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挪威海洋探险家实现木筏渡洋之梦

挪威海洋探险家实现木筏渡洋之梦

时间:2024-07-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阳神”三漂大洋挪威向来是航海家的故乡。海洋探险家海尔达尔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乘木筏实现渡洋的愿望暂时受阻。海尔达尔把木筏命名为“康提吉”号,以纪念印加人的太阳神。“康提吉”号到达了南赤道海流区,安全地向西漂去。波利尼西亚海域中的海龟“康提吉”号不断缓慢地向西漂行。经过12个星期的航行之后,“康提吉”号到达了马克萨斯群岛和土阿莫土群岛之间的水域。

挪威海洋探险家实现木筏渡洋之梦

太阳神”三漂大洋

挪威向来是航海家故乡。1914年10月6日,伟大的海洋探险家索尔·海尔达尔诞生了。

海尔达尔从小就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他贪玩,爱恶作剧,对商业文学科学俱无兴趣,但这并不妨碍他结识漂亮的姑娘。22年后,他偕同可以说同样胆大妄为的新婚妻子阿莉索前往太平洋的法国希瓦提群岛定居。他们在椿树上建造了一间小木屋,以欢度蜜月。但海尔达尔对这些很快腻味了,于是他跑到当地的土著人那里去搜集古代文明的遗物。这时,挪威传统的航海家的血液在他的身上沸腾了,他认定自己应该作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以后的3年,他一直浪迹于太平洋诸岛之间,记录他的见闻,并阅读了大量书籍,他确信:从东方不断吹来的信风,可以把古代的木筏一直向西吹到这里。

海洋探险家海尔达尔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乘木筏实现渡洋的愿望暂时受阻。直到1946年,他才真正开始筹备他的“木筏渡洋计划”。

他收集了无数资料,充实他的知识,同时积极寻找巴里萨圆木。这种树木不易吸水,不易腐烂,很适于建造牢固的木筏。他终于在安第斯山脉的深处找到了12棵巴里萨树。踏着泥泞穿过丛林,他把它们运到了海边,并请秘鲁海军造船厂造好木筏。他在筏身上铺上竹席作为甲板,又在木筏靠后的地方用竹笆和芭蕉叶建造了一间小屋,然后架起“A”字型的桅杆,撑起巨大的风帆。这时他已经组建起他的航海探险队,除他之外还有5个人,这些人有的是他的老朋友,有的是工程师,还有的是科学家。

太平洋中的岛屿

1947年2月27日,挪威国旗在木筏上迎风飘扬,秘鲁卡亚俄港黑鸦鸦地站满了欢送的人群。海尔达尔把木筏命名为“康提吉”号,以纪念印加人的太阳神。

木筏先被拖船拖到公海上。到了离岸80千米的海域,拖船一声长鸣,告别了“康提吉”号开始返航。风帆在一阵阵轻微的南风中徐徐升起,上面画着的康提吉神像显出愁眉苦脸而又略带愤怒的神色,它正注视着下面手忙脚乱的乘员们。不久,南风变成了西南风,而且越刮越大,木筏以很高的速度向前漂去。但是人类驾驭木筏的技术在几千年前就已失传,木筏常以筏舷迎着海浪前进。风帆被风吹得噼啪直响,绿色的大浪跃过筏舷,把甲板淹湿,因此探险家们时常提心吊胆、手足无措。

风力越来越大,到了下午,浪头排山倒海似地扑来。3名乘员把风帆降下一半,并且紧紧拉住帆索,另3名乘员竭力握住6米长的红木舵橹,为使木筏保持平衡,必须使筏尾贴近水面。在这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中,“康提吉”号显得多么渺小无力,但每一个探险者心里都很明白:唯有向前才能获得一线生机。在这前所未有的艰难搏斗中,他们渐渐地成为熟练的木筏操纵者。他们分成两组,轮换3个小时值班,3个小时睡觉。后来他们把3小时轮换制改成2小时,原因是根本支持不了连续3个小时地推动舵橹。后来出于同样原因,又把值班的时间改为1小时。每当值班人员被接替下来后,便跌跌撞撞地奔回小屋,倒在地板上就昏昏入睡,因此他们几乎没有吃东西的时间。

到了第3天夜间,探险家们取得了暂时的胜利,风暴慢慢平息下来。但此时探险家们已个个精疲力竭,他们降下风帆,在潮湿的甲板上足足睡了一整天。四周的一切显得那么明朗和宁静,他们测定了“康提吉”号的方位,才知道这场风暴把木筏吹得离陆地仅200千米。不过这也不必担忧,因为此处的海流正把他们以每天90~100千米的速度向西漂去,最高航速有时达130千米。

一个星期过去了。虽然天气时好时坏,但木筏没有受到大的损坏,下沉也不太严重,唯一使他们担心的是缆索的耐久性。当波涛涌来的时候,每根圆木上下翻滚,不断拉扯和摩擦着缆索,而缆索也发出吱吱的呻吟声,使他们睡不安席。

航行至第8天,海洋上一片平静,“康提吉”号的速度开始变缓。这时木筏周围出现了许多鲨鱼沙丁鱼。他们试着采用灯光捕鱼,一夜之间飞上木筏的飞鱼有20~30条之多。随后他们又捕到了几条大鲭鱼和鲨鱼,这样使他们确信,在大洋上航行,不会有饥饿的威胁。

“康提吉”号到达了南赤道海流区,安全地向西漂去。这时鲸和大海龟也时常光临这条木筏,使他们大开眼界。他们已经很久没有看到陆地和轮船的踪影了,但他们并不感到寂寞和孤单。他们在海上有许多事情可做,譬如安装测海流的仪器,通过无线电与岸上陌生的无线电爱好者聊天,看书,下棋,摄影……

航行第45天,木筏位于西经108度,距美洲海岸3500千米,已走完一半的路程。目前最近的陆地是南边1000千米的复活节岛。当他们几天后越过西经110度线后,他们进入了波利尼西亚海域,每个探险家对他们的成功充满了信心。

6月10日,天气变坏了,波浪重新跃上甲板,冲向小屋,不过探险家此时已经能应付自如了。他们现在担心的是“康提吉”号正处于马克萨斯群岛的弧形区,风暴很可能会把他们吹离航线,从而到达南方的海域,这样他们得在海上过更长的时间。但是,这情况并没有出现,风暴只刮了一天便停息了。

波利尼西亚海域中的海龟

“康提吉”号不断缓慢地向西漂行。就在这天晚上,发生了一件极为惊险的事情。当时正在起风,工程师格尔曼竭力想抢救一只被风吹走的睡袋,不料绊了一跤,落入水中。其他人听到一阵微弱的呼救声,只见一个脑袋在海浪中时沉时浮越漂越远。虽然格尔曼是个游泳好手,但在汹涌的波涛中,要游回顺风漂泊的木筏的可能性很小。木筏上的人乱作一团,抛出的救生圈被风吹回到木筏,而掷出去的绳子更不顶用。这时格尔曼已经远离木筏,但他仍在拼命地游,希望回到“康提吉”号上。突然,无线电通讯员克努列把一根绳索缠住自己的腰,另一头交给了海尔达尔,接着便纵身跳进海里,使劲向格尔曼游去。他抓住了已经往下沉的格尔曼,海尔达尔就急忙收绳子。他们都直冒冷汗,因为在水里的人身后,有鲨鱼巨大的背鳍在划动。好在鲨鱼被睡袋的绳子挂住,当他们被拖上木筏之后,那条大鲨鱼开始撕噬睡袋。

经过12个星期的航行之后,“康提吉”号到达了马克萨斯群岛和土阿莫土群岛之间的水域。木筏继续被东风吹向西边。鸟类开始频频来访这艘木筏,探险看来就要结束了。7月4日,他们果真看到了陆地,但木筏缺乏自备的动力,根本靠不上岸。他们无可奈何地看着小岛越离越远。

木筏在海上又颠簸了几天。在航行的第136天,即7月13日,黎明时分探险者们从桅杆上看到一个被棕榈树覆盖的小岛,显然木筏已处于拉罗伊阿岛暗礁密布的水域。木筏继续向小岛飞速前进,筏尾在拍岸浪的泡沫中时隐时现。突然一阵不小的震动,“康提吉”号卡在两块暗礁中不动了。波浪立刻涌上甲板,冲毁了甲板上的小屋。巨大的桅杆也被折断,倒在小屋的顶上,舵橹齐齐地裂成几片;就连镶在筏首的防撞木板也都成了碎片。劫后余生的“康提吉”号已经失去往日乘风破浪的雄姿,只剩下一副支离破碎的骨架。

6名探险家跳上早已准备好的橡皮艇,带着仪器、资料和拍好的电影胶片,曲曲折折地绕过暗礁,驶进了一个蔚蓝色的海湾,然后登上小岛。他们上岸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叉开十指的双手插进灼热的沙子里。

在“康提吉”号航海的136天里,漂流了将近9500千米。这次探险令人信服地证明:用木筏可以远渡重洋。

后来“康提吉”号的残骸被运回遥远的挪威,与征服南极的阿蒙森乘坐的“先锋”号一起,成为奥斯陆海洋博物馆的珍贵展品。

海尔达尔于是成为世界级的名人,他获得了众多的勋章和奖章。但20多年后,54岁时,他放弃宁静而富足的生活,再次踏上了海洋探险的征程。他冒着丧失一切的风险,着手准备新的更为动人的计划:用纸莎草扎成的芦苇筏横渡大西洋。他的计划的目的是揭开古代非洲与南美洲文化联系的秘密,举例来说,埃及的金字塔为什么与墨西哥的金字塔是如此地相似,而这两个国家的骨头环雕术和木乃伊制作技术也是同样高度地发达。海尔达尔认为:两大洲的联系工具是芦苇筏。他决心以自己的亲身实践来证实他的看法。

1969年2月,他从乍得湖买来了大约150立方米的纸莎草,运到埃及吉萨的赫莫泼斯金字塔脚下。几十个当地的能工巧匠用马尼拉麻绳把大约200万根芦苇捆扎起来,然后按照埃及古书上的图样扎成了一只长17米、宽5米,尾部和头部都高高翘起的芦苇筏。海尔达尔把它命名为“拉”号。“拉”是古埃及宗教中鹞面人身的太阳神。在“拉”号上唯一的木质构件是两根直立的双腿桅杆,芦苇窝棚就设在桅杆下面。

海尔达尔觉得他的探险队应该是国际性的,象征着不同民族的团结合作。所以他从不少志愿者中挑选了美国人、埃及人意大利人、墨西哥人和苏联人作为他的探险队的成员。4月29日,“拉”号从吉萨运到了萨菲港。按照地中海古代航海者的惯例,“拉”号上也带着装有黑李子干的双耳陶罐、盛水的牛皮囊以及斥15000年前的方法烤制的面包干

5月23日,萨菲港的堤岸上人山人海,当“拉”号的最后一根缆索滑入水中的时候,岸上发出了雷鸣般的欢呼声。这时,桅杆上垂挂起一张48平方米的紫红色大帆,帆上绣着那咋怪异的太阳神像。4只小划子把金黄色的“拉”号拖出了港区,远远看去像在海面上的一堆干草垛。(www.xing528.com)

24小时后,海尔达尔拍来一份电报,告诉人们“拉”号平稳地漂浮在海上,顺风正送他们西行。过了3天,海尔达尔又拍来一份电报:“我们到达了距加那利群岛150千米的地方,全体人员和睦相处,美国人和苏联人找到了和平共处的模式。”一个星期后,海尔达尔的电报具有幽默色彩:“请转告那些怀疑论者,他们预言‘拉’号在7天之内会泡胀沉没,而现在它仍然像鸟巢一样高高地浮在海上。”到目前为止,海况很好,“拉”号一帆风顺,海尔达尔甚至认为用不着3个月就能到达大西洋的彼岸。

但是他未免乐观得过早了。固然,芦苇筏绕过佛得角群岛后,依旧凭借南赤道暖流快速向西漂流,但坏天气已经频频来打搅了。“拉”号的尾部原先像月牙般高高耸起,现在浸湿之后,在巨浪的冲击下逐渐垂到海面上了。这样海浪便能从筏的尾部跃上甲板,反复冲击着那间住人的芦苇小屋。7月上旬,“拉”号的情况变得险恶,它的尾部以及后部的甲板几乎全被海水淹没了,只露出舷边的芦苇梢头。尾部继续一天天地下沉,已成为妨碍前进的累赘了。“拉”号越来越湿,它的长度整整缩短了4米,海尔达尔在寻思:古埃及的航海家若遇到这种情景,他们会怎么办?他实在想不出办法,于是决定用泡沫塑料做的救生艇来抬高尾部。结果还真见效,尾部稍稍浮起了一点,但不久,又很快恢复了下沉的原状。

这时,被海尔达尔自豪地称为金色天鹅的“拉”号已经成为一只狼狈不堪的“落汤鸡”了。白天探险家只好躲在小屋里避免曝晒,但是小屋里霉味冲鼻,大部分食品已经腐烂变质,再也不能食用了。

“拉”号在不断下沉。苇秆被海水泡胀,只有筏舷还露出水面。他们为了减轻重量,把所有的双耳陶罐抛进海里,但这并没收到明显的效果。从大陆上拍来的电报建议探险队员们离开“拉”号。

但探险队员们依旧精诚团结,像乌鸦似的蹲在芦苇小屋顶上,不屈不挠地支撑着。天气变得更坏,暴风无情地刮着这只快要淹没的“落汤鸡”。不过这只“落汤鸡”也以惊人的毅力,半沉半浮地继续西行。

7月16日,漂流的第55天,“拉”号已经行驶了5600千米。就在这天遇到了一条名叫“谢南多亚”的渔船,他们把所有的装备全都搬上了船,而自己则依旧蹲在“拉”号上。但是到了第二天,“拉”号简直成了“潜水艇”,海尔达尔等7名探险家只得登上渔船。不过他们仍不甘心,只是宣称:他们在船上将住一个晚上,第二天上午还要回到“拉”号。

然而,他们的愿望终于破灭了。7月18日上午,海面上再也见不到“拉”号的影子,这时他们离美洲海岸还有1100千米。

海尔达尔在美国稍稍逗留之后,与其他探险队员一起又返回开罗。他向记者发表了一个类似自我解嘲的声明:“拉”号是成功的,它证实芦苇筏是可以到达南美的。他的理由可以说是充分的,因为大西洋的宽度为2800千米,而“拉”号却漂泊了5600千米。但新闻界对他的声明表现出一种冷笑。

1970年5月,传出了一则轰动的消息:焦头烂额的海尔达尔将乘坐“拉”2号的芦苇筏再度出洋探险。

这次他总结“拉”号失败的教训,重新设计芦苇筏。他在筏底安装了10根横梁,甲板上的棚屋用藤条进行加固。“拉”2号的长度为12米,宽4.9米,芦苇束的厚度为2米。

5月6日,“拉”2号刚下海就遇上了阵阵大风,把“拉”2号吹得像纸船似的在水面上不停地转圈,继而径直朝4米高的防波堤冲去,围观的人发出一阵惊呼,连海尔达尔也吓得目瞪口呆。然而奇迹出现了,“拉”2号的弧形筏首稍稍弯了一下,接着皮球般地从堤上弹开,又缓缓地回到了港地。海尔达尔一身冷汗,要是木船,这猛力一撞,准得四分五裂了。

世界三大洋分布图

探险队成员增加到8名,除了原先“拉”号的人员外,又多了一名日本的摄影师。这一次他们在食品准备方面不再遵循古代的传统,而采购了罐头等现代食品,淡水存放在储水槽里,扬弃了易变质的牛皮囊。

5月17日上午8点半,“拉”2号被拖轮拖到公海上。这天的天气很好,万里无云,海面上风平浪静。出乎意外,一到公海,风又刮起来了,是微微的顺风,“拉”2号像快艇似的向西漂行,前进速度达到每小时13千米。傍晚,海岸已经看不到了。

开始几天一切顺利,但到了第5天,他们发现“拉”2号下沉了10厘米。他们立刻开始抛弃所有多余的物资,芦苇筏保持了浮力。为了使他们的探险增加些乐趣,这次带了1只猴子、5只鸽子和2只鸭子。事实证明,带猴子实在是个错误,它经常捣乱,有一次偷走了一名探险队员的近视眼镜,而且当着人的面把眼镜扔进了海里,这样,这个人在整个航海中简直像瞎子一样摸索着干活。第6天之后,风停了,大帆低垂,这情况一直持续了一个星期,他们只好每天在芦苇筏四周尽情游泳,鸭子也参加了他们的活动。

到了5月30日,顺风又刮了起来,“拉”2号的航速达到每昼夜130千米,海尔达尔的情绪立刻高涨起来。他们离开西非大陆已经两个星期,漂行了大约930千米。以后的航程十分顺利,6月中旬,“拉”2号行至大西洋的中央地带,就是说,已走了3150千米左右。但是时间刚过6月18日,海洋又波涛汹涌,这样的巨浪是他们以前的航行中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如果说,最初探险家们认为“拉”2号可以轻易到达目的地的话,那么几小时之后他们则发现它是多么难以驾驭。“拉”2号一会儿被高高地抛上满是泡沫的浪峰,一会儿又垂直地跌入深蓝色的波谷之中。幸好月牙形的筏尾保护住芦苇筏不让海水侵入,否则一年前“拉”号的惨状又会重现。

下午4点,更大的灾难来临了。海尔达尔此时正在值班,突然听到噼啪一声,舵桨折断了,“拉”2号完全失去了控制,巨浪立刻开始冲击筏舷的左侧。全部备用的圆木早在芦苇筏开始下沉的前几天就抛掉了,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用来修复被折断的舵桨。现在除了作紧急的逃生准备外,其他的一切只能听天由命了。

第二天,风暴稍稍平息。探险家们虽然整夜未睡,但也只得拖着疲劳的身躯挣扎着干起活来。他们首先得抢救被波浪打湿的装备,当他们清点损失时,发现少了两个“成员”——鸭子全不见了。至于那只猴子,则高高地攀在桅杆上,朝人们嘻嘻直笑。他们又气又恼,但也没有办法。遭劫后的“拉”2号呈现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惨状:它更下沉了,由于芦秆泡胀把原来的缝隙堵住了,甲板上的积水由于漏不下去形成一个大的水洼。

大洋完全平静下来,他们用绳索把折断的舵桨绑住,恢复到勉强可以操纵的程度。风帆再次升起来了,“拉”2号蹒跚地向西移动。芦苇筏经历了这次灾难,下沉得更严重了。现在,探险家们的生活再也没有当初那么舒服了,首当其冲的折磨是淡水不足,每人每天只能喝两杯。有一次,那只没有调教好的猴子居然朝储水槽里拉尿,即使这样,也没人提议倒掉那桶淡水。

不过,唯一庆幸的是“拉”2号又以每昼夜90千米的速度漂行,而且一直朝着巴巴多斯岛的方向前进。探险家们希望往后顺风不再离开“拉”2号,因为它现在只能完全借助顺风才能到达目的地。这时,芦苇筏已通过一年前他们离弃“拉”号的那片水域,这等于说,他们距大陆只有930千米了。在整个旅途中几乎一直呆在“拉”2号上的鸽子,曾几次放飞都仍回到芦苇筏上,而现在则一齐朝西飞去。探险队员预感到这是个吉兆。

6月29日,探险的第43天,大洋又开始喧嚣起来。他们正在焦急,突然无线电里传来了呼叫声,原来是海洋考察船“卡拉马尔”号正在寻找他们。他们立刻报告了“拉”2号的方位,但直到第二天的薄暮时分,他们才看到“卡拉马尔”号的船影。天色暗淡下来了,现在“拉”2号被考察船陪伴着向前行驶,但风暴对“拉”2号的考验并未结束,从北方刮来的阵阵强风扭转了风帆,波浪冲上了甲板,海尔达尔开始吃惊不小,而后才发现它沉没的危险性不大。

经过一场搏斗,终于使“拉”2号恢复了稳定,此后的风向又转为顺风。这时,连“卡拉马尔”号的考察队员也惊叹不已,因为“拉”2号的漂流速度达每昼夜140千米。离岸不远了,到了7月1日,“卡拉马尔”号认为芦苇筏能安全抵陆,所以打声招呼便开走了,撇下的探险家又重新孤单地面对浩瀚无际的大洋。

天气又变得越来越坏。预示着大雷雨的乌云开始在“拉”2号头顶密布,但海尔达尔并不感到担心,因为他的手下都是些久经考验的勇士,“拉”2号也不因为继续下沉而影响速度。7月8日,芦苇筏已经到达了离巴巴多斯岛不到350千米的海域。海尔达尔估计,如果不出意外,4天内“拉”2号就能到达陆地。这时巴巴多斯当局已经知道了芦苇筏的临近,立刻派出一只小汽艇,护送它走完最后一段航程。

布里奇顿港风光

7月10日中午12时,“拉”2号终于靠上了陆地,它在布里奇顿港的防波堤前降下了标有太阳神形象的风帆,而堤岸上欢迎的人群发出了雷鸣般的呐喊。

芦苇筏横渡大西洋取得了难以置信的成功,它写下了海洋探险史最神奇的一页。人们联想海尔达尔20年前的“康提吉”号,三次横越大洋,他的筏上都有太阳神的徽号,于是挪威的报纸也称他为“太阳神”,以表示对这位无畏的探险家的尊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