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点亮共同富裕之光-点亮幸福之光

点亮共同富裕之光-点亮幸福之光

时间:2024-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领悟扶贫开发新模式增强共同富裕幸福感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全文中国改革开放历经三十多年,通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各方面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引领全国经济发展潮流的广东省,省内贫富差距比较突出,抓好扶贫工作,促进共同富裕,是建设幸福广东、和谐广东的重要工作和任务。

点亮共同富裕之光-点亮幸福之光

领悟扶贫开发新模式 增强共同富裕幸福感

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全文(1)

中国改革开放历经三十多年,通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各方面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大发展,国家所面对的国际国内新形势,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从强调经济增长到注重统筹协调的科学发展,从发展中落后的大国到初步和平崛起的世界强国,发展日新月异,为华夏儿女所自豪!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地处东南沿海的广东省在经济发展上引领全国,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差距因先赋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传统封闭观念的束缚,加之外部经济社会环境和政策等因素,仍有很多省内欠发达地区存在着贫困问题。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社会,广东省委、省政府把握时代脉搏,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提出从2009年开始的3年时间内,在粤东、粤西和粤北欠发达地区,通过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等综合扶贫措施,使被帮扶的贫困户基本实现稳定脱贫。

本文从“扶贫开发”的实质内涵出发,立足于我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工作实践,以广东省省辖的21个城市为探讨对象,阐述了扶贫开发工作对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和作用,理论上分析了扶贫开发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并且提出了实施 “双到”的扶贫开发创新理念与模式等,期望能够为我省扶贫工作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思考。

一、扶贫任务艰巨,开发工作要坚持

邓小平同志在1986年8月19日至21日于天津听取汇报和进行视察的过程中说:“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当前,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以先富带动共富”的条件,扶贫工作显得更为突出,更为重要。

(一)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决定了扶贫开发工作的艰巨性

作为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邓小平同志有两个重要的论断至今仍然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这个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程。其中一个是改革开放的理论,它使对外开放成为中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而另外一个就是论述市场经济与意识形态关系的理论。“计划经济不姓社,市场经济不姓资”,从而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

计划经济时代,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中国把 “市场经济”视为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难以兼容的、不可碰触的“雷池”。然而,邓小平深刻地指出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得到完善,显示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任何市场经济,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会因人们的观念解放程度、个人竞争能力、先赋的阶层地位、所在地区间的资源禀赋以及对公共政策的认识和实践程度等因素,出现社会财富向少数地区和少数人集中的趋势。于是,收入差距不可避免,这是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和决定作用的同时,势必会因为市场失灵的固有缺陷,同样会有贫富差距的现象,同样需要防范两极分化问题。

衡量社会财富分配均等化程度的一个指标是基尼系数,当基尼系数小于0.4时,财富分配基本均等;当基尼系数在0.4以上,则意味着超过了警戒线,当其达到0.6以上则会出现社会动荡、及社会不稳定。而中国的基尼系数,从实行改革开放之初的0.28,至今已经超过警戒线达到0.485,国外研究者甚至认为,这一数值是0.5以上,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而广东省的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更是一度超越0.4的国际警戒线(见图1)。(2)

图1   2000年以来广东省的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

贫富差距扩大过程中,贫困人口由于失去越来越多的经济社会资源而陷入持续贫困,乃至贫困恶化的循环之中。对于贫困人口,政府有通过扶贫保障其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责任,这是政府促进分配结果相对公平的主要义务之一。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引领全国经济发展潮流的广东省,省内贫富差距比较突出,抓好扶贫工作,促进共同富裕,是建设幸福广东、和谐广东的重要工作和任务。201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深刻地指出:“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据了解,位于粤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连南瑶族自治县,目前仍有29个省级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未达到3万元,2010年连南县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贫困人口仍然有6810户。贫困人口数量之高,所占比例之大,使我省成为了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目前有3400多个贫困村、70多万贫困户和360多万的贫困人口。要使如此庞大的贫困人口脱贫,需要使用的资源数量之多、需要动用的社会力量之大,世所罕见。广东省的扶贫工作任重道远。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冠名之以“社会主义”,那么,其本质自然也就不能等同于私有制制度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 “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弥补市场失灵所导致的贫富差距问题。其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收入分配差距保持在合理、适度的范围,严控贫富差距转变为严重的两极分化。

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第一要务,贫富差距显得日益严重,这使得扶贫开发工作因此具有了与初级阶段相应的长期性、艰巨性。邓小平同志曾根据中国的国情做出一个科学的论断,“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告诫我们,“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这种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由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国情决定的。而这种长期性的本身,进一步决定了我们将长期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们将长期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决定了我们在长期内仍然需要通过允许一部分人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进而来实现“先富带后富”,也就决定了一个必经的从“先富”过渡到“带后富”,再发展到“共富”的长期阶段的存在,最终也就决定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长期性。

现实是严峻的。由于扶贫开发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为之做好最充分的心理准备。所幸的是,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和指导下,我们不仅能够正视这一问题,同时,党和政府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科学和可行的措施,即切实做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开发工作,这将使实现有效的扶贫开发显得水到渠成。

二、扶贫开发意义大,经济转型促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快速发展,广东已全面进入经济发展转型期,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刻不容缓。”扶贫开发不仅是一项收入分配调节的主要手段,而且有助于广东省经济转型。认识扶贫开发对广东省经济转型的积极促进作用,才能深刻理解扶贫开发的战略意义。

(一)扶贫开发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在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急需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新模式的道路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主动性的战略选择。而扶贫开发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

1.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角度看

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说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为消费、投资和出口。在西方成熟发达经济体中,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国内人民的消费来拉动,如2010年美国国内消费占到GDP的比重达到70%。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同期我国国内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7.3%,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4.8%,而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9%。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我国消费开支对GDP的贡献率不但得不到提高,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内需疲软和过度倚重投资直接造成我国过分依赖外部市场,在降低经济安全性的同时,也削弱了经济长远发展的潜力。而在大量外资绝大部分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广东首当其冲,成为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沿海省份,一旦遭遇2008年金融危机类似的情况,就会威胁广东省经济的持续健康成长。

正如汪洋书记所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刻不容缓”。一方面是广东省立足于产业升级和转型改善发展动力系统,另一方面则需要扩大内需增强“内消化”能力。而广东省的“扶贫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开发机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扩大内需,消除转型发展的后顾之忧,这是立足于国内消费需求乏力的大背景下所做出的长远战略决策

图2 广东“双到”扶贫开发工作形势图

所以,通过对贫困地区的帮扶和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水平,提高占我省五分之四左右的如此大面积的粤东西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对于提高全省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提高我省经济的安全性、抗外部波动性和内部稳定性,增强广东省经济长期发展潜力,促进经济转型,都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经济社会工程。

2.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看

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粗放式增长,以高投入、高耗费、高排放和低效率为特征;二是集约式增长,主要是依靠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增长,其内涵是依靠科技进步,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现低投入、低耗费、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增长。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早在上世纪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就已经提出,到了“十一五规划”之末“十二五规划”之初的今天,再次被提升到了重中之重的地位。从国外吸引外资进入,从省外吸引大批劳动力输入,是广东省实现资本和劳动力这两种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的重要途径。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这一经济发展的方式在广东省正在走向尽头。相关数据显示,前几年,珠三角地区家具制造、皮革、服装鞋帽等行业用了全省用工的25%,但仅创造了8.5%的增加值东莞虽然被誉为“世界加工厂”,但被指处于产业链的末端。而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和劳动力价格上升,导致2005后开始出现 “民工荒”,这进一步强烈冲击着这个产业链末端。(www.xing528.com)

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转变,重要的一条就是使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化。对贫困地区的开发,是引导社会生产要素资源流向的积极有效的措施。通过对扶贫地区进行开发时所动用的社会力量,制造出了一个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省合理配置的难得契机,打开了今后集约化发展的新局面,为我省接下来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化配置,进而全面铺开经济转型的道路奠定了基础。因此,扶贫开发工作的进行,是立足于广东发展全局的重大举措,是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

(二)扶贫开发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扶贫开发工作本身又体现出独具魅力的现实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我省的“GDP含金量”

一个用来衡量GDP的含金量的指标——GDP含金量,通过用“单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来反映GDP的大小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其值越大,含金量越高。2009年,广东省GDP总量排名全国第一,而对应的GDP含金量则排名第八。

扶贫开发工作的进行,无论是对于GDP总量的提高,还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都有重要的作用。而这两项指标的上升,将有助于提高我省的“GDP含金量”。

2.有助于实现“国内人均GDP第一”的目标

2010年广东省GDP总量达到45473亿人民币,排名全国各省市第一名。然而,“人均GDP”已经被认为是更能够反映出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标准。更能够看出这个地区的发展水平。而面对45473亿人民币的GDP总量和9638万的常住人口,广东省的人均GDP只为47181元,在全国各省市排名第十。其中,广义的珠三角地区面积占全省的20%多,人口占全省的三分之一,而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70%还要多。而其他地区的面积和人口等方面都占大部分,所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却只占一小部分。这严重影响了广东省人民的生活水平,影响了广东省经济发展的质量。

可见,对粤东、粤西和粤北欠发达地区进行扶贫,对提高全省“人均GDP”水平,争当全国“人均GDP第一”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

3.有助于建设“幸福广东”

“幸福广东”,是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2011年1月6日至8日召开的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提出的,其定义为:让民众幸福更给力更持久!汪洋书记指出:“每个人都要为幸福广东尽职履责,幸福广东是共建共享的过程。”

共建共享幸福广东!这是新时期省委省政府对广东人民的号召!必将引起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响!广东省内发展不均衡,这是一个在各种历史的、现实的条件下造成的具体问题。要正视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做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开发工作。 “幸福广东”的号角已经吹响!

总而言之,与以广州大都市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相比,粤东、粤西和粤北的大部尚处于贫困的边缘。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是影响并制约着广东省进一步发展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问题。而“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开发工作,其意义深远,作用重大。

三、“双到模式”促扶贫,独具创新亮点多

广东省的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民生系统工程。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创新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以及采取的“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等综合扶贫措施,被誉为扶贫开发的“双到”模式。

(一)创新意义,新在战略背景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的提出,是有着其深刻的战略背景的。在其提出之际,国内外发生了许多大事,出现了很多新现象,也暴露出很多新问题。我们感受到金融危机爆发带来的就业难,也品尝着“民工荒”带来的招工难;我们苦涩于拆迁的“沧海桑田”,也无奈于急剧上涨的高房价;我们对上海举办世博会感到骄傲,更为广州举办亚运会自豪;我们要“经济增长”,更要“经济发展”……所有的这些,都构成了颇具深远意义的战略背景。对于执着于发展,着眼于未来的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省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如此大环境下,扶贫开发工作的“规划到户、责任到人”责任制应运而生。

(二)创新内涵,新在契合民心

民心,有着它的一般内在性质。没有任何一个人不希望摆脱贫穷的状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开发工作正是顺应了民心的渴求。它既采取各种措施激励帮扶单位积极主动地扛起扶贫开发大任,更采取各种措施鼓励被帮扶单位突破被动格局,和帮扶单位之间进行有效的“脱贫”互动;既强化帮扶单位的扶贫开发责任,更强调激发被帮扶单位的内在“脱贫”追求。因此,其产生的效率之高,其效益之大,便可见一斑。

(三)创新体制,新在定点扶贫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开发工作,它将扶贫的对象细化到了“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程度,实际上是对社会上的“贫困细胞”单位进行“箭对靶”式的治疗。这种扶贫开发模式,在落实扶贫开发单位责任的同时,也充分使受扶贫困单位感受到保障,实现了“贫有所依,困有所靠,脱贫有所养”的以往任何扶贫开发模式所不可能具备的局面,注定了其所能带来的无比优越性。

(四)创新机制,新在机制长效

对于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所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等综合扶贫措施,并不是基于换了新说法的传统的扶贫理念,而是立足于全新的扶贫开发思想。不是采取给钱给物的短期“输血”,而是着力于创造一种能够“造血”的长效脱贫机制。“规划到户责任到人” 扶贫开发工作,正是这种机制的典型代表。它通过结合被帮扶单位对象所面临的环境特点,以提高被帮扶单位对象自身的脱贫技能为切入点,提高被帮扶单位对象发展生产、增收脱贫的能力,从而将脱贫的主动权从帮扶责任单位逐渐转移到被帮扶单位对象身上,确保脱贫机制的长效。这也是其之所以胜任在扶贫开发工作长期性特点的原因。

(五)创新监督,新在问责到位

落实和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确保按时并高质量地完成扶贫开发任务,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帮扶单位的工作成效和被帮扶单位对象的沟通能力,不流于形式,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监督、考评和问责制度。具体包括:一是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地级市和县(市、区)的党政班子及其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二是有对口定点帮扶任务的市(区)党政班子及其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省直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直驻粤单位的领导班子及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三是帮扶单位派出的帮扶责任人(驻村挂户的干部)。这一制度为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提供有力保障。

作为一种高效的扶贫开发机制,“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开发工作在意义、内涵、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异常突出,其背后所体现的对经济局势方面的把握之准,需要我们用心体会,认真感受,切实落实。只有通过用扶贫开发理论来指导扶贫开发实践,反过来又用扶贫开发实践完善扶贫开发理论,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能够使令人翘首企盼的“双到模式”时刻充满生机和活力,持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扶贫开发工作,是对践行“消灭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郑重承诺,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是在基本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扶贫开发”之事,不足以开创科学发展之局。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指挥下,秉承全省人民的意志和智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广东人民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必将再创辉煌。展望新未来,怀抱新希望,让我们切实做好扶贫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新思路,创造工作新机制,办“扶贫开发”实事,办 “扶贫开发”好事,使我们广大粤东、粤西和粤北欠发达地区同胞们摆脱贫困生活,共享经济发展新成果,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注释】

(1)全文(1966.03-),男,广东湛江人,广东海洋大学经管学院副科级政治辅导员、讲师、高级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2)数据来自“广东省统计信息网”,网址:http://www.gdstats.gov.cn/was40/search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