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牛津与剑桥:大学之道,教育与政治的密切联系

牛津与剑桥:大学之道,教育与政治的密切联系

时间:2024-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盖牛津、剑桥,没用高墙自封,故“大学城”内不乏芸芸大众。更由于牛津、剑桥的毕业生与其老师有着密切的个人友谊,两校的老师对英国政治可以有重大的间接影响力。

牛津与剑桥:大学之道,教育与政治的密切联系

二、牛津与剑桥

笔者的母校牛津,一千多年前就建校了。最初,是一群耶教修士,来到当时荒芜的牛津,建立一所学院(college,非修道院monastery),进行苦修。之所以选择这个津道纵横交错、只适合牛群吃草的地方来定居,正是爱其潮湿逼人,寒冷难耐。如此,修士们的肉体将受尽折磨,便利其更专一地追求精神生活(1)鉴于“饱暖思淫欲”之俗谚,这种选择既合逻辑也甚理智。在超尘脱俗的生活中,修士们除了种菜、修庐等力求自给自足外,每天当然是专心致意地研读神学,探索人生哲理,钻研物理及其他自然科学。一句话,发掘新知(push back the frontier of knowledge) 。

耶教的其他修士群体接踵而来,建立起一座又一座的学院,让牛津慢慢热腾起来。名字也响亮了——它是一个有文化的地方。当时的英国,贵族皆文盲;修士是全国最有文化的人了。皇亲国戚不愿意儿子也文盲,就把儿子送到牛津各学院读书、寄宿。牛津接受学生并给予教育的最早记录,是在1096年。到了1167年,英王亨利二世(Henry Ⅱ,1133~1189)禁止英国学生前往巴黎大学求学,牛津的学生人数马上激增,名字更为响亮。(E.W.Bill,1973;M.G.Brock & M.C.Curthoys,2007)

1209年,牛津发生暴动,有些修士逃难般连群结队东徙,终于走到一个环境酷似牛津——既潮湿又寒冷——的地方,另起炉灶,并命名为剑桥。(2)从此,英国就有了两所高等学府

牛津大学黎明

在此后的几百年,耶教教会在演变,牛津、剑桥各学院也在演变。但万变不离其宗,直到19世纪,各学院一代又一代的院士皆耶教教会的修士,发誓终身不娶,把全部精力用于忘我地追求学问,一生贡献给上天与人群。这种“为人”而求知的目标,与中国两千多年以来“学而优则仕”那种“为己”的求知目标,深远地影响着中西文化的价值观及其各自的发展路径。不但如此,英国大学求知的方法是发掘新知。中国传统文人的求知方法是研阅旧闻,即是中山先生发出上述的哀鸣:“世界上考究万事万物,在中国是专靠读书!”(《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一讲》)

当前中国的大学,无论花多大气力改革以求赶上西方的一流大学,若求知目标依然只是“为己”而不是“为人”,求知方法仍然局限于“炒陈”而不是 “创新”,则恐怕终将徒劳无功。谚云“温故而知新”,其实是自欺欺人。至于引进一批又一批的国际一流大师,发表一批又一批的SCI学术论文,以期追赶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的评价指数,如若教学无法因此而受惠,只会日趋形式化。清华的有识之士已认识到:要成为一流,必须是由清华毕业的学生能够被国际一流的学府、企业聘用,这是唯一的指标。信焉!(www.xing528.com)

剑桥大学牛顿苹果树

要培育出世界一流的学生,大学本身必须具备世界一流的教员大军,而不是专靠发表所谓的学术论文。怎样才算是世界一流的教员大军?且看教员如何教人。

牛津、剑桥的学者,不但在自己求知的时候注重创新,在教育下一代时,最高目标同样是创新:从精神上锐其心智(sharpen one’s mind),培养创造性的想象力,为了创新;在物质上与同学们一道发掘新知,同样是为了创新。教育方法是言传身教:就是在上课的时候,由一位老师单独教导一名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名为tutorial,可谓精英教育当中的精英教育。试想,由一位终身追求学问的学院院士,逐一指导学生阅读,单独地与他讨论他的作业,因材施教地锐其心智,效果可知。后来由于学生人数太多,改为在上课的时候,由一位老师教导两名学生,迄今如此。

上课时,学生必须像老师一样,穿上黑袍,以示庄重。过去还规定,入夜后学生在大学范围内行走,必须穿上黑袍,以别于普罗大众。盖牛津、剑桥,没用高墙自封,故“大学城”内不乏芸芸大众。黑袍促使学生的言行举止,必须时刻保持庄重;防止恶作剧的学生假装普罗大众,藉黑夜行凶。盖在town and gown的身份之间,黑袍可以拨开疑云重重。师生集体晚膳,同样全体穿上黑袍,培养气质庄重。

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

由于英国的知识精英,长期以来均来自牛津、剑桥,而这批精英又绝大部分来自贵族,加上英国的贵族在1215年已经迫使英王签署大宪章(Magna Carter),夺取了参政权,并自己组成一个议政团体,是为英国国会贵族院(House of Lords)的雏形,从此牛津、剑桥又对英国政治产生无形的影响。更由于牛津、剑桥的毕业生与其老师有着密切的个人友谊,两校的老师对英国政治可以有重大的间接影响力。英国BBC电视台曾拍摄过一套广受欢迎的电视系列,名叫“Yes,Minister” 。其中一场描述英国政府某部长遇到非常棘手的难题无法解决。苦恼之余,乘坐火车回到母校剑桥向其恩师请教。恩师像过去上tutorial一样,耐心地引导他分析问题,细致与他辩论,他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进而完满解决。其实,不能说院士比部长高明,只缘旁观者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