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科技革命与卡夫丁峡谷跨越

新科技革命与卡夫丁峡谷跨越

时间:2024-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新科技革命与“卡夫丁峡谷”的跨越刘强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这被认为是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提出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论断。

新科技革命与卡夫丁峡谷跨越

论新科技革命与“卡夫丁峡谷”的跨越

刘 强

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这被认为是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我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在这些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即以政权转移为标志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仅仅只是“跨越”的第一步,还必须有第二步的“跨越”——社会主义建设的“跨越”。这个“跨越”的主要标志就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国力方面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为最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也只有当这两方面、两大步的“跨越”全部完成之后,才能真正说: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第一步“跨越”的成功既为第二次“跨越”奠定了经济政治的条件基础,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即必须抓住世界历史总进程中提供给的极好机会。这次机会就是二战以来全球面临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这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一次契机,也是实现第二次“跨越”的极好机会。

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所揭示的“薄弱环节”是第一步“跨越”成功的机会。

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这种革命能不能在某个国家内发生呢?……不能。……共产主义革命……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恩格斯的这个论断,完全是依据当时世界总的客观形势而提出来的。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各国的发展还比较平衡,领土还没被瓜分完毕,争夺也不十分激烈,因而没有发生世界性的战争,而且他们容易联合起来镇压革命。

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马恩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历史已经由孤立的、民族的、狭隘地域性的历史转变为世界性的历史。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运动都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因此,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进程必须放在世界历史进程的总背景下来考察。为此,马克思在1871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开始注意俄国,并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研究俄国社会。1877年,他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提出了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他写到:“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马克思在这里认为“跨越”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不要失去历史提供给的“最好机会”。1881年马克思在回答俄国民粹派女革命家查苏里奇提出的有关问题时指出:“在欧洲,只有俄国的‘农村公社’是广泛地在全国范围内保存下来了,因此,它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提出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论断。虽然到了列宁时代,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俄国的农村公社已经瓦解,历史并没有按照马克思设想的那么样去跨越。但是,他的这些论点至少在三个方面对于我们理解“跨越”是极其宝贵的:第一,“卡夫丁峡谷”是可以跨越的;第二,跨越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把握好历史提供给它的“最好机会”;第三,跨越是在历史的总进程中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出来的“一切肯定成果”可以直接享用。这些思想对取得革命胜利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二步“跨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列宁没有拘泥于马恩“同时胜利”的结论和一段时期的传统看法。他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全面而又细致地分析了世界资本主义变化和俄国当时的形势。他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就已经存在,到了帝国主义时代,这种不平衡出现了“跳跃式”的局面,并空前加剧。1860年,英国的工业生产位居第一,其次是法、德、美;到了1880年,美国跃为第一,英、德、法随居其后;到了20世纪初,其顺序又为:美第一,德第二,法第三,英国却变成了第四,跳跃局面加剧。经济实力如此重大的变化,已被瓜分完毕的领土和势力范围就已变得与各国的实力不相适应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必然要按新的政治、经济实力来重新分割世界领土,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因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必然加剧,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战争。战争必然削弱它们各自的力量,必然会出现帝国主义体系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在这个薄弱环节上,只要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观条件成熟,就可能发动革命,并取得胜利。为此,列宁在1915年和1916年分别发表《论欧洲联邦口号》、《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等文章,指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仍然是资产阶级或者资产阶级以前时期的国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就是在列宁的这个理论指导下,紧紧抓住了“不平衡规律”所带来的薄弱环节而取得胜利的。

从俄国以及后来其他国家社会主义革命这第一步“跨越”成功的过程可以看出,除了革命的主观条件成熟以外,必须还有一个客观上的“极好的机会”,只要抓住了这个机会,就可能取得革命的成功。那么,作为我们中国,以及现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是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比俄国更落后的基础上取得革命胜利的,这第二步“跨越”的机会是什么呢?

二、新科技革命为第二步“跨越”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那么,这些在经济文化不发达基础上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国家,如何在社会主义建设上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并最终由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呢?这就是第二步“跨越”。可以这样说,第二步的跨越与第一步相比,可能时间会更长、任务更重、道路更曲折,甚至会出现一些历史的倒退或反复。苏联、东欧的变化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必须看到,第二步的“跨越”有其独特的优势,即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这个世界上站稳了脚跟并日益深入人心。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说:“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的人民呢?”毫无疑问,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已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跨越“卡夫丁峡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二战”以来兴起的新科学技术革命,则为第二步“跨越”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已成为制约世界发展走向的主导。“二战”以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迅猛发展,并逐步形成一个新兴科技群,其中尤以信息科学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最大。这种状况称之为新科技革命(美国称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法国称“第三次革命”)。理论界普遍认为:人类社会在经过工业化发展以后,将进入信息化社会。过去的几次技术革命均是人的体力的增长和扩大,而目前面临的这场新的技术革命却是人的脑力和智能的增长和扩大,而这正是信息化社会的特征。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科学技术发展和转化的速度看,将更为迅速、快捷,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使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生产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和社会生产的先导。(2)从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来看,不仅更加向微观深入,而且更加宏观系统,走向复杂和综合;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3)从科技发展的规模来看,更加社会化、国际化。(4)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代的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水平成为国家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的体现,高科技的发展和成就,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能力,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显然,世界正在面临着一场全球性的科技大战,任何一个国家都将受到冲击和影响,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谁在科技上落后,谁就可能在经济上受制于人。在军事上被动挨打,在政治上成为强权政治的附庸。毫无疑问,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挑战,又是一次机会。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他又指出:“21世纪,世界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必将发生新的革命性突破。对此,我们必有充分的估计。我们必须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推进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尽力缩小同发达国家在科技发展水平上的差距。”(www.xing528.com)

(二)新的科技革命世界性、全方位性的特点,提供了我们一个极好的机会:拿来、借用、补足。自18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四次科学技术革命(或曰三次浪潮),即以蒸汽动力为代表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以电气化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以核能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每次科技革命都带来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和经济迅速增长并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特别是二战以来出现的新科技革命与以往三次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即它的世界性和全方位性。所谓世界性,是指生存在地球上的所有国家、民族,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被卷入到这场革命中去。所谓全方位性,指它涉及的科技领域十分宽泛,既有高科技的尖端技术,又有直接面对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既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又有它们之间的相互交融、渗透、综合,还有软科学等等。这两方面的特点,对于我们这些在经济文化不发达基础上,特别是在没有系统经过前三次科技革命“洗礼”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好的机会。别人碰过的钉子,我们可以不再碰了;别人走过的弯路,我们可以避免了;别人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直接用了。因为整个世界已经成了一个大的开放体系。我们完全可以把一、二、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直接拿(继承)过来,用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新的科技革命中,一方面,我们与其他所有国家一样,努力探索和创造人类新的文明;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借用(引进)其他国家创造出的新科技成果。这不正可以缩短我们从头做起的时间、弥补我们的不足、进而赶上发达国家、实现第二步“超越”吗?

(三)“跳跃性”是历次科技革命中常出现的一种现象。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后进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特点。英国、美国、日本等国都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由后进变为先进,后来居上的。他们的发展鲜明地呈现出了“跳跃性”的特征。在文艺复兴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英国的发展基础远不如意大利,人们称之为“先进的欧洲大陆,落后的英伦三岛。”英国人自奋自强,下功夫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与储备,产生了工业革命,超过了意大利,成为当时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它的发展基础与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比较,简直无法较量。独立战争后,立志振兴,努力学习欧洲的先进科学技术,于上世纪末完成电力工业革命的同时,在石化、钢铁、制造业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并于二战以后在计算机研制、原子能利用等方面领先,成了当代世界的排头兵。二次大战后的日本,发展基础与我们没有大的差别。从5 0年代起,他们先后提出了“科技立国”、“科技兴国”的方针,大量引进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注重新技术和高科技的引进并创新,现已跳跃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经济强国。

这些事实充分说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是完全可能的。既然英、美、日曾以“跳跃”的发展方式后来居上,那么,我们中国再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之后,为什么就不能以“跳跃”的发展方式,也后来居上呢?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有这个雄心,因为我们既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机会。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列宁选集》第二卷。

《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版。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