四交响曲》最为有名,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也是一首雅俗共赏的作品。

悠扬清音

YOUYANG QINGYIN

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作为一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作曲家,并没有过多地表现出浪漫主义作曲家的气质,更多的却是继承了古典乐派的传统和风格,力图追随贝多芬那种严肃深刻的内涵和严谨完美的形式。他于1876年创作的《第一交响曲》就表现出了这种艺术创作趋向。这部交响曲无论是在总体构思、结构原则,或是在音乐风格和音乐主题上都比较接近贝多芬的交响曲。尤其是这部作品体现出了贝多芬音乐中那种通过斗争而取得胜利、获得欢乐的音乐逻辑。德国钢琴家兼指挥家封·彪罗把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称作“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其用意就是借此强调勃拉姆斯对浪漫主义作曲家创作经验的摒弃,对贝多芬传统的继承。

※ ※ ※ ※

勃拉姆斯的21首《匈牙利舞曲》算得上是脍炙人口了,尤其是其中的第五首,即使是平时不听古典音乐的人也一定听到过。其实这21首舞曲几乎每首都十分精彩,经常作为音乐会演出的加演节目。也许是受匈牙利的吉卜赛人影响,《匈牙利舞曲》曲调狂放不羁,自由纵横,跌宕起伏,与中正平和之声大异其趣,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听起来才觉得十分美妙。无论曲子中抒发的情调悲伤也好,快乐也好,线条都是奔放明快的,让人有一种冲动,要和一位美丽的吉卜赛少女一起纵情舞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