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人读书生活中的双璧

中国古人读书生活中的双璧

时间:2024-07-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想,从蒙学过渡到读经书、子书、史书,然后准备科举,这是中国旧时读书人的一条必经之路。这句话就是出自《幼学琼林》卷二“身体”一类。张玄祖是作为聪明小孩典型收入书中的。后来因见到《龙文鞭影》广泛受到欢迎,好事者更多了,于是有两位学者叫李晖、徐瓒的又编写了第二本,《龙文鞭影》便有了“初集”“二集”。

中国古人读书生活中的双璧

明清时期的读书人,小时候除了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神童诗》以外,作为过渡,他们还读些什么?这些年来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常向我问起这个问题。

这是值得一说的事。我想,从蒙学过渡到读经书、子书、史书,然后准备科举,这是中国旧时读书人的一条必经之路。中国古代没有现在时行的各种兴味盎然的教学法,除了背诵、记忆以外,偶尔还可听老师讲解,难道读书真的是那么苦?难道全部像“三味书屋”里的老师整天叫孩子们哇啦哇啦念一阵,如小和尚念经那样?古代小孩读的书总还有可以吸引人的地方吧!总有人设法把书编得有趣一些,能够吸引住小孩们吧!

事实也确实如此,正像我在本书前面屡次提到的,宋以后一些大学者千方百计地在编写一些适合儿童读的课本。这些书的种类实在不算少,像《幼学琼林》和《龙文鞭影》便是两本极有名而且有趣的读物。可以说,清末民初以前的读书人对这两本书真是无人不晓,有些前辈学人常在回忆文章里提到这两本书,例如章太炎鲁迅周作人等人的一些文章里就曾经谈到过。

《幼学琼林》一书的原名叫《幼学须知》,又名《成语考》、《故事寻源》、《幼学须知句读》、《幼学求源》、《雅俗故事》等。看后面一些书名,我们便可明白这是一本讲解成语习语故事的蒙学读物。那么为何要取名《幼学琼林》呢?原来古代儒家经典《礼记·曲礼上》说:“人生十年曰幼学。”它的注解说:“名曰幼,时始可学也。”“琼林”意思是指本书搜罗宏富,有如珍宝荟萃。不过,我想“琼林”也许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宋代开封府城西有个“琼林苑”,当时读书人考中进士,皇帝便下令在那里设宴款待他们,这是读书人的一种很高的荣誉,甚至是一辈子的梦想。把两者合起来,寓意便很明显:要孩子们读这本内容丰富的书,从小熟悉经史典故,以便文场可以出人头地。

关于本书的作者,有人说是明代大学士丘浚所作,也有人说是明代另一位学者程允升所作。现在可以见到的本子是由清朝人邹圣脉增补过的,也正是在清朝嘉庆年间,由邹圣脉将《幼学须知》加以增补注释,改名为《幼学琼林》,简称《幼学》。从此以后这本书风行全国,成为就学儿童的必读之书。鲁迅先生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曾生动地描绘了他们小时候念书的情景,其中有一句“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相信读过的人一定会留下深刻印象。这句话就是出自《幼学琼林》卷二“身体”一类。其实这里包含着一个故事:晋代张玄祖八岁时齿缺了,有位老先生嘲笑他:“你为何大开狗窦?”张回答说:“正是使你们这样的人出入其中。”张玄祖是作为聪明小孩典型收入书中的。

《幼学琼林》相比其他同类书,它的封建说教色彩较淡一些,重在知识性、趣味性。全书共分四卷,包括三十三个门类,分成天文、地理、家庭、社会、宫室、器用、制作、技艺、鸟兽、花木等各方面,把过去人们常用的词句成语、典故等用对仗的形式加以分类组合。虽然不是韵语但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加上注解以后又有很强的故事性、趣味性。上面所举“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即是一例。有学者称《三字经》是一部“袖里《通鉴纲目》”,而这本书简直可以说是“小型百科全书”。古代读书人要了解的知识大多浓缩在里面,如果说《三字经》是以史取长,而本书则是以文擅胜。有时候解释在前面,成语在后面,“可嘉者小心翼翼,可鄙者大言不惭”,“所为得意,曰吐气扬眉;待人诚心,曰推心置腹”;有时候则相反,“口尚乳臭,谓世人年少无知;三折其肱,谓医士老成谙练”;有时候明白如话的成语却蕴含典故,“将近好处,曰渐入佳境;无端倨傲,曰旁若无人”。这里讲晋代顾恺之和王猛的故事。顾恺之每次吃甘蔗,总从梢吃到根部,别人问他为何,他说“渐入佳境”,因为甘蔗的根甜;而王猛拜访桓温时“扪虱而谈当世之事,旁若无人”。这些都是文人应该熟知的故事。这样的典故在本书里随处可见。至于像“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更是为后人所熟知,这样的句子也所在皆是。句子易诵易背,故事生动有趣,所讲的都富于哲理启人深思,这些东西即使在今天读起来仍然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当时有学者称:“读了《幼学》会看书。”(www.xing528.com)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龙文鞭影》,它还有一个名字叫《训蒙四字经》。“龙文”是古时候骏马之名,后来又用来称誉神童,典出《北齐书·杨愔传》:杨愔有位从兄称赞他:“此儿驹齿未落,已是吾家龙文。更十岁后,当求之千里外。”本书的书名意思是:良马不待鞭策,见鞭影则疾驰。这种寓意也是十分清楚的,它适合了社会上那种读书科举、望子成龙的家长的心理。看惯了当今社会教师、家长不管自己孩子是龙驹还是驽马便乱挥鞭,“策之不能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却在怨天尤人、责骂孩子的做法,不禁令人感叹。

《龙文鞭影》的作者是明人萧良有,萧是明代万历庚辰年(1580年)的“榜眼”(进士第二名),官做到国子监祭酒,他不但是位博览群书的硕儒,而且是位刚直不阿、勇于谏诤的廉儒。据史书记载,他在国子监任职时拒绝别人请客送礼,严格遵守考场规矩,所谓“杜干谒、严考课”,使企图走后门者不敢轻举妄动。萧良有编的原本叫《蒙养故事》,为的是给自己的子弟和学生们有一通俗读物。后来到明末清初时有位安徽老先生叫杨臣诤的,把本书增订了一番,扩大了规模,杨老先生世称“皖桐遗老”,看来明代灭亡后,他隐居起来了,专心于读书教书。他把萧良有的书增订后,有两位朋友对他说:“君家龙文,又加一鞭影矣。”于是他索性将书改名为《龙文鞭影》加以刊印。后来到清代中期有位叫李恩绶的为本书作了校注,又有位叫夏广文的为本书作了注释。后来因见到《龙文鞭影》广泛受到欢迎,好事者更多了,于是有两位学者叫李晖、徐瓒的又编写了第二本,《龙文鞭影》便有了“初集”“二集”。上面列举的几位学者都不是等闲之辈,博闻强志,学有根柢,而且大多熟悉教学,由这样的人来编小学课本,自然游刃有余,当然也决定了书本的质量。

与《幼学琼林》不同,《龙文鞭影》一书采用四字一句的韵语,这是承继了唐人李瀚的《蒙求》的体例。每一句叙一典故,每一对句子有两个相类或相近的典故。如:“漂母进食,浣妇分餐”分别讲的是汉代韩信春秋伍子胥两人落难时,为两位洗衣妇援手帮助,她们给予韩信和伍子胥饭吃。再如“相如题柱,韩愈焚膏”则分别讲文学家司马相如和韩愈年轻时发愤努力的故事。同样的故事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如“舜钦斗酒,法主蒲鞯”分别讲的是古人读《汉书》的故事:宋代苏舜钦喜欢饮酒,在岳父家每夜要饮酒,有一次他岳父偷偷地看,原来苏边饮酒便读《汉书》,读到高兴处多喝几口;而法主是指唐初李密,未发迹时曾骑在黄牛上,披一件蒲鞯,边走边读《汉书》,受到隋朝重臣杨素赞扬。再如“宋臣宗泽,汉使张骞”讲的是宋代抗金名臣宗泽和汉代张骞抗击金兵和出使西域的故事。像这样的典故,在《龙文鞭影》“初集”、“二集”中共有二千个左右。这些典故来源于各种书籍经史子集无所不涉,还有从野史笔记、类书、小说里采辑的。上至尧舜,下到明代,贵至帝王将相,贱至百工释道,天南地北,域内海外,无不兼容并蓄。于是《龙文鞭影》便成了一本古代人物掌故大辞典。

《幼学琼林》和《龙文鞭影》两书最大的好处是采用对偶句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背诵,易于记忆。无论理解不理解,小时候背诵了,可以终身不忘。当代著名学者,《文心雕龙》专家杨明照先生,幼年时代正在民国初年,他父亲督促他读《龙文鞭影》作为启蒙读物,他自己感到印象特别深刻,六十余年过去了仍然脱口成诵,这对他治古典文学有极大好处。

多少年来我们在批评古人读书时总喜欢用“死记硬背”来厚诬古人,其实人脑电脑软件,没有输入编码,如何能输出?近几年社会上众口一词批评语文教学无效,读了十二年语文还不会写文章,但又有谁想过:这十二年孩子们在干什么?“死记硬背”何曾废止,不过没有去背经史典故,而在背那些由命题者生编硬造的“标准答案”罢了,在各种令人目眩的新名词掩盖下,新花样百出,实际犹如“北方之没人”(潜游者)没有下水,而专听“南方之没人”的分析介绍而已,一旦下水潜泳必定溺死。所以,从《幼学琼林》谈到《龙文鞭影》,实在可以对古代蒙学的东西有个大概认识,也可以清楚地见到时下流行的一套读书方法的弊端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