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去除神仙和富贵,此生不算蹉跎

去除神仙和富贵,此生不算蹉跎

时间:2024-07-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袁枚善于广交诗友,广收门徒,又能与一些权贵有较好的关系,他的著作受欢迎程度一时到了“洛阳纸贵”的地步。当然,袁枚的盛名绝对不是靠“炒作”得来的。多年以后,袁枚回忆当时的情景还津津乐道:“门前已送好音来,阶下还骑竹马戏。”适逢清廷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金鉷上疏举荐袁枚,称赞他“贤才通明,羽仪景运,应此称克称”。黄生还写了副自挽联:“生执一经为弟子,死营孤家傍先生。”表示了自己对袁枚的爱戴之情。

去除神仙和富贵,此生不算蹉跎

时下盗版之风很盛,一本书只要畅销,不法书贾就会进行盗版以牟利,这种风气屡禁不止,文化人与出版社屡受其害,大声疾呼也无济于事。其实,这种风气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今后恐怕也不会绝迹。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几位诗人如舒位、赵翼、蒋士铨,十分推崇性灵派诗人袁枚,所以当时袁枚身价百倍。袁枚善于广交诗友,广收门徒,又能与一些权贵有较好的关系,他的著作受欢迎程度一时到了“洛阳纸贵”的地步。据说袁枚的《随园诗话》、《小仓山房尺牍》问世以后,即刻风云海内,书贾们眼见有利可图,便大量盗版。袁枚有位朋友叫刘霞裳的在九江寄诗给袁枚,云:“年来诗价春潮涨,一年价似一年高。”袁枚对此倒很坦然,没有发表什么“反盗版宣言”,只是写了一首诗,题跋写道:余所梓尺牍、诗话被三省盗版,近闻仓山全集亦有翻者,戏作:

自梓诗文信未真,麻沙翻版各家新。左思悔作《三都赋》,枉是便宜卖纸人。

因为袁枚是个绝顶聪明之人,他当然不会不知道,在自己的著作被大量盗版的同时,自己的声价也会越来越高。

当然,袁枚的盛名绝对不是靠“炒作”得来的。世上读书人中,有性灵的人往往不肯用苦功,而肯用苦功的人又往往不够聪明,袁枚却是既聪明又肯用功的人,所以能成为大器。袁枚的酷爱读书是史有记载的,他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的启蒙老师是他的姑母,这位女子知书达礼,但三十一岁便守寡,袁枚从小在姑母的教导下读书,学到了不少知识。据说他七岁开蒙读《论语》《大学》等书,九岁时偶得《古诗选》,如获至宝,后来又读《离骚》,逐渐爱上诗赋一类作品。再年长一些便开始学习写“制艺”(八股文)。由于家贫无力购书,便经常在书摊上翻阅各种图书,他在一首《对书叹》的诗中写道:“我年十二三,爱书如爱命。每过书肆中,两脚先立定。苦无买书钱,梦中犹买归。至今所摘记,多半儿时为。”涉猎既广,又肯用功,知识和能力自然大有长进,文章也写得好了起来。十二岁那一年,他居然与自己的私塾老师同时考中秀才,师生成了同年。多年以后,袁枚回忆当时的情景还津津乐道:“门前已送好音来,阶下还骑竹马戏。”确实,一个只知读书的少年真的不知功名是什么东西,读书游玩才是他的天性。

袁枚二十一岁那年大名远播。那一年他去广西探望自己的叔父,叔父是广西巡抚金拱的幕客。金鉷很欣赏这位聪明异常的青年,叫袁枚当场作一篇《铜鼓赋》,正像唐代王勃写《滕王阁序》一样,袁枚不推辞,挥笔立就,文采瑰丽,金鉷十分赏识。适逢清廷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金鉷上疏举荐袁枚,称赞他“贤才通明,羽仪景运,应此称克称”。当时被推荐的有两百余人,袁枚年纪最小,虽然后来未录取,但他的文名却传遍天下。两年以后,他终于考中了进士,那一年是乾隆三年(1738年),他被授为翰林,这是无数读书人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后来他历任溧水、江浦、江宁等地的知县,做官期间,做了不少好事,史称“有政声”,而且喜欢提携后学,帮助他人。袁枚做官后,官俸多用来买书,所以他藏书很多。有位叫黄允修的后生向他借书,他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有名的《黄生借书说》,里面谈自己读书的体会:“书非借不能读也……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他不但慷慨地将自己心爱的藏书借给黄允修,而且把自己读书的甘苦告诉黄生,勉励他用心读书。这位黄生是布衣,对袁枚的提携和帮助十分感激。他后来客死秦中,临死前还嘱咐家人:“我死以后,你们要把我埋葬在随园附近。”黄生还写了副自挽联:“生执一经为弟子,死营孤家傍先生。”表示了自己对袁枚的爱戴之情。

袁枚本质上是位诗人,功成名就以后,许多人慕他之名,拜他为师,所以他的弟子很多,流品也杂,其中最引起争议的是他收了不少女弟子,这一点连他的朋友赵翼也曾经委婉地劝说过他,但他依然故我。也许正因此,他做了十余年官,依然是个七品芝麻官,始终得不到升迁,而他的兴趣也正在读书和作诗上。他有一首《寒夜》诗这样写的:“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在乾隆十年(1745年)至十三年期间,他任江宁知县,花了三百两俸银,买下了江宁织造曹頫的后任隋赫德的一座旧园——隋园。然后“因山筑基,引流为沼,莳花种竹”,进行改建,并易名为随园。十几年中所购之书有四十余万卷。他专门营造了藏书处:“小仓山房”和“所好轩”。他在《所好轩记》里说自己“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珪璋彝尊、名人字画,又好书”。有了这么多的爱好,他更觉得“官苦原同受戒僧”(《署中感兴》),心中渐渐萌生了退隐之意。(www.xing528.com)

促使袁枚退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他已积够资本可以过退隐生活了,二是他的性情使然。袁枚为人一直比较随便,作诗文也往往喜欢直抒胸臆,有时候不顾小节。当年廷试时便看出这方面的端倪。那一次试帖诗的题目是《赋得因风想玉珂》,为了表达题目中“想”字的意思,他写下了“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几位考官觉得袁枚的诗句“语涉不庄”,用今天的话来说:“这位考生思想意识有问题。”这可是不小的毛病,他们想把他黜落,幸亏另一位主考大人尹继善据理力争:“此人肯用心思,必年少有才者,只是他不懂廷试之诗的规矩,这正是庶吉士所需要教育的原因。倘若皇上问下来,我当独奏。”多亏这一句话才使袁枚考上进士。其实袁枚不拘小节可以从另一件事看出,他是钱塘人,曾刻一私章,用唐诗“钱塘苏小是乡亲”之句,有一次呈诗给某尚书,诗册上盖的正是此章,这位尚书大人便对袁枚大加指责,袁枚开始还表示听从,见尚书反复唠叨,就不买账了,他反唇相讥:“公认为此印盖在诗册上不合适吗?从现在看起来,当然您是一品高官,苏小是很卑贱的,只恐百年以后,人们只知有苏小,不知有您大人了。”满座之人皆哑然,也许正是这种“不庄”的诗句或不拘小节的处事之道影响了他的仕途,他终究没有机会升迁。不管怎么说,封建社会士大夫总想有一番作为的,仕途蹭蹬总会使人灰心丧气。而作为袁枚的座主、那位尹继善大人却一直想方设法提拔袁枚,他想推荐袁枚出任高邮知州,谁知上报吏部总是不批准,这当然使袁枚很失望。有一次他在游随园时发出了感叹:“如果我总是当那七品小官,忙于公务,一个月只能游一次园,如果我长住小仓山房,则天天可以游园,两者既然不可兼得,还不如舍官取园吧。”乾隆十四年,他三十四岁时决定辞官,摆在桌面上的理由是母亲生病,要回去照顾。被批准后他便正式辞官。三十七岁那一年,迫于家境和有些老上司、朋友等的敦促,他曾重新出来做官,出任陕西某知县,不久父丧回南京后又一次辞官,而真正的原因,恐怕是他的性情与当时的上司——陕西总督黄文襄不合有关。顶头上司不喜欢你,当这种官便没有意思了。

这一次辞官以后,他再也没有出山。从此以后,他幽栖随园,读书作文。“不作公卿,非无福命都缘懒;难成仙佛,为读诗书又恋花”这一联语正是他后半生的写照。他自退隐到八十三岁去世,近半个世纪在随园里过着读书写诗的生活。从此,官场少了一位官僚,文坛却多了一位专业作家

袁枚的读书生活比起当年陶渊明来舒适得多。要说隐,陶渊明才是真正的“隐”,正像鲁迅在《病后杂谈》里所说的:“要雅,也还是要地位。”袁枚确实有雅的“地位”,他在“满园都有山,满山都有书”的随园,不愁吃穿,不必与农事打交道,“仰视天地间,飞鸟亦徐徐”,真是闲适得很。更主要的是:尽管袁枚僻居随园,他的名声反而越来越大,上自王公卿相下至贩夫走卒,谁不知“袁子才”“袁随园”的大名?附庸风雅之辈都愿结交这位大诗人。而袁枚也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他有翰林的声望,又有杰出的诗文才华,加上性格随和,为人潇洒不羁,乐于助人,所以他广交各界名流,小仓山上的随园成了文人雅集之处,可谓到了“日日宾客盈门”的地步。著名桐城派文人姚鼐在为袁枚作的《墓志铭》里说:“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无虚日”,“百余年来,极山水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而袁枚成为诗坛的盟主,其诗名盖过了同时代许多人。当然,名既盛矣,毁亦随之。在袁枚生前,名声显赫时,他的诗坛盟主地位从未动摇过;但他死后不久,他的诗歌便大为贬值。尤其令人齿寒的是不少门生故旧改换门庭,说起他的坏话来。有个门生为借助袁枚的声望,曾刻了一枚“随园门下士”私印,后来因见老师声望一落千丈,他便又刻一章云:“悔作随园门下士”,这真是一个文人无行的绝妙例子。其实,毁誉是不能改变袁枚的地位的。在乾隆年间,读书人惧于朝廷淫威,大多钻入古书堆做考据、训诂,有一位提倡性灵的读书人,正可为文坛增色不少。这里不妨用韩愈《调张籍》里的话:“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 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当然,由于时代关系,袁枚之诗与李、杜相比,其地位还是有所不及。

不管怎么样,袁枚作为读书人的一生,在清代那样的社会里真是够幸运的,有清二百多年间,很少有他如此潇洒的人。所以,他在晚年总结自己一生读书治学时颇为自得地说:“七龄上学解吟哦,垂老灯窗墨尚磨。除却神仙与富贵,此生原不算蹉。”(《全集编成自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