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经典》:中亚细亚草原之旅

《音乐经典》:中亚细亚草原之旅

时间:2024-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至今仍在广泛流传并深受人民喜爱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便是最好的证明。但是,鲍罗丁的配乐作为一首完整的交响音画而流传下来,这就是著名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鲍罗丁是俄罗斯伟大的音乐家,可以说他涯的成绩和全部的声名都凝结于《在中亚西亚草原上》这部不朽的经典之中。旷世杰作KUANGSHI JIEZUO1880年,鲍罗丁创作了他的代表作——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音乐经典》:中亚细亚草原之旅

第18部 在中亚细亚草原

亚历山大·鲍罗丁(俄罗斯1833~1887)

★永恒的传奇乐章

★俄罗斯的经典乐曲

★备受世人喜爱的音乐作品之一

没有一个音乐家只写了那么一点作品而能永垂不朽的,但是鲍罗丁做到了。那至今仍在广泛流传并深受人民喜爱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便是最好的证明。

——音乐评论家 顾鸣远

19世纪的俄罗斯经历了多次革命运动,深刻的社会变革影响了俄罗斯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农奴制崩溃之后,资本主义在俄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新的繁荣。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作为举世闻名的“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成员之一的亚历山大·鲍罗丁,生活在废除农奴制前后俄国社会民主运动高涨的环境中,受到革命民主主义的影响。他主张俄罗斯音乐走自己民族的发展道路,强调音乐创作的“民族性”、“人民性”和“现实性”。鲍罗丁敬仰格林卡,继承并发扬其优良传统,推动俄国音乐的发展。他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深刻表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鲍罗丁反对学院派习气,主张创新和风格独特,奠定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基础,对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80年,圣彼得堡为了纪念亚历山大二世登基25周年,在玛琳斯卡亚剧场筹办一个大型舞台造型艺术展览。艺术家们以俄罗斯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传说与史实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作品,一批作曲家应邀为其创作伴奏音乐。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合唱曲《斯拉夫》、穆索尔斯基的《科萨卡斯囚犯进行曲》都是为这次舞台造型而作的伴奏乐曲。

鲍罗丁也应邀为一幅描绘草原风貌的造型画面配乐。后来,这次纪念活动因故停办。但是,鲍罗丁的配乐作为一首完整的交响音画而流传下来,这就是著名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鲍罗丁是俄罗斯伟大的音乐家,可以说他涯的成绩和全部的声名都凝结于《在中亚西亚草原上》这部不朽的经典之中。他以音乐的抽象形式完美地将画面上的景色、人物转化成乐谱中个个音符,从图画给人的空间视觉冲击变化成在时间上接替出现的线性听觉欣赏,这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工程,后世给他的荣誉和称赞他当之无愧。

——音乐评论家 霍 健

提起草原,人们不由想起俄国作家果戈理、契诃夫笔下的草原——“草原,越远越美丽。大自然中的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比它们更美丽了。‘它’充满了生命”。但是,呈现在鲍罗丁面前的中亚细亚草原,却是另一番景象:荒凉的旷野上,冷峭的风摇撼着稀疏的枯木;映入作曲家眼帘的,除了一望无涯的败草残沙,就是千万次的呼喊却没有一丝回应的死一般的沉寂……然而,听觉敏锐的作曲家仿佛从遥远的地平线以外,听到了骆驼的脚步声和隐约可闻的俄罗斯小调。于是,他纵笔为一幅似乎没有生命的画面,写出了一部绝妙的交响音画。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1880年,鲍罗丁创作了他的代表作——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这是一首具有爱国主义内容的标题乐曲。翌年,鲍罗丁将其题献给李斯特。为了供李斯特演奏钢琴时用,作者还将它改编为钢琴四手联弹。作者在曲首题注中说:“在单调的黄沙滚滚的中亚细亚草原上,传来了宁静的俄罗斯歌曲的奇妙旋律,接着听到渐渐走近的马匹与骆驼的脚步声,以及郁悒的东方歌曲的音调。一队土著的行商,从广袤的沙漠中走过,他们在俄国军队的保护之下,安然前进。商队慢慢地走远了,俄罗斯宁静的歌曲与东方歌曲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回声长久地在萦绕回荡,最后终于消失在远方。”

音乐就是据此题注来构筑和展开的。气息宽广、具有俄罗斯悠缓歌曲风格的第一主题和悠扬迷人、富于东方色彩的第二主题,分别代表俄罗斯军队和中亚细亚商旅的形象,反复交替出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第一主题。乐曲开始时,第一小提琴分部在高把位轻奏出空八度的持续泛音,描绘出草原的广漠无垠和空旷寂寥。在这个背景上,单簧管与圆号相继吹出第一主题。接着,在相同的背景上,加入了隐约可闻的弦乐拨奏,这是远处传来的骆驼与马队的脚步声。然后是英国管吹出的第二主题。第一主题随乐队全奏反复时,结构大为扩展,力度大为加强,形成了全曲的高潮。当这个主题再次反复时,已经和第二主题以八度二重对位的形式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商旅和军队间的融洽关系。在军队的保护下,商旅从容安然地在草原上继续行进着,越走越远,直至消失在远方。

由于必须适应“活人画”短促的时间限定,在几分钟内,要把整个作品硬插进去,这使得这部伟大的作品在它第一次演出之时,听众对它的反应是很平淡的。同时也引来了若干“关注”集团音乐创作活动的批评家们的嘲笑:说鲍罗丁是抄袭了达维的风格,“在一个曲调里,个别地方出现了两个主题,一个是俄罗斯的,一个是东方的,这两个主题旋律结合起来,仿照达维的风格,展开了舞台的描绘”。因为这位法国作曲家曾写过一首类似题材的管弦乐曲《沙漠》,诸如此类。对此,鲍罗丁一笑置之。有趣的是,当1885年前后鲍罗丁来到欧洲时,那里的听众对他的音乐所给予的热情令他出乎意料,无论是《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尤其是《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更可以说是照耀了整个欧洲,这令他感到十分的欣慰。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虽然不及许多名曲广为流传,却是交响音画中的极品,它的亮点是在声觉中强烈地体味到视觉的感受。当乐声渐起,清脆的驼铃声传来时,冥冥之中就像回到了中世纪丝绸之路上。晨曦辉映着一队远方的驼队款款而来,那样地静谧,那样地美好,那样地令人神往。浓郁的阿拉伯音符飘洒在舒缓的俄罗斯曲调中,穿着长袍的人们围坐在一起翩翩起舞,薄雾如纱,轻烟如绵,遍地野花摇曳,散发出阵阵清香。没有了尘世的喧嚣,没有了抑郁,没有了烦恼,进入了一个至纯至美的境界。太阳落山了,余晖下,飘逸的驼队消失在原野之中。

经典赏析

JING DIAN SHANG XI

感受乐曲中的迷人境界

在16小节的脚步声后,英国管终于奏出了那支迷人的小调,东方风格的旋律,要注意英国管是高五度记谱的(第二主题)。精巧的装饰音与三连音犹如阿拉伯的刺绣花边,把音乐主题打扮得细腻秀美、楚楚动人。在圆号与单簧管形成的和声背景下,它那简洁的乐音犹如坎坷的步履,跋涉于无垠的荒漠上。

在这之后19小节的脚步声中低音提琴也加入了中提琴和大提琴的队伍中,圆号也加厚为双音织体,然后在第一单簧管、第二单簧管和两支大管的衬托下,提高了小三度再奏起第一旋律:俄罗斯小调。随着旋律由单簧管到圆号的过渡,在106小节出现了铜管齐奏,人们看到一支土著商旅愈来愈近了。他们在荒原的单色画布上,画出一个逶迤移动的粗犷线条。

123小节,在人们期盼的管弦乐队气势磅礴的全奏下,3支长号与小号和圆号构成的主和弦给人以坚定的强烈感觉,同时主旋律以升高小二度出现,原来描绘脚步声的拨弦也改为了弦乐的和弦,更加地肯定。此刻嘹亮的俄罗斯民歌在全体木管和大提琴的混合音色中不仅表现出一支英武军队的奋进,也作为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象征,巍然屹立在人们面前。在17小节由ff—f的两遍齐奏后,拨弦的再次出现仿佛一下子将跟随在军队庄严脚步后的商队又引入了人们的视线,驼铃与马队的声响越走越近了。

在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土著商旅带着那支迷人的东方旋律,来到了英国管和大提琴声部,两者的糅合产生了一种美妙的东方色彩,是神秘而奇异的西亚风格。由于木管乐弦乐背景的支持,商旅的步履变得坚定自信,像是从俄国军队的护卫中获得了支持力量。19小节后,东方旋律转入小提琴声部,由一、二提琴相隔八度一起奏响,旋律乐曲也转入A大调旋律从升C开始,与中提琴、大提琴对答,使寂寞的商旅发出活跃的欢声。

就在这时,甜美的双簧管声部就像是俄国军队中的小伙子应和着商旅的欢声笑语,哼起家乡的俄罗斯民歌。迷人的东方旋律与悠扬的俄罗斯民歌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第一主题在小提琴与大提琴的交替中,第二主题一直在双簧管的独奏中,直到中提琴与大提琴拨弦的再度出现,第一主题终于第一次交给了最抒情的小提琴手中,与长笛形成了美妙的混合音色,第二主题也同时通过大管与两支圆号完成了音色的混合;接着第一主题下移给了中提琴与大提琴,第二主题则由小提琴与长笛一起演奏,在这个长达53小节的美妙的重叠的乐段里,两个主题迭唱和谐,不但巧妙地表现出土著商旅与俄国士兵的融洽的关系,也显示出鲍罗丁精巧绝妙的构思,以及娴熟精湛的作曲技法。

或许你没有亲历广阔无垠的草原,没有领略过草原上独特的风光,也没有听过随风飘过来的若隐若现的悦耳的驼铃声,但当你聆听鲍罗丁《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交响音画时,你会随着乐曲的向前推进,在音符创造的优美境界中,感受到独特的草原风光。(www.xing528.com)

——音乐评论家 华云亭

56小节的音画的尾声,低声弦乐轻巧地拨奏着驼铃与马蹄声。驼铃那清脆悦耳的声音在辽阔的草原上显得格外悠扬,随着扑面而来的轻柔的风散向天际。各声部在不同的音调上反复地传递着俄罗斯民歌首句的音调。随着乐队声部的逐渐减少与音量的减弱,驼铃与马蹄声逐渐远去。全曲的最终,长笛如从天外轻奏出第一主题的完整旋律,再在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以空旷的八度织起的大漠背景之中,渐渐远逝在俄国军队的保护下,土著商旅安全越过中亚细亚草原,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

(殷伟光)

我听《在中亚西亚草原上》

作曲家鲍罗丁没有拘泥于任何一种传统的曲式,他的音乐是与自己的文学性构思紧密配合的,而另一方面,它又有着曲式中最基本的原则:对比、重复以及很多曲式中常见的再现。

这首美丽作品中,最为令我钟爱的就是鲍罗丁那独特的大量使用混合音色与持续音的配器与充满了想象的和声所让我感受到的那种强烈的画面感,动感形象的构图与整体的色调相互糅合。乐曲为A大调开始,开始在万籁俱寂之中,小提琴以空旷的八度泛音E(属持续音)的重叠,在高音区奏出长达90小节的单调长音构筑成的微弱背景,一下把人们带到了无涯的中亚细亚荒漠。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一些独到之处,首先就是他们主张尽量使用俄国民间音乐中的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音阶和复调等各种因素来进行创作,并且特定的历史背景也决定了鲍罗丁以及强力集团的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中都能透露出明显的创新和无限的遐想,诞生出一首首具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格的音乐作品。也正是由于格林卡和强力集团的5位成员以及后来的柴可夫斯基的努力,才使俄罗斯的音乐日趋成熟,使俄国成为真正意义的欧洲音乐强国,可与德奥相媲美。

在21世纪的今天,音乐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而音乐的风格与种类也愈加繁多,但是可以说只有来自于民族、民间的音乐,只有充满着民族精神的音乐,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能够留在每个人的心中的,就如同《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所带给我的。当乐曲中的每一个音符陆续钻进你的耳朵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诸多跳动的音符在你面前描绘出一幅带有浓郁俄罗斯风俗气息的大草原,这正是该曲的魅力所在。因此我们也更加应该注意19世纪欧洲民族乐派所给我们带来的那些启迪与共鸣。

(王豫晨)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鲍罗丁,俄国作曲家,出生于彼得堡伊兹迈洛夫斯克联队。他是乔治亚亲王盖地诺夫与一位军医夫人的私生子,因此,他的身份只能作为亲王的奴仆包费利·鲍罗丁之子。他出生时,父亲已62岁,而他的母亲只有25岁。他的父亲是伊梅列丁斯基亲王的后裔,也就是伊梅列丁的最后王族,而他的母亲却反对将她的儿子送到官办的学校去念书,于是对自己所宠爱的儿子进行了家庭式的教育

鲍罗丁从小就对音乐很热衷,并表现出令人折服的才华。他12岁时认识了一位与他同龄的朋友,也就是后来俄国著名的音乐教授哈·罗·席格列夫,在这一年中他们几乎四手联弹了贝多芬海顿的全部交响乐作品以及门德尔松的作品。13岁时,鲍罗丁为自己情有独钟的乐器——长笛创作了他的第一部作品《长笛与钢琴协奏曲》。

1850年起,鲍罗丁开始在彼得堡医学院学习,也开始热心于化学的研究,但他并没有因为化学而疏忽了音乐。他常与席格列夫等朋友一起演奏三重奏或四重奏曲,并开始创作一些曲子。他在四年级时创作了一首略带德国风格的三重奏曲《我为什么使你烦恼》。席格列夫说:“这首三重奏曲也受到了《伊万·苏萨宁》的影响……在这首曲调里,第一次发现了鲍罗丁作品的俄罗斯风格。”那时,鲍罗丁才19岁。

鲍罗丁从彼得堡医学院毕业后,在1856年被推荐为第二陆军医院4名住院医师之一。这时,音乐对于工作繁忙的鲍罗丁已经退到了次要的地位。但在医院总医师波波夫家的晚会中,鲍罗丁初识了当时年仅17岁的军官穆索尔斯基,两人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鲍罗丁从穆索尔斯基这里知道了和他们一样的作曲爱好者达尔戈梅斯基和居伊。他对穆索尔斯基刚写的作品中新奇的东方动机十分惊异,并开始重视它们。不久,已是彼得堡医学院博士的鲍罗丁被派往德国深造。1862年11月鲍罗丁返回俄国后,被任命为彼得堡医学院化学讲座副教授。秋天,他在著名非洲学家伊万·波特金教授家里,经人介绍认识了巴拉基列夫,并惊喜地发现穆索尔斯基也在那里。当时居伊、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都在向巴拉基列夫学习作曲上的技术,并已经形成一个小团体。出于对鲍罗丁非常好的印象,巴拉基列夫让鲍罗丁熟悉了他们集团的音乐作品,首先是从他个人十分喜爱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作品开始,巴拉基列夫与穆索尔斯基的双钢琴演奏辉煌、机敏、活泼,曲调的美妙也令他惊异。

认识了巴拉基列夫及其集团成员之后,巴拉基列夫以他那种天赋非凡的音乐才能以及批评家的机智,那种努力自己分析、观察一切,决不听命或畏惧传统的勇气,那种深刻而细致的分析和与流行见解相反的结论使鲍罗丁大开眼界,并深深地吸引着他。在巴拉基列夫的热情鼓励与交流下,鲍罗丁又开始了音乐创作,并在音乐创作上很快发生了变化,门德尔松主义逐渐消失了,批判的艺术情感以及音乐鉴赏力慢慢地发展了起来。1865年,经过3年海上生活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回到了俄国,并与新加入的鲍罗丁见了面,鲍罗丁正开始写的《降E大调交响曲》中的素材令他实感心醉,两人成了知己。

1867年5月12日,巴拉基列夫将自己的民歌作品编成《俄罗斯民歌一百首》,并筹划了一场音乐会,在彼得堡的市议会大厅里举行,上演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塞尔维亚幻想曲》、巴拉基列夫的《捷克主题序曲》以及穆索尔斯基的交响音诗《波西米亚的帕杰布拉德》。这次音乐会应该说是巴拉基列夫集团的第一次作品展示会。第二天斯塔索夫就在《圣彼得堡公报》上写了一篇题为《巴拉基列夫先生的斯拉夫音乐会》的文章,其中称以巴拉基列夫为首的作曲家小组为“强有力的小团体”,“强力集团”一名也由此得来。

鲍罗丁(1833~1887)

1868年,鲍罗丁完成了《D小调第二交响曲》,并在集团成员都忙于创作歌剧的时候,在浪漫曲的创作上成绩斐然。那一系列美妙、热情、意味深长的浪漫曲,如《海公主》、《森林之歌》都充满了深刻有力的史诗精神。斯塔索夫赞道:“可以与格林卡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中的最好的曲调相提并论,这些歌曲在强有力的笔下,表达了日后在歌剧《伊戈尔王》中用那么奇妙的诗意与力量所描绘出来的形式与轮廓。”1869年1月4日,鲍罗丁的《降E大调交响曲》在几经周折后公演竟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观众热烈鼓掌并要求再演一遍。这对鲍罗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增添了新的力量。之后,鲍罗丁就投入到了斯塔索夫为他带来的令他无比兴奋的歌剧题材《伊戈尔王远征记》的创作中去。从史诗歌剧的立场上来看,这部歌剧可以和格林卡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相提并论,成为19世纪里最优秀的史诗歌剧,但鲍罗丁却到最后也没能够全部完成。1876年,鲍罗丁的《b小调第二交响曲》即《勇士交响曲》终于完成,但首演却受到了批评家的嘲笑,不过鲍罗丁并不在意。

1887年,载誉而归的鲍罗丁又重新开始了《伊戈尔王》的创作,在写完了剧中波洛维兹巡逻队合唱曲以及伊戈尔王与康恰克的宣叙调后,于1887年2月15日,在家中离开了人世。人们把他安葬在亚历山大聂夫斯基修道院的公墓里,他的朋友穆索尔斯基的墓地就在附近。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着他的作品的主题和他研究的化学公式。

鲍罗丁和穆索尔斯基的过世,巴拉基列夫和居伊实际上的消失,强力集团的最后的战斗者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用他最后的作品为“强力集团”这部宏大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画上了一个长长的休止符。

悠扬清音

YOUYANG QINGYIN

鲍罗丁写过两部弦乐四重奏,这两部作品都充满了俄罗斯民族风格,以旋律柔美而取胜。其中,第二部,《D大调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二乐章慢板,后曾被改编成管弦乐单独演出,并且命名为《夜曲》。这部作品是献给作者的夫人的,曲调柔婉抒情,朴实亲切。前两个乐章是对人类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感情的揭示。主部主题充满生活气息,具有奋进精神。它是建立在俄罗斯民歌基础上的,极富歌唱性;副部主题轻快、活泼,柔美抒情。两个主题对比鲜明,饶有情趣。夜曲这一乐章抒情优美、淳雅宁静。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题,小提琴则以清新秀丽的格调与之对应,如双人起舞,表现了青年恋人间窃窃私语和热烈的感情。乐章在渐渐消失的微弱声中结束,如恋人在分别时依依不舍地离去。第四乐章主部主题的音乐表现出强劲和不安,而副部主题则抒情优美,表现了对光明的向往。音乐明快刚劲,但又不失舒展悠远,强调了乐曲的抒情性。

※ ※ ※ ※

鲍罗丁根据12世纪的俄罗斯史诗《伊戈尔王远征记》自编脚本并作曲。作曲家自19世纪60年代末开始写这部歌剧,遗憾的是,作品还未完成,作者就去世了。后来,作者生前的挚友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一起续完了整部歌剧。

这部歌剧的音乐和鲍罗丁的其他著名作品一样,既有宏伟的历史场面的描写,又有深刻的抒情气息。鲍罗丁在写作这部歌剧的音乐时,虽然没有直接引用民歌,但是他在准备创作这部歌剧时收集并研究了大量的民歌。在雅洛斯拉芙娜的音调中,就运用了俄罗斯民间哀歌的典型元素。而第三幕波罗维茨女奴们的合唱,则运用了某些波兰舞曲的节奏特征。这是一种抒情的女声合唱,由三部曲式构成,全曲富有特征地把重音放在第二拍上,造成切分的效果。歌曲的中部是前后部分的发展,这种单主题性虽然对比不大,但突出强调了歌曲贯穿始终的抒情性。而歌剧的序曲则非常有趣地采用了很多歌剧中的主题,这些丰富的材料极其巧妙而有机地组织在正规的奏鸣曲式内,不能不说是作曲家的匠心独到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