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自然模式、演化机制与全息境界的质疑

关于自然模式、演化机制与全息境界的质疑

时间:2024-07-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众所周知,由于现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已造成众多的物种先后灭绝。人类不仅无法恢复新疆虎这一物种,而且更无法弥补关于这一物种“由来、演化、消亡”的全部历史。

关于自然模式、演化机制与全息境界的质疑

三、关于《第三章 自然模式、演化机制与全息境界》的质疑

邬先生为了进一步强调人的认识活动是认知客观的信息世界而不是认知物质世界,在第三章中明确提出,“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的一般模式和机制”就是全息境界或全息世界。

邬先生说:“自然向上演化的进化发展,乃是一个信息不断创生、不断凝结积累的自组织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信息形态在量上的扩张,也有信息形态在质上的迁跃。”在自然界进化的过程中,“新创生的和凝结积累起来的信息”与“不断创生、不断凝结积累起来的多重信息”,[3]162构成了“种种演化全息现象”:

(1)“演化历史关系全息”:“自然系统的发展、进化,意味着信息的产生、凝结和积累,而这种信息产生、凝结和积累是在一个全新结构的建构过程中实现的。”[3]162

(2)“演化未来关系全息”:“任何事物都只能是一种在种种历史关系中的生成之物,并且又都必然会向未来演化而去。正是在这种历史生成和向未来演化的双重性质中,事物将自身在这样一个历史——现状——未来的关系系列中全息化了自身。”[3]168

(3)“演化系列关系全息”:“我们便有理由把演化历史关系全息和演化未来关系全息具体地统一到一类更具普遍性的全息现象之中,这就是演化系列关系全息。”[3]168

(4)“演化内在关系全息”:“进化中的事物内部普遍存在着一种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协同相干现象,这种内部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协同相干效应的稳定化,一方面把事物的各个部分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另一方面又在各部分之间、部分和整体之间建立起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些联系原则上是通过种种质量、能量、信息的交换和沟通来实现的。通过这样的一种普遍的内在相互作用,使事物的部分和整体、部分和部分之间,建立起了某些内在统一的相互规定性,这就导致了演化内在关系全息现象的发生。”[3]170

(5)“演化结构全息”:“演化结构全息是演化内在关系全息在事物组成结构模式方面的表现。它的内容是:现存的不同等级的事物之间、事物的整体和部分之间、事物的部分和部分之间的一般结构模式相同或相似。”[3]171

邬先生口若悬河,针对自以为得意的“不实在、间接存在”的“水中月”、“镜中花”这类事例,鼓吹无须去研究作为物质第一性的“实在、直接存在”的月亮、花朵,而是去研究“间接存在的月亮”等“客观不实在”的“客观信息”,大谈可以从“水中月”、“镜中花”等倒影和镜像事物(大千世界的虚像)中得到所谓的“演化历史关系全息”、“演化未来关系全息”、“演化系列关系全息”、“演化内在关系全息”、“演化结构全息”,是不是有点太荒唐了?

不难看出,邬先生为世人展现的自然图景是,自然界从“原始宇宙的演化”开始,已经不是一部物质运动演化的历史,而是一部信息乃至全息演化的历史。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自然界是一个无限的发展过程,而在无始无终的演化过程中,一切有限的事物都有它的“自然过程”,即发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事物,有的产生着,有的成长着,有的消亡着,物质运动永恒循环(物质不灭,运动不灭),且运动转化在量上和质上保持守恒。恩格斯说:“自然界用了亿万年的时间才产生了具有意识的生物,而现在这些具有意识的生物只用几千年的时间就能够有意识地组织共同的活动。”[5]人类只有一百多万年的历史,对信息的认识并以文字形式加以记载,仅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史前的自然界或宇宙,不存在“具有意识的生物(地球人)”或“思维着的物质”,对于弥散宇宙间的各种物质形态而言,已经历了不计其数的有生有灭、有灭有生的演化过程,无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低序转化为高序,高序转化为低序,无序转化为有序,有序转化为无序,此类运动形态转化为彼类运动形态,新的物种产生旧的物种灭亡,等等。人类作为漫漫宇宙长河中有限的生命(意识的局限性与“思维着的物质”的阶段性),无法认识宇宙中全部的(或所有的)有限事物的演化史,因此不可能获得所谓的全息。

除了自然界自身的无限运动以外,作为任何一种有限的事物,既然都要经历“发生、发展、消亡的历史”,那么在地球产生了人类文明以后,对人类能够涉及的那部分客体而言,人们可以认识它。假如某事物已经“消亡”了,可有三种情形:一是有残迹化石存在,若该物种已无法恢复完整实体(形体),一般只能获得部分的信息、片断信息,不可能获得关于实体(形体)的全息。二是某物种可通过各地发现的残迹化石,拼凑成大致完整的物种实体(形体),那么有可能获得较为完整的实体(形体)信息。三是实体(物种)在人类未认知它以前,已经完全消亡并转化为另一种新的物质(运动)形态,通常只能认识后者而无法了解前者了。

众所周知,由于现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已造成众多的物种先后灭绝。譬如,新疆虎从人们视线中消失已有数十年了,华南虎白鳍豚中华鲟或将面临同样的命运。人类不仅无法恢复新疆虎这一物种,而且更无法弥补关于这一物种“由来、演化、消亡”的全部历史。又如,以中国古代历史为例,《史记》曾记载汉代西域楼兰龟兹等三十六国,然而世道沧桑,如今仅凭史籍中片断的记载以及零星的考古发现,历史学家根本无法了解当年西域三十六国一度辉煌的“由来、迁徙、演化、消亡”以及相互交往关系的全部历史了。这些充分说明,信息是主体(人)认知客体后的产物,是第二性的,它有赖于“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而存在。文字是记载信息的最重要的手段(其次有绘画、器物、摄影、录音、录像等),凡是没有文字的民族,仅凭语言很难保留自己悠久的历史。当客体(一个民族)存在时,如果人类不能及时全面地认知客体(种与群),并将这些信息全面地、永久性地记载、存储下来,那么当客体消亡以后,人类就很难获得所谓的全息了。

邬先生无限泛化信息的作用,与坊间流行的“细胞(全息胚)”理论密切相关,邬先生说:“生物个体首先通过遗传承受了它那个种系在进化中凝结的信息,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遗传信息。这种遗传信息就具体凝缩在母体所产生的子代个体的第一个细胞中。……对于人来说,这就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结构沿生物进化的历史线索进行双重建构的过程。从演化历史关系全息的角度来看,个人的全息元的意义就在于个人只是从动物起源和进化直到人类起源和进化的全部自然历史关系和社会历史关系的凝结物。”[3]165(www.xing528.com)

鼓吹“个人的全息元”是“从动物起源和进化直到人类起源和进化的全部自然历史关系和社会历史关系的凝结物”(全息),并无限夸大全息的作用,显然是十分荒诞可笑的。譬如说:从某人身上获得“细胞(全息胚、个人的全息元)”,至少从中无法获得以下的信息:(1)无法获得某人的籍贯、生卒年、婚姻、家庭、学历、经历、习惯、嗜好、研究成果的数量题目内容等信息。(2)无法获得某人五脏六腑的运动情况与健康情况等信息。(3)无法获得某人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情况等信息。(4)无法获得某人的父辈、祖辈、曾祖、高祖曾经思维过什么。(5)无法获得某人的父辈、祖辈、曾祖、高祖之籍贯、生卒年、婚姻、家庭、学历、经历、习惯、嗜好等信息。(6)无法获得某人的父辈、祖辈、曾祖、高祖之五脏六腑的运动情况与健康情况等信息。(7)无法获得某人的父辈、祖辈、曾祖、高祖之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情况等信息。(8)无法获得社会及乡党邻里对某人的父辈、祖辈、曾祖、高祖的评价信息。(9)无法获得某人(以及他的父辈、祖辈、曾祖、高祖)所处的时代——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人口、社会发展、国际交往、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信息。(10)无法获得某人(以及他的父辈、祖辈、曾祖、高祖)所处的时代——各国之间的疆域变迁、行政沿革、民族迁徙、战争与和平、相互交往以及自身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教育、人口、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信息。(11)无法获得某人(以及他的父辈、祖辈、曾祖、高祖)所处的时代,关于地球海陆变迁、天气变化、资源利用与开采、植物和动物进化等方面的信息。(12)无法获得某人(以及他的父辈、祖辈、曾祖、高祖)所处的时代——关于太阳、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黑洞暗物质银河系等演化的信息。(13)……

总之,人类从具体事物中,无法去认识被无限泛化了的信息,只能认识和揭示“客观实在”的物质与物质形态,无论是处于进化阶段还是退化阶段,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而能被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信息属于人类意识、认识、精神的范畴,它依赖于物质而存在。已经被认知的信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永久地保存(如书本知识),本身绝不会自动地发生进化或退化。譬如,人类认识了“封建社会”,“封建社会”作为信息,不会自动退化到奴隶社会,也不会自动进化到资本主义社会

邬先生在旗帜鲜明地指责“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这样的一种传统信条是未经严格的科学或逻辑论证的、难以成立的先验性观念”的基础上,创造了所谓的“存在分割领域”及理论体系,无限泛化“信息”或“全息”,把“自然界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替换成“自然界是物质与信息的统一”,通过文字游戏使所谓“客观信息”取得物质第一性的地位;把人类应该认知“实在、直接存在”的“物质世界”,替换成应该认知所谓的“不实在、间接存在”的“信息世界”,并将“物质”变成没有认知内容的空壳;将认知“自然界的物质演化(进化或退化)”规律,替换成应该认知“信息的演化(进化或退化)”规律;劳动不是创造物质资料,而是要创造“主观信息”;自然界与人类的演化是全息的境界,世界统一于全息。最终,在颠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完成了学术“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膨胀,国内高校出现了一股自编教材的浪潮,《自然辩证法课程也不例外。一方面有助于出成果,一方面有助于评职称。遗憾的是,学人身心浮躁、忙忙碌碌,实在是无暇去探讨众多教材的理论观点或学术评价问题。如果学界能够有意识地推动现编各版本教材的学术批评与反批评,必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革和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邬焜.信息世界的进化[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

[2]邬焜.信息认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邬焜等.自然辩证法新编[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34、35、36、37、46、49、88、91、103、110、113、117、125、127、130、133、162、165、168、170、171.

[4]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74.

[5]恩格斯.致乔治·威廉·兰普卢埃林港(曼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3.

(原载《江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