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集成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集成

时间:2024-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8.1企业信息应用系统概述8.1.1系统与信息系统近70年来,“系统”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不同学科由于研究范围和重点的不同,关于系统也有着不同的定义。关于信息系统的定义,与系统定义的多样性一样,其定义亦未达成共识。所以,本书关于信息应用系统集成方面的探讨,将撇开信息系统的基础物理设施方面的相关问题,重点关注信息系统的功能实现层面。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集成

8 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

8.1 企业信息应用系统概述

8.1.1 系统与信息系统

近70年来,“系统”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不同学科由于研究范围和重点的不同,关于系统也有着不同的定义。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Bertalanffy)认为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钱学森先生从技术科学层面将系统定义为:系统是由相互制约的各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汪应洛先生则认为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基于上述学者关于系统的界定,我们认为从通俗的意义上来讲,系统是由一些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构成的一个集合体,这些组成部分在一个经过组织的变换过程中接受输入和产生输出,它们一起共同工作以实现特定的功能目标。一般而言,系统具有三个基本的相互作用的功能组成部分:一是输入,捕获和集合进入系统以进行加工的元素;二是处理或加工,将输入变成输出的变换过程;三是输出,将由变换过程产生的结果传递到目的地。而对于更广义的系统而言,它还包括反馈和控制部分。

关于信息系统的定义,与系统定义的多样性一样,其定义亦未达成共识。例如,巴克兰德(M.Buckland)认为信息系统是提供信息服务,使人们获取信息的系统,如信息管理服务、联机数据库、记录管理、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1]而达菲(N.M.Dafe)等认为信息系统是人员、过程、数据的集合,有时也包括硬件和软件。它收集、处理、存储和传递在作业层次上的事务处理数据和支持管理决策的信息。[2]圣里(James A.Senn,1982)认为信息系统就是人、数据、过程的集合,它们共同工作以提供有用的信息。[3]我国学者吴民伟(1992)认为,信息系统是一个能为其组织提供信息,以支持该组织经营、管理、制定决策的集成的人—机系统。[4]马费成先生等(2001)认为信息系统就是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管理、检索和传输,在需要时能向用户提供有用信息的系统。

基于上述众多学者关于“系统”和“信息系统”的理解和描述,从信息管理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信息系统是由信息活动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要素组成部分共同工作,实现对信息的处理功能。一般而言,信息处理主要包括信息的采集与输入、加工(分类、标引、合并等)、存储、传输与输出等功能,而构成信息系统的资源要素主要包括人员要素、技术要素、信息要素等。据此理解,信息系统既包括手工方式也包括计算机方式,由于以计算机及其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系统主要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人—机系统。而且,信息系统从总体上来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础部分,它主要由相关的资源要素及其组织机制所组成,如人员及其组织制度、支持信息处理活动的技术或设施及其组织等;二是功能实现部分,该部分主要是组织、协调、控制相关的资源要素以共同工作,从而完成并实现相应的信息处理功能,它主要包括全部的信息处理指令的集合。因此,一般来讲,信息系统是指其物理基础部分与功能实现部分的总和。不过,从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实践来看,人们通常是从信息系统的功能实现层面来界定信息系统的,即将信息系统理解成是关于管理、控制物理设施以及实施信息处理的指令或程序的集合。

由于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企业的信息处理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先进的、成熟的技术设施和平台,因而如何协调、控制这些设施、技术共同工作,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是当前信息系统研发与应用的关键。所以,本书关于信息应用系统集成方面的探讨,将撇开信息系统的基础物理设施方面的相关问题,重点关注信息系统的功能实现层面。

8.1.2 企业信息应用系统的功能层次及其实现结构

虽然在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层面,针对特定的目的或需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应用系统,但从信息系统的功能实现逻辑来看,一个企业信息应用系统总体上一般主要包括表示、业务(处理)逻辑、数据(业务信息)三个层次。其中,表示功能层主要实现应用系统与用户(或者功能)交互接口(界面)(Interface)的定义;业务逻辑功能层主要是根据企业具体的业务规则对相应的业务信息进行处理;数据功能层主要负责存储业务逻辑层处理或产生的相关业务信息。

根据这些逻辑功能层次之间的分离程度,企业信息应用系统在其功能实现上可以分为单层结构、两层结构、三层结构和N层结构。

单层结构应用系统的三个功能层次之间没有分离,它们紧密地耦合在一起,企业中很多遗留的应用系统基本上属于这种实现结构。这类应用通常是采用比较传统的程序编写方法得到的一个紧密结构应用。由于其三个功能层次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依赖关系,因而某个层次的变化常常需要其他两个层次功能的重新定义。

两层结构应用系统实现了三个功能层次之间的部分分离,它通常表现为将业务逻辑和数据这两个层次紧密地耦合在一起,把表示层分离出来形成“瘦客户”,或者将表示层与业务逻辑层紧密地耦合起来,分离出数据层而形成“胖客户”。显然,通过部分分离,当应用的某个部分发生变化时仅需要修改与其紧密耦合的部分,而不需要对应用的所有功能部分进行重新定义。例如,将表示层分离出来,则改变客户端接口(如增加Web界面)并不需要修改业务的逻辑功能。

三层结构应用系统是将企业信息应用系统的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这三个功能层次分离为独立的功能模块来实现的,这种结构是目前通常采用的、较为流行的应用系统功能实现方式。由于应用系统的三个功能层次的分离,形成了较为松散的耦合关系,降低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使得应用系统的各个功能层次可以并行开发,而且各层也可以采用各自适合的技术环境、工具和手段来实现相应的功能,这不但提高了应用系统的可维护性,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管理。

N层结构应用系统是在三个功能层次分离的基础上,将三层结构进一步细化,形成更多的功能抽象层次。通过将应用系统的三个功能层次,特别是业务逻辑和数据层的功能,划分为更多、粒度(Grained)更小的功能对象来实现,大大地提高了应用系统中不同业务功能模块之间的独立性,从而增强了应用系统的可配置能力,同时也使得应用系统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以及可扩展和适应能力

8.2 企业应用信息系统集成的基本内涵与机制

8.2.1 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的基本内涵

一般而言,企业信息应用系统是由企业信息活动要素组成,支持和完成企业的信息处理系统,是信息系统在企业信息活动中的具体应用。从信息系统的功能实现层面来看,企业信息应用系统是针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特定要求,由协调、控制企业信息活动要素,以共同工作并实现信息处理功能的指令或程序的集合。可以说,企业信息应用系统是企业信息活动功能的具体反映,它不仅包含了信息处理活动的功能要求,同时也涵盖了企业特定的业务逻辑。从企业的经营管理角度来看,企业信息应用系统与企业的管理系统(或决策系统)和业务系统共同构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其组织结构的基础。在这三个系统中,企业信息应用系统具有核心和纽带的作用(钟守真,2000)。[5]

企业信息资源必须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其价值和作用才能得到体现和发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企业信息应用系统已经成为企业信息资源存在、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正如马费成先生(2001)所言,在IRM概念形成后,企业信息应用系统已经演变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然而,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需求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的信息应用系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为各种层面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服务,按照Dvia S.Linthicum(2003)的观点,这些应用系统在企业中形成了众多的“信息烟囱”(Information Stovepipe),它们不仅只能为企业相应层面的人员或机构提供“狭窄”的信息服务,同时还导致了企业信息应用中的“信息混乱”(Information Chaos)。[6]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企业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业务活动的正常、有效开展。

一般而言,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是指企业根据特定的要求或目标而对两个或者多个应用系统进行的配置和整合,实现它们功能之间的相互调用和相互操作,从而完成相应的信息处理活动。显然,从企业信息应用系统的功能实现角度来看,集成必须要尽可能地降低各种应用功能之间的依赖程度,即耦合(程)度,促进应用系统功能的可重用性,从而提升企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整体柔性,增强企业信息处理能力及其灵活性。而且,从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角度来看,通过企业各种信息应用系统的集成,将各种应用系统融合成有机的整体,不仅使得企业能够获得更加完整、全面的信息服务,同时也促进了企业信息的共享与交流,各种应用能够和谐地运行,避免“信息混乱”,实现整体提升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更加有效地发挥信息资源的潜能和作用。

另外,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信息应用系统的集成则为企业提供了这样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改善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促进企业各个部门或机构的协调与合作;二是促进企业与其客户、合作伙伴以及其他外部企业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增强企业对供应链及其网络的管理与运作能力;三是有利于构建企业数字神经系统,提高企业的柔性,增强企业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四是促进企业业务逻辑的交融,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组织结构的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五是充分利用企业遗留应用系统(Legacy Application System)资源,保护企业原有(应用系统)投资(价值),同时缩短新应用的开发与引入周期,从而促进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与水平。

8.2.2 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的基本机制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它们分布在企业的各个层次和领域,而且其存在形式也多种多样。因此,针对企业的业务活动以及信息需求,如何选择相应的应用系统功能和适当的机制将是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过程的关键所在(William,2001;Linthicum,2003)。根据前面关于应用系统功能实现层次及其结构的分析,这里我们在此基础上从用户界面、应用功能界面、应用实现方法以及应用处理对象等角度,探讨企业信息应用系统基本的集成机制。

总体来讲,企业信息应用系统的基本集成机制可以用图8.1来描述。

(1)用户界面集成机制是应用集成最简单但又必需的方式之一。该机制的集成逻辑是将应用系统现有的用户界面(接口)作为集成点来指导用户进行互动操作,并在用户操作与相应的应用之间进行通讯,然后再将不同应用产生的结果综合起来。一般来看,采用该机制的集成结果是形成一个新的、统一的用户界面,虽然该界面看起来似乎是单一应用,但实际上却可能调用多个应用。在实际运用中,通常是通过遗留应用的现有表示来集成新的应用。例如,可以通过该机制形成一个单一的界面来调用一系列的主机应用,并把它们集成为一个新的Windows应用,这个单一的集成化界面不仅替代了一系列基于终端的界面,同时也可以向用户提供附加的功能和工作流程,从而有利于遗留应用之间流程的优化

(2)实现方法集成机制是针对信息应用系统的业务逻辑进行集成的一种方式。从企业信息应用系统的功能实现角度来看,业务逻辑不仅包括了关于业务信息操作与解释的规则,也包括根据业务流程逻辑而界定的信息处理的工作流程,它实际上就是企业信息应用系统功能的实现方法,一般在技术上它通常表现为使用相应语言编写的代码。该机制的集成逻辑是以信息应用系统的业务逻辑作为集成点,通过应用系统功能实现方法(代码)的共享,促进各种应用系统的不同业务流程逻辑之间的相互调用、相互操作和融合,从而实现应用功能的集成。例如,通过订单处理系统、物流与送货系统、财务系统等相应功能的实现方法的集成,可以形成对一份订单进行制造、装运、结算和付款等一系列的处理。这不仅提高了相应应用系统功能的可重用性,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新的应用开发的成本与风险,提高应用系统的功能实现效率。

(3)功能界面集成机制是针对应用之间的功能交互接口进行集成。该机制的集成逻辑是,以企业中各种应用的功能界面为集成点,通过对这些功能界面或接口按照统一的规则进行定义,促使它们之间能够便捷、高效地交互与整合,从而共享相应的业务逻辑和信息,实现各种应用的集成,该方式特别适合于企业中的各种定制(Customized)或封装(Packaged)应用的集成。例如,SAP、PeopleSoft、Bann等提供的一些应用系统包,它们在各自的信息处理过程中提供了许多关于业务流程和业务信息的功能接口(界面),但它们的处理方法却完全不同,这严重影响了这些应用之间的相互通讯、相互操作。而通过功能界面的统一定义与整合,企业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应用的功能接口对这些应用的功能逻辑进行访问,促进这些应用的业务逻辑和业务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从而能够将这些不同的应用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新的应用功能,以满足企业的相应需求和目标。

图8.1 企业信息应用系统基本集成机制

(4)各种业务数据(信息)是信息应用系统的处理内容或对象,而处理对象集成机制就是针对企业中各种信息应用系统的数据(信息)存取来进行集成。该机制的集成逻辑是跳过应用系统的表示与业务逻辑这两个逻辑功能层次,以应用的数据层为集成点,通过各种业务数据(信息)的结构格式和存储方式的转换、一致性的维护以及业务数据(信息)的析取与传输等方式,直接对各种应用系统所创建、维护、存储的相应业务信息进行访问与操作,从而实现企业中各种应用系统所处理的内容(或对象)——业务信息——能够有效的共享、交流与融合。例如,企业可以利用数据库网关来访问使用DB2的客户订单系统和使用Oracle的客户账单系统,从而可以将这两个应用中关于客户的业务数据(信息)用于评估客户的统计应用系统之中。

8.3 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的基本模式

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是企业主体针对企业应用的各种信息系统而进行的创造性构建与整合活动或过程,其集成的基本模式反映了集成过程中,集成主体以及集成对象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基本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信息化程度的升华,在企业信息应用系统的集成过程中,各种集成关系和作用日益错综复杂。为了有效地推动和开展企业信息应用系统的集成,基于前述第二章中提出的集成模式分析框架,下面从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的行为方式、集成范围及其组织方式三个方面对企业信息应用系统的基本集成模式进行分析,其总体框架如图8.2所示。

8.3.1 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的行为模式

集成是一种具有特定目标的创造性活动或过程,其行为方式反映了集成过程中集成主体的行为目标。从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过程中企业主体的行为目标来看,总体上可以将企业关于应用系统集成的行为划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1)面向效率的集成。该模式旨在通过应用系统的有机整合,促进各种应用之间功能的共享与交互,在整体上提升企业运行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改进企业运作的方式,以实现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例如,通过CAD、CAPP、CAM三个应用系统的有机整合,基本上可以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工程设计等业务活动的自动化,而将基本的会计系统与财务分析、预算计划与控制等财务管理系统以及采购、销售仓库、人事工资等应用系统集成起来,基本上可以实现财务活动的自动化,这些集成都显著地提高了相应的工作效率。

图8.2 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的基本模式分析框架

(2)面向效益的集成。该模式是在集成过程中,通过各应用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促进各种应用系统的业务逻辑(流程)交互、优化与融合,从而改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执行过程,促进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与融合,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率,而实现企业效益的提高。例如,在MRPII的基础上,进一步与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应用系统进行集成,形成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则能有效地改进企业业务流程,促进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以及信息流的融合,从而整体提升企业的效益水平。

(3)面向创新的集成。该模式旨在通过企业信息应用系统的集成,实现应用系统功能的突破和创造,从而支持并促进企业业务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创新,推动并支撑企业价值链的改善与进化,使得企业能够获得战略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业绩水平的提升,推动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例如,通过传统的ERP系统与SCM、CRM、OLAP、DSS、KM等应用系统的集成,不仅促进了ERP系统的功能进化,同时也支持企业的业务及其管理模式的创新,适应电子商务的需求。

8.3.2 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的组织方式

集成的组织方式反映了在集成行为的结果——集成体中,其各个组分(集成对象)之间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组织结构与机制。从集成对象的粒度、范围与组织机制等方面来看,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的组织方式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基于对象的集成。该模式是在对企业信息应用系统的功能逻辑层次进行细化的基础上,将应用系统的功能(特别是业务逻辑与数据两个功能层次)抽象为相应的对象,通过这些对象之间代码级的调用,共享或交互应用功能的相应实现方法或者内容,从而将应用系统的相应功能组织在一起。这种对象集成的组织方式耦合度较高,它比较适合于功能单元之间的集成,而且由于对象间的耦合程度较高,因而该组织模式的集成范围比较小,从应用系统功能实现的角度来看,其范围通常局限于单一的应用系统之内。

(2)基于组件的集成。该模式通常也称为组件的集成(Component Intergration),它是将相应的应用系统功能经过打包或封装,形成相应的组件,并通过定义、使用易于理解的统一接口,将相应的组件有机地组织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新的应用系统,实现应用系统的集成。这种组件集成的组织方式的耦合度属于中等,比较适合于企业内不同部门应用系统之间的集成,通常这种集成模式是通过构建企业内的分布计算环境如CORBA、COM来实现的。

(3)基于服务的集成。该模式主要是依据统一的标准以及技术将企业应用及其相应功能抽象并封装为相应的服务部署在Web上,通过提供动态的接口支持较大范围内的业务流程的集成,从而实现具有松散耦合关系的不同应用之间的互操作。基于服务的集成具有目前最好的柔性和开放性,该组织方式特别适合于用来支持企业间(如供应链企业群体内)应用系统的集成,而且对于企业原有应用系统的集成也比较方便,目前在B2B的实现过程中基于服务的集成是主流的集成方式。然而,该模式的主要局限在于这种较为松散的动态集成只能支持较小流量的数据(业务信息)的交换。

8.3.3 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的范围

集成范围不仅反映了在企业信息应用系统的集成过程中集成规模的大小,同时也反映了在集成结果中——集成化应用系统——各个集成对象之间的集成耦合度。集成范围的大小不仅关系到企业主体集成行为的选择,也影响着集成对象之间的组织方式。基于企业信息应用系统功能实现结构的抽象和划分,从企业信息应用系统的集成范围来看,集成模式总体上可以划分为部门内集成、企业内集成和企业间集成这三种主要的形式,而且随着集成范围的变化,集成的耦合度也随之改变,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简要用图8.3来描述。

图8.3 集成范围与集成耦合度

部门内集成一般是针对企业某一特定领域的应用,如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通常采用利用对象集成方式将相应的功能单元集成起来,从而实现应用系统的功能。该集成模式的集成范围相对最小,但其集成耦合度相对比较高。

企业内集成是针对不同领域或部门的信息应用系统,在企业内实现跨部门的相互调用或相互操作,从而实现应用功能的共享与交互,满足特定的目标需求,一般该模式通常采用基于组件的方式。该模式的集成范围主要局限于企业内部,而集成粒度相对于对象而言要粗一些,其集成耦合度相对也低一些。

企业间集成主要是针对不同企业的相应应用系统进行集成,一般它通常采用基于服务的集成方式实现企业间各种应用系统功能的共享与交互,该模式的集成范围最广,但集成粒度也最大,而且集成的耦合度也最低。

虽然关于企业信息应用系统的集成,可以从集成行为、集成范围以及组织方式这几个方面划分为上述一些模式,但企业在具体的应用系统集成的实践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与要求,选择多种模式进行组合,来实现信息应用系统的集成。

8.4 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运行的评价与策略(www.xing528.com)

8.4.1 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运行的评价

企业在实施应用系统的集成过程中,由于业务应用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大量遗留系统的存在,而且面对日益复杂多变和竞争加剧的环境,其各种信息及应用需求也错综复杂,这些使得企业应用系统集成的需求本身就变得极其复杂。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存在大量的应用集成技术、产品以及集成方案,这导致企业应用集成的实施也变得很复杂。因此,企业必须对其自身的状态进行评估,采取适当的策略及方法更有效地处理集成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各种信息应用系统的集成化运行,从而满足企业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需求,实现企业的目标。

关于企业应用系统集成运行的状态,可以采用美国管理系统协会(AMS)所提出的企业应用集成技术实现成熟度模型进行评价,根据该模型可以按照企业信息应用系统的集成程度,将企业应用集成运行的状态划分为预集成、点对点集成、结构化集成、流程集成以及外部集成五个层次阶段,其模型如图8.4所示。

(1)预集成状态(Pre-Integration)。在该阶段,企业的各个业务应用系统都处于“烟囱式”独立运行状态,这些应用系统之间不存在任何交互,企业及其客户对于这些业务系统的使用处于较为困惑的状态。而且由于这些业务应用系统的建立是独立的,因而从投资角度而言缺乏战略性,其生命周期较短,同时由于缺乏对业务信息以及逻辑的共享,影响了企业的管理与决策能力,不能有效减少企业运行的风险。

图8.4 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成熟度模型

(2)点对点集成状态(Point-to-Point Integration)。在该阶段,通过使用专门的基础数据交换结构以及定制的API接口,实现企业应用之间的点对点的集成。企业的应用系统已从封闭的、独立的信息单元向开放的系统转化,应用之间的交互主要采用应用编程接口实现,而且业务数据(信息)的交换基本上不需要手工干预,由于业务逻辑没有包括在接口的定义之中,因此反映应用之间依赖关系的业务逻辑规则通常是直接体现在应用的代码之中,这样集成的应用系统一般具有紧耦合的结构。但由于采用了简单的面向消息的中间件技术,企业的各种应用系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具有一定的访问和扩展能力。

(3)结构化集成状态(Structural Integration)。在该集成阶段,企业通常采用先进的中间件工具来实现各种业务应用系统之间互操作以及业务数据交互的标准化管理与控制。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用结构化的星形(Hub)或总线(Bus)接口来实现并控制应用系统间的业务信息交换,解决点对点方式所导致的一对一的、复杂的接口矩阵问题;二是对有控制不同业务应用系统之间的业务信息交互的业务逻辑规则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与控制,将它们固化到相应的中间件。通常,企业利用一个规范化的、统一的集成接口模型如公共数据模型,实现对多应用系统以及信息源的集成化管理与应用。

(4)流程集成状态(Process Integration)。在该阶段,企业实现了从应用系统之间共享业务信息到各业务应用系统之间信息流的管理与控制,集成的重点在于业务流程的集成。一般而言,企业通常在中间件中运用一些专门的工具如业务过程建模工具、自动化的工作流管理工具、决策支持工具等,实现对业务流程的建模、配置以及管理,从而建立起涵盖企业各个领域的公共业务模型,促进企业业务流程的集成化运行。

(5)外部集成状态(External Integration)。在该状态层次,企业根据全面满足客户需求的角度来权衡技术、业务流程及其转换等方面的相互作用,通过应用系统的跨企业集成,实现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以及合作伙伴之间的协同业务操作。在该状态下,企业通过应用系统的集成重新界定了其组织的结构以及业务模式,与其他的企业、合作伙伴、客户等建立了紧密的协同合作关系,使得客户需求能够迅速转化为对企业及其合作伙伴的市场和业务行为的驱动力,同时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互以及知识管理等技术,实现企业对市场动态变化的快速、灵活的响应。而且,通过外部集成,企业也可以有效地进行创新并迅速地实现创新的扩散,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8.4.2 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运行的实现策略

基于前面从应用系统的功能实现角度对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的基本方法以及模式等相关方面的问题进行的分析和探讨,这里我们从企业中各种应用系统运行的角度来分析应用系统集成的策略。根据Hisham Alam(2001)的研究,[7]基于EAI服务器技术,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运行的实现策略主要包括前端集成、后端集成、组合集成以及流程集成四种运行策略,下面分别对它们进行简要的分析。

(1)前端集成策略。该策略主要侧重于业务应用系统表示层的集成,它主要通过运用单一的用户入口来实现跨多个应用事务的运作,这种策略比较适合于用户启动的业务过程产生多个跨应用的事务。例如,客户通过统一的用户界面实现对企业应用以及业务数据的访问,而界面(服务器)则将客户的请求转发给应用集成服务器,应用集成服务器根据相应的业务规则实现跨多个应用的事务操作。当然,应用集成服务器需要按照事先定义的业务规则完成相应的事务处理逻辑,同时实现事务处理过程中业务数据到不同应用的映射。显然,利用该策略,完成客户请求的应用不仅可以是企业的遗留应用,也可以是一组新的应用,同时也可以是企业外部的相关应用。另外,采用该策略还可以实现对已有的应用系统增加新的功能或特性。例如,可以利用它为企业财务系统增加在线信用授权及验证功能。

(2)后端集成策略。该策略主要侧重于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层面的集成,它主要通过特定的数据转换与维护工具实现不同应用或数据源之间的信息共享或交互。企业内外的客户通过定制的客户端或浏览器实现对企业不同业务应用系统的访问,而每个应用系统独立进行相应事务的处理,应用之间的业务信息的集成通过后台应用集成服务器来实现。在该策略下,应用集成服务器实际上就是一个方便多个应用系统之间进行业务信息交互的“数据管道”。该运行策略的实现相对要简单一些,它基本不涉及应用系统的表示层或业务逻辑层。

(3)组合集成策略。组合集成运行策略主要是侧重于企业业务应用系统的功能界面的集成,通过定义与建立中央(Hub)或总线(Bus)形的统一的功能接口基础结构,使得企业中包含着企业运行的核心业务逻辑的大量的定制性的应用系统或者软件包以及分布式对象应用系统能够方便、有效的交互,从而集成化运行完成特定的功能目标。例如,对于SAP、Oracle、PeopleSoft等应用可以采用该策略进行集成。当然,该策略的运行需要这些相应的应用系统或核心功能都采用并遵循一个统一的交互标准,如XML。

(4)流程集成策略。该策略主要侧重于企业业务应用系统的业务逻辑层的集成,通过不同应用系统的业务流程逻辑的共享与交互,从而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集成。通常,该策略对分布在不同应用系统中的业务流程逻辑进行抽象,并将它们固化到中间件,同时提供统一的业务逻辑交互规则以及事务处理控制逻辑,从而实现企业各种业务应用系统的集成。

当然,上述几种集成策略从实现角度而言都是有效的,但企业在其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面临的问题与要求不同,因而如何采用适当的策略进行应用系统的集成是企业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前面关于企业信息应用系统的功能实现体系结构的分析,结合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的成熟度模型,可以构造一个策略矩阵来帮助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策略的选择,指导企业应用系统集成的实施。该策略矩阵可简要用图8.5来描述。

图8.5 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策略矩阵

如图所示,企业可以利用前面给出的成熟度评价模型,对企业应用系统集成运行的状态进行评估,进而采取相应的策略实施应用系统的集成。显然,对于点对点集成状态的要求与目标,可以采用前端集成、后端集成以及组合集成三种策略来实现企业应用系统集成化运行,而对于结构化集成的要求,则可以采取后端集成、组合集成以及流程集成来实现,而对于处在流程集成阶段的企业,则可以采用组合集成策略以及流程集成策略来实现其目标,如果企业处于外部集成状态,需要实现供应链或者B2B电子商务的目标,则可以采用前端集成策略或者流程集成策略。当然在这种状态下,前端集成策略只是一种比较短期的解决方式。另外,从图中可以看到,针对不同的企业应用系统集成运行成熟度,存在着多种集成策略和实现方式。因而为了高效地实现应用系统的集成,企业除了根据其成熟度状态选择相应的集成策略外,还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能力状况如技术、资金等,来确定相应的集成策略。而且,在企业实践中也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组合采用相关集成策略。

8.4.3 面向协同商务的企业应用集成实现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企业内外的业务交往也越来越频繁和复杂。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加剧,合作与共赢已成为企业的主要成功法则。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深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动态的环境,协同商务(Collaborative Commerce)应运而生。

协同商务最早是由著名咨询机构Gratner Group于1999年提出,它强调整个价值链的各个伙伴或成员将他们的资源或核心竞争优势组合起来共同创造产品或服务来获取利润,这些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将比单个组成部分的简单集合大得多。协同商务的目标是在满足不断变化和增长的客户需求的同时来增强企业的获利能力,其基本思想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Internet技术,通过对商业周期所有阶段(从产品研发直至分销阶段)的信息或知识的有效共享或交流,促使在企业的整个供应链内甚至跨供应链实现各种业务的合作和协同以及资源的整合,从而增强企业供应链整体的竞争能力,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并实现企业的目标。

作为一种激励具有共同商业利益的价值链上的合作伙伴的商业战略或模式,协同商务对企业应用集成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协同商务涉及的企业以及业务范围与传统模式相比更加宽广,它不仅包括一些提供各种产品(原材料)、销售渠道以及物流服务等的传统企业,还包括一些提供设计、咨询等相关信息或知识的服务企业。因此,企业应用集成的范围与规模也需要拓展,不仅包括企业内各种应用的集成,如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等,还包括企业与企业以及客户之间的相关应用的集成,如B2B、B2C等电子商务应用。同时,在企业内外各个层面的应用系统也需要有效的整合,从而促进在整个价值链上企业内外业务的协同。

(2)协同商务的基础是在整个价值链上的企业以及企业之间的业务流程的整合,而不仅仅是通过电子化接口的企业内外业务流程的简单连接,企业业务的协作首先建立于流程之间的相互整合。因此,作为内含业务逻辑的各种应用系统或功能模块在企业内外必须有机地整合,促使企业间的各种IT应用系统得以实现自动协调进行工作,而不仅仅是通过API等方式实现各种应用系统或功能模块的简单调用。例如,通过不同企业的ERP系统的集成,当企业A向企业B发货的情况下,B企业在接到A企业通知的同时,A企业内部的ERP系统自动发出的一个电子文件也会进入到B企业的ERP系统中,显然通过企业A与企业B 的ERP系统之间的这种自动的协调,有效地促进了两个企业业务流程的融合,从而实现企业间业务的合作与协同。另外,为了适应并支持协同商务的动态性、虚拟性,企业应用的集成必须具备较强的可扩展性、可重用性以及可配置性,以保证各种应用或功能模块的“即插即用”,促进企业业务流程灵活、有效地整合。

(3)协同商务的核心在于通过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合作伙伴、客户之间的信息和知识的充分、有效地共享或交流,更好地支持企业业务活动的管理与决策,从而促进企业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与配置,实现整个价值链上企业业务活动的合作与协同。在协同商务环境下,企业的购买者、供应商、生产商等需要在同一个平台下进行信息获取与分析的工作,而且不同的企业相关者也需要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获取相关的独特的信息(徐家俊,2004)。因此,面对企业雇员、投资者、合作伙伴以及客户等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信息需求,企业应用集成在实现企业内外不同业务功能应用系统之间数据或信息的交流的基础上,需要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或界面方便企业信息的获取,实现企业对企业(以及客户)和企业对内部雇员有效的信息沟通,同时还需要将各种应用系统产生的商业数据或信息有机地集成起来,满足不同的企业相关者的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决策人员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积累的知识和信息,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敏捷的反应和最优的决策,从而促进企业内外业务活动的协同。

面对新的应用环境,企业应用集成的实现必须综合应用各种先进的软件技术才能够适应协同商务的要求。从企业应用的功能实现来看,在协同商务环境下企业应用集成过程中需要在表示、业务逻辑以及业务信息(数据)这三个方面实现相关技术的集成化利用:

(1)为了给协同商务的相关者提供一个统一的应用和信息访问与交流平台或渠道,企业不仅需要将各种应用系统的用户接口整合为一个统一的Web界面,同时还需要在该层面整合相应的应用或信息访问的管理功能,构成企业信息门户(EIP),以有效支持不同用户对于企业应用或信息获取的需要。按照美国著名咨询机构Delphi Group 2002年12月关于企业信息门户产品的调查,企业需要在其应用的用户界面中集成并配置的主要技术包括内容管理搜索、单点登陆、工作流管理、安全认证、个性化设置、目录服务等。

(2)为了支持协同商务环境中企业业务流程在整个价值链上的有机整合,在企业应用集成的过程中,企业需要集成分布式对象管理技术(如CORBA、COM+)、数据交换技术(如EDI、XML)以及Web服务技术等,以灵活、有效地实现企业内外各种应用逻辑之间的沟通和数据交换,保证各种业务信息能够平滑地、正确地流转,实现业务信息在整个价值链上的共享。例如,通过CORBA体系为企业内部的各种应用的通讯提供一个“软件总线”,促进各种分布式软件对象的互操作,实现企业内应用的松耦合集成;而通过XML可以规范业务信息或数据的表述,由于XML是面向数据本身的,因而它能方便地实现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或信息交换,同时利用XML来实现CORBA系统中各对象之间的信息传递,也增强了企业应用系统的灵活性;利用Web服务技术则实现了将企业的应用作为服务部署在Web上,使得各种企业应用能够基于Internet技术提供服务,这将有效地促进企业应用所内含的业务逻辑在企业间的共享,从而推动企业内外业务的合作与协同。

(3)在协同商务环境下,虽然通过企业信息门户可以为企业的相关者提供统一的信息和应用的访问平台或渠道,但他们依然面临大量业务数据或信息,包括企业内部数据如企业财务状况、产品销售情况等,以及企业的外部数据,如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供应商状况、客户的偏好等等。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从“信息海洋”中获取相关信息,支持各种管理决策的需要,是开展协同商务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以数据仓库(DW)、数据挖掘(DM)、联机分析处理(OLAP)为主体的技术集成则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案,如图8.6所示。

其中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对企业内外的各种数据源(如各种业务系统数据库、相关的公共关系资料等数据文件)中的数据或信息利用抽取(Extraction)、转换(Transformation)、加载(Load)等工具进行系统的加工、汇总和整理,按照主题进行组织,形成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包含历史数据的数据集合,数据仓库内存储的是关于整个企业一致的全局信息,它将企业各种离散的信息有机地整合起来提供了一个统一的信息视图,从而在整个企业内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在线分析处理(OLAP)以及数据挖掘(DM)技术,则为用户访问海量信息,从数据仓库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工具,其中OLAP使得用户能够通过切片、切块、下钻、上卷和旋转等方式对业务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与跨维度分析,从不同角度提取相关信息;而数据挖掘技术则提供了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手段。显然,通过数据仓库、OLAP以及DM技术的集成,使得协同商务的相关者能够高效地利用企业中蕴藏的大量宝贵信息资源,更好地辅助经营管理决策,有效地开展协同商务。

图8.6 数据仓库技术与OLAP、DM技术的集成

8.5 本章小结

本章从分析企业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问题入手,对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的基本内涵、基本机制、基本模式以及信息应用系统集成的评价和集成策略进行了探讨。具体内容包括:

(1)系统与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企业信息应用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层次。

(2)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的基本内涵。

(3)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的基本机制,即用户界面集成机制、实现方法集成机制、功能界面集成机制以及处理对象集成机制。

(4)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的基本模式,即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的行为模式、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的组织方式、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的范围。

(5)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运行的基本状态。

(6)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运行的实现策略,即前端集成策略、后端集成策略、组合集成策略以及流程集成策略;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策略矩阵。

(7)面向协同商务的企业应用集成实现。

【注释】

[1]巴克兰德著.刘子明等编译.信息与信息系统.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67

[2]达菲等著.吴贺新等译.信息管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3

[3]James A.Senn.Information System In Management.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82,p8

[4]吴民伟.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6

[5]钟守真等著.信息资源管理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240

[6]Dvia S.Linthicum Next Generation Application:From Information to Web Services written by David S.Linthicum.Published by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on 22 August,2003

[7]Hisham Alam Understanding Integration Strategies.EAI Journal,Nov.2001,p44-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