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之道: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会通融合

大学之道: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会通融合

时间:2024-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现代大学原本是舶来品,存在着功能失调、与本土文化不适的问题。会通融合的最主要成果,包括如下方面:其一,以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儒家经典《大学》中的“明明德”与“新民”统摄现代大学的本质功能。大学是“一方教化之重镇”。今人论及“文化育人”,其重点是用文化来育人,在这种表述中,大学成为被动接受文化的场所。

大学之道: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会通融合

二、从会通融合论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大学本质的问题由来已久。 中国现代大学原本是舶来品,存在着功能失调、与本土文化不适的问题。民国初年,对于大学的本质功能,教育家之间存在着深刻而尖锐的分歧。有主张社会功利论者,有些大学直接以“求实学,务实业”作为办校宗旨。有主张学术本位论者,最杰出代表是蔡元培先生,蔡元培对功利主义进行了清算,积极捍卫大学的学术本位。“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是两种针锋相对的理念,相互斗争,各不让步。在大学理念领域,出现了可爱者不可用、可用者不可爱的尖锐对峙,严重困扰了民国大学的发展。

会通融合论因此兴起,试图对上述两种主张进行会通调和,诠释传统,自出新意。其代表作为梅贻琦、潘光旦的《大学一解》等论述。《大学一解》于1941年发表于《清华学报》,是中国学人对现代大学本质功能进行严肃学术探讨的成果。它会通了传统儒家学说与现代大学理念。会通融合的最主要成果,包括如下方面:

其一,以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儒家经典《大学》中的“明明德”与“新民”统摄现代大学的本质功能。明德为体,新民为用,体用互动,共生共长。(www.xing528.com)

其二,以“教化”统摄“新民”。“大学俨然为一方教化之重镇,而就其声教所暨者言之,则充其极可以为国家文化之中心,可以为国际思潮交流与朝宗之汇点。”“一地之有一大学,犹一校之有教师也,学生以教师为表率,地方则以学府为表率。”

大学是“一方教化之重镇”。这里所说的教化,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或礼乐文明。大学为“一方教化之重镇”,就是以文化化育一方。此说比今日常说的“文化育人”更进一步。今人论及“文化育人”,其重点是用文化来育人,在这种表述中,大学成为被动接受文化的场所。《大学一解》更强调大学在文化方面的创新功能。“大学机构之所以生新民之效者,盖又不出二途。一曰为社会之倡导与表率,……二曰新文化因素之孕育涵养与简练揣摩。”

在此之前,中国大学困扰于知识本位/社会本位、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传承历史/开拓未来等种种二元对立之中,上述理念融通对立,谋求中道。试略为列举如下。(1)古今贯通。一方面,《大学一解》要继承传统理念(明明德与新民),论证现代大学理念“并未超越此二义(指明德与新民)”;另一方面,又力主大学要“超越几分现实”,为新文化之因素留下发展空间。(2)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共生。一方面,·《大学一解》力主无所不思,无所不言,学术自由;另一方面,又极力反对“假自由之名,而行荡放之实者”。力主用“博约之原则”制约“知”,以“裁节之原则”制约“情”,以“持养之原则”制约“志”。“知”、“情”、“意”是西方心理学术语,而“博约”、“裁节”、“持养”均为传统道德范畴。中西理念就在这复杂的表述之中自然融通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