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择业误区与心理障碍

大学生择业误区与心理障碍

时间:2024-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有以下几方面。自卑心理是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必须消除的心理障碍,市场经济需要开拓精神和自信心,这正是有自卑心理的人所缺乏的。

大学生择业误区与心理障碍

第二节 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

一 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

功利心理 这种求职心理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他们求职或择业的动机既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强烈愿望,也有获取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求。许多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涌向经济特区,涌向三资企业,或者是开创民办科、工、贸一体的公司,往往出于这种心理。在有关部门最近对北京高校2000多名学生的调查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择业倾向。当问及“您对人生价值怎么看”时,选择“人的价值既在于贡献,也在于取得功利”答案的,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70.1%,69.0%,72.3%,74.3%;当问及“您追求怎样的人生”时,选择“既追求为社会做贡献,也追求个人生活的幸福”答案的,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92.4%,92.9%,94.1%和90.3%;当问及“您的人生哲学是什么”时,选择“多贡献、多得利”答案的,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80.3%,78.2%,80.6%,84.4%;当问及“您选择工作的标准是什么排序”时,大学生把“工作条件好、有利于发挥才能”排在第一位,把“经济收入高”排在第二位,把“社会地位高”排在第三位。从这些调查答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大学生们求职择业时的功利心理。

安全心理 所谓安全心理就是指在选择职业时,有些同学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那些全民所有制、有保障的企事业单位,求安稳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竞争心理 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在高等院校实行奖学金和贷款制度、科研单位实行有偿合同制、人才流动以及取消干部终身制等等,都是提倡竞争,保护竞争,从而强化了人们的竞争心理。竞争心理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求闲心理 求闲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中追求舒适、清闲的心态。

求便心理 求便心理就是指那些为了追求生活便利的人的一种求职心态。部分大学生事业与家庭、工作与生活常常有许多矛盾,造成许多不便,从而在择业时产生了求便心理。

从众心理 一些大学生在求职现场寻找热门职业,报考的人数越多,他们对那些职业的渴求越大。这种从众心理在求职择业时会经常遇到。

依赖心理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流传很广的社会俚语也在左右着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目前,毕业分配制度已经发生了巨大变革,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盼望国家继续“统分统配”。他们一方面也希望找到称心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自己努力,于是有的向千里之外的家长寻求帮助、有的对职业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以致贻误选择。

二 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得大学生要在机遇与挑战中求“生存”,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新型就业办法在大学生的心中引起强烈的波动。就业压力在不少同学的心理上产生了消极影响,也可以说是种种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这对大学生顺利择业是十分不利的。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有以下几方面。

自卑心理在择业问题上,有一部分同学最主要的问题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使自己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自卑常和怯懦、依赖等心理交织在一起,它使一些同学悲观失望、忧郁孤僻、不思进取,阻碍了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还会产生精神不振、消极厌世、沮丧、失望、孤寂、脆弱等心理现象。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这种心理是迈向成功的绊脚石。

自卑心理 是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必须消除的心理障碍,市场经济需要开拓精神和自信心,这正是有自卑心理的人所缺乏的。由于自信心不足而产生自卑感,是一种消极的择业心态。在激烈竞争的就业选择面前,自信心是求职过程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求职时畏首畏尾会给人以无能的印象,使求职不易成功。(www.xing528.com)

自负心理 在择业过程中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过度地自信,即为择业自负。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自认为是“天之骄子”,应得到优待,于是在择业过程中抱有自负、自傲心理。择业自负是择业过程中的一种自我膨胀,与择业自卑相对应,择业自负心理是择业中自我意识的偏差,是自信的误区。

择业自负是心理上的欺骗行为,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常常相信自己不会找不到工作,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感,自命不凡、骄傲自大,把自己的学历作为资本,认为到某些单位求职就是“屈辱”“赏脸”;面试时,夸夸其谈,常常挑剔攀比,提出过分的要求,使用人单位难以接受;择业失败时,又缺乏自知之明,不进行自我批评,总认为自己是对的;看到别人签约时,常常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对社会、学校和他人都怀有不满情绪。

过分的优越感和自负感都属于高自我价值感。这种高自我价值感与自卑对立,但二者都是对自我的非客观评价。过高自我价值感是优秀大学生中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他们自信、有活力,这并非坏事,但是在求职期间,人才济济一堂,职位供不应求,用人单位的选择也决不会是唯一的,而且他们对这种缺乏自知之明、自视清高的毕业生是最有戒心的。

高自我价值者在求职期间应保持一种谦虚平和的心态,多与周围的同学交流,多听听别人的想法和意见,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想法的极端性。在与用人单位交流的时候,要尊重对方,客观评价自己的实力,正确处理双方关系。必要时,还应该向家人和老师征求意见,以便明智地做出决定。

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其主要表现有恐惧、不安、忧虑及其生理反应。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拓宽了大学生职业选择面。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越重,择业心理压力便越大。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感到胆战心惊,尤其对自己向往的高职、高待遇的单位。参加竞争的人越多,录用条件越严格,有的同学就越失去了被录用的信心。当然,还有的同学因自己学习成绩不佳而烦恼,有的因自己能力低而紧张,这些都是择业心理焦虑现象的表现。

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使学生产生压力,这种压力是对自身惰性的进攻,它可增强人的进取心,人只有面对压力才会迫使自己积极行动起来,产生求胜的心理和行动。但是,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易导致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一些焦虑的毕业生,精神紧张,经常失眠、易激动、对紧急事件不能做出迅速的判断,更严重的,则终日恍惚,身心疲惫,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遇到挫折就自暴自弃。如果心理上过度地焦躁、沮丧、不安,自己又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这些情绪,就会成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它会严重影响学生本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埋没他的潜能和才华,给就业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影响择业的进程,甚至造成择业失败。

嫉妒心理 所谓嫉妒,就是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持既羡慕又敌视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内化就是嫉妒心。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越之处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是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贬低、诽谤以致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或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强烈而持久的嫉妒心往往会对本人及对方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某些国家正式将其列为一种心理疾病。

在求职问题上,嫉妒心理时有表现,如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产生羡慕,转而痛苦,又不甘心的心态。嫉妒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心胸狭窄,虚荣心太强,名利思想太严重等,实质上是自私的表现。嫉妒心是市场竞争中的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其主要靠加强自我修养,提高道德水平来克服。

犹豫心理 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多种选择的境遇。各种选择各有千秋,倘若犹豫不决,往往错失良机。择业时的双向选择为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但同时也增加了选择的复杂性。选择的过程中,犹豫不决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过分地考虑,容易产生困惑,更容易失去很多就业的机会。

毕业生在择业时要想不失良机、当机立断,就需要相当的观测力和判断力。在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的时候,不仅要了解自己的实力,还要看清楚对方的意图和价值感,最重要的是要能正确判断对方对自己的看法。只要判断正确,处理得当,即使是某些对己不利的情况,也可以转变为有利条件。

封闭心理 学校是个较为单纯的环境,而社会环境就相对复杂得多。通常习惯了一种单一生活的人很难在短时间内转换自己的角色意识,于是就很容易产生学生行为习惯与社会角色要求之间的矛盾。这主要还是由于学生对外部环境适应不敏感造成的。有些学生平常总习惯于将自己封闭在校园内,与社会保持隔离状态。久而久之,就会与社会上的人和事之间存在着一种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是求职时的大障碍。

求职择业对当代大学生是沉重的压力,又是严峻的挑战。为了不被这重负压垮,为了迎接这充满机会又充满失败的挑战,大学生必须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只有主动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并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去迎接就业这一人生的重大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