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思维是否关注客观信息?

现代思维是否关注客观信息?

时间:2024-07-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430——这里“信源”、“信道”、“信息系统”等都是“直接存在、实在”,不是“间接存在、不实在”,它们是事物本体,而不是事物在中介物的影像或中介粒子场。贝塔朗菲的“信息思维方式”说明“信息本体论”、“信息思维论”不能成立。因此,它们与“物质思维和能量思维都是关于实在的思维”有关,而与“信息思维则是关于不实在的思维、关于间接存在的思维”无关。

现代思维是否关注客观信息?

三、现代“思维”也不是关于“客观信息(间接存在、不实在)”的思维

邬先生在“现代信息科学与科学信息思维的崛起”、“贯穿于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信息观念和信息思维”两节中,列举了大量的例证,但是这些例证统统说明“信息本体论”“信息思维论”不能成立,所谓“信息思维”实质是“关于物质本体的思维”,是关于“直接存在、实在”的思维,而不是关于“间接存在、不实在”的思维:

邬先生说:“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1864年,他又提出了‘熵’这一概念,并相应地把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为‘熵增原理’:‘在孤立系统内实际发生的过程,总使整个系统的熵的数值增大’。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揭示体系能量转化的方向、方式与限度的规律,正是这一规律首次将演化的观念、结构变化的观念引入了物理领域。”[1]428-429——这里“孤立系统”、“体系能量”、“体系能量转化的方向、方式与限度的规律”等都是“直接存在、实在”,不是“间接存在、不实在”,它们是事物本体,而不是事物在中介物的影像或中介粒子场。因此,它们与“物质思维和能量思维都是关于实在的思维”有关,而与“信息思维则是关于不实在的思维、关于间接存在的思维”无关。

邬先生说:“1948年,申农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的《通信数学理论》一文是通讯信息论创立的标志。该文专门讨论了信源和信道的特征,给出了信息系统的一般模型,并推导出了通讯过程中信息量的申农公式。”[1]430——这里“信源”、“信道”、“信息系统”等都是“直接存在、实在”,不是“间接存在、不实在”,它们是事物本体,而不是事物在中介物的影像或中介粒子场。因此,它们与“物质思维和能量思维都是关于实在的思维”有关,而与“信息思维则是关于不实在的思维、关于间接存在的思维”无关。

邬先生说:“1944年,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薛定锷(Erwin Schrodinger,1887~1961年),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提出了‘有机体赖负熵为生’的名言。并认为负熵即‘取负号的熵,它本身是有序的一个量度’。他写道:‘生命有机体是怎样避免衰退的呢?明白的回答是:靠吃、喝、呼吸以及(植物的)同化。专门的术语叫新陈代谢。’”“一个有机体使它本身稳定在一个相当高的有序水平上(等于熵的相当低的水平上)的办法,确实是在于从它的环境中不断地吸取秩序。……其实,就高等动物而言,我们是知道这种秩序的,它们是完全以此为生的,就是说,被它们作为食物的、复杂程度不同的有机物中,物质的状态是极有秩序的。动物在利用这些食物之后,排泄出来的是大大降解了的东西。”[1]430-431——这里“有机体”、“负熵(熵函数是能量与温度的比值)”、“吃、喝、呼吸以及(植物的)同化”、“环境”、“高等动物”、“食物”、“排泄物”等,都是“直接存在、实在”,不是“间接存在、不实在”,它们是事物本体,而不是事物在中介物的影像或中介粒子场(第三者)。因此,它们与“物质思维和能量思维都是关于实在的思维”有关,而与“信息思维则是关于不实在的思维、关于间接存在的思维”无关。值得读者注意的是,邬先生居然荒诞地推论说:“直言之,‘生命赖负熵为食’,就是‘生命赖信息为食’”。这显然与薛定锷“生命有机体是怎样避免衰退的呢?明白的回答是:靠吃、喝、呼吸以及(植物的)同化”的本意大相径庭,“生命有机体”“吃、喝、呼吸以及(植物的)同化”的东西(如食物、水、空气等)是“直接存在、实在”,根本不是什么“间接存在(客观信息或主观信息)”。物质本体(直接存在)≠客观信息(中介物、中介粒子场)。实在≠不实在。

邬先生说:“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就曾指出过系统思维方式和信息思维方式的一致性。……他认为所谓系统方式的考察就是在考察对象时,‘不仅要知道各个部分,还必须知道关系。’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个有点神秘的说法的意思简单说就是,构成特征不能由孤立的各部分的特征来说明。因此复合体的特征与元素特征相比是‘新的’或‘突然发生的’。”[1]436——可以看出,所谓贝塔朗菲的“信息思维方式”,即“思维”的对象:“系统(事物)”以及“各个部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都是“直接存在、实在”,不是“间接存在、不实在”!譬如:实在≠不实在;直接存在(物质本体)≠间接存在(中介粒子场),月亮(直接存在)与水中月(间接存在、客观信息),两者根本不存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贝塔朗菲的“信息思维方式”说明“信息本体论”、“信息思维论”不能成立。(www.xing528.com)

邬先生说:“1941年,美国生物学家比德尔(G.Beadle,1903~)同塔特姆(E.L.Tatum,1909~),用实验证明酶的生成是受基因调节控制的,提出了‘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学说,指明了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同基因之间的直接关系。1944年,美国细菌学家艾弗里(O.T.Avery,1877~1955)等人证明在肺炎双球菌中把无外膜无传染性菌株转变为有外膜有传染性菌株的转化因子是DNA,第一次用实验证明DNA是遗传信息载体。同年,薛定锷的《生命是什么?》一书出版,书中试图用量子力学的理论对遗传变异作出某些解释,阐述了活细胞的物理观,给生物学引进了如‘遗传密码’等新概念。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J.Watson,1928~)、英国科学家克里克(F.Crick,1916~)、维尔金斯(M.Wilkins,1916~)和弗兰克林(R.Franklin,1920~1958)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式。”[1]436-437——可以看出,这里“一个基因一个酶”、“蛋白质”、“肺炎双球菌”、“菌株”、“DNA”、“活细胞”、“DNA的双螺旋结构”等都是“直接存在、实在”,不是“间接存在、不实在”,它们是事物本体,而不是事物在中介物的影像或中介粒子场(第三者)。因此,它们与“物质思维和能量思维都是关于实在的思维”有关,而与“信息思维则是关于不实在的思维、关于间接存在的思维”无关。

邬先生说:“至此人类便在基因(DNA)和蛋白质大分子结构的水平上探明了生命的本质,以DNA结构的信息编码、生物大分子间的信息传递和分子变化的理论阐明了生物的遗传规律,并由此揭示出生物界,从微生物、植物、动物,直到人类,在遗传密码及生命信息传递和表达方式上所呈现出的惊人统一性。”[1]437——可以看出,这里“基因(DNA)”、“蛋白质”、“生物大分子”、“微生物”、“植物”、“动物”、“人类”等都是“直接存在、实在”,不是“间接存在、不实在”。因此,它们与“物质思维和能量思维都是关于实在的思维”有关,而与“信息思维则是关于不实在的思维、关于间接存在的思维”无关。必须指出的是,所谓“生物大分子”、“微生物”、“植物”、“动物”、“人类”等“传递和表达”的尚未揭示的“遗传密码及生命信息”,根本不可能寓于本体(自身)之外的中介物的影像或中介粒子场(第三者)里,生命的演化(进化或退化)只能发生在自身的本体之内!在传统哲学(马哲)看来,所谓“遗传密码及生命信息”只能是第二性,是人类认知活动的成果,其真实性、可靠性科学性会随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追寻与验证。信息不能先于人的认知之前而存在,人类认知的对象是“直接存在、实在”的物质,对物质(属性与规律)进行认知的产物(精神、意识),才能称之为信息!

邬先生说:“人类只能立足于现存的宇宙去推测过去的和未来的宇宙,而作为种种推测的依据又只能是破译种种宇宙信息的密码,这些密码就以特定的时空结构方式储存在现存的宇宙之中。这些密码正是时空转换的内在统一性所造成的宇宙历史信息的‘遗迹’。这样,现存的宇宙时空结构变成了储有宇宙历史状态和演化轨迹的信息编码载体。”[1]438——可以看出,①“人类只能立足于现存的宇宙去推测过去的和未来的宇宙”,就是说人类的认知对象是“现存的宇宙”即“直接存在、实在”,与“物质思维和能量思维都是关于实在的思维”有关,而与“信息思维则是关于不实在的思维、关于间接存在的思维”无关。②所谓“只能是破译种种宇宙信息的密码”,实质是人类只能依靠认知活动或“破译种种宇宙事物的属性与规律”来获得,宇宙间不存在具有“客观第一性”属性的信息,而认知或“破译种种宇宙事物的属性与规律”作为人类获得的精神(信息)成果,只能是第二性的。③所谓“特定的时空结构”、“现存的宇宙”、“(时空结构的)遗迹”,都是“直接存在、实在”而不是“间接存在、不实在(事物在中介物里的影像或中介粒子场)”。④所谓“现存的宇宙时空结构变成了储有宇宙历史状态和演化轨迹的信息编码载体”,发生了偷换概念的错误,“现存的宇宙时空结构”、“宇宙历史状态和演化轨迹”、“信息编码载体”都是“直接存在”而不是“间接存在、不实在”或“第三者”。作为“间接存在(第三者)”的“客观信息(事物在中介物里的影像或中介粒子场)”,根本不可能赋存“种种宇宙事物”的信息,或者说两者之间不存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邬先生说:“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爆发的信息技术革命涉及众多领域,如:微电子技术,主要包括微电子电路技术、微型计算机技术、智能机械装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生物工程,主要包括遗传工程(基因识读、重组、克隆)、细胞融合工程、微生物工程、酶工程技术等;空间技术,主要包括空间运输技术、空间控制和制导技术、遥感技术、空间通讯技术等;新能源技术,主要指不污染环境的可再生性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等的利用和开发;新材料技术,主要指以其所具有的电、光、声、磁、热等效应为使用特征的复合性或功能性材料,如,超导材料,超轻、超稳定、高绝热性能的特殊复合材料,超纯、超精、超净的‘三超’材料,优质信息传输介质材料(光导纤维等),构建各类人工器官、人工皮肤、人造血液的特殊材料;网络通讯技术,如,与微电子处理器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信息高速公路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的远程网络教育医疗,电子邮件、电子货币电子商务技术等;海洋工程技术,这是一种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海洋调查、监测和海洋开发利用的工程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这是利用人工智能所创设的特定情景,创造一个与真实世界相逼近的人造信息环境的技术;纳米技术,这是一种在微观层面上破译一般物的结构信息编码,从而能够在分子,原子水平上自由重组或排布一般物体的结构,并制造出所需的相关材料和微型机器的技术。”[1]439——可以看出,邬先生所谈的“电子电路、微型计算机、智能机械、多媒体、基因、细胞……”等事物,统统都是“直接存在、实在”,不是“间接存在、不实在”!它们是事物本体,而不是事物在中介物里的影像或中介粒子场(第三者)。因此,它们与“物质思维和能量思维都是关于实在的思维”有关,而与“信息思维则是关于不实在的思维、关于间接存在的思维”无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