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职业发展导论及经济性分析

大学生职业发展导论及经济性分析

时间:2024-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职业发展导论一职业的形成与发展职业的形成职业是现实经济运行和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职业的经济性指劳动者从事某项工作必定要从中获得经济收入。没有一定职业的开展,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将无法存在下去,更谈不到发展的问题。

大学生职业发展导论及经济性分析

第一节 职业发展导论

一 职业的形成与发展

职业的形成 职业是现实经济运行和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职业起源于劳动分工,而分工的目的在于发挥劳动个体的优势,大大提高效率。应该说职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伟大、神奇的发明。

美国学者阿瑟·萨尔兹将“职业”定义为:人们为了获取经常性的收入而从事连续性的特殊活动。所谓职业,就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获得合理报酬,满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工作。职业能反映一个人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与自身的文化、能力、素质水平等。职业作为生存的基本保障,是人们全部生活的主体,一个人的职业满足感成为个人生活质量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职业是社会分工体系中我们所获得的一种劳动角色,是最具体、最精细、最专门的社会分工,不同工种、岗位或特定环节的职业,会赋予我们不同的工作内容、不同的职责、不同的声誉和社会地位及不同的劳动规范和行为模式,于是我们便具有了特定的社会标记和专门的劳动角色,如工人、医生、企业家科学家、编辑、邮递员、乘务员等。

职业的发展 今天人类把职业发展到了极致,构建起了一个最完整、最庞大的职业活动体系。每个人各司其职地为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同时也享受着无数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心甘情愿为自己提供的服务和帮助。大家相互协作、各得其所地生活着。因此我们每个人必须在这个体系中做出选择,投身于社会某一种职业活动之中。

当今社会,职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时代特点。

第一,职业种类日益增多。古代社会中职业的种类很少,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进入工业社会后,职业的数量、种类越来越多,已远远超过了“三百六十行”。据统计,全世界职业的种类近43000种。

第二,职业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迁逐渐加快,是十分明显的。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经历了数千年,而自工业革命到新的产业革命的今天,才200多年。就在这200多年的时间里,不仅不断出现新行业,而且各行业的主次地位的变化亦越来越快。工业革命时期,主要行业是纺织业。一直到20世纪,钢铁、汽车建筑业才先后超过纺织业。但是,电子从产生、发展到成为一个主行业,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将会给职业结构的变化带来又一次大的飞跃。

第三,脑力劳动职业增加。从历史上看,脑力劳动者远比体力劳动者少。随着教育、文化、科学技术等的发展,脑力劳动者逐渐多了起来。进入20世纪后,脑力劳动职位在社会职位总额中所占比重愈来愈大的趋势就更明显了。据有关资料介绍,1960年美国的脑力劳动者占就业总数的43.3%,1997年上升为50.1%;原联邦德国1960年为41.8%,1975年上升为51.4%,并继续出现增长之势。脑力劳动职位的比重不断增大,在我国表现得也比较明显,每五个在业人口有一个脑力劳动者。

社会经济发展处在不同历史时期,同一社会经济发展时期职业的内容、要求、报酬等都不相同。有些职业因新的工作设备和条件变化要求就业者能够适应,因此就业者就必须具备比以前高的知识和技能,事实上也是由于经济、科技、社会等原因引起的职业内涵的变化。

二 职业的特性与作用

职业有三个基本特性,分别是社会性、连续性和经济性。职业的社会性是指职业是为社会所需要的,是劳动者进行的社会生产的劳动。职业连续性也称稳定性,指劳动者应连续地从事某项社会工作,或者从事该项工作相对稳定。职业的经济性指劳动者从事某项工作必定要从中获得经济收入。

职业的特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是基础性。职业是个人和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因为职业给人们提供了生活的经济来源。没有一定职业的开展,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将无法存在下去,更谈不到发展的问题。而人类的进步发展更是与职业的分工与进步分不开。

二是广泛性。职业问题无论从其涉及的社会成员,还是涉及的社会领域来看都具有广泛性,职业问题一方面几乎涉及社会的所有成员,另一方面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心理、技术、伦理等许多领域。

三是时代性。职业的时代性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职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一部分新职业产生,替代一些过时的职业;二是每一个社会都有其“时尚”职业,它表现为该社会人们所热衷的职业,而这些职业往往预示了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四是同一性。同一性是指在某一类别的职业内部,其劳动条件、工作对象、生产工具、操作内容、人际关系等都有相近或相似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人们在同一的情境下,会形成同一的行为模式,产生共同的语言和较强的认同感。

五是差异性。古语有云“三百六十行”就是指一个社会存在多种多样的职业,社会越是发展,产生的职业越多,这样就客观上形成了不同职业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包括劳动内容、职业的地位、职业的社会心理、从业者个人的行为模式等。

六是层次性。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众多的职业必然组成一个职业群,构成一个社会完整的职业系统。作为一个特定社会的职业系统,其内部必然逻辑地区分为不同的层次。这种职业评价的层次性,根源于不同职业的体力、脑力付出不同和工作复杂程度的不同以及工作的轻松性、收入水平、社会声望等方面的差别。

三 职业对个体生活的重要意义

一般而言,职业有五个功能:一是满足经济安全的需求的功能,由工作获得金钱的报偿,以满足生存的需要;二是满足人际亲和的需要,透过工作可达到与人交往的机会,以求得亲和的需要;三是挟制他人的需要,在工作中上司与部属之间存在命令的关系,工作中多少有一些可满足命令他人的需要;四是满足工作成就的需求,从工作成绩中可以肯定自己的存在;五是自我表现的功能,说明自己的能力。

工作和职业可以满足的人们在经济、社会、心理三个方面的需求:在经济方面,它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能够使人对未来发展产生安全感,能够提供可用于投资流动资产,提供购买休闲和自由时间的资产,提供购买物品和服务的成本,它还是人们成功的证明;在社会需求方面,它给人们提供了会面的场合,使人们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和潜在的友谊,它赋予工作者及其家庭以一定的社会地位,使人们感受到受尊重的感觉,它还赋予人们以责任感和被需要的感受;在心理方面,它有助于人们的自我肯定和角色认定,增强人们的秩序感、可信赖感、自我效能感和投入感,它还为人们进行自我评价提供了途径。

一般来讲,我们从事一定的职业是基于以下三个理由。

满足我们重要的生活需求 即我们之所以要选择一定的职业,首先是为了谋生,通过从事一定的职业来满足我们的基本需要和生活模式的方方面面。概括来讲,我们通过从事一定的职业来满足需要(包括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方式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有关,即为什么生活,如何生活。

我们从事一定的职业以担任重要的社会角色 人的一生从小到大都要充当各种社会角色,但是进入职业期以后,新的角色便应运而生,这时一个人的社会责任将变得更大,也就是通过职业,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角色。(www.xing528.com)

我们从事一定的职业以完成人生任务 我们每个人个体的生理成熟程度、社会期望以及个人价值观决定了我们对人生特定任务的期望,一定的职业以及职业过程使我们得以完成人生任务,使得人生的理想变为现实。

这三个从事职业的理由是我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的坚实基础,也是我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的动力来源。

心理学家雪恩认为,人的生命历程主要有三种旋律交互影响:工作、职业和事业;情感婚姻和家庭;个人身心发展与自我的成长。其中,职业是人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个人的整个事业发展,也影响着个人的家庭幸福程度和身心发展状况。

工作和职业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来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也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充实感,满足个人潜能发挥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在我们的一生中,职业不但是获取报酬、维持生存的手段,而且给我们提供了发展自己、实现自我的机会,是实现人生抱负、为社会做贡献的平台。

大学生无论是在上大学之前的专业选择,毕业时的职业选择,还是今后一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有必要首先搞清楚我们进行这样选择的真正理由和内在动力是什么,工作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一个人对工作的理解反映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比如,你想在生活中得到什么,你想要怎样的生活质量,你就会怎样看待工作。

四 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

“生涯”就是人的生命意义实践的历程,也意味着人一生中所有的生活内涵。换言之,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从事的工作、所担任的职务、角色的总和。

生涯具有独特性、终身性、发展性、综合性等特征。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生,因而生涯具有独特性;生涯是人生发展的整个历程,且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点,因而具有终身性和发展性;人在一生中将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因而生涯还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生涯与职业相关,比职业的内涵更加丰富,它涵盖了更长的时间,也包括了更丰富的内涵,它既包括就业前的活动,也包括离开工作后的生活。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职业在人的一生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职前和职后的生活也多围绕职业而展开,或与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涯多指职业生涯。

从经济的观点来看,职业生涯就是个人在人生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职位和角色,它们和个人的职业发展过程相联系,是个人接受培训教育以及职业发展所形成的结果。

生涯规划不再只是对学生作职业指导,而是培养学生自己进行生涯规划的能力,克服被动等待社会职业安排等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需要的观念影响,避免不顾个人特点和环境因素盲目追求升学、盲目追逐热门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确定职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促进个人的主观努力,激发个人发挥潜能,提高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职业成就感,促进人职匹配、人职和谐。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时期的重要任务,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阶段,在某种意义上更是大学生一生的奠基阶段。

作为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增进自我了解 通过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和潜在的资源优势;对自己的综合优势和劣势进行对比分析,着力培养某些职业特质;比较客观地评估自己的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能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促进潜能开发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和实践锻炼,能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每一个学生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到充分发展,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使某些本来不具备的素质或在心理和能力上有缺陷的方面得到弥补和完善;使每个学生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动机需要、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的创造潜能得到尊重和体现,个性得以发展,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开发。

适应社会需要 21世纪,人们的职业视角逐步转移到重视未来、强调发展、缔造有意义的人生上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最终实现终身学习。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

实现个人价值职业是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理想生活的重要途径。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由于职业生涯贯穿着人的一生,因此,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就是为自己的未来人生绘制理想的蓝图。

从职业发展的过程来看,职业生涯被看成是“在个人的一生中,由于心理、社会、经济、生理及机遇等因素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工作、职业的发展变化”。职业的发展是个人发展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它跨越人的一生并涵盖个人的自我概念家庭生活以及个人所处的环境、文化氛围的方方面面。

对于“职业生涯”,目前得到普遍认可的是美国生涯理论专家舒伯的观点。舒伯认为,生涯是个人终其一生所扮演角色的整个过程,生涯的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只有个人在寻求它的时候,它才存在。生涯规划强调个体在认识自我特点和工作世界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生涯设计,自主做出理性生涯选择,科学管理自己的生涯过程,实现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比如对所学习的科目没有兴趣,对所学的内涵及未来不清楚,对自己不了解,对自己的未来茫然彷徨,不会做生涯规划等等。生涯不确定状态会导致大学生生涯发展迟滞,甚至导致自我认定的危机。研究发现,生涯不确定的学生经常出现焦虑、目标与兴趣模糊不定、缺乏求学动机、学生角色投入不足、学业成绩偏低等现象和困扰。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生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了一份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社会角色,进而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在社会舞台上职业角色扮演得如何,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其实我们是可以把握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职业的规划者和耕耘者,为实现自我价值规划好发展蓝图,扬长避短,最终走向成功。

五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可概括为“一个主要矛盾,三个基本特征,一个焦点”。一个主要矛盾,即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要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三个基本特征是: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同时并有,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一个焦点集中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上。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与趋势》综合报告指出,中国高校在校人数在过去非常短的时间里翻了一番,高校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超过了美国、印度、俄罗斯和日本。从2002年起,随着高校扩招后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毕业人数逐年递增。与此同时,人才需求下降,企业单位减员增效,政府机关精简机构,事业单位下岗分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近几年就业率维持在70.6%左右。大学生就业形势今后若干年内都不容乐观。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毕业生就业身份由“精英”走向“大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将是一个买方市场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所呈现出的特点是:社会有效需求不及毕业生规模增长的速度,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根据全国的调查,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仅占新增岗位的22%,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增加22%,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却降低22%。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剧。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一些长线专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三是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比例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压力集中体现在“地域”“行业”上不均衡;从地域上看,东部地区需求增长有限,中西部虽有增长,但是吸引力依然不足。从学历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文科专业就业相对困难。

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形势下必然发生的碰撞。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有效需求不足,劳动力供大于求;社会保障不到位,难以优化配置;供求信息不对称,求职难寻其位;就业观念未调整,长期犹豫观望;盲目人才高消费,适者被阻门外;人才生产未接轨,供求关系失调等。但从国家整体需要看,我们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并不存在过剩问题。事实上,无论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实际状况来看,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还是少。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仅15%左右,而美国为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印度、菲律宾也在30%左右。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这都是大学毕业生可以充分发挥的天地。如果拿大学现有量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目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人数的5%,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才需求量上升,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尚有很大空间,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中小企业、第三产业、多种所有制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非政府部门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劳务外派、劳务输出等都是需要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顺利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