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二章自然界的双重演化》的质疑及解析

《第二章自然界的双重演化》的质疑及解析

时间:2024-07-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113在邬先生的理论里,所谓“生命的演化”,与物质演化无关,变成了所谓“生命信息模式”的进化。

《第二章自然界的双重演化》的质疑及解析

二、关于《第二章 自然界的双重演化》的质疑

邬先生在第二章开宗明义说:“物质形态进化的演化观远不能揭示出真实演化过程的丰富的、深刻的全貌。”[3]91那么“真实演化过程的丰富的、深刻的全貌”是什么呢?应该是信息的演化。显然,他要在第一章用客观信息替代物质本体论的基础上,用“信息形态进化的演化观”替代“物质形态进化的演化观”。邬先生借用“物质形态进化的演化观”,从自然界的演化包括进化(有序)与退化(无序)两种方向出发,推出信息的演化也可分为进化(“信息模式的创生和积累”)与退化(“信息模式的消解和耗散”)两种方式和方向,并分别与物质的双重演化(进化与退化)相对应。[3]88

由于一切有限的事物都要经历有生有灭的过程,所以人们通常将成长的事物(有序)称为进化,将衰亡的事物(无序)称为退化。作为某一具体的事物,对它的认识可以不断的深化,尽管它可能退化并消亡,但是信息作为人类对具体事物演化及其规律的认知成果,只要存储得当,那些已被认知的信息是不会因具体事物的消亡(退化)而消亡(退化)的。譬如像《诗经》、《论语》、《考工记》、《史记》等已被认知、总结并刻意传承的信息,只要自然界和人类没有毁灭它们,是不会在人类的精神财富馆藏里消亡的。

众所周知,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由人而不是其他有机物(如动物)所认定的。“信息”作为主体(人)对“实在、直接存在”的客体的“认识”,是第二性的。主体(人)对客体不闻不问、熟视无睹,是不可能产生对客体的认知的。信息是人感知了客体以后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前,自然界没有“虚无人”所能感知的信息,只有永恒的物质运动,不可能有信息运动(进化或退化)。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无论是认知和揭示自然界事物进化(有序)的规律(信息),还是事物退化(无序)的规律(信息),同样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信息作为人类认知客体所揭示的事物的规律或属性,它们有正误之分,但物质没有正误之分,没有值得认识与不值得认识之分。譬如说:明天股市要大涨、明天风和日丽,不能说信息进化了;明天股市要大跌、明天天气不好,不能说信息退化了。认知这两种(关于股市与天气的)信息,反映了事物运动的属性和性质,对人们认识事物运动具有同等的价值。而且,事物进化对人类未必是好事,退化未必是坏事,譬如禽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信息自身不会发生进化或退化,只能是物质运动进化(有序)了,或退化(无序)了。所谓进化或退化,也是按照人的价值标准来判定的,这种价值标准也是第二性的。

显然,更不能荒诞地说,明晚天气晴朗,水中有月亮的虚像,所以“水中月”信息(倒影或镜像)进化(有序)了;明晚天气阴晦,水中没有月亮的虚像,所以“水中月”信息(倒影或镜像)退化(无序)了;当然更不能荒诞地说,“水中月”进化是“创生和积累”了信息,退化则是“消解和耗散”了信息。无论水丰盈还是水干涸,天气晴好还是天气阴晦,都无法制约月亮自身的周期运动(朔望运动、自转和公转)。物质是皮,信息是毛,皮之不存,毛何进化?

需要指出是,人们对待或运用信息的不同态度,可以能动地影响事物进化或退化,这称之为“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信息能动性”。发明家富尔敦第一次把蒸汽机安装到“克莱蒙特号”轮船上,曾被世人嘲笑为“富尔敦的蠢物”。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之所以被世人所接受,不是来自信息的自动进化,而是客观实践促使人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人的认识又反作用于客观实践活动,靠的是主观能动性。

那么,邬先生是如何“对以往的进化理论重新予以审视”,“揭示信息形态进化的过程和机制”的呢?[3]91他进一步论证说:

(1)原始宇宙的演化:实质是信息的进化或退化,主要是信息进化。结论是:“宇宙信息(注:邬先生未下定义)的自在进化构成了宇宙信息进化的坚实的主流,而那些自为信息,再生信息,乃至社会信息的活动则只是附带增生在这一主流之上的一些为时短暂的、范围极小的信息进化现象。而正是这些附带增生的信息进化现象却成了信息活动的高级形态。”[3]103在邬先生的理论里,“宇宙的演化”与物质演化无关,变成了所谓具有客观第一性属性的“宇宙信息的自在进化”,并且是“坚实的主流”。

(2)生命的演化:实质也是信息的进化或退化,主要是信息进化。即:生命之所以能够发生进化,在于“信模跃迁”、“动物信息活动的形态跃迁”[3]110。“跃迁最重要的是自在信息向自为信息的跃迁,自为信息向再生信息的跃迁,以及自在、自为、再生信息在社会信息中的综合。”[3]113在邬先生的理论里,所谓“生命的演化”,与物质演化无关,变成了所谓“生命信息模式”的进化。“生命的信息模式可以通过自复制的遗传信息的表达再造出与自身拥有同样信息模式的新的个体,这种自复制的遗传信息的表达使生命的信息模式在横向上获得了量的扩张,在纵向上获得了历史性的长存。”[3]110生命的新陈代谢,不是来自物质的变化而是信息的变化。(www.xing528.com)

(3)人类社会的演化:鉴于上述所谓“宇宙的进化”、“生命的进化”都源自“信息进化”,“所以能动地把握、利用、开发,创造和实现信息是人类社会的本质”,“是社会进化的尺度”[3]125,130尽管邬先生说:“与人类、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进化相一致,人类、人类社会的物质形态和信息形态的进化也都相应是宇宙物质形态和信息形态进化的最高形态。”[3]117,似乎谈到了物质形态的进化问题,但只是不得已为之,主旨论证是“人类社会的进化”,与物质演化(有序或无序)无关。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邬先生大谈关于宇宙、生命、人类社会的信息演化时,却忘了自己对信息的定义:“从信息的存在方式来看,信息并不是一个直接、具体的物质存在形式,信息是在表征、表现、外化、显示事物及其特征的意义上构成自身的存在价值的。信息是它所表现的事物特征的间接存在形式。”他讨论的问题,根本不是什么“事物特征的间接存在形式”问题,譬如:“不实在、间接存在”的“水中月”、“镜中花”(倒影或镜像)是如何进化抑或如何退化的,大千世界(如原始宇宙)所反映的倒影或镜像是如何进化抑或如何退化的,他只是抄袭生物学的部分研究成果,生吞活剥地为事物的双重演化贴上信息演化的标签罢了。

邬先生还提出“文化进化”的概念,他说:“社会的进化是文化的进化,而文化的进化又是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方式的进化,而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方式的进化又是人类把握、利用、开发、创造和实现信息的方式的进化。因此进化即是人类对信息处理的方式的进化,即是人类社会本质的进化,即是人类社会的进化。”[3]127对这段话可以理解为:(1)“信息进化”、“文化进化”和“社会进化”是同义词,具有递进关系,而“信息进化”起关键作用。(2)那么信息怎样进化呢?它来自“人类对信息处理的方式的进化”,只要“人类对信息处理的方式”进化了,那么文化就进化了,社会就进化了。邬先生用“人类对信息处理的方式的进化”取代“物质运动的进化”,并决定文化进化,社会进化。

那么如何推动文化与社会的进化呢?邬先生认为:“劳动在广义上被理解为人们的生产实践,它是人们对自然客体有目的的改造活动。……劳动是一个主体目的性信息,通过主体计划性信息的实施在客体中得以实现的过程。这里创造的不是物质,而是信息。是主观信息的客观实现改变了对象的性质,使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3]125劳动的目的,不是通过劳动来创造人类的生存物质,而是通过劳动来创造“主观信息”,并在客体中实现“主观信息”,就“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于是文化与社会就进化了。笔者在前面曾对邬先生创造的“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的概念,进行了批判。看来在这里,邬先生创造的“客观信息”概念已不重要了,人类要推动文化进步、社会进步,无须去认识自然界,只要创造“主观信息”并实现“主观信息”就可以了。

恩格斯马克思墓前曾有一段著名讲话:“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类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点,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4]而邬先生认为,人类关于“吃、喝、住、穿”的生产劳动,没有意义了,而是应该去生产“主观信息”,实现“主观信息”,主观与客观可以相脱离。

邬先生的观点,显然与恩格斯关于“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的思想大相径庭。不能说,经济基础进步了,由于人的认识出现了相对滞后性(未得出“主观信息”),社会就没有进步。“文化”无疑是信息,自然科学(文化)必须来自对自然界的客观认识活动,社会科学(文化)必须来自对人类社会的客观认识活动,“主观信息”不能随意地去创造,人的正确认识只能来自客观实践活动。所谓“文化进化”不取决于创造“主观信息”,也不取决于“人类对信息处理的方式的进化”,经济基础(物质基础)是皮,上层建筑(文化)是毛,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邬先生在结论中说:“人类社会进化的信息意义也并不仅仅停留在‘信息选择’上,而更重要的还在于信息的主体(个人的、社会的)创造,和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将这些创造出来的信息转变为社会的、自然的现实。”[3]130众所周知,物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就主体所要认识的客体而言,被感知的该事物(物质运动)的信息,假如它符合该事物的客观属性,那么被认知的信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正如客观规律和真理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一样。发挥人的能动性,目的是追求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不能脱离客观实际去“创造主观信息”。信息表征的是事物(物质运动)的属性与性质,由于事物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变化性,人类对认知的各种信息的态度是,既有真理标准也有价值标准。所以,认知了信息并不一定非要“转变为社会的、自然的现实”,譬如人类认知了黑洞恐龙玛雅文化、奴隶社会、法西斯主义瘟疫病毒等,并不一定非要将它们“转变为社会的、自然的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