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零售革命进程-零售革命

中国零售革命进程-零售革命

时间:2024-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中国连锁商店革命的进程连锁经营,是一场深刻的零售革命。(一)中国连锁商店革命的历史回顾我国连锁经营自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历经13年,蓬勃发展。它们是中国连锁经营的先驱,美佳、希福着重于旧商业网点的改造,联华立足于开发新网点。为了给中国零售业寻找新的出路,政府明确提出了发展连锁店的设想。

中国零售革命进程-零售革命

六、中国连锁商店革命的进程

连锁经营,是一场深刻的零售革命。这场革命不仅改变了中国零售业的传统结构,而且加速了生产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兴起,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短短10年的时间,连锁经营就显示出极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一)中国连锁商店革命的历史回顾

我国连锁经营自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历经13年,蓬勃发展。特别是近5年来,从沿海到内地,从大城市到中等城市,从便利店、超级市场,到仓储商场、专业店、大众快餐等多种业态,从连锁经营到特许经营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3年来大体经历了探索和发展两大阶段。

1.中国连锁经营的探索期

在欧美各国,连锁经营的发展是企业的自主行为,政府很少推动。原因在于连锁经营主体大多为非国有化的。其发展大体经历了130多年的时间,曾掀起两次高潮,一次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另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我国连锁经营的萌芽在20世纪初就已出现,那时一些老字号开有若干分店,但是规模小、管理手段落后。我国对现代连锁经营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一些国际著名的企业以直营或联营、独资或合资的方式在中国发展分店。1984年8月意大利纺织金融集团以商标特许者身份确定了在北京的首家皮尔·卡丹专卖店。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设了中国大陆第一家肯德基店,1990年10月麦当劳深圳也开设了中国大陆第一家麦当劳店。

同时,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本土企业开始出现联营、建分店的现象。上海一百、王府井百货大楼、东安集团等设立了分店。狗不理包子店在1980年、全聚德在1985年就以输出品牌和技术等形式建立了分店。这些尝试可视为连锁经营的萌芽。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豪华精品店的出现,零售店铺掀起了装修改造的热潮,原有的小副食店、小粮店、食品店在综合商店和农贸市场的双重夹击下,面临着生存困境,而居民又普遍感到日常生活用品购买不方便。政府和企业都在寻求国有小店铺的生存和发展之路。

1990年底,广东省东莞市糖烟酒公司创办了美佳连锁超级市场;1991年9月,上海联华超市挂牌;1992年8月,北京希福连锁店正式营业。它们是中国连锁经营的先驱,美佳、希福着重于旧商业网点的改造,联华立足于开发新网点。他们的有益探索,使众多小店铺看到了希望,也使许多投资商找到了生财之路。为了给中国零售业寻找新的出路,政府明确提出了发展连锁店的设想。早在1985年,当时的天津市领导曾在国际商店开幕仪式上提出发展连锁经营的建议。

1992年底,原商业部长胡平在该部经研中心关于考察日本连锁商业的报告上批示,要求有关司局认真研究在中国如何发展连锁经营。1993年国内贸易部正式成立以后,正式提出要把发展连锁经营作为流通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当年李岚清副总理在听取原内贸部部长张皓若等人汇报工作时,曾意味深长地说,你们这届领导如果能把中国的连锁商业发展起来,功德无量!1993年,连锁经营已在全国发达地区发展。在1994年1月召开的全国商品流通工作会议上,原内贸部提出了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的战略目标,并专门成立了连锁商业办公室。

2.中国连锁经营的发展期

1994年3月,国家经贸委、国内贸易部在广州召开了连锁商业座谈会,提出既要防止一哄而起,又要积极创造条件,搞好试点,强调必须打破行业和地区界限;同年6月,国内贸易部成立了一个连锁店发展指导小组;进入7月后,北京、上海等地的连锁经营研讨会接连不断地召开。

1995年3月,国家经贸委、国家体改委、国内贸易部联合在上海举行了部分省市连锁经营座谈会。李岚清副总理到会发表了《发展连锁经营,推动商业体制改革和流通产业现代化》的重要讲话。同年,国务院决定将城镇国有粮油零售网点的房产划转粮食部门管理,全国工商银行系统共向各地连锁商店贷款12亿元,这些措施大大推动了全国连锁经营的发展。1995年6月26日内贸部颁布了《全国连锁经营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我国连锁经营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发展规划、任务和措施。从此,连锁经营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来。截止到1995年底,全国实行连锁经营的公司已达400家,各种形式的连锁门店6000个以上。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注意了连锁企业的规范化管理。1997年3月,国内贸易部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并报经国务院李岚清副总理同意,发布了《连锁经营管理规范意见》,它对我国连锁经营的规范化以及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为我国连锁经营健康发展的保障。国家统计局对限额以上的连锁企业调查表明,“九五”计划末期,商品批发、零售、餐饮业连锁企业1092个,其中批发零售业870个,餐饮业222个;门店数21388个,其中直营店15021个,加盟店6367个;销售额155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25%;零售额127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59%,占同期全社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零售总额(26794.9亿元)的4.76%,增幅是当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的4倍多。

3.中国连锁经营发展的特点

我国连锁经营发展呈现出数量增长快、地区分布广、业态结构多、以直营连锁为主、所有制形式多元化等特点。

(1)数量增长快。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1996年底我国的连锁企业发展到700多家,店铺总数约10000个,连锁企业实现的销售额约占全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2%。1996年我国大部分连锁企业的销售额同比提高了20%~50%,其中上海市的连锁企业1996年的销售额比1995年增长了81%,超过百货商店的增长水平。1997年底,全国已有连锁企业1000家,15000多家连锁店铺。到2000年,这两个指标几乎翻了一番(见表6-1)。

表6- 1     我国连锁经营发展情况表

资料来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另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到2001年底,全国连锁企业已有1124家,店铺数2.2万个,零售总额1549亿元,连锁商业的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1993年的0.7%上升至4.1%。

(2)地区分布广。10年来,我国连锁经营企业的分布状况是从大城市及沿海地区向中小城市,甚至小城镇扩展。从地区分布上,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连锁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高于其他地区,店铺数量占到总数的50%以上。北京市2000年商品批发、零售、餐饮业有连锁企业114个、门店1808个、零售额209亿元,占全市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零售总额的19%;2001年实行连锁经营的企业有129个、门店2123个、实现零售额218.7亿元,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7%。上海市2000年有连锁企业70个,门店4695个,零售额365亿元,占全市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零售总额的24%;2001年有连锁企业82个、门店5394个,实现零售额404亿元,占当年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1.7%,成为连锁经营发展最快的地区。虽然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镇连锁经营也有所发展,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距甚远。

(3)业态种类多。10年来,在连锁经营发展的业态结构上,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宗旨,着重发展了便利店和超级市场,其他业态,如专业店、仓储式商店以及餐饮业、服务业连锁也有一定发展。在我国连锁经营发展的诸多业态中,超级市场成为主力业态,仓储店成为尝试型业态,便利店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业态,而百货商店则是失败较多的业态。

1998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连锁超市公司达到121家,比1997年增加了24家。1999年该数量虽然减少为117家,但其销售总额已达612亿元多,占我国连锁经营企业销售总额的40%多。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是:1999年联华超市有限公司店铺数达到606个,销售总额高达73亿元,第一次超过一直占据中国零售业排行榜第一位置、以百货商店为核心业态的上海一百股份有限公司———其同期销售总额为61亿元,其中零售总额39亿元。这表明百货商店业态已经进入成熟期。

(4)连锁与特许经营并存。我国10年连锁经营的发展,基本上是从直营连锁起步的。随着直营体系的完善和管理的规范化,采用特许经营方式的越来越多。我国的特许经营发展始于零售业和餐饮业,逐渐扩展到汽车销售、干洗电脑、家电、石油、食品等行业。1997年11月14日,国内贸易部发布了《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试行)》,1998 年12月8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成立了特许经营委员会。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已有40%的会员单位开展了特许经营业务,60%的特许经营企业有了较为规范的加盟手册和运营手册。同时,特许经营的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从直接特许向合资特许、区域特许和复合特许发展。

(5)多种所有制形式。在所有制形式上,国有流通企业成为连锁经营的主体,集体、私营、股份制、外资等其他资产主体的连锁企业比例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外国零售集团进入的速度加快。美国、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的著名商业企业都已经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在我国投资建店。2001年在全部限额以上连锁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366个,占全部连锁零售企业的比重为42.1%,连锁门店数占总店数的59.4%,营业面积占48.8%,从业人数占47.6%,零售额占58.4%;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集体企业等所占比重为57.9%。

(二)中国连锁商店革命的贡献与经验

中国连锁经营的发展,不仅改变了零售业传统的经营方式,而且改变了生产企业的销售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我国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积累了经验。

1.中国连锁经营发展的贡献

(1)加快流通体制改革,促进了企业效益的提高。我国流通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10余年,但是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善;国有企业机制不顺、效益低下的问题也没有明显好转。近10年,中国连锁经营的发展,一方面提出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另一方面,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纷纷涌入连锁领域,这对我国旧有的流通体制构成威胁,形成压力。国有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改善经营机制,实现规模效益,同时政府必须提供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政策与法规。这使得我国流通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在推动与产购销相适应的、新型流通体制的形成。

同时,连锁经营发展使企业效益大大提高。近10年来,连锁企业销售增长速度都大大超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

(2)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促进市场和社会稳定。我国连锁经营的发展,促进了多种业态的出现与完善,可以针对顾客需求提供丰富多彩的商品与服务。同时,诸多连锁企业启用了电脑信息管理系统,对顾客需求信息可以及时地进行收集、分析与运用,真正实现按需组织商品供应。连锁企业店铺的分散化、店面及商品的标准化,使顾客可以就近完成购买行为,统一的商品管理保证了商品质量,减少了顾客选择商店的不确定性。连锁企业店铺明亮、清洁、整齐化管理,并依照顾客购物心理进行动线规划,为顾客提供了更加舒适的购物环境

我国连锁经营发展一直强调“为民、便民、利民”的宗旨,与“菜篮子”、“米袋子”工程相结合,通过统一采购和规模经营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同时,小店铺的连锁化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稳定社会、减轻政府安置就业的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些新建的连锁企业,吸纳下岗人员占职工总数的50%左右。

(3)提高了流通业现代化水平,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现代化连锁经营是建立在现代技术基础上的。近10年来,随着中国连锁经营的发展,一些现代化的流通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到1995年,全国大型商业企业有60%建立起或开始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一大批大中型零售企业和饭店服务业还专门建立了金融商业POS系统,支持信用卡的受理运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配送系统,诸多企业开始尝试网上交易,供应链技术、品类管理技术开始得到应用。

连锁企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它促进了食品等行业的标准化生产,以及农副产品和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它促进了商品开发、加工、包装、储运等行业的技术进步;它促进了货架、冷藏设备、电脑设备等商用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它促进了商业管理咨询业及软件业的兴旺。对我国经济繁荣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中国连锁经营发展的经验

尽管连锁经营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展开的,但是与以往的商业改革不同,此次变革更加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开始就反对不顾客观环境的一哄而起。同时,若干零售专家被聘请为内贸部连锁商业办公室的顾问,参与了部分决策、指导与服务工作,促进了连锁经营的健康发展。

(1)领导重视、政府推动,为连锁经营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国务院领导同志亲自抓,为连锁经营在中国的起步和发展起到了领导、推动和促进作用。

1995年3月,内贸部与国家经贸委、国家体改委在上海召开部分省市连锁商业座谈会,李岚清副总理做了题为《发展连锁经营,推动商业体制改革和流通产业现代化》的重要讲话。这次会议,对我国连锁经营大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www.xing528.com)

李岚清副总理连续三年在全国商品流通工作会议上对发展连锁商业做了重要讲话,并就“发展连锁商业的意义”、“连锁经营的实质与人才培训”、“配送中心建设”等方面多次做出批示。李副总理先后视察了北京、上海、河南、山东等省市的连锁企业,就连锁企业的规模效益、规范化管理等问题做了重要指示。在1997年的全国连锁经营工作会议上,李副总理又指出了“切实提高连锁经营规模化规范化水平”的要求。

国内贸易部把发展连锁经营作为“九五”计划期间国内商品流通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组织保证、政策扶持、整体规划、宏观管理等方面扎扎实实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995年6月,内贸部公布《我国连锁经营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连锁经营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发展规划、任务及措施。1996年初,内贸部把发展连锁经营作为“五三一”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专门成立连锁商业办公室。1997年初,内贸部公布《连锁店经营管理规范意见》,对连锁经营的规范化管理提出明确要求。

(2)政策扶持、典型引路,为连锁经营的发展起到了保证作用。近几年来,原内贸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加强连锁企业商品质量管理》、《关于共同做好连锁商业发展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商业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建设》、《连锁店经营管理规范意见》等文件。很多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连锁经营的地方性法规、政策和具体措施。这些工作对连锁经营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促进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企业加速发展,60家连锁企业利用国家技术改造资金进行连锁化改造;19家连锁企业被赋予进出口权。几年来,工商银行向连锁企业累计发放各类贷款60亿元。在发展连锁经营的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像上海华联、联华超市公司、北京伍富、东莞美佳等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积极开拓的连锁企业,对全国连锁经营的发展起到了示范、榜样的作用。

(3)理论指导,教育培训,舆论宣传,为连锁经营的发展起到了指导和导向作用。在我国发展连锁经营的过程中,一方面吸收、学习、借鉴了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经营管理理论与技术;另一方面,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连锁经营发展的新路子。内贸部商业经济研究所较早地涉足这一领域的研究,通过赴日、美等国考察,写出了在我国发展连锁商业的报告,并翻译了一批国外连锁经营的文章和教材。1995年7月,内贸部在辽宁兴城召开连锁商业座谈会,就全国连锁经营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探讨。1996年6月,内贸部连锁商业办公室在上海召开“连锁经营管理与发展”研讨会,来自全国连锁业的100余名企业经营、行政官员和专家学者,就管理规范化、配送中心建设、业态选择与功能定位、特许经营、经营评估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为了使我国连锁经营的实际工作者和管理人员掌握连锁经营的专业知识,更好地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内贸部连续三年举办了连锁经营国际研修班,培训学员近千人。1996年,内贸部与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了《连锁经营与管理》电视讲座,直接培训学员达万人,还有约10万人收看了电视。北京市对连锁企业的店长和管理干部进行了岗位任职资格培训。上海华联超市公司开办了连锁经营进修学院。部分高等院校开设了《连锁经营理论与实务》课程。近年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成功地举办了全国连锁业会议、中国国际特许经营展览会及研讨会,推动了连锁经营的规范化发展。自1992年8月~1996年11月,国内正式出版有关连锁经营的教材、专著共20余种。到2000年,已达60余种。

国内各新闻媒介加大了对连锁经营宣传报道的力度,宣传方针政策,传播企业经验,普及连锁知识,起到了导向的作用。

“九五”计划期间,连锁经营的发展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经营规模小。到2000年底,全国连锁企业平均拥有店铺数量不足20个,连锁企业销售额占全社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零售总额的比重不到5%,连锁企业的规模效益尚未充分发挥。二是规范水平低。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比重不高,特别是在老企业基础上改造的连锁企业,统一采购配送的比重只有30%~60%,大多数连锁企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规范化运作的经营管理体制,配送中心建设、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连锁企业发展的“瓶颈”。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在老企业的连锁改造中,由于涉及到原有利益格局的变化,有的企业产生畏难情绪,不能按照连锁的要求动大手术,只是改头换面,修修补补。一些新成立的连锁企业没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营,用传统的模式经营现代化的企业。有的企业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担心失去独立地位,追求“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的问题突出,诸如此类,都来自于传统的体制和机制形成的弊端。

现行体制、观念等方面的束缚制约了连锁经营的跨地区、跨部门发展和规模的扩大。这包括两个方面后果:第一,连锁企业难以跨区发展。第二,连锁经营的范围往往受到原有的行业限制,特别是一些在原粮食、蔬菜、副食、百货等系统基础上开办的连锁店,各成系统,不能互为补充,造成无序竞争。缺乏连锁经营专门人才也是影响连锁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一方面,我国流通领域的人员素质普遍不高,而连锁经营技术含量比较高,在起步阶段又缺乏较成熟的经验,造成连锁经营管理专门人才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一些个体、私营企业,特别是外资流通企业由于在职工招聘和使用方面手段灵活,对一些专业人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加大了国有连锁企业在人才供应上的困难。此外,由于社会生产不配套,缺乏统一操作标准,商品条码化没有普及,给连锁企业信息化管理也带来很大影响。

(三)中国连锁经营发展的趋势与对策

由《全国连锁经营十五规划》和对未来中国零售业竞争的判断,可以推测中国连锁经营的发展趋势。

依照《全国连锁经营十五规划》,“十五”时期我国连锁经营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立畅通、高效的流通体系,以提高连锁经营质量和连锁企业竞争力为核心,着重提高连锁经营的规模化和规范化程度。加快连锁企业的结构调整,推动企业的联合、兼并、重组;加快连锁企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集中配送;打破部门、地区封锁,促进连锁经营企业跨地区发展;加强宏观引导和法规、标准建设;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跨地区发展、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

具体发展目标是:经过5年的努力,初步确定连锁经营在商业和服务业中的主体地位,连锁经营销售额、连锁企业数和门店数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到“十五”末期,全国连锁企业门店数达到10万个,销售额达到7000亿元,年均递增约35%,占全社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0%左右。年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连锁企业达到20户,销售额在20亿~50亿元的连锁企业达到40户,培育5~10户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跨地区发展、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

1.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发展连锁经营的认识

要从流通领域结构调整和改革的高度认识连锁经营。连锁经营不仅要求零售业大规模的销售,也要求批发业承担大类商品的社会化、专业化物流配送职能,要求加工企业能够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只有大流通才能带动大工业,才能真正发挥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导向作用,加速实现流通产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要从转变商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高度认识连锁经营。商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方面要主动开拓市场,壮大经营规模;另一方面,要挖掘内部潜力,盘活资产存量,提高劳动效率,强化科学管理。通过连锁经营,提高集约化程度,走规模经营之路,是商业流通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2.对外:上规模,实现经营规模化

连锁经营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够取得规模经营的优势,实现规模效益。连锁商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发展中竞争、淘汰、联合、兼并、优化的过程,惟有实现了规模效益的大型连锁企业,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壮大。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外著名零售集团对我国市场的渗透与进入、企业自身的利益驱动都迫切要求壮大企业规模。扩大规模是连锁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加速体制改革,打破部门、地区、行业分割,扩大规模。实现规模经营,连锁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都应从思想上转变“小而全、大而全”的观念,冲破“你的、我的、他的”思想束缚,一方面要面向全社会寻求发展;另一方面,要提高连锁企业的规模化程度,实行规模经营。对此,连锁企业和其上级公司都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以改革为契机,转换经营机制,冲破体制束缚,寻求社会资源,迅速扩大规模,发展壮大。

(2)鼓励企业的兼并、联合,优化市场结构,实现规模经营。企业间兼并联合必然会影响到市场结构的形成。市场经营的充分有效竞争,要求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兼容。在目前情况下,要敢于冲破行业和系统的界限,鼓励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对现有的连锁企业,用收购、租赁、合资、合作等方法,通过资产重组、企业兼并、联合等方式,进行经营资源的优化和重组,推动连锁企业战略性调整和改组,把规模小、实力弱的企业、网点与连锁企业联合起来,形成新的、规模更大的连锁企业,实现优势扩张。其结果,将会使市场结构的重点放在追求规模经济方面,以引导企业竞争由无序走向有序,使产业结构由分散走向集中,实现规模经营,最终取得规模效益。

(3)积极发展特许(加盟)连锁。以一个有实力的连锁公司为核心发展跨区域、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加盟连锁,是在现行体制下,企业迅速实现规模经营的一种可行办法。这样做的优点是连锁总部可以在不建新的网点情况下,通过扩大“外围销售组织”来扩大经营规模,加盟店则可以基本保持原来独立经营的地位,享受连锁总部在商誉、商品、信息、服务方面的优势。加盟连锁为连锁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思路,提供了新的领域和途径。

(4)组建配送中心,实现社会化、专业化的配送服务。组建配送中心,实施商品的统一采购、统一配送,从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降低成本,是实现规模经营的基本条件。要充分考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专业化、社会化规律,以经济效益为核心,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组建方式。可以自筹资金,自行建立,也可以几家连锁企业共同投资,共同享用。同时,可以和国有批发企业、储运企业的改革结合起来,利用现有场地、设施,以避免社会资源浪费。

3.对内:抓规范,实现管理规范化

规范管理是连锁经营的基础,离开了规范化的经营管理,连锁经营就很难健康有序的发展,这一点不仅是国际连锁经营的经验,也已为我国实践所证明。在当前情况下,强化规范经营已成为当务之急。

(1)加强总部建设,强化总部功能。连锁店总部的基本职能是决策、管理、监督、指导和服务。要充分发挥总部功能,就要贯彻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的原则。这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严格管理是前提,规范管理是章法,科学管理是依据。在此基础上,总部考虑解决发展战略、营运管理、物流配送、信息传递、人力资源开发等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总部对连锁企业至关重要,在实践中要重视总部功能的建设和发挥。

(2)积极推进管理规范化、制度手册化。连锁经营不仅仅是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一次重大变革。它要求在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管理方式等方面都要适应这种变革。连锁企业科学的管理必须形成可以传授的系统性知识,形成一整套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实用技术。它的专业化,使企业的管理活动成为一种分工进行的、连续的过程;它的规范化,作为一整套的制度,规定了每个人在企业中的行为规则;它的标准化,使企业的经营环节、经营过程、管理制度成为一种可继承的技能,从而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制度手册化有利于建立连锁店管理制度体系,关系到每个连锁企业的经营水平和未来发展,它覆盖企业日常经营的各个环节,使之操作起来简便易行,同时又有规范作用,是企业营销经营的结晶和宝贵的无形资产。当连锁店快速扩散时,制度手册化能使员工步调一致,统一服务质量。制度手册化是连锁店发展的必然结果。

(3)应用现代化流通技术。美国有一位名为理查德·W.奥利弗的大学教授提出:“工业时代征服了时间,使我们成为一个世界。信息时代征服了时间,使我们成为一个村庄。”工业时代是连锁产生的时代,信息时代是连锁腾飞的时代,而腾飞的翅膀是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它们使规范管理成为可能,从而使沃尔玛以零售业者的身份挤进世界500强的第1位。我们可以说,中国连锁经营的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的应用速度。一方面,我们在总结和继承过去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的同时,要结合我们连锁发展所处环境、阶段等实际情况,引进国外智力,借鉴国外连锁企业现代管理方法;另一方面,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POS、ECR、电子标牌等现代店铺管理技术,提高连锁经营企业的科技含量和持续竞争能力。同时,开发与电子商务有关的现代分销方式,诸如电视直销、自动售货机售卖、网上销售等等。另外,零售业的飞速变革使连锁企业难以储备它所需要的一切人才,因此,应注意发挥管理专家、营销专家、店铺专家的作用,为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提供咨询服务。

(4)加强专业人才培训,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教育培训是连锁经营必不可少的管理环节,是由连锁经营的管理特点决定的。首先,连锁企业要依托教育培训向员工灌输总部的经营理念、服务规范,完成连锁经营规范化管理的第一道工序。其次,连锁经营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上有一探索过程,同时其经营上的高技术含量特点,都要求连锁教育机构不仅要承担员工的职业进修任务,还应担负起连锁经营发展的研究探讨任务。

加强人才培训,要增加对培训工作的投入,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培训相结合,基础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上岗培训与轮岗培训相结合。加强连锁经营理论研究,虚心学习国外著名连锁集团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巧,建立连锁教育培训机构,使之成为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摇篮。

(5)储备人才。连锁规模扩张盲目与否,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志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是否与规模扩张相适应。因此,防范连锁规模盲目扩张有两条思路:一是放慢扩张速度;二是加快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速度。连锁虽然是店铺的复制,但是要求管理效率相当高,因为效益的开源来自于规模,效益的节流来自于管理。开源的代价大大高于节流。例如,如果超市店铺的纯利率为1%,要获得1000元的利润要实现10万元销售额,恐怕要搬运、销售几卡车的商品。而节约1000元不过是少吃一顿客饭的事情,却相当于10万元销售额的效益。

要使连锁公司的管理水平与规模扩张相适应,关键在于人才的储备。到其他公司挖人才固然是一种方法,但自我培养才会“物美价廉”。麦当劳扩张成功,谁也不能否认其军功章里有汉堡包大学的一半;上海华联发展顺利,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建立了华联超市培训学校,通过阶梯性严格培训,为华联连锁公司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级人才。这的确是黄金经验。

4.政府:完善职能,加强政策引导、扶持和调控

发展连锁经营虽是企业行为,但作为改革中的新兴事物,政府的宏观引导和政策扶持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我国连锁经营中的便民连锁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但资金投入大,回收期长,更需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政策扶持。对于解决当前扩大经营规模问题,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扶持、引导、促进连锁企业之间的兼并、联合,使其尽快进入规模经营的良性循环。在资金扶持上,应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中央提出的“抓大放小”的改革思路,坚持扶优扶强,重点扶持一批运营机制好、规范化水平较高的连锁企业,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和实力的连锁企业集团。从长远来看,随着连锁经营的不断发展,政府扶持的方式及着力点应侧重于加强立法,破除体制障碍,培育中介机构,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方面。找到调控市场的支点,维持中小企业生存,保证社会稳定和职工充分就业。这其中,破除连锁经营的体制障碍,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分割,真正建立起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连锁经营组织,是我国连锁经营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一个难点,有赖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