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辱使命的丞相魏杞
郑传杰
少年的遭遇与熏育
魏杞(1120-1183),字南夫,一字道弼,原籍为安徽寿春,因其祖父魏为官海州,遂迁居镇江。宣和二年(1120),魏杞出生在镇江焦山。
北宋末年,徽宗昏庸,奸佞当政,国家内忧外患,危机重重,在这种背景下,朝廷操办花石纲,终于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宣和二年十月,南方方腊起义爆发,起义军势力发展异常迅猛,十一月占领青溪县城,十二月攻下杭州,进而浙江各地相继爆发农民起义。
官员告急,朝廷震动。宣和三年正月,朝廷连日紧急朝会,随即作出几项重大决定:罢免朱勔官职,撤销应奉局,停办花石纲,派大军镇压起义。
第二年春,农民起义主力军冰消瓦解,夏秋之间余军也被扑灭。这次农民起义虽然时间不长,规模不大,但却大伤了北宋王朝的元气,致使原本就已十分拮据的国库更加空虚。因此,宋王朝对辽作战变得更为艰难;对抗击金兵也陷入了更加艰苦的境地。孱弱的徽宗一蹶不振,宣和七年无奈地将皇位传给钦宗赵桓。谁知,不到两年,徽宗、钦宗双双为金兵所俘,北宋灭亡。这一年,魏杞7岁,他在极不安定的社会环境里度过了童年,继而又在兵荒马乱中度过少年。
北宋灭亡后,金兵大规模入侵海州(连云港),魏杞的祖父魏,时任海州知州。面对强大的敌人,魏坚强不屈,率领海州民众坚守海州,阻挡金兵前进,为辅佐韩世忠将军驻扎京口,为南宋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功勋。建炎元年,南宋初建,金人企图一鼓作气,灭掉刚刚建立起来的南宋王朝,于是江淮一带长期处在战争状态。魏上奏朝廷说:海州处在沿海登、莱一线,是宋金直接对峙的地区,金兵一旦有机可乘,必然会沿海而南下,所以应当加强防守。为此他请求在海州打造“弋船”,以备缓急之用。建炎四年,完颜昌率军攻楚州(今淮安)。当时海州淮阳军镇抚使李彦先率军赴淮,救援楚州,并以舟师水陆并进。李彦先最先受到金军攻击,战败身亡,部下李进彦浮海至东海县(云台山)招集李彦先旧部,渡海至秀州(今嘉兴),积极参与反金斗争,堵击南下的金兵。海州宋军所以能勇敢堵击金兵,这与魏在海州加强防守是分不开的。魏在海州悉心护国,尽职尽责,受到了朝廷的赞赏和百姓的拥护。然而魏对个人利益却很少考虑,他平时安贫乐道,不好理财,一家人一直清贫度日,魏去世时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值钱的东西,但却给子孙留下了廉洁的形象和节俭的家风。孝宗乾道年间,魏杞拜相,孝宗赠魏为少师。
魏杞的父亲叫魏汝能,官做到广州司户,虽然官职不大,但他忠于职守,博得了百姓的赞誉。魏汝能同他的父亲一样,不好积财,虽然每年有丰厚的官俸,但却爱接济亲邻,家中没有分厘积蓄。魏汝能英年早逝,他去世时,魏杞才10岁,家中没有一物,以致无钱安葬。韩世忠得知这一情况后,深表同情,还出资帮助办理了丧葬。魏杞拜相后,孝宗赠魏汝能为太师。
魏汝能去世后,魏家一贫如洗,金人再次入侵,摧毁了魏杞的家园。在镇江无法生存,于是魏杞一家,不得不背井离乡。
绍兴初年,12岁的魏杞侍奉母亲,携弟妹迁徙到四明,后定居在鄞县碧溪,即小溪洞桥镇石臼庙村。
石臼庙村地处鄞西平原锡山之麓。锡山泉水丰富甘洌。山上龙窍,“屈曲而下,莫测其底”,其中的两条“龙脉”,在石臼庙村南的龙漕潭汇聚,这就是所谓的“双龙抢珠”;溪水过石臼庙村向前再行数里,便流入一条更大的碧溪内……这就是鄞江。鄞江两岸,到处长满着兰花,人们因此又称鄞江为兰江。碧溪翻山过岭,终年经久不息地流淌着,渐渐冲积出了一块肥沃的土地。
战争给魏杞的成长带来了数不清的困难,给魏杞一家带来了数不清的灾难,也让魏杞看到了百姓艰难的生活。魏杞后来反对战争,用自己的努力尽量避免战争,与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魏杞一家来到鄞江,家境十分清苦。但他的母亲是一个明大义守大节的人,也是一个坚强勤劳的人,于是一家人在母亲的治理下,依靠自己的劳动来改善生活,魏杞因此变得勤劳而且懂事,他很小就参加劳动,并知道为母亲分担压力!
有着厚重文化基础的鄞江,有许多私塾、书院。这些私塾、书院继承庆历五先生的遗风,努力推进儒学教育的发展。鄞县儒学教育发展的标志是杨时学说的传播。对鄞县产生过影响的杨时弟子有高闶、张九成、潘良贵、赵敦临等人。高闶主持太学推荐不少鄞人入太学,潘良贵任明州知州时传播杨时学说;张九成以史浩为私淑,赵敦临则为汪大猷、魏杞之师。
魏杞从小颇得家学,他的母亲又是一位深明事理的人,所以有良好的家庭基础,定居碧溪后,魏杞就从赵敦临学习。
赵敦临悉心指教,使魏杞不但从中学得了杨时理学的精髓、为人处事的修养,而且结识了不少朋友,其中就有史浩、汪大猷等人。
年轻的魏杞、汪大猷常在鄞江和百梁桥上玩乐,休憩时,就开始思考为民造福的事了。
百梁桥的北面有一座寿圣寺,也是安寓往来行旅客商的驿馆,寺院内的石刻是唐代的经幢。魏杞、汪大猷常去阅读,并在此广泛地接触了各种人物。
总之魏氏家风,老师赵敦临对魏杞产生卓有成效的影响,而桃源书院、百梁桥、寿圣寺等鄞县的名胜古迹,则使魏杞、汪大猷的成长经历充满了情趣。
入仕为官与出使
绍兴初年,因为魏的遗泽,魏杞被补为将仕郎,开始走上仕途。魏杞在家勤劳,孝敬母亲,关爱弟妹,因此也是方圆闻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常教育他要努力学习效忠大宋。魏杞听从母亲的教诲,因此更加刻苦求学。绍兴八年,魏杞参加了吏部的铨试,并取得了较好成绩,试后他被授为右迪功郎,出任西京中岳庙监。魏杞一边认真履行公务,一边仍继续刻苦钻研学问。
余姚县盗贼十分猖獗,是民众的最大祸患。魏杞上任后积极训练弓手。当时余姚县衙在秘图山的南麓。县衙旧为寿圣观址,建炎兵火之后,开拓面积,共达43亩,秘图山完全扩建为县衙,形成了完整的县衙格局。而其中的寿圣观旧址则建起了弓手营地,改名为广福观。魏杞白天在广福观督促弓手集训,晚上回二槐堂。二槐堂是县尉的居所,人称之为尉廨,在县治东一里外。魏杞风雨无阻,每天必先到达弓手营地,使弓手信服。培训弓手就是为了除去盗贼这一祸患,魏杞又积极作为,身先士卒,不顾个人安危,多次深入盗贼的巢穴,屡屡成功地将他们捕获,打击了盗贼的气焰,社会风气明显改善。魏杞立了功,按照惯例可以升官,而魏杞却不愿意提出来,因此没有得到提擢。直到绍兴十六年,魏杞任余姚县尉的期满,朝廷才授他为建康军节度推官,前来继任余姚县尉的是他的同乡绍兴十五年进士史浩,史浩是他的学长,魏杞一一给史浩交代了事务,并细心安排好他的起居生活后,方才离职。
三年后,宪使秦昌时推荐了魏杞。秦昌时虽是秦桧的侄子,但其为人为官却与秦桧不同,当时浙东大旱,饥民大多流亡,秦昌时悉心赈恤,被救活的甚众。秦昌时了解魏杞在职的表现及人品,十分器重魏杞,并在魏杞不知情的情况下,向朝廷作了推荐。朝廷令魏杞迁常州晋陵县。绍兴二十一年十月十六日,魏杞的夫人赵氏因病死亡。赵氏是赵敦临的女儿,与魏杞十分恩爱,因此魏杞十分痛惜,他亲自作祭,并安排每七日一次佛事,到了四七这一天,魏杞还特地让女婿胡长文去请洞真法师黄在中来,为赵氏专设九幽醮。魏杞对妻子的真情为乡人所称颂。
后魏杞知晋陵(常州)。当时常州一带多机户,以纺织“晋陵绢”著称,但由于官府的种种压榨,机户不但难以发展,而且难于继续存在,面对晋陵绢渐将消失的问题。魏杞一再上奏,为百姓罢去无名科费,使晋陵绢生产得以恢复。
绍兴三十年,魏杞调任知泾县。泾县位于皖南,南依黄山、西临九华山,境内扼青弋江之要的马头镇自古商贾往来频频,经济发达,但由于战事频发,经济屡屡受挫。南宋初建后,无名科费又重,百姓怨声载道,魏杞深入民间。他与百姓同饮“野店”,并赋《欲饭野人家见拒甚力》一诗说:“山崦筠车转屈蟠,欲寻野店具盘餐。主人变色行蚕忌,客子包羞坐虱官。早见此生真寄寓,更知行役是艰难。逡巡揽袂来旁舍,晓月朦胧春梦残。”
魏杞在职一方面坚决除去泾县境内的淫祀,一方面积极开辟街巷,修整墙屋,小至百姓住宅、交易市场,大至城墙堑壕、马厩仓库等,他都像经营自己家业那样来加以修治。朝廷给他的田秩俸钱,他一概不取,每到年底,选择一些最穷困的百姓,为他们垫作税款。
魏杞以清廉公平而著名。治理郡务,以道义为先,惠留民间,百姓爱戴。他处理政务时,对豪强富户毫无感情,对贫民百姓视如子弟,因此,特别为豪强所畏惧。魏杞耿直清高,不徇私情,杜绝请谒,也不拜访别人。给别人写信,无论贵贱,所用的称谓礼节都一样。在与人交往时,从不低声下气,因此多受到俗士的忌恨。
魏杞先后出任数州知州,见到过不少可以让人产生贪欲的东西,但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廉洁之心。他的妻子、儿女过得十分清贫。魏杞轻财好义,坚持周济别人的窘急,而且说话从无虚妄,这大都出于他的天性。他经常与别人开玩笑说:“你能抓到我一句假话,我就给你一匹缣作为酬谢。”大家都注意他,但未能找到。
魏杞在泾县,朝廷对他的政绩进行了六个方面的考核,被认为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因此魏杞又以能人著称于朝。
魏杞勤政爱民,为官廉洁,得到朝廷褒扬。他在家孝顺母亲,亦为乡邻所称颂。绍兴三十一年,魏杞因为方正孝廉的品德又受到推荐。他应召来到临安,出任太府寺主簿。三十二年,又升为太府寺丞。当时,正值金兵大举入侵,户部尚书钱端礼奉诏宣谕淮东,魏杞便出任参议官。魏杞出色地配合了钱端礼的这此行动,钱端礼是钱王的后裔,孝宗的亲家公,其晚年笃信佛教,魏杞深受其影响。
接着朝廷又升魏杞为尚书左郎,任宗正少卿一职。
金大定二年,即绍兴三十二年(1163),宋高宗退位,其子赵昚即位,孝宗锐意改变屈辱地位,任命张浚为江淮节度使,主张抗金。第二年四月,南宋利用雨季发动对金的北伐战争,乘金人不备,宋军一路乘胜追击,攻陷宿州。纥石烈志宁闻讯,急忙率精兵万余人自睢阳来救。五月二十日,金军逼近宿州城,纥石烈志宁恢复了宿州。
南宋本来国力衰弱,加上张浚指挥不当,继而在符离大败,金兵气焰十分嚣张,他们直逼江南,而宋廷无力再进行抵抗,在这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如何挽回宋兵败的被动局面呢?朝廷大臣纷纷上奏说:“除凶雪耻,姑且需要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为今之计,应当先派使者到敌国进行外交斡旋。”
隆兴元年十一月,孝宗先是派去了卢仲贤与金人议和,卢仲贤硬着头皮,不得不去,但惟恐杀身之祸降临,所以屈膝投降,竟答应金人交还被宋占领的海、泗、唐、邓四州,并向金交纳岁币,宋金仍以君臣相称等无理条款,外交斡旋因此失败。孝宗不甘心,隆兴二年正月再派胡方出使,金将仆散忠义致书宋孝宗,指责他失信,并且扣留了南宋使节胡方。那胡方也吓得六神无主,金世宗得知后,很不以为然说:“使者有什么罪?要放胡方回去。议和的事,应从长计议。”胡方出使的结果自然是毫无作为。
事已至此,宋孝宗以为无论如何,必须得派使者入金再进行外交斡旋,但派谁去呢?显然这样的人是很难找到,因为人们都十分清楚,自从两国交恶以来,由于金人蛮横而无信,宋廷派遣使者先后达30名之多,却无一不遭受金人胁迫侵害,大多数使者都死在异国他乡,弃尸荒野,有幸活着返回的只有洪皓、张邵、朱弁三人,而且这三人也吃尽苦头,几经死里逃生,因此,朝廷的大臣无不视北使为危途,没有人乐意去。
孝宗因此既心烦又心急,命令丞相汤思退推荐人才,汤思退就推荐了工部员外郎兼尚左考功郎魏杞。
魏杞辩论之才,为众所周知,但其胆识,却不为人所知。隆兴二年十月,孝宗即把魏杞召进宫殿,授以吏部尚书的官衔,作为金国通问使,出使金国。孝宗面谕后,魏杞上奏说:“万一犬羊无厌,愿陛下干纲独断,命将出师,毋以小臣为念。”此言足见魏杞胆魂,孝宗听了这一番话,内心十分感动,但由于前几任使者在金的表现,孝宗对“魏杞胆量”仍不敢全信。
孝宗这次派魏杞去金国,是要改变向金国称臣的屈辱地位。由于孝宗心里仍惧怕魏杞因为胆怯而改变主意,所以孝宗把国书密封起来,叫魏杞送去,只字不向魏杞讲明书信中的内容。不过孝宗深知魏杞此行责任重大,所以他亲自来送魏杞,并且一直将他送到宋金边境。看着孝宗凝重的神色,知道皇上的心事,为了使孝宗能放心处理朝政,魏杞就故意挑破说:“国书密封着,臣不知所书为何事,愿陛下对臣言明。臣愿以死奉诏。”孝宗听了顿时醒悟说:“朕派爱卿为通问使,欲达到一正名、二退师、三减岁币、四不发归附人之目的。”
魏杞的确是一勇者,当他接到出使命令就已抱定为大宋赴汤蹈火的决心。
但魏杞是个孝子,自从跟随母亲侥幸逃生到鄞地,便与母亲相依为命。而现在将出使金国,出使有生命危险,所以他当然不能不来与母亲告别,以求得母亲的谅解。于是魏杞北行之前,曾先回鄞县辞别老母。
魏杞的母亲也是一位知忠节明大义的老人,她知道儿子此行,身负社稷荣辱和百姓安危之责。所以魏杞一回老家,他的母亲就以“好男儿必尽节报国”来勉励魏杞,指出为国出使要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临危不惧,为国守节。魏杞大受鼓舞。唯唯答应,表示谨记母亲的教诲。
为了完成出使使命,魏杞在方方面面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亲自选择同行人员。当时魏杞的弟子陈居仁听到老师在国难之际,临危不惧出使金国的消息,十分感动,并决定追随魏杞去金国,协同完成这一任务。魏杞非常感谢陈居仁的支持,就以陈居仁为参议官,随同前往。
魏杞与母亲告别后,由陈居仁陪同,自明州到临安,转而使金。当他们进入金兵占领区时,突然遇到金人骑兵的大队人马,金人满弓夹道,炫耀武力,横加阻挠。面对气势汹汹的敌骑,陈居仁临危不惧,从容不迫。他高举酒杯对正使魏杞高声说道:“这几天天气寒冷,请先生暂且饮尽此杯酒吧!”旁观的人无不为之壮色。饮酒后,陈居仁走在前面。他喝令金兵开道,为老师引路。于是师生一行奔赴金都。
一路上危机四伏,魏杞、陈居仁屡屡遭遇金兵刀枪的威胁,陈居仁每每冲在前列,魏杞也镇定自若,视死如归,决不失大国使者的身份。
当时金世宗也想和议,金大定四年即宋隆兴二年十月,为达到以战促和的目的,金世宗下令仆散忠义、纥石烈志宁再次出击。纥石烈志宁很快挥师渡淮,派部将徒单克宁攻占了盱眙及濠州、庐州、和州、滁州等,并准备渡江南下。
魏杞、陈居仁到达盱眙时,金国大将仆散忠义、纥石烈志宁正准备拥兵攻淮。他派权泗州赵房长前来探问宋使的来意,还追问着要看国书。面对拥兵攻淮的威胁,魏杞不顾个人安危,力争保持宋国的威仪,他对赵房长说:“国书是御封的,应当见到金主才可以当廷面授。”赵房长立即骑马告诉仆散忠义,他们商量后,怀疑魏杞所带的国书不是正式的,因此又一次要求与魏杞商量割地、归还归附人以及增输岁币二十万等事宜。魏杞一概不许,又一次保持大国使者的威仪。
孝宗还未下旨渡江,魏杞、陈居仁不得不暂时停留在镇江,自北宋灭亡后,这里便成了抗金的第一线。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魏杞、陈居仁一同来到普济寺,见照壁上“海不扬波”四个大字,其宣示的是佛教世界清平之意。可是宋金交战,何来清平?魏杞他们又踏进西院,见院内一口井,相传此井是焦光取水炼丹之处,所以也称“炼丹井”,可此时此境,硝烟弥漫,又如何炼丹?继而他们跨入大雄宝殿,见高悬的长明灯已经熄灭,和蔼慈祥的释迦牟尼、药师、弥陀三尊大佛高踞在莲花宝座之上,两旁的十八罗汉造型逼真,神态各异,但却满面灰尘,想必很少有人来进香。
魏杞、陈居仁再无兴趣,便出了普济寺,一齐登上镇江东北的焦山。焦山又名樵山,自东汉名士焦光隐居此山后,称为焦山。放眼激流滚滚的扬子江,“万川东注”,而焦山“一岛中立”,所以焦山被人称为“中流砥柱”。此时此刻魏杞感慨万千,又倍受鼓舞,心里想着:当为焦山,当为“中流砥柱”。
十二月,魏杞、陈居仁得旨,便渡过淮河,到金朝和议。师生彼此激励,互相照应,一同商议对策。他们抵达高邮时,金人又将他们接去“面议”,面对金人的威胁,魏杞不屈不挠。隆兴三年(1165),魏杞、陈居仁一行到燕山,在向金国呈国书时,不称臣而称侄。金世宗因此大怒,断了魏杞的日常食物。魏杞置生死于度外,慷慨陈义,气劲词直,终使金世宗以礼相待。
第二年正月,金大定五年宋隆兴三年(1165),当魏杞走进金朝廷时,金世宗还是根本不把南宋皇帝放在眼里,金廷朝官自然更是目空一切,他们用起哄、嘲笑、谩骂等方式来对待魏杞。魏杞知道自己身为宋使,此时一举一动都代表国家,个人可以受辱,但决不能使国家受辱,面对这一困境,魏杞以静制动,他在陈居仁的陪同下,一声不吭。金朝官员进一步对魏杞进行人身攻击和人格污辱,并强令魏杞下跪称臣。这时魏杞才开口,予以严词拒绝。
之后,金国又威迫魏杞去掉国书中“大宋”二字,魏杞再次开口,以严词拒绝。金帅见魏杞不肯屈服,勃然大怒,挥剑来恐吓,将剑及颈而止,魏杞并没有被吓倒,他的脖子未因此而微歪,迫使金人又一次屈服。
接着在金廷朝堂之上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舌战,魏杞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理直气壮地驳斥了金兵入侵中原犯下的滔天大罪。他慷慨从容,滔滔陈述宋、金、辽之间的和战利害,他抗言说:“我大宋天子神圣,因此才杰奋起,现在国人人人有同仇敌忾之意,北朝用兵能保必胜吗?如果和则两国蒙受其福,战则战士蒙受其利,国将蒙受其害,古人的话说得很对。”这段话切中当时宋金的实情,因此金国君臣环听拱悚。
在魏杞出色的外交斗争下,金廷同意收回遣返归正人的要求,同时确定双方国书称谓。谈判桌上,魏杞又据理力争,于是宋国书定为“侄宋皇帝昚,谨再拜于叔大金圣明仁孝皇帝阙下”,金国书定为“致书于侄宋皇帝”,不写名字,不写尊号,不称阙下。南宋皇帝自此不再向金朝称臣,改金、宋关系为叔侄关系。南宋每年向金交纳“岁币”银25万匹、绢25万匹;宋朝放弃占领的海、泗、唐、邓、商、秦六州;双方仍以淮水至大散关为界。
魏杞归来过海州,不禁潸然泪下。魏杞的祖父魏曾守海州,他死后海州被金人占领。虽然海州被金人占领,但处于南北前沿,仍然是宋、金经常交战的接触点,小规模的战斗时有发生。到绍兴七年曾短暂收复海州,至绍兴十一年张浚下令焚烧其城,将百姓迁到镇江,海州因此荒芜20年。
绍兴三十一年,在海州发生了一场魏胜义军抗金的浴血奋战——海州保卫战。魏胜以极少的义军和李宝水师密切配合,粉碎了金大将军蒙恬镇国7万大军的围攻;以逸待劳,水陆合击,又打败了山东路都总管10万大军的进攻,消灭了由乌锦太师亲率的20万大军的进攻。
可现在正式以和约的形式割让给金国,沦入大金的版图。望着荒凉的海州,魏杞心头阵阵隐痛。海州此后在金人的铁蹄下,又痛遭蹂躏40年,直到嘉定十三年被收复。但这又怎么能责怪魏杞呢?在敌强我弱,敌胜我败的背景下,为了保“车”,弃“卒”也是理所当然的。
总的来说,魏杞出使使南宋的地位有所改善,南宋不必再向金称臣而改称为侄。“贡”也被更中性的词“岁币”代替,南宋需支付的岁币数量还与以前一样(实际是银、绢各减5万),以淮水划界也没有变化。魏杞出使不辱使命,顺利完成了孝宗交代的外交任务,可以说将符离兵败的损失减少到了最低程度。这一年是宋孝宗隆兴三年,这次议和,史称隆兴和议。
而魏杞则因此被人指责,认为隆兴和议是绍兴和议的继续。
其实秦桧主持绍兴和议时,胡铨、张浚等主战派激烈反对,只因为高宗支持而得以奉行。秦桧死后,和议政策仍奉行如故。至孝宗朝,主战派曾一度扬眉吐气,北伐抗金,但军事失败,议和又成了主导。对此有人问:“秦桧既已死去,为什么仍不见更张,又去作和议?”朱熹回答说:“当初是高宗不肯,而秦桧死后,仍用沈该、魏道弼(杞)等人,他们都主张和议。”
朱熹此论将隆兴和议与绍兴议和混为一谈了,其实隆兴和议与绍兴和议截然不同。
绍兴和议,并非出于宋金两国之间局势的需要,完全是出于宋高宗、秦桧的个人利益需要。绍兴和议对高宗的意义非同小可,它决定了高宗生母韦氏和生父徽宗的棺材返回,避免了钦宗回朝。对秦桧的意义也非同小可,使原来地位岌岌可危的秦桧,能够实行按金国“不许以无罪去首相(秦桧)”的要求,从而成为终身宰相。绍兴和议历经绍兴七年开议,十年撕毁,十一年重议,除夕夜以杀岳飞为代价成约,十二年履行。高宗固执地坚持和议,丧失了大好形势,牺牲了一代名将,到后来,几乎都是宋军在军事上失利,而不得不受人敲诈。绍兴和议使宋朝永久失去了原属北宋的山西和关中养马的马场;确定了完颜昌提出的、秦桧大力提倡的“南自南,北自北”,即规定南宋境内的汉人归南宋,金国境内的汉人归金国。从此北方汉人不但完全在名义上成为金国臣民,而且不能南逃,否则将被遣返。这就造成了北方汉人没有选择地成了南宋的敌国子民。从而埋下了南宋彻底灭亡的种子。
隆兴和议则是在南宋的国力、军力总体上弱于金,而且在南宋自己军事冒险而又失败的情况下议定的。国力、军力双方互成反比,用经济的优势弥补军事的劣势,应该是明智的。宋金两国并立已成既成事实,之间也就没有必要始终兵戎相见,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边境冲突并不应视为耻辱。和平还是战争,要看得到的好处和付出的代价,还要看自己的实力,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
隆兴和议使战争得以停息,战争结束后,金军共有官兵17万余人,金世宗下令留下6万戍守边疆,其余的全部放归田里。隆兴和议实现了南北和平共处的睦邻友好关系。
隆兴和议后,金与宋的边境保持平静达40年,为南宋政权的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报仇复国赢得了时间,在客观上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开创了“乾淳盛世”。
魏杞之所以能不辱使命,不单靠他的勇气,更取决于他对国家的忠诚,取决于他的个人能力、品德等各种因素。魏杞有当地方官的丰富阅历,出使中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德。
晋升丞相与罢免
在金一年多时间里,魏杞多次面临危局,备受金国君臣的胁迫,虽九死一生,但大义凛然,忍辱负重,进行了出色的外交斗争,没有辱没国家和民族的气节。因此还朝后,得到了孝宗的赞扬,孝宗还特别给予魏杞丰厚的赏赐,而魏杞则一概不要。
乾道二年(1166),魏杞除起居舍人。接着,孝宗又升魏杞为给事中同知枢察院。这一年春,因为天气怪异,霖雨不止,丞相自动引咎免职,孝宗就以参政叶颙为左仆射,魏杞为右仆射,陈居仁也被提升为承议郎。这样魏杞跃居为右丞相,成为一时重臣。历代能成为丞相的多半或曾是皇帝的老师,或是皇后的弟兄,或有某种裙带关系,而魏杞成为丞相完全是凭借他的出色的外交成就!(www.xing528.com)
当时孝宗仍有锐意恢复之志,魏杞积极辅佐,左右其论;同时他还积极修史,命史馆编修靖康、建炎忠义录,又亲自上神、哲、徽三朝正史。强烈要求对靖康、建炎忠义之士进行表彰。魏杞还向朝廷推荐了20多位贤才,主战派人士虞允文因此被委以新任。
完颜亮南侵时,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曾大败金兵,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乾道元年八月,虞允文被罢免参知政事,奉祠西归。乾道三年二月,以端明殿学士虞允文为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六月,任资政殿大学士、四川宣抚使,六月下旬,虞允文为知枢密院事,接替吴璘充四川宣抚使。当时虞允文是可以依赖的主战派大臣,把领导北伐的重任寄托到虞允文身上是十分正确的。虞允文在四川练兵讲武,发展经济,卓有成效,为巩固南宋的西北防线,为再次北伐时出兵川陕打下了基础。
魏杞又积极辅助孝宗整顿会子。南宋会子发行后即遇上宋金战争,政府用会子支付军费,但却没有采取保证会子币值稳定的有效措施,所以会子贬值是不可避免的。宋金达成和议后,孝宗即着手整顿会子。乾道二年(1166)七月,用内库及南库银100万两收兑会子,第二年又以内库银200万两收兑会子,并焚毁。
魏杞还着手整治了常平仓。自绍兴九年常平仓重建后,恢复了籴粜散敛的旧法。乾道三年时,查各路常平、义仓所积钱粮,账籍所载米共计三百五十七万九千石,钱共计二百八十七万一千贯,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虚数。如信州,账籍所载为九万三千石,上报之数为六万八千石,复经盘量只有一万二千九百石。这就是说常平仓已经徒有虚名了。
这中间有不法宦官在作怪。乾道三年八月,魏杞对宦官陈瑶、李宗回交结镇江军帅戚方并接受其贿赂的罪行加以揭露,并予以严惩,从而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魏杞同样重视文化建设。他让李焘任兵部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负责纂修《神宗至钦宗四朝史》及《徽宗实录》和《续资治通鉴长编》。第二年,李焘奏进太祖至英宗五朝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进《神宗至钦宗四朝史》。为完成《续资治通鉴长编》这部卷帙浩繁的史学巨著奠定基础。
孝宗迫于时势,不得不与金人媾和的,其恢复中原的强烈渴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鉴于张浚仓促北伐而导致失败,孝宗对用兵之事变得谨慎了许多,但他仍在集中精力进行各种必要的战前准备,以便等待时机,再图恢复。
魏杞辅佐孝宗大力整顿军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从乾道二年底到乾道六年,孝宗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阅兵活动,这是南宋建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举动,对于鼓舞士气、振奋民心有着积极的作用。除孝宗亲自校阅军队外,政府还规定各地驻军每年春、秋两季要集中演习,对于练兵成绩突出的将佐予以破格提升,武艺出众的士卒也会获得重赏。当时中央禁军兵员冗滥,无法充当作战主力,在魏杞建议下,孝宗对其进行了拣选,通过裁汰老弱,补充强壮,使正规军的战斗力得以迅速提高。在以往对金作战中,民兵是一支重要力量,但常常得不到朝廷的重视。如在淮东地区,原有一种叫万弩手的民兵组织,在抵御金兵南侵时发挥过很大的作用,却在乾道元年被遣散。魏杞辅佐孝宗重新恢复了淮东万弩手,改名为神劲军,并集中训练,为两淮前线又增添了一支生力军。
一天谏议大夫陈天麟上奏说:“近日来探察到金人积聚粮草,增强防守,我们也应选择将帅,及早做好防御准备的决策。”孝宗说:“这是当今的急务。昨天王琪请筑扬州城,你们都看见文书了吗?”魏杞说:“淮东的御备,宜先措置清河、楚州、高邮,这样可以遏止敌人的粮道。”孝宗说:“这样很好,如果能守定高邮,不放过一只运粮船只,那样敌人必不能久留淮上,定当自引而去。”
魏杞性情刚正严厉,做地方官时,下吏会因小事而受到鞭罚,他们不敢非议,只是心中畏惧而已。在丞相之位,治官仍然严厉。当时有一个叫沈作喆的,作了《哀扇工歌》,其内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间的疾苦,同时也讽刺了朝廷。魏杞不能容忍,以为身为朝中官,不努力去改变现状,却用诗来讽刺朝廷,于是将他降官三级,沈作喆因此郁郁不得志而死。
魏杞治官虽严,但办事却能听从下吏的意见。传说绍兴年间,魏杞任洪府帅守时,看见宅堂后有一座小小的土地庙,它的门与厕所相连。魏杞以为不太洁净,就下令将土地庙迁到城隍庙廊下去。当即所需的工匠、杂物都已准备就绪,而通判林某却夜里梦见土地神来告,他说:“我血食此地,已历经多年,虽然与溷舍为邻,却没有什么妨害。如果一旦徙去,则全家老稚,都将没有所依了,寄托在大神的庙宇里,出入勤息,都会感觉惶恐不安。希望将这话传达给帅主,暂且一切照常,这样幸好。”林某说:“土地神既能灵化,何不自己告诉他?”土地神回答说:“魏公是紫气星君,现在位崇辅弼,怎么可能这样容易接近呢?”第二天,林某将梦中的事告诉魏杞,于是魏杞便下令停止搬迁土地庙,只是把庙门换了个方向,并作了一番整修。当夜,林某又梦土地神来谢。林通判称土地神来告谢之类,自然只能算梦话。但从这梦话中可以看到土地神在神界中的地位何等低下,实则是现实生活中的百姓。他情愿不避秽臭,也不愿意寄身于城隍庙廊下,否则就不会这样。这反映了百姓的心态,他们不愿离乡。魏杞乃紫气星君转世,土地神也不容易和他接近。则反映了社会现实,百姓不易见到高官。而魏杞听从林通判的劝告,不搬迁土地庙,把庙门换了个方向,并作了一番整修。这个故事虽然荒诞,但从中表明魏杞能听从下吏意见,能顺应民心,关爱百姓。
魏杞对醉生梦死的朝廷和朋比游宴的大小官吏,颇为寒心。对于自己,他一直十分严格,从不参加游宴。在位期间,一次魏杞登上位于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的孤山。孤山多梅,所以一名梅屿,望着漫山梅花。魏杞填了一首《虞美人·梅》词:
冰肤玉面孤山裔,肯到人世间。
天然不与百花同,却恨无情轻付与东风。
丽谯三弄江梅晓,立马溪桥小。
只应明月最相思,曾见幽香一点未开时。
言语中寄托着魏杞自持高节、不甘堕落的心境。
乾道三年十二月,郊祀时碰到冬季打雷。洪迈说:“理阴阳而遂万物,所嗟论道之非;因灾异而策三公,实负在天之愧。”朝廷因此沿用汉制,用灾异策免丞相的规矩,罢免了魏杞的丞相职务。
魏杞以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乾道六年,魏杞起知平江府(吴县),被劾夺职。魏杞愤然而“遍游诸名山,筑庵习方外,绝口不言时政”达三年。在游历广德时,魏杞发现了太极洞(时名金牛洞),之后常常到这里憩隐。当年范仲淹任广德州司理参军时,也曾游太极洞,并题刻“跫然岩”三字。魏杞、范仲淹游太极洞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因“才能优异”为当朝重用,范仲淹被晏殊推举为大理寺丞,秘阁校理,而后屡屡晋升;魏杞使金回国后,一年三升。
同样的经历,同样的感受,使魏杞喜欢太极洞。
范成大与魏杞同病相怜,又曾相交甚密。范成大曾任职四明,还陪同魏杞一起游三江口。范成大即作《陪魏丞相登三江亭》一诗说:佳节登临始此回,聊从暗霭望蓬莱。水分江北渡头去,风自海东潮外来,太白天寒犹带雪,十洲地暖已浮醅,一尊往酹发船鼓,我亦归帆相次开。
范成大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的族孙,因而,称范仲淹为仙翁,范成大追随仙翁游踪游太极洞,并作《游金牛洞题石壁上》一诗,刻在太极洞崖上,诗曰:仙翁旧游处,琅敖韵灵曲,至今有余音,玄鹤舞幽谷。众真期我往,岁晚芝田翁,腰铲从翁来,箫云跨飞鹿。当时范成大落职归里,此诗是其心情的写照。又并自注说:“洞在宣城(广德)之荆山,前此芜废无闻,自魏公尚书发之,常有笙箫仙音之瑞”,赞颂魏杞重新开发太极洞的功德。实则反映了他们的惺惺相惜之情。
乾道七年,魏杞又聘请可观禅师到吴县北禅寺来作住持。可观来寺这一天,正好是九月九日登高节,于是他风趣地即兴口占七绝一首:“胸中一点灰已冷,头上千茎雪未消。老步只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又登高?”魏杞听了,很感兴趣,击节称赞。
淳熙七年,皇子魏王请可观主持延庆寺。淳熙九年二月十九日,可观无疾而逝,世寿91岁。魏杞从可观处悉得实相论,因此他对魏杞的入佛产生过很大影响。
归居鄞江
魏杞最终以端明殿学士奉祠告老还乡,归居在明州城外50里的鄞县小溪,筑碧溪庵,人称“碧溪先生”。
由于当年的老宅破败不堪,而魏杞在位时没有为自己建过宅第,更没有建过相府。如此魏杞就无宅可居了。这样魏杞便买下一个空着的老宅。传说这一老宅为本村一富翁所造。富翁造宅时所用的门廊厅级,都等同大官的住宅。魏杞买下入居后不久,家人时时看见一老翁往来咨叹,像有怨恨的样子,他们就一起来对魏杞说,魏杞就在宅前建了一间小屋,并为富翁塑了像,此后不见老翁再来。魏杞又在住宅前挖了一只池塘,并种上荷花。
一个傍晚,魏杞照常去池塘边赏花吟诗。当时红霞满天,夕阳映照下的池塘格外艳丽,煞是好看;水中荷花白里透红,清香扑鼻。忽然,一阵微风吹起,送来一股鱼腥味,熏得魏杞连连打了几个喷嚏,赏花吟诗的雅兴陡然消失。他走近一看,只见一大群蚂蚁苍蝇正在池边一树皮上抢食,原来树皮上是金光闪烁、大得罕见的鱼鳞。魏杞十分纳闷,就移步到栏边,只见深不见底的池塘里雾气朦胧,突然间从水中传来一声闷雷般的轰响,平静的水面猛烈颤动起来,池水不断向上翻滚,蓦地,被撕开一个巨大缺口,这时一个小山似的头角露出水面,说时迟,那时快,马上就有一个刺翅比蟒蛇大几十倍的巨物,从池底飞窜而出,呼啸着带起二十多丈高的水柱。它浑身披着晶莹水帘,倒挂下来,一片片的银鳞在夕阳下闪闪烁烁,令人目眩。霎时间,巨物仰天长啸,四爪轻身翻腾,又轻如飞燕地回到池塘,喷水戏耍。面对这一奇观,魏丞相吓得面如土色。但一会就平静下来,毕竟是见多识广、咤叱风云的一代国相,魏杞定神察看,这水中巨物不就是绣在龙袍上的蛟龙吗?于是,他大声呼道:“池塘出蛟龙了!”家里人都出来了,村民也闻讯赶来,大家都看见巨物潜入水中,池塘恢复原来的宁静。池塘出蛟龙的消息则一传十,十传百流传开来,村民们都以拥有蛟龙而颇感自豪,他们还经常到池塘边义务打扫卫生,以此来保护池水清洁,让蛟龙永驻。于是有人提议将村名改称“龙村”,但龙亦是代表皇上,如不忌讳,恐怕会有杀身之祸。由于池塘形态像一大哈蜊,魏杞根据这一点称该地为蜃;龙喜欢在水中戏嬉,据此又称其为蛟,合称“蜃蛟”。
晚年魏杞,常往来于东钱湖、月湖和溪口等地,访乡间,走寺庙,颇有一乐。
他和汪大猷、史浩结为知己,往来更是甚密。他们都是地方的菁英,既有共同的成长环境、追求目标、文化背景,又经由交游、婚姻等途径建立起关系。因此他们十分投缘,交流频繁,彼此认同,无话不说。他们常在一起举办各种聚会。除了家族聚会外,更多的是以交游为宗旨的集会。明州士大夫素有聚会之风,绍兴年间就建立起了五老会,后改称为八老会。
史浩、魏杞、汪大猷在此基础上建立诗社,相约以一月为会期,不叙年齿、穷达,结成一个群体,以诗文结社,相互游赏酬唱。
史浩、汪大猷、魏杞都是地方上的耆老,他们拥有一言九鼎的分量,他们或以个人或借群体的力量,从事慈善救济、公共建设,推动公益活动或排纷解难,成为乡里长者。他们在一起以乡贤的身份主导或推动着地方事务。他们是地方的表率,对地方负有教化的责任,于是为修建学校、乡曲义庄、乡饮酒礼等公共建设和社会公益文化活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年轻的学者,魏杞也同样认同,并一起交流学问。淳熙四先生之一的袁燮经常与魏杞探讨学问,袁燮因史浩推荐为官颇有政绩,调入朝廷,魏杞作《送袁朝奉芳秩满趋朝》诗中说:“壮年鼓箧上神京,叹息惊人未一鸣。白发尚堪谈世事,青衫原不坠诗名。簿书堆案三年梦,风月张帆午夜程。去矣飞腾九霄上,莫忘瞻衮话平生。”
魏杞对晚辈悉心指教,因此他家的客人很多,“若张武子、王季彝之诗,葛天民之怪,柴张甫之侠,无所不集,溪上风流,于斯为盛”。戴表元说:“文节家因多士,仲容又特喜交接,四方知名士因而不远数百里千里,与仲容过从者不绝。”
其中有一叫张良臣,字武子,他是大梁(今河南)人,因避难来到鄞县,家于四明。张良臣家中没有值钱的东西,妻子不免受饥寒,魏杞多予接济。张良臣跟从魏杞游学,笃学好古。他嗜好吟诗,却从不勉强,因而所作必绝人。
隆兴元年,张良臣参加南省试,当时魏杞是参详官,他携三策对知举张焘说:“此文拙古,一定是故人张武子所作。国家如果想得真士,我愿意推举他。”张焘读过策文同意了,待撕开试卷,果然是张武子。足见魏杞对他颇为器重。这一年张良臣与楼钥等同登进士第,因为他的才气,魏杞、史浩两个人都推荐他为官,而张良臣却独自持一藤杖,与高逸之士往来其间,不复以名宦为念。到淳熙末年,他才做了监左藏库一个小官。
魏杞晚居小溪山中,张良臣日从酬唱。
魏杞十分注重晚节,他填的《卜算子》词说:“一叶鉴中来,两岸青山起。送我红蕖万柄香,疑在蓬壶里。天地莹无尘,巾袂凉如水。白浪无声月自高,不是人间世。”
当年受命于国难之际,出使金邦而不畏强权,一身浩然正气而功成返国,孝宗有“铁骨铮铮铁柱杖”赞誉。回朝时,金人钦佩他的人品、学识、胆略,特别赠他一批金银礼物,魏杞婉言谢绝。魏杞在金一年之久,为了不辱使命,尽心竭力,致使在四十几岁的壮年须发交白,孝宗见了特别感动,特赏赐他一批珍宝,然而魏杞仍一介不取,将所赐全数归还。“历代公卿传世泽,协理朝纲扶宋室。”功勋卓著而冰清玉洁,两袖清风荣归故里。孝宗赞扬他说:“卿也太廉矣!”并御笔书写了“大廉堂”三字,并制成匾额悬挂在碧溪庵。
一次史浩来到碧溪,见到孝宗御书“大廉堂”三字,就赋诗赞魏杞说:“战战兢兢事一人,匡扶社稷演丝纶。洁如寒涧冰千尺,净若秋空月一轮。待漏金门伺五夜,中书决政坐重茵。太廉二字君王赐,清白芳传奕叶孙。”
魏杞的爱国精神和坚贞不渝的气节为人所敬仰。但致仕后的魏杞“好汉不提当年勇”,从不与人提及此事。所以谢山《碧溪魏文节公祠堂碑铭》说:文节于孝皇时最称重臣,其使金不屈,卒正国书,用敌国礼,功尤大。秉钧西府,惜乎未见其用。及投闲溪上,绝口不道时事,飘然人外,宏奖风流,不特吾乡十八宰执之杰也。
笃信佛教结高僧
作为一代勋臣,魏杞言行高洁,而他平生笃信佛法,尤崇天台宗,与天台宗僧人交往频繁。
其中僧人慧询、释宝昙是他最要好的朋友。慧询八岁出家,聪敏绝伦,受《法华经》数遍,即能成诵。后跟从圆辩学天台宗。魏杞也曾向慧询请教“世间相常住之旨”。“世间相常住”的“常”,只在显示缘起法则的恒真。
慧询阐明天台宗万古不变的性具真理,魏杞深受启发。说:“屡以问人,未若今日之可晓。”《杂阿含》经:“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此等诸法,法住、法定、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如是随顺缘起,是名缘生法。”也正是《大智度论》所说的:“如是生灭法,有佛、无佛常尔,是处说如。”而这个道理,慧询说得最为简洁明白!
魏杞又以释宝昙为友。释宝昙幼年读书,后离家跟从一经师游学。出蜀后,又跟从大慧在径山、育王,后住持四明杖锡山,为史浩敬服,筑橘洲使居,因自号“橘洲老人”。释宝昙与魏杞交游久远,曾作《上魏南夫丞相》诗说:“浩如都会藏盘盘,静若江汉捐涛澜。公手不动安如山,人在广莫行宽闲。昨朝斋戒谒帝还,精祷默际天人间。风雨燠寒吾臂端,此道不远求诸难。异时谈笑闻斑斑,王门至今人扣斗。翕然四海忘家艰,父歌母嬉儿团。”“深耕熟耰输上官,仓廪府库堆层峦。下窥王谢规摹悭,蜀山万里逾人寰。桃李不识春风颜,残膏自可苏痹顽。真宰于我夫何癏,百身报以期衔环。”又有《上魏丞相》诗说:“梦庵深坐宴朝曛,只有梅花对此君。今日衣冠有巢许,向来元凯佐华勋。入山谁解访弘景,载酒时应问子云。童讽写成心未懒,可因贪佛赞论文。”
晚年的魏杞常在溪口走动,与法恭、慧晖交情深厚。法恭,号石窗。法恭佛学精进,而且为人梗直,常被师傅誉为“楷模”。乾道六年,退居小溪。与魏杞相谈常能通宵达旦,不知疲倦。
魏杞曾经叹息道:“自得,如深云中片石;石窗,是空门中的御史!”这句话在寺院中流传很广,也足见魏杞晚年多受法恭影响。从年龄上看法恭长比魏杞大十几岁,魏杞对这位老禅师的礼敬,表现出他对佛学的礼敬。
魏杞临终时嘱咐儿孙们,将他安葬在溪口。
淳熙十一年,魏杞去世,朝廷追封其为鲁国公,赠谥号文节,下旨以丞相规格,举行隆重葬礼。魏杞葬奉化溪口翠屏山。
魏杞的坟墓由三大部分组成。墓下首建有“崇福祠”,俗称“魏家庄”。祠内立丞相郑清之撰写的《神道碑》一方,长295厘米,宽162厘米。从“崇福祠”到坟墓有一条墓道,两旁立翁仲、石马。顺墓道到终点,是坟墓,荒草萋萋,无比凄凉。
魏杞的声名虽然不彰,但在孝宗朝,着实是一位重要的人物。可惜《宋史》的本传中对他的记载过于简略;而《魏文节公事略行状》与《神道碑》中,只是对魏杞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出使金国一事详加考究,表彰了魏杞的忠义。其他论及魏杞其人其事的,只有在后人留下来的诗中。
后人对魏杞的吊念诗有:
释宝昙的《魏南夫丞相挽诗二首》:
未必山东相,能留塞北声。
一身扶国是,九鼎重吾盟。
水镜人材地,风流月旦评。
早收霖雨去,星角看春耕。
青云纡群绂,白首费符移。
即墨仍飞语,翁归不受私。
凋零唯舌在,汗漫付心期。
手种堂前柳,东风学画眉。
陈著的《崇福寺大用堂乃魏文节祠旧有半床云一窗月在》:
鲁公香火寺,便道几经行。
树老存高节,碑全见太平。
浮云从变化,古月自分明。
赖有文孙在,毋忘大用名。
戴表元的《魏文节公墓》:
万骑南来驻不留,衣冠客此镇林丘。
寒岩碎裂从中起,乱水喧呜竟独流。
故物今惟存寓马,当年谁为指眠牛。
坟旁小寺终村俗,画柱纱笼护冕旒。
文士琳《太廉堂》的诗,概括了后人对魏杞一生的赞誉:
四海苍生沾雨露,万年青史重辉光。
正名减币胡尘息,奏凯班师国祚长。
但得子孙能继述,遗徽何必让甘棠。
后来,蒋介石曾来到魏杞坟墓游览,发现魏杞坟墓位置很好,就对身边人说:“溪口山水,惟他独占。”
魏杞的品格影响着他的弟子陈居仁和他的儿孙。
陈居仁,字安行,祖籍福建莆田,他的父亲是大府少卿陈膏。陈膏因为娶了四明汪思温先生的女儿,就将家搬迁到了鄞地。陈居仁十四岁就失去双亲,成了孤儿,后一直在外公汪思温家长大。舅父汪大猷和老师魏杞共同承担起了教育陈居仁的责任。绍兴二十一年陈居仁中了进士,后官至中书舍人。
淳熙元年陈居仁出任徽州知州。他为民豁免欠款,减轻赋税,平粜官粮,发放贷款,以工代赈,兴修水利,创办安乐寮(养老院)。由于陈居仁治理徽州成绩卓异,当他离开徽州时,当地百姓千方百计地挽留他,在陈居仁赴任武昌的路上,当地百姓结彩拥簇,沿途相送。
魏杞的长子魏承三、次子魏廷壁、四子魏廷弼,先后都自鄞县移居闽之莆田,他们的后代又自福建莆田迁粤之潮汕。潮汕魏氏在宋元明清四朝遭遇过三次大难,经历十分坎坷。
宋末魏氏因为拒绝投降元朝而遭残酷镇压。元灭宋时,魏氏作为大宋的臣民,不愿意投降事元。不仅如此,当元兵压潮境之时,他们还奋起抵抗。魏廷弼的子孙在冠山渡口率领族人及其家丁阻击元军过江;定居揭阳的魏廷弼后代,也在其境内积极组织抗元,身为宋朝旧臣,又组织反抗,因此都受到元朝的残酷镇压和屠杀。仅就冠山一乡,魏氏子孙就有40多人被杀,其家丁被杀的人数更多,他们所居村落也都被毁弃。魏廷弼次子的一家六口都被杀害,在揭阳的魏氏也遭受相同命运。
魏氏明中期因远航贸易被株连,明末又受魏忠贤案株连。
如此三次“人祸”,历经大起大落,可是潮汕魏姓人坚强地挺过来,并为潮汕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魏杞的另一个儿子迁居鄞西蜃蛟,与原居于蜃蛟的魏氏合族,建太廉堂,弘扬祖风,其分支又迁新昌、嵊县、上虞、诸暨和台湾等地,他们也都以太廉堂后裔为自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