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文化杠杆 实施科学帮扶——对口陂坑村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启示
2011年是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第二年,也是实现科学帮扶、争当扶贫开发工作排头兵这一目标的关键之年。文化帮扶作为四大帮扶之一,通过向贫困农民输入新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传授适用的科技,从整体上提高他们的素质,最终达到文化富民的目的,对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被忽略的文化贫困
(一)人们对“贫困”的刻板理解
长期以来,只要一提到“贫困”,人们就会在脑海里联想到这样的场景:那些长期忍受饥饿和贫穷的的人们, 生活不能达到温饱,居住生活条件恶劣,需要政府、社会及爱心人士在经济、物质等方面进行救助,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水平。可是,这只是“贫困”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现象,只是人们对“贫困”的感性认识而已。
贫困,绝不单只是一个经济现象,更主要的是一个社会文化现象。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因灾因病、因个人因社会、因主观因客观等。贫困不仅表现为低收入、低生活水平、低物质消费以及简陋的居住条件、较差的卫生条件等,从更深的层次看,它也表现为贫困的知识、贫困的思想、贫困的价值观和心理机制等文化现象。经济上的贫困只是贫困的其中一种表现,经济贫困的一个更重要内因在于人们在文化上的愚昧和观念上的落后。换句话说,贫困绝非是个“物质”的问题,更是一个“思想”的问题。因此,文化贫困才是贫困的关键所在。
(二)文化贫困之“贫”:文化贫困的具体表现
1. 愚昧闭塞的思想观念
经过我们多次对贫困村的走访调查发现,贫困村普遍存在村民小富即安、满足现状、闭关自守、固步自封、默守陈规等思想。同时,由于受打工潮的影响,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盲目外出,留守的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生产能力偏弱的“三偏”农民。这部分农民思想更加保守和愚昧,“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最为严重。不仅如此,贫困村还存在有些村民只顾个人眼前利益,小团体利益,目光短浅,自私自利,比较欠缺大局观念和国家观念;有部分村民贫富观念不正确,不从自身寻找贫困的原因,把贫穷的责任推给政府、干部和富人,认为是政府造成他们贫困的现状;一些村民甚至争当贫困户,懒惰思想行为严重;还有部分村民不讲信用,怀疑一切,思想固执、陈旧,不相信扶贫政策等。
2. 低下的科学文化素质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贫困村农民长期处在封闭的环境中生活,他们有的甚至每年都难得到市区一次,更谈不上与先进地区的学习交流,以致缺乏科技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缺少掌握农村实用新知识、新技术的强烈愿望,加之家庭经济脆弱,扩大家庭生产投入困难,科技知识运用乏力。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等因素制约了发展,造成了目前的科学文化素质低下。
由于贫困地区教育落后,办学条件差,青少年儿童的入学率、毕业率、升级率都很低,劳动力中的文盲比例高。据统计,在贫困村的劳动力中,小学和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较大,受农业技术专业培训的人数比例较低。再加上受打工潮的影响,中途辍学的人数日益增多,农村劳动力素质很难快速提高,因此,贫困村的科学文化素质难以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 落后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贫困地区农民大部分居住在深山区,偏僻落后,难以改变“养鸡为吃盐,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的小农意识,宁愿苦熬,不愿苦干,缺乏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缺乏商品经济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由于还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和科技含量不高等因素的影响,群众经济收入来源单一,“吃祖宗饭”的现象十分普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脆弱。每年7月~9月,由于夏季暴雨频繁,河流水位猛涨,河水倒灌农田现象甚是严重,数百亩农田被淹,对当地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压力。水淹地问题本可以运用修建排水渠、拦水闸等现代农业技术得以很好的解决,但由于文化、历史等原因,贫困村群众固步自封、目光短浅,一直以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进行耕作,靠天吃饭,对新生事物抵触严重,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受到很大制约。
(三)文化贫困之“困”:文化贫困的恶性循环
受传统粗放型经营方式的影响,贫困地区对待发展问题大多只看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在文化方面的提高,甚至认为在思想文化上的投入没有物质、经济方面投入来得直接、快速。文化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的、习俗的或心理的因素促成的社会积淀,是贫困者对贫困的一种适应和自我维护。它会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形成一种消极的价值取向和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并与目光短浅、空虚无聊、听天由命、自暴自弃相联系,是个人、家庭和社会贫困的根源,如果不及时改变,势必会造成贫困的恶性循环。可以说,贫困地区最大的贫穷就是思想观念的贫穷,最大的落后莫过于文化科技的落后。
因此,要解决贫困问题,首先要从贫困的主体——“人”的角度入手,走文化帮扶之路,即向他们输入新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传授适用的科技,输入各方信息,从整体上提高贫困群体的素质,达到文化富民的目的,驱散笼罩在贫困乡民头上的贫困文化的乌云,让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变当地的潜在财富为现实财富。这才是投入最少、产出最多.从根本上扭转贫困的正确道路。
二、文化帮扶何以解“贫”、解“困”
(一)文化帮扶的概念
为进一步推进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对口陂坑村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局党委和李俊夫局长提出“实施科学帮扶,争当我市对口扶贫开发工作排头兵”的要求。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实施科学帮扶,统筹规划,细化项目,明确分工,全面推进产业、智力、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帮扶工作,推动陂坑村贫困村民全面脱贫和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走上绿色良性发展之路。
文化帮扶既是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尽快摆脱贫困。传统的扶贫主要是从经济物质上进行辅助,而贫困地区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既要从经济上加强扶持,更需要加强智力开发。扶贫不仅要扶物质,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
(二)文化帮扶的重要性(www.xing528.com)
由单纯的经济帮扶到文化帮扶,由物质扶贫到精神扶贫,由扶贫到扶志,这无疑是对扶贫认识的深化。
文化帮扶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文化帮扶不仅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策划、牵头、倡导,更需要动员全社会一起行动,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改变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现状,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绝非一蹴而就,通过开展一两次活动就能解决的,而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努力工作。因此,动员全社会关注贫困村的文化状况,如同经济扶贫一样,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文化帮扶更广泛的推进。
文化帮扶具有持久的推动力。文化帮扶着眼点在于现实生产力的主要支点——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素质的提高包括观念的更新、生产技能的提高、经营能力的增强等方面。文化帮扶通过多种媒介、采取多种形式把文化科技知识输送到农民的头脑中,教育农民克服惰性、奋发向上,以激发他们树立起自力更生、改造环境、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文化帮扶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形式。文化帮扶的正确实施,同样有利于农村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科学和文化水平如何,不仅关系到农村本身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奔小康进程,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全国现代化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因而开展文化帮扶工作,将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作用。
三、文化帮扶的有效途径
(一)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下乡”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体现局党委对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支持和关怀,2011年2月23日,局扶贫办与华阳镇政府、陂坑村村委联合举办了“情系陂坑村”大型文艺联欢活动。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展现了当今农村的新形象、新面貌,更展现了我局对科学帮扶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为更好地宣传省委省政府的“双到”帮扶政策,树立勤劳致富的典型,在演出中我局对脱贫致富模范、计划生育先进家庭、热心公益事业先进个人和学习标兵进行了表彰。与此同时陂坑村村委也向我局送上了锦旗,感谢我局对口帮扶一年多来,改善了村容村貌、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实施了各项公共设施建设,帮扶工作效果明显,成绩喜人。
定期举办大型文艺联欢、表彰优秀先进等文化活动可以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但远远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的需要,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一活动,采取送书、送戏、送科技等形式把更多的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新科技传输给广大农民,从文化上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好保障。
(二)加大文化宣传力度。为了使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深入人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2010年6~8月,广州市国土房管局根据扶贫开发工作进程,及时制作扶贫开发政策标语宣传牌,使从农民及时了解扶贫开发政策和工作内容,激励村民努力致富,早日脱贫。此外,在村里显耀位置还设立了两个宣传栏,设置了公示窗口,推进村务公开。宣传栏已成为村民了解和监督扶贫开发工作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窗口。
2011年2月,广州市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心结合市国土房管局“双到”扶贫办公室在陂坑村举办的“情系陂坑村”文化联谊活动,举办了“科学帮扶,建设幸福陂坑村”图片展。此次图片展以“科学帮扶,建设幸福陂坑村”为主题,主要展示市国土房管局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省委、市委的整体部署,坚持以完善机制为根本,在科学帮扶上下功夫,加大产业帮扶、智力帮扶、教育帮扶和文化帮扶力度的情况。围绕这一主题,此次图片展细分为五大板块:“产业帮扶,壮大经济”板块展示了陂坑村特色产业取得的可喜成绩和良好的发展势头;“智力帮扶,提升技能”板块突出展示了该局对陂坑村群众劳动技能和科学发展理念的培养和塑造;“教育帮扶,长远发展”板块主要展示了陂坑村教学设施、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变化;“文化帮扶,形成特色”板块一方面展现陂坑村的历史文化风貌,另一方面突出该局对陂坑村小学的图书和助学金捐赠等帮扶;“保护耕地,爱护农田”板块主要展示该局到陂坑村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现场踏勘的情况,同时宣传保护耕地、爱护农田、农用土地开发整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为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的建立打下坚实基础。
此次展览通过翔实的图片再现了近年来市国土房管局在陂坑村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点滴瞬间,展现了陂坑村自力更生求发展的可喜成绩,让陂坑村群众深切感受到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气象,帮助陂坑村群众树立起“保护耕地、爱护农田”的意识,营造了建设幸福陂坑村的氛围,进一步激发了国土房管人投入扶贫工作的奉献精神,塑造了该局科学帮扶,争当对口扶贫村开发建设排头兵的服务形象。
(三)推进文化体系建设。文化体系建设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是发挥党报党刊和科技图书的宣传作用。党报党刊是党委、政府的喉舌,它能向广大农民朋友传递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重要信息,让农民懂得如何在政策和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创业致富。科技图书能向农民朋友传递各种科技致富的知识。做好党报党刊和科技图书的发行工作,有利于从政策上、思想上引导农民,从科学技术上提高农民的创业致富能力。
二是建立健全镇、村图书馆、书店和文化活动室。文化室可以引导农民白天务农、晚上学文化,农忙务农、农闲学文化。让农民学到文化知识,了解致富信息,学会适用技术,寻找脱贫途径,为早日脱贫致富插上科技的翅膀,为新农村文化产业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是扩大农村电视广播网的覆盖面和建立现代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广播、电视是贫困地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有效工具,又是文化、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虽然近几年电视普及率有所提高,但贫困村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仍有很大一部分农民未能看上电视。要想使新思想、新文化、新政策、新知识、新科技尽快在农村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实现村村通电,尽快恢复农村原有的广播网,不断提高电视覆盖率,并尽快建立起现代农村远程教育网络,更好地向农民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和政策,传播文化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四是建立健全合理的农村乡土科技人才培训机制。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十分重视贫困户就业和技能的指导培训。针对陂坑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盲目外出打工,现留守务农人群中“三偏”人员居多,农业技能相对较低,跟不上种植养殖规模化发展的需要,根据《关于“实施科学帮扶,争当我市对口扶贫开发工作排头兵”的意见》的具体要求,结合农户在就业和生产技术中的实际需要,我局于2010年年底开展了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两期种养技能培训班。通过培训班,让村民了解当前外出务工的就业形势和特点,鼓励有技能、有条件的剩余劳动力积极主动外出就业,加强了我局和贫困村志坚的沟通,解决了农户在种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坚定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信心。
(四)弘扬本土文化。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对口陂坑村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客家地区赋存丰富的文化景观和民俗风情,为客家文化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客家文化的最大亮点在于其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浓郁客家风情。我们应着眼弘扬当地的特色文化,组织专业人士深入华阳镇、陂坑村,挖掘和整理当地历史人文、建筑风貌等文化素材,提炼形成有地缘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文化精品,扩大文化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当地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客家”特色资源在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都有其丰富的有地方个性的内涵。吃的方面,在光辉灿烂客家文化中,饮食文化尤其鲜艳夺目。在开发中应挖掘、整理本地客家饮食优秀成果,结合当地特色家菜肴与小吃,使饮食文化转化为经济资源。住的方面,依托客家地区具有特色的围屋,开辟特色旅馆,给人一种返朴归真、原汁原味的体验。行的方面,恰当利用传统的交通工具。如轿子、人力三轮车等。游的方面,除了游览风景之外,可以作些贫困户的走访,去贫困户、学校、手工作坊看看,在游览之外还有一定社会效益。购的方面,注重当地土特产、工艺品的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娱的方面,开发参与性强的项目。客家文化特色需要通过有效地途径展示出来,需要功能的创新,即从“静态”到“动态”,从被动观光到主动参与体验的创新发展模式。
总之,从“输血”、“造血”到“树人”,反映了对贫困本质认识的深化,这也是扶贫攻坚决战胜利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扶贫工作应该紧紧围绕提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展开,最终让贫困地区远离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文化帮扶是一项更艰巨、更长久的过程,应当把文化帮扶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战略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注释】
(1)沈蒙淅(1988.5-),女,广东南海人,广州市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心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农村土地资源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