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实践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本质

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实践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本质

时间:2024-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实践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本质广东省水库移民工作局张朝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本质特征。城乡贫富差距问题,已凸显成为新时期广东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幸福省区必破难题,更是实践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本质的必然要求。

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实践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本质

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实践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本质

广东省水库移民工作局 张朝烽(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应有之义。因此,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本质特征。然而,消除贫困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和汇聚了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广东经济社会实现了大发展、大跨越,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量与质的提升。但在同时,广东的贫富悬殊问题也随着凸现出来。2007年,国务院扶贫调研组到广东调研后认为:“广东全省不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十分严重,甚至有日益扩大的趋势。”城乡贫富差距问题,已凸显成为新时期广东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幸福省区必破难题,更是实践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本质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到任后,立即深入到广东最贫困的粤北地区调研,在结合广东实际和深刻总结人类历史经验基础上,首先提出用靶向疗法,采取“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新思路破解贫困难题。随后,省委省政府作出部署,从2009年起,用三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启动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全面拉开了一场与贫困宣战、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建设幸福广东的大战役。笔者有幸亲历了这场历史性活动,深深感受到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对消除贫困、落实科学发展、实践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本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一、贫困的表现、危害及根源分析

(一)贫困的表现。按广东省扶贫办确定的标准,贫困户是指2008年底人均纯收入不足2500元的家庭。贫困的直接表现是收入低、家庭成员衣食住行缺少或困难。笔者走遍省水利厅挂钩帮扶点五华县华城镇新四村140户贫困户了解到:贫困家庭成员夏天穿衣不遮体,冬天缺少棉袄暖身,没有一双保暖布鞋;特困户三餐无保证,甚至吃不上大米饭,连续数月吃不上一餐肉,居住在低矮潮湿的泥砖房;贫困村居民普遍存在行路难、饮用卫生无保证的浅表水。贫困户难于享用到社会新产品,难于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贫困的危害。长期生活在贫困状态通常会令人滋生懒惰、低落情绪,容易失去信心和勇气。由于远离社会主流和文明,贫困户逐步产生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甚至会有不满社会制度的不良心态和仇富心理,这些消沉思想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出来,构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将对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贫困原因分析。笔者结合驻村扶贫“双到”工作实践和多年来从事水库移民安置工作经验,认为导致贫困的根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大因素:

一是获得能力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获得能力可理解为增加收入能力,其本质就是个人向社会提供劳动产品(或服务)、与社会交换劳动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为社会提供数量多、质量高的社会满意产品,通过成功交换,个人就能获得更多的收入,即获得能力就高。长期生活在边远山区的农村群众,因接受教育、技能培训程度低、经济信息不发达以及农产品生产分散等条件制约,难以生产更多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或产品难以成功交换,致使他们的获得能力相对较低。

二是家庭负担重。患病治疗负担是导致家庭生活拮据,甚至陷入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贫困家庭中,一个劳动力因患病不仅不能参加劳动(生产),减少了收入来源,而且需要支付治病费用,加重家庭支出的负担。此外,子女上高中、大专院校学费负担重也是造成当前农村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五华县,一个上高中的学生,一年学费约需三千元至四千元;而一个大专或本科学生,一年学费需五千至一万元不等,这对普通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负担。

三是生产生活成本高。由于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群众自筹能力不足,加上公共投资难以惠及,造成贫困村水利、交通、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普遍滞后,从而导致了两方面不利因素:一方面是农村群众生活成本相对较高;另一方面是因农业生产局限于单家独户种养,难以形成生产聚集效应、规模化生产,难以延伸产业链,难以促进和形成深化劳动分工、专业化生产等,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较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是交易费用高。贫困村地处边远山区,市场信息不灵、公共设施、法制建设滞后,信息成本、运输成本较高,导致交易费用较高,从而降低了生产收益水平。

五是基层组织能力不强。贫困村普遍存在“两委”班子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引领能力、组织能力和服务能力不强。导致了:一方面,各种集体资源管理缺位(或无人管理),原本能发挥作用的基础设施失修老化,功能减弱甚至丧失。如在新四村,一些早年修建的水利设施曾对农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因长期无人管理维护,目前已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内涝、灌溉就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全村四个自然村共8.5公里主道路没有一条是硬底化路面。村民喝不上安全水;另一方面,村“两委”市场意识不强,无法引领全村群众参与市场分工,确立主导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占领一席之位。

以上五方面原因或者单独、或者叠加导致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普遍较城市居民慢,形成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

二、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创新了扶贫开发工作模式

笔者认为,开展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实施靶向疗法消除贫困,无论在其内涵上,还是工作机制、体制等方面都创新了扶贫开发工作模式。

第一,工作内涵上有创新。“双到”工作目标任务、方针非常明确,强调注重发挥主体作用和参与扶贫的广泛性。

一是明确扶贫工作目标任务。从2009年开始,通过三年帮扶,确保80%以上被帮扶的贫困人口达到人均收入2500元以上,被帮扶的贫困村基本改变落后面貌。

二是突出参与扶贫的广泛性。强调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工作方针,即扶贫工作首先是政府主导,注重开发式扶贫,突出帮助贫困地区完善生产生活环境,帮助贫困者提升获得能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同时,注重广泛宣传,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如以国务院文件形式明确规定每年的6月30日为“广东扶贫济困日”,鼓励全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共同帮扶贫困脱贫,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三是突出发挥主体作用。强调要注重宣传引导,帮助贫困户脱贫增强信心,引导贫困者更新观念,克服等待、依赖、索要等思想,引导贫困者在脱贫奔康以后要怀有感恩之心,报答社会之心,乐于帮助别人,共建和谐社会。

第二,体制机制上有创新。通过建立健全各种有效的体制和机制,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激励性更加突出。

一是责任主体明确,确保了帮扶措施的针对性。“双到”工作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省委、省政府文件形式规定必须明确帮扶每个贫困户的具体责任人,从而为达到既定的帮扶目标落实了可追溯责任主体。同时还明确了帮扶责任人的责任,要求各帮扶责任人必须深入到贫困户家中了解贫困原因、“号”准脱贫致富的“脉”,必须尊重贫困户发展生产的意愿,制订具体的帮扶计划和措施,从而使扶贫开发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是资源整合到位,确保了帮扶措施的实效性。一方面,由于明确了可追溯的帮扶责任主体,责任人有了责任、目标和帮扶协议(承诺),有利于促使责任人兑现帮扶资源、落实帮扶措施,确保了各项帮扶资源百分之百直接兑付到贫困户和贫困村,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如省水利厅在扶贫工作中,各帮扶责任人按照与贫困户签订的帮扶协议(即帮扶计划和措施),通过驻村工作组组织实施,将各项帮扶资源分年度直接兑付给贫困户。同时,注重强化制度保障,对资助建设公共设施、发展集体经济等项目资金全部实行“双签”财务制度等,确保了各项帮扶资源(资金)及时、全部到位,发挥应有的效益。另一方面,由于各项帮扶措施是在尊重贫困户愿意的基础上确定的,这有利于充分调动贫困户“我要脱贫”的积极性这一“内因”,与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外因”结合在一起,迸发出强大脱贫动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考核措施有力,确保了帮扶工作的激励性和约束性。为促进“双到”工作深入开展,省纪委、省委组织部分别出台了《广东省扶贫开发工作问责暂行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驻村干部选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建立了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激励机制和惩罚措施,对整个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形成较强的激励性和约束力。这对驻村干部而言,不仅有压力,但更多的是动力,因为“双到”工作是一个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帮扶措施,实践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本质的大舞台;从事“双到”工作是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在人生经历中谱写浓墨重彩一笔的大机遇。

三、省水利厅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笔者以省水利厅近年来扶贫工作的实践与成效,阐明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是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消除贫困,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本质的重大举措。

(一)省水利厅挂钩帮扶的贫困村基本情况及贫困原因

省水利厅挂钩帮扶的五华县华城镇新四村现有村民408户共1820人,管辖4个自然村共13个村民小组,人均耕地0.5亩、山地4亩。2008年,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2800元,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困难家庭为140户共735人,占该村人口总数的40%;其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特困家庭为43户共253人,占该村人口总数的14%。

经反复调查了解并三榜公示,新四村确定了140户贫困户,其贫困原因分五类:一是因病致贫,有84户占60%;二是子女上学负担重导致暂时贫困,有25户占18%;三是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经济来源少致贫,有17户占12%;四是五保户,有5户占3%;五是其他原因造成贫困,有户11户,占7%。其中,因病治疗和上学负担重导致贫困的,占贫困人口总数的78%,这说明在新四村,家庭负担重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如,72岁的贫困户赖俊茂,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已成家育有两个小孩,小儿子尚未成家,全家六口人居住在三间泥砖房。家庭收入靠两个儿子打零工,2008年人均纯收入徘徊到1600元左右。2010年因屋顶漏水,大儿子上屋顶修补不慎摔伤了腿,需住院治疗费3万多元,但因家里没有积蓄,根本无法住院治疗。如不及时治疗,将导致终生残疾,这样这个家庭不仅丧失了主要劳动力,减少了收入,还将背上沉重负担。贫困户赖宏声的六岁孙子不慎被刚煮沸的豆浆烫伤,面积达全身的65%,需住院治疗费8万多元;贫困户赖悦源因患肝腹水,需住院治疗费近2万元。家庭成员因患病治疗的负担,无疑使这些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此外,新四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民接受教育与培训程度低等因素也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

(二)省水利厅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思路和举措

2009年以来,省水利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部署要求,建立了“帮扶规划到贫困户、帮扶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工作机制,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完善贫困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和减少致贫因素为重点,以实施“结亲工程、脱贫工程、强基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1. 实施结亲工程,建立帮扶保障机制。省水利厅注重加强组织保障,建立和健全扶贫开发的保障机制。一是加强织领导。省水利厅专门成立了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由厅党组书记、厅长黄柏青任组长,三位厅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并下设扶贫办公室。启动“双到”工作以来,黄柏青厅长多次率领导小组成员到新四村开展调研、现场办公,明确提出将举全厅之力帮扶新四村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要求各帮扶责任人带着感情、带着责任,真帮实扶,坚决如期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给水利厅的光荣任务。迅速派出驻村工作组,并实行厅级干部挂点联系制度,具体指导协调扶贫开发工作。二是落实结对帮扶。实行一名厅级干部挂扶两户贫困户、一名处级干部挂扶一户贫困户的“一对一”、“一对二”结对帮扶方式,明确要求各挂扶责任人每年到挂钩贫困户家中探访、帮扶不少于两次。分批组织帮扶责任人到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帮助找贫根,“号”准脱贫致富的“脉”,与贫困户签订具体帮扶措施,通过结对帮扶,让党员干部与贫困户拉近了距离,结下了深厚感情。三是筹集帮扶资金。一年多来,省水利厅先后组织了三次向新四村贫困户捐款活动,共捐献扶贫资金42万多元,全部用于各个帮扶项目。四是健全工作制度。驻村工作组自2009年9月进驻以来,全体组员实行“脱产”专职,全身心投入帮扶项目的组织实施和跟踪落实等工作,建立贫困户每户一档案和工作组入户帮扶日志、帮扶台帐制度。实行帮扶资金“双签”(即工作组长和村委会主任共同签名方能支付和报账)制度,确保扶贫资金100%兑付到贫困村、贫困户。五是注重宣传引导。通过召开各类座谈会、编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使用手册》、制作宣传栏、宣传牌,《省水利厅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画册、电视纪实DVD》,树立勤劳脱贫奔康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广泛宣传扶贫开发工作,营造勤劳脱贫的良好氛围,引导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2. 实施脱贫工程,帮扶贫困户奔上小康路。在找准“穷根”、科学规划基础上,省水利厅实施“提升获得能力、减少致贫因素、发展集体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建立长效机制”五大措施,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全面脱贫。(www.xing528.com)

(1)帮扶提升获得能力,尽快摆脱贫困。提升获得能力是贫困户迅速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有效手段。省水利厅采取帮助贫困户劳力就业、发展村主导产业和智力帮扶等措施,扶持贫困户提升“造血”能力。首先,举办了多期电工上岗证电脑操作技术和首饰加工等技能培训班,帮助贫困户青壮年劳动力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并推荐或帮助联系到珠三角等地务工就业,实现一人就业,一户脱贫;其次,重点扶持发展传统的腐竹生产和新兴的油茶种植等两大主导产业。目前新四村有28户腐竹生产专业户,其中贫困户16户,使这些贫困户年增收4000元左右。贫困户赖木灵在帮扶责任人黄柏青厅长帮扶下,开办腐竹加工作坊,2010年生产销售腐竹9000 公斤,加上养猪,年纯收入从原来每年不足一万元增加到三万元,成为当地公认的致富能手。赖木灵一家还完成了泥砖房改建,住上新建的100平方米框架混凝土安居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发展主导产业来带动发展农业生产,向140户贫困户发放每户2500元的种苗或生产扶持金,举办两期种养技能培训班,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第三,充分利用厅直属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这一教育阵地,对新四村有意愿的初中毕业生,免学费就读广东水利中专学校;参加普通高考分数达到3A录取线以上并有意愿的高中毕业生,免学费就读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此外,还建立了新四村子女考取大学奖励金制度,激励勤奋学习,考取高等大专院校,接受高等教育。资助新四小学新建一间配有48台全新电脑的电教室,投资6万元整治新四小学周边环境,修建新新中学路段800米硬底化路面,为该村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着力减少致贫因素,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实施“靶向疗法”,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减少致贫因素,巩固脱贫成果。

一是资助贫困户解决治病难问题。对农村普遍家庭来说,治病负担相当于“水库漏水”,不补漏,将是入不敷出,难脱贫困。针对新四村因病致贫的占贫困户总数的60%,省水利厅连续三年资助全体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减轻群众看病负担;多次组织省、县医务小组到该村义诊、送药,帮助患病贫困户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还建立特困户重大疾病救助制度,资助患病贫困户住院治疗,切实解决贫困户看病难问题。省水利厅还资助兴建新四村卫生站,使村民小病不出村得到及时治疗。通过落实一系列有效措施,切实帮助贫困家庭解决治病难问题。此外,省水利厅还积极筹资,资助部分特困户家庭60岁以上老人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二是资助贫困户减轻教育费用负担。在省水利厅帮助下,设立了资助新四村高中以上贫困户子女完成学业助学金,连续三年资助贫困户子女完成高中、大专院校完成学业,切实减轻了贫困户教育费用负担。

三是兴建新四村饮水安全工程。省水利厅筹资80万元,帮助新四村新建饮水安全工程,包括开挖100米深水井,抽水至高位蓄水池,过滤、净化后通过总共20多公里的供水管道供应到各家各户,保障了该村98%以上的村民用上安全水、放心水,避免村民因饮用不卫生水患病导致贫困。

四是资助贫困户建设安居房。对农民来说,仍居住在泥砖房是导致贫困的一大诱因:首先,泥砖房安全系数低,一碰到暴雨山洪,将会有房屋倒塌、财产损失,甚至生命安全危险。一旦受灾,普通农村家庭就将陷入贫困泥坑;其次,长期居住在低矮潮湿的泥砖房,容易产生多种疾病,而治病负担却又是致贫的重要根源;再次,农村居住泥砖房者找媳妇难普遍存在,有的只能找到弱智、病残的做媳妇,这无疑加重了贫困。因此,贫困户跨出贫困门槛之后,最期盼、最迫切需要帮扶的大事就是建设安居房。省水利厅党组“号”准穷根,心系贫困户,急贫困户之所急,想贫困户之所想,帮贫困户之所盼,黄柏青厅长亲自主持会议筹集专项资金,亲自审定资助新四村贫困户泥砖房改建工程总体方案,确定资助50户贫困户、每户补助3万元,使新四村贫困户彻底告别泥砖房,为他们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创造了条件。

省水利厅积极稳妥推进泥砖房改建工作。先由村小组推荐、村“两委”会审查后,召开全村党员、群众代表会议进行评议,再由驻村扶贫工作组会同村、镇干部到现场察看拍照,对初定资助泥砖房改建名单进行公示,公示结束后由华城镇政府审定签署意见。然后,由村委会与贫困户根据《省水利厅资助新四村贫困户泥砖房改建办法》签订泥砖房改建合同。驻村扶贫工作组向贫困户提供农村住房建设施工参考图,建立贫困户泥砖房改建档案,按照建设进度拨付资助款。

(3)帮扶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凝聚力。只有壮大村集体经济,才能确保村集体有钱为群众办事。为确保新四村集体有稳定的经济收入,省水利厅多方筹资50万元,资助新四村投资小水电站,使村集体从2010年起,连续15年每年有5万元的固定收入。此外,还资助村集体种植300亩油茶和发展立体农业,增加村集体收入。有了稳定收入后,新四村建立了面向全村帮扶资金,帮助村民发展生产,防止产生新的贫困户,为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和增强集体凝聚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4)资助兴建基础设施,构建和谐新农村。针对新四村基础设施严重欠缺或落后,导致生产生活成本高的实际,省水利厅筹资600万元,同时启动五项惠民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降低生产、生活成本,为村民加快脱贫步伐,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外部条件。一是修建8.5公里村道路硬底化工程。二是修建饮水安全工程。三是修建约3公里排灌渠道工程,解决内涝和近300亩水田灌溉用水问题。四是综合治理150亩水土流失地。五是兴建一座面积为600平方米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含村卫生站用房)。

(5)建立长效帮扶机制,确保全面脱贫。通过帮扶实现稳定脱贫基础上,省水利厅指导新四村委会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制订了《新四村贫困户动态管理办法》,成立村帮扶贫困户管理委员会,建立了贫困户动态管理和帮扶的长效机制,使新的因病或不可抗力原因导致贫困的家庭得到及时、有效的帮扶,防止产生新的贫困户。规定帮扶资金来源渠道从新四村投资水电站获得收入中每年提取2万元,村集体种植油茶收入中提取60%的资金,以及村供水系统水价收入中每方水提取0.2元等。2011年初新四村新“两委”产生后,进行明确分工,成立了村水利、村道、自来水系统等公共设施专门管理小组,其成员分别由一名村委干部和若干名村小组长组成;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管理领导小组,由村党支部书记、村长担任组长。切实加强村公共设施和村集体经济的管理。

3. 实施强基工程,建设一支引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队。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是确保贫困村稳定脱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障。省水利厅始终坚持“以扶贫带党建,以党建促扶贫”的思路,切实加强村党支部建设。2010年初,在省水利厅直属机关党委的部署下,省东江流域管理局和省西江流域管理局分别与对口帮扶的五华县新四村、黄狮村开展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以建设“四有”和“五好”党支部为目标,制定了城乡党支部共建活动计划,着力在落实党员活动经费、丰富党员活动形式、强化党员宣传阵地和规范党支部组织建设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积极开展送党课、送温暖、送技术、送项目、送文化等活动。驻村工作组率先成立了党支部,与新四村党支部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共建活动,帮助村党支部健全组织生活,民主集中制等制度。

(三)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的成效

截至2011年2月底,省水利厅共投入扶贫资金超过一千万元,使新四村村容村貌和贫困户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是贫困户脱贫率达82%和村集体收入提前达标。2010年新四村贫困户人均增收870元,增长率为35%;有115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占确定帮扶140户贫困户的82%。提前实现了村集体连续15年,每年稳定收入5万元目标。

二是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劳务输出成为贫困户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到2010年12月止,该村在异地务工的贫困户112户共232人,占贫困户总数的80%;腐竹生产和种植油茶两大帮扶主导产业快速发展,村腐竹专业户增至28户,其中贫困户16户;村油茶基地初具规模,已种植优质油茶150亩;其他种养产业不断壮大,贫困户养猪865头,养鸡6820只,种植黄豆等各类经济作物240多亩。

三是贫困户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泥砖房改建加快推进,计划资助50户贫困户实施泥砖房改建,已有30户已动工,2011年春节前已有18户喜迁新居。村民医疗保障逐步完善,连续两年资助全村1820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资助三户贫困户患者住院治疗。村民教育环境有效改善,连续两年资助高中以上贫困学生74人(次)完成学业和奖励44名非贫困户子女考上大专院校。

四是村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五项惠民工程扎实推进,目前已完成村道水泥硬底化7.5公里,占全村村道总长8.5公里的88%,预计今年4月底前全村道路实现硬底化。饮水安全工程完成总工程量的93%,已完成深水井开挖、高位蓄水池、抽水泵房、供水主管道埋设等主体项目,部分分支管道完工后即可供水到户。1.3公里的排灌渠道三面光改造基本完工,新增排灌面积300亩;水土流失地治理加快推进,治理崩岗一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进展顺利。以上五项惠民工程都将在今年“七一”前交付使用,为庆祝建党90周年献礼。

五是贫困户“我要脱贫”意识明显增强。随着各项公共设施的不断完善,特别是村道硬底化、饮用水安全系统和排灌溉渠道三面光等项目建设竣工使用,贫困户思想发生了从“等待帮扶”到“我要脱贫”的巨大转变,发展种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请求驻村工作组和村委发放种苗、开展种养技术培训等。同时,部分出人员开始回村当起了种养专业户。如贫困户曾添初两个儿子曾学农艺大专毕业,长期在外打工,在省水利厅帮扶下,现回乡兴建了220平方养猪棚,办起腐竹生产作坊,购买孵化鸡苗设备等。计划年生产商品猪500头、母猪20头、公猪1头,养鸡2000只以及生产腐竹等,预计年纯收入超8万元。

六是村“两委”班子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发挥出引领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通过健全各项村民自治、村务公开等制度和进一步完善党的建设制度。村“两委”干部为民服务意识和干事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在“双到”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村民的广泛好评和支持,在2011年初村“两委”改选中,除一名干部因身体原因退出外,五名“两委”干部中有四名干部获得连任。目前,在村“两委”带领下,村民发展生产,脱贫奔康热情高涨,过去一些因小事吵架,赌博,懒惰的现象不再出现,今日的新四村正在从过去的贫穷落后走出来,向着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阔步迈进。

通过一年多来的不懈努力,省水利厅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当地百姓的广泛赞誉,成为我省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实践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本质的典型。我们坚信,只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各项部署要求,就完全有可能在2011年底前帮扶新四村实现全部有劳动力的贫困户稳定脱贫,彻底改变新四村贫穷落后面貌,提前一年完成扶贫开发目标任务。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就会在新四村越来越多的体现出来。

(四)几点启示

通过一年多来的驻村扶贫工作实践,笔者切身感受到,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创新了扶贫开发工作模式,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双到”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扶贫措施是扎实的,帮扶成效是显著的,人民群众是满意拥护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领导重视是决定扶贫工作成败的前提。只要领导重视扶贫工作,扶贫所需的人、财、物就有了保障,扶贫资金就能得到落实,才能帮助贫困村、贫困户摆脱困境,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第二,理清思路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基础。只有确立正确的扶贫工作目标和思路,才能使整个扶贫开发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扎实、有力、有序推进,确保按期完成目标任务。

第三,深入基层是落实扶贫工作的根本。只有派出驻村工作组,扎根山区农村,发扬奉献精神、吃苦精神、实干精神、无畏精神和进取精神,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一心扑在贫困村,与贫困户打成一片,才能把各项扶贫措施落实到位。

第四,整体推进是取得扶贫实效的保障。在认真实施“靶向疗法”,采取“一户一法”、“一村一策”帮扶措施增加贫困户收入,摆脱贫困,针对致贫原因减少致贫因素的同时,还要针对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普遍原因,即基础设施普遍欠缺的共性,帮助完善基础设施,降低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成本,才能真正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稳定脱贫,共同富裕。

第五,整合资源是落实扶贫项目的关键。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只有有效整合各级各部门的强势资源,多渠道、多途径落实扶贫项目资金,就能确保扶贫项目建得成、用得好、长受益。

第六,思想工作是达成扶贫目标的生命线。要把做好贫困户的思想宣传工作贯穿于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在起步阶段,要鼓励贫困户树立脱贫的信心和勇气;在帮扶过程中,要善于引导贫困者更新观念,树立自力更生,克服依赖、等待的思想;在贫困户稳定脱贫之后,要注重引导他们树立感恩社会,报恩社会之心,乐于帮助别人,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分子。

第七,加强党建是促进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只有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扶贫,一手抓党建,着力打造一个坚强,具有战斗力、凝聚力的基层党组织和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才能带领村民建设一个和谐、幸福、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注释】

(1)张朝烽(1964.10-),男,广东省飞来峡水利枢纽管理处党委副书记、省水利厅驻五华县华城镇新四村扶贫开发工作组组长、水利工程建筑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库移民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