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能力与专业知识
一 能力的含义
在教学活动中,基础相同的一个班级,同样的教师、教学方法、训练方法,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有差别的。同是听讲,有的学生理解得深,有的学生理解得浅;教师讲了概念、法则,有的学生只会套套公式,只有一种解法,有的学生则有多种解法;有的学生听了课能提出问题,有的提不出问题。同是读一本书,有的掌握得深,记得也牢,也有的不求甚解,也记不住;同是观察一个事物,有的学生观察仔细,抓住特征,有的学生则粗枝大叶,熟视无睹。
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里,不同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有明显差异。有的学生语文学得好,掌握得快,而数理化则不行,反过来也是这样;一些学生在体、音、美表现出有特殊才能,而文化课可能是一般。
人们存在观察、思维、记忆的差异,想象力强的人,想象中表象鲜明、生动,他似乎听到、摸到、看到眼前不存在的事物,而想象力弱的人,其表象也很模糊。
这种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存在的差别,是大家所熟悉的。“能力”的概念就是反映这个差别。正是由于这种差别,我们说,某人某种能力强、有能力,某人能力低、能力差。所谓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二 能力与专业知识的关系
专业知识和能力是人的素质构成因素,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一个人能否顺利地完成某种工作,除了能力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影响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心理特征来看,一个人可能具备一定的能力,但如果他缺乏完成某种工作或活动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那他就不能顺利地或根本不能完成这项工作或活动。
能力与专业知识是有区别的。专业知识不等于能力,一个学生专业知识的多少并不一定能标志他的能力发展的高低。如果只是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只机械记取和搬用知识,即使他们头脑里被填满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思考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比专业知识的掌握要慢一些。
专业知识与能力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从心理活动层次上讲,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掌握专业知识要靠能力;从能力的表现和发展看,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能力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反作用来看,一定的能力又是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总之,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学生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既是人类知识长期积累和整理的结果,又是人类智力和智慧的结晶。
新的形势为我们认识和处理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在处理掌握学业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时,要防止和纠正两种偏向,即单纯抓专业知识学习和只重能力发展。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相对来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知轻能”“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的偏颇;培养的人才也或多或少表现出“高分低能”,适应性差,动手能力弱和缺乏创造能力等现象。针对这种状况,必须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对掌握专业知识、发展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三 大学生应着力培养的专业能力
能力是调用知识、运用智力、借助技能,能够顺利完成某种实践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在观察、记忆、想象等智力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创造的本领。学习在于运用,继承在于创新。能力只有在合理的结构中,才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功能。
能力结构是各种能力的有机组合,是有机联系的能力系统。大学生的能力是多维度、多层次的。专业能力是大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包括:
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独立获取新知识,不断调节知识结构的能力。它是人才获得成功的基本能力,具有自学能力就犹如掌握了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获得摄取力,就能不断获取新知识,并为我所用。进入大学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学模式。教师在课堂讲授知识后,学生不仅要“消化”理解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而且还要用大量时间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和文献资料。自学能力是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包括:能独立确定学习目标,能对教师所讲内容提出质疑,查询有关文献,确定自修内容,将自修的内容表达出来与人探讨,写学习心得或学术论文等。
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就是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通过对感性材料的研究、分析与剖析,找出事物的本质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和结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任何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科学的分析。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www.xing528.com)
实际操作能力 实际操作能力是指完成学习活动、专业训练和生产实践中各种智力的、技巧的具体运作能力,包括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一个重要的能力。现代科学上许多重大突破都得益于高超的实验技术。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手脑并用、体智结合。
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借助各种形式,如语言、文字、图表、数理符号等交流信息、表达思想情感的本领,包括语言(中、外文)表达能力、写作(包括外文写作)能力、图表表达能力和数字表达能力等。对于担负不同任务的人,在表达能力上有不同的要求。善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设计方案、思想情感,用恰当的方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并为他人理解,这是大学生的一项基本能力。
四 大学生应着力培养的综合能力
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专业能力,但并不等于有了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应用技能。在某种意义上说综合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在成功成才和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学生应着力培养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
竞争协作能力 当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由于信息技术使空间距离极大地缩短,几乎在产地之间“天然的”竞争界限的地理距离已失去了意义。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竞争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不管我们主观上怎样认识,我们都必须参与世界经济竞争。
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使我们多数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能力较强,实践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竞争协作能力较差,学生的竞争从某种意义来讲就是分数的竞争、应试能力的竞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参与世界经济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已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已经认识到,应试教育已不再适应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对人才的客观要求;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对大学生的客观要求。
驾驭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在西方发达国家,知识和信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和最强大的推动力。知识因素将成为比原材料、劳动力更为重要的发展因素,谁拥有更多、更新的知识,谁就拥有更大、更多的主动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的调查报告指出,在占有知识上的差距,最终导致国与国之间在竞争力方面的差距。
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各类人才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在未来社会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拥有更多的机遇。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能否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对知识的拥有量等,将会影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同样,信息作为一种资源,会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据预算,20世纪60年代信息总量为72万亿字符,80年代达到500万亿字符,1995年知识信息总量则上升为1985年的2400倍。由于我国的教育水平还很低,在广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上,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还很小,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充分认识信息在未来社会的重要地位,加强对各种信息包括文化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的掌握。
经济全球化客观上要求我们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我们要努力谋求各种国际合作。这种国与国之间的密切经济联系,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应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特别是英语),要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尽管有的学生英语已经过了四级或六级,但还是哑巴英语,交流起来还很困难。所以,大学生应加强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国际合作对语言方面的要求。
大学生除了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现在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加快发展本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争抢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力图使本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随着电脑存储量的增加以及网络化水平的提高,我们能比较容易地从互联网上取得所需要的各种信息。面对知识的无限性、易老化性、易忘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电脑完成一些机械式的“脑力劳动”,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产品的更新换代会越来越迅速。这就要求各个企业生产的新产品必须具备新的特点,物美价廉,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由此可见,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演变成为创新能力的竞争、新产品诞生速度的竞争。而这种竞争说到底是企业之间人才的创造能力、创新意识的竞争。创造力主要包括敏锐的观察力、强而准确的记忆力、发散思维的能力、复合思维的能力、批判评价的能力等。创造力是一个人能力的最高境界,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新技术、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的能力。但创造能力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或生态价值,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或生态效益。
当代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一方面可以改变个人的知识结构,培养个人的技能,另一方面也会影响个人的创造力。所以,大学生在受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精神,不要依附于任何权威,敢于打破“思维定势”。第二,善于思考问题。对原有的知识理论要思考其原因,敢于提出新想法。第三,积累更多的创造方法。原有的创造方法是他人创造成果的经验总结,积累他人的创造方法不仅有利于自己从中找到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且也有利于自己寻找新方法,进行创造活动。第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人创造力起检验和促进作用,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有利于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社会的客观环境对个人创造力起激励和约束作用,个人应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调整并培养个人的兴趣,选择与社会激励方向一致,符合社会需要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创造方向,奋力拼搏、刻苦攻关。
敏锐的政治辨别能力 当代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外语知识、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必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培养自己准确辨别政治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