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排他性与宗教无关-从宗教和谐到世界和谐

排他性与宗教无关-从宗教和谐到世界和谐

时间:2024-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对宗教认识之艰难,人们普遍把“排他性”当作宗教的本质或本性。因为我们看到,排他性决非宗教的惟一属性,甚至称不上是本质属性。在反对把排他性说成是宗教的本质特征的前提下,我们的思考重点可以转向如何理解现有宗教具有的排他性,并进而探讨消除这种排他性的可能途径。

排他性与宗教无关-从宗教和谐到世界和谐

三、排他性不是宗教的本质

宗教是人类社会最复杂的现象之一。由于对宗教认识之艰难,人们普遍把“排他性”当作宗教的本质或本性。“任何一种宗教都难免‘优越感’和‘排他性’。”(13)“排他论立场实属宗教信仰的本质特征;也就是说,假若某种宗教不自以为拥有终极的、惟一的真理,那它就不值得信仰了。因而,排他论可以说是各大宗教传统,尤其是一神论宗教共有的正统立场。”(14)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在推动宗教间对话和建构宗教共同体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应当把排他性视为宗教的本质特征?

从哲学上讲,把某属性说成是某事物的本质,也就意味着该事物若是失去了这种属性,它就不再是该事物了。比如,我们在定义人的本质时,若将精神视为人的本质,那就意味着某人若是失去了精神,他就不再是人了。同理,我们在定义宗教时,若将排他性视为宗教的本质,也就意味着宗教若是没有排他性,它也就不再是宗教了。这样的推论是笔者不能苟同的,也是笔者要加以反对的。因为我们看到,排他性决非宗教的惟一属性,甚至称不上是本质属性。排他性作为宗教的多种属性之一,正是努力推动宗教间对话和建构宗教共同体的人想要消除或防范的宗教属性之一。为了建构宗教共同体,必须消除把“宗教排他性”当作宗教本质的认识,为了建构宗教共同体,必须消除宗教的排他性。

在反对把排他性说成是宗教的本质特征的前提下,我们的思考重点可以转向如何理解现有宗教具有的排他性,并进而探讨消除这种排他性的可能途径。这对于进一步推进宗教间对话和建构宗教共同体至关重要。

传统观点认为,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三大世界宗教。做过比较宗教学研究的学者在经过细致的比较研究以后,似乎普遍认为基督教排他性最强,佛教排他性最弱。“在基督教那里,作为一种传统立场的排他论也有充分的教义或经典依据。(15)然而在世界性大宗教的层面上所做的比较还是过于笼统。因为我们看到,任何一种世界性大宗教发展到某个阶段,总会由于教义或教规的差异而产生各种教派,而这些教派之间相比,显然有些排他性要强些,有些排他性要弱些。这就表明,宗教产生排他性有其具体原因,同一宗教的不同教派的排他性的强弱是可以转化的。

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宗教确实都有排他性的表现。宗教排他性主要从信仰、教义、行动三方面表现出来。我们可以从这三方面分别探讨宗教排他性的表现,而这三个方面在实际中又有紧密的联系。

基督教排他论者最重视的是这样一些经文

“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义和不义有什么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么相同呢?基督和彼列(彼列就是撒旦的别名)有什么相和呢?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什么相干呢?上帝的殿和偶像有什么相同呢?”(《哥林多后书》6:14-16)(www.xing528.com)

任何一段宗教经文都有其具体语境。保罗撰写《哥林多后书》的主旨与《哥林多前书》不同。前书主要讨论教义和教会规则,后书则重在讨论信徒个人问题。“后书比前书多记载个人的感受,少有系统化的教导,结构亦比不上前书分明。”(16)保罗在这里显然是在教导基督徒坚定信仰,因而强调基督信仰(或基督教信仰)与其他信仰的不同,而不是在讨论宗教间(教派间)关系。保罗在这里确实强调了基督信仰与其他信仰的差异,但并没有涉及不同信仰者能否和平共处的问题。基督教排他论者从这段经文直接导出基督教排他的结论,有过度诠释经文之嫌。

“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14:6)

“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使徒行传》4:12)

这些经文似乎颇合基督教排他论者的心意,因为基督教排他论在神哲学上强调的是启示、恩典与拯救的惟一性。“基督教最伤脑筋的事情是基督教相信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普遍的救主,是为了拯救所有人而降临的上帝圣言。这也是迄今为止宗教差异能够对基督教提出严峻挑战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基督徒对非基督徒及其宗教的看法在两种论断间左右摇摆。”(17)

我们若是不在“排他”的心绪下阅读这些经文,不可能从中直接得出排他论的结论。“约翰福音的结构很清楚,读者不可能错过。‘信仰’是它的中心主题,自始至终都遵循著。”(18)耶稣在这里讲的是他与人类每一个个人的关系,而不是宗教间的关系。“约翰福音特别强调耶稣与个人的关系”(19)。我是生命的粮(《约翰福音》6:35);我是世界的光(《约翰福音》8:12-9:5);我就是羊的门(《约翰福音》10:7);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约翰福音》11:25);我是道路、真理、生命(《约翰福音》14:6);我是真葡萄树(《约翰福音》15:1)。耶稣甚至还表达了对罗马总督彼拉多的关心。“在约翰福音中,耶稣个人对彼拉多的关心,以及他努力试图引导彼拉多承认他的要求,都相当明显。”(20)“排他论的立场在于:现存的宗教信仰虽然多种多样,但只有一种传统是绝对真实的,所以只有委身该种宗教,才能找到终极真理,达到信仰目的。例如,这种立场在基督教那里的神学教义,就是强调启示、恩典与拯救的惟一性。因而,基督教排他论者大多是‘以某教会甚至某宗派为中心’的,即认为除非皈依某教会或某宗派,别无真正的启示、恩典与拯救。这显然是一种局限性很强的信仰观,难免招致众多批评者的诘难。”(21)排他论者以上述经文作为排他论立场的理论依据,在我看来理由并不充分。

在基督教现代神学思想史上,学者们一般认为卡尔•巴特建立的新正统神学又一次论证了“作为传统立场的排他论”。卡尔•巴特本人说过:“如果基督教信仰想要作为有根据的东西而被普遍接受,那就不能不被理解为一种‘宗教’。如果基督教反对这种分类,情况又会如何呢?如果急唠唠地寻找认同者,基督教信仰一旦被解释为‘宗教’,还会是基督教信仰吗?如果想为基督教信仰提供‘坚实的’基础,可实际上这种尝试会不会抽掉了其真正的基础呢?”(22)然而,我们的问题依然是,卡尔•巴特讲这段话的主旨是什么?他在讨论基督教信仰的时候反对不同信仰的宗教和平共处吗?他反对不同宗教之间的团结吗?如果一名神学家表达自己的信仰就是排他论者,而无论他是否在讨论宗教间关系,那么任何宗教徒都是排他论者,任何人都是排他论者。可是这样界定排他论对我们深入思考问题有益吗?据尼尔斯的回忆,他曾问巴特,既然他连一个印度教徒都没有遇见过,又怎知印度教是不可信的。当时巴特即时回答说:“先验的。”但我们在巴特的《教会教义学》中看到,他也说过上帝可以透过俄罗斯的共产主义甚或一只死狗,向我们说话。(23)在西方神学界,有不少学者讨论过巴特对其他宗教的立场,很多人以巴特为排他论的典范,但也有人认为巴特的立场应属包容论。(24)“巴特之所以讨论到宗教的问题,所要处理的主要是启示与宗教此一垂直的辩证关系,而不是要处理基督宗教与其他宗教的横向关系。”(25)

西方现代神学家的论著有许多涉及中国问题和中国处境,但总体说来仍是以西方问题和西方处境为主。在当前中国国情下推动宗教共同体的建构,需要改变把排他性视为宗教本质的认识。我们看到,自20世纪初以来,西方宗教排他论的观点出来以后便受到声讨。汤因比阐发文化多元论的主旨要义:所有文明都是同时代的,具有同等价值。对积怨深重的宗教排他论,汤因比指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有血缘关系的;可迄今为止,这几大宗教仍盲目认为,只有自家窗子射进来的阳光才是充足的,而其他的姐妹宗教即使不处于黑暗中,也不过沾点儿光罢了。我们还看到,有西方神学家把建立宗教共同体的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詹姆斯L•弗雷德里克说:“中国的宗教共同体应该为中国的文明建设提供选择。”(26)“中国需要的宗教领导人必须是明智的、训练有素的,并且具有全球化的视野。”(27)“为了对中国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宗教共同体有责任提供有效的视野,思考佛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对话。而且世界范围内的佛教和基督教的对话形式或以在今日中国局部地进行。通过深度对话,中国的佛教和基督教一定会收获甚丰。”(28)“在今日之中国,进入对话的佛教徒和基督徒需要理解宗教差异性,并认识到彼此需要互相学习以促进各自宗教传统的完善。对话的目的不是取消佛教徒和基督徒之间的差异。相反,对话的目的是为了使两个共同体团结起来达成社会和谐。”(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