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生财政”的科学内涵

“民生财政”的科学内涵

时间:2024-07-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民生财政”的科学内涵一、党的十七大对“民生财政”的关注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论述精辟,适应了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明确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

“民生财政”的科学内涵

第一节 “民生财政”的科学内涵

一、党的十七大对“民生财政”的关注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论述精辟,适应了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明确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十七大精神的一大亮点是,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人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些论述,内涵丰富,意义深刻,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新的伟大工程,对动员广大群众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更为我们做好财政社会保障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七大的主题清晰鲜明,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勾画了以“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为基本要求的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把握发展趋势,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和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回答了新形势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与人民各项权益直接密切联系的财政支持社会建设工作做好、做扎实,实现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关注民生的主题,是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

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中彰显了关注民生这一主题,关注民生的内容第一次作为独立章节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未来中国发展的主要工作之一,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将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作为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强调在追求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同时,着力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创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财政支持社会建设,要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加大财政支持社会建设的力度,为保障社会公平公正、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三)坚定信心和决心,做好财政支持社会建设工作

我们要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的战略部署,着力提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和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增强做好财政支持社会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以国务院2008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第八部分(二十四至二十八节)对宁夏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部署(详见专栏8-1)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认真研究制定政策措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入到支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投入到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上,投入到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上。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在推动财政支持社会建设上下工夫,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把公共财政服务覆盖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专栏8-1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和人才事业。巩固“两基”成果,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和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方面,加大对宁夏的支持力度。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推广宁夏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经验。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为重点,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着力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建成一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学校,积极开展东西联合办学。支持办好宁夏大学和一批当地产业发展急需的重点学科,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适当扩大外地高校和职业学校在宁夏招生规模,在民族预科班、民族班、高层次骨干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出台留住本地人才的政策办法,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加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智力强区水平。

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解决农村公共卫生农民看病就医难问题。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社区卫生设施条件差、乡镇卫生服务机构不健全的状况。加大中医院建设力度,扶持包括回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事业发展。继续加强妇幼保健设施建设,提高妇幼卫生服务能力。加强重大疫病防治,做好地方病慢性病职业病及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加强医学教育及人才培养,继续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实施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定期到基层工作制度,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待遇。

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逐步提高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奖励标准,适当扩大“少生快富”工程范围。开展建立长效节育措施奖励制度试点。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和人口综合管理信息网络建设,强化人员培训。加大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宣传力度,倡导科学生育观。开展出生缺陷干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进一步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城乡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支持并规范发展就业中介服务,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支持解决关闭、破产国有企业历史遗留的社会保障问题。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城乡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加大防灾减灾、灾民救助、老龄事业和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力度。把抗震减灾作为一项重大任务,用五年时间全部消除农村危房危窑,适当提高新建的各类校舍抗震设防标准。结合公共设施建设,在县城以上城市设立紧急避难所,做好防灾减灾的演练和物资储备。

促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建立城乡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保障机制。大力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农村电影放映、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结合传统民族节庆,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支持创作推出一批具有宁夏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支持须弥山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支持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扶持发展传统民族体育。

二、“民生财政”的思想渊源(www.xing528.com)

党的十七大关注改善民生的理念,体现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价值体系的统一,其理念的提炼是一个逐步丰富的过程,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另一方面,反映了人类的良好愿望,继承和发扬了古今中外先进思想。

(一)反映了人类的良好愿望,继承和发扬了古今中外先进思想

中国“以人为本”的理念源远流长,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一定的含意,其后,有了引申和发展。孟子的“民为贵,社稷为轻”饱含了“民生”思想。儒家据“民生”思想对理想社会作过许多设想,孔子于2500年前就说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理想自产生之后,千百年来广为流传。东汉末年的张鲁,魏晋的鲍敬言、陶渊明,宋代的李觏、张载明朝黄宗羲顾炎武等人,都提出均贫富、有保障的社会理想,有的则是对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皇权至上、不顾百姓生存的现象进行深刻的揭露与批判。从他们提出理想社会的图景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民生”思想的重大影响。

进入近代之后,“民生”思想更成为近代改革家们的直接理论根据。从洪秀全康有为,再到孙中山,无不把“民生”思想作为社会变革的理想目标。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传统的“民生”思想的又一继承者,他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民生主义,并对民生主义进行具体诠释,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家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他主张兴办公共教育事业,保障完全就业,实行全民公费医疗,并设立公共养老院,收养老人,供给丰美,俾之愉快,而终其天年。

“民生”思想并非饱经忧患的华夏民族所独有,西方国家从古代起,也一直对“民生”充满了想象与追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英国莫尔的《乌托邦》以及意大利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中,都提出了对理想社会的美好蓝图;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在对社会主义的描述中,也提出了若干闪耀着和谐社会理想的先进思想。西方理想社会的思想还包含了许多社会保障理论,主要有英法古典经济学家的社会保障思想、德国历史学派提倡国家福利的社会保障思想、福利经济学关于福利保障的思想、凯恩斯主义的福利保障理论、“福利国家”论者的社会保障理论等。

(二)继承和发扬了科学社会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马克思主义始终关心和反复讨论的,是如何实现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他们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就是要使现代的奴隶得到人的地位,要为所有的人创造生活条件,以促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他的才能,过真正人的生活。恩格斯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资料的需要、发展资料的需要和享受资料的需要。生存资料的需要是劳动者用以恢复体力和脑力,以及用以延续后代所必需的基本生活资料;发展资料是为使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发展和运用所需要的物质和文化资料;享受资料是劳动者用于更高级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物质和文化资料。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充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使他们获得自由的全面发展”。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把人的需要归结为两类: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毛泽东思想体系中,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等一系列光辉思想。毛泽东关于人民的历史地位、关于党同人民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民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问题做过许多经典的论述。毛泽东提出的坚持社会公平,关注农民命运,人与人间的平等,个性解放,基本人权,政治民主,革命的功利主义,国家、社会和个人三兼顾原则,反对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独立自主、平等相待的国际正义原则,着眼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正思想和教育平等权利等,都渗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我们做好改善民生工作的思想武器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提出的“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等理想中,闪烁着“以人为本”的光辉思想。他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出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作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看待历史、看待发展,强调今天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是建立在党的三代领导人基础之上的艰辛努力的结果,非常好地解决了历史的继承关系。始终坚持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解决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相结合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非常好地解决了与现实的结合问题。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来指导实践,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非常好地指明了前进和发展的方向。

一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使生产力获得解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对科学发展的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和谐社会强调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促进劳动力的再生产和优化配置。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为生产力发展创造条件、开辟通道。

二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途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不仅对社会生产力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为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既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

三是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就必须认真处理人民利益关系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地为人民谋利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只有逐步建立覆盖所有劳动者、经费来源多渠道、权利和义务相对应、服务社会化、管理法制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为社会经济运行提供可靠的“安全网”和“减震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