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信息组织集成的重要性

企业信息组织集成的重要性

时间:2024-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企业信息组织集成6.1企业信息组织概述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与深化对企业经营管理及其生存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显然,如果将企业信息组织认为仅仅就是关于IS或者IT部门,这种理解则未免有些过于狭隘,而将信息组织描述为整个企业,这种界定又未免有些过于宽泛。

企业信息组织集成的重要性

6 企业信息组织集成

6.1 企业信息组织概述

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与深化对企业经营管理及其生存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企业为了能在变幻莫测、竞争日益激烈的经营环境中保持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正在不断地加强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力度,亦越来越关注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然而,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这两大领域的发展情况来看,人们在关注与强调信息技术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的同时,对于其中人的因素及其作用等相关方面缺乏相应足够的重视。而事实上,在信息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经营管理活动的今天,人是企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并且在这样一个战略信息时代,企业的信息组织是企业战略成功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和重要保证(Bernard,1998)。[1]因此,对于企业信息组织的清晰、准确界定,明确企业信息组织面临的挑战,将是推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进步与发展,支持和促进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活动协调、高效实施和开展的重要基础。

6.1.1 组织的基本含义

组织一词的英文表达是Organization,其词根Organ的原意是指生物体内具有特定功能的、自成系统的有机结构——器官。《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组织(Organization)的定义是被组织起来的行为、流程、条件或者方式。我国的《辞海》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对组织的解释为按照一定目的、任务和形式加以编制,如:组织起来,也指所编制的集体。而从管理领域来看,关于组织的定义与解释也不尽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表述有:

西蒙(Simon H.A.,1957)[2]认为组织指的是一个人类群体中信息沟通与相互关系的复杂模式。布莱撒斯(V.Presthus,1958)将组织定义为结构化的人际关系系统。[3]孔茨和奥唐奈(Koontz和O’Donnel,1959)则在《管理学原理》一书中指出,组织是有意识形成的任务或职位结构。而巴纳德(Bernard,1968)认为组织不是集团,而是相互协作的关系,是人相互作用的系统,组织的基本要素为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愿望、信息。钱德勒(Chandler)认为组织是追求一定目标的人的集合体,组织同组织全体人员实现其基本任务的方式相关。而卡斯特(Kast)则认为组织作为一个社会系统,是为了获得某种预定目标而建立的,并且目标本身又促进了组织的建立,赋予它社会性。[4]

基于上述众多学者关于组织定义的表述和解释,从管理的角度而言,我们认为组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按照一定秩序和形式结合起来共同工作,具有特定功能以及目标的系统。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人是构成组织的基本单位,组织的结构规定了在组织中各成员(人)及其活动(工作)的管制与协调机制和形式,而组织的功能是组织成员在特定机制下共同工作结果的表现。

6.1.2 企业信息组织

目前,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领域,关于企业信息组织的界定也尚缺乏统一与清晰的表述。例如,阿尔伯纳(AlBanna,1998)、奥斯特豪斯(Osterhaus,1998)等学者认为信息组织就是关于信息系统的组织,其主要功能或目标为在企业信息系统中运用新的技术去满足企业内部或外部用户的需要;[5]洛卡特(Rockart,1996)、萨普勒(Sampler,1998)、威尔考克斯(Willcocks,1994)、布劳德本特(Broadbent,1997)、玛库斯(Markus,1997)等人则认为信息组织是信息技术(IT)职能部门,其主要任务就是管理相关的信息技术,合理配置信息技术功能以构造一个良好的技术基础结构。[6]而学者厄尔(Earl)、强生公司的拉尔森(Larsen)、日本7-11连锁店前总裁铃木利文(Toshifumi Suzuki)、美国运通的前董事长罗宾逊(Robinson)等人[7]则从信息处理的角度认为整个企业就是一个信息组织(企业),而且其人力资源属于灵活的信息人员,IT部门只是这个信息组织中的一个技术机构。

显然,如果将企业信息组织认为仅仅就是关于IS或者IT部门,这种理解则未免有些过于狭隘,而将信息组织描述为整个企业,这种界定又未免有些过于宽泛。基于前述关于组织的基本含义的理解,结合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践,我们认为企业信息组织是由相关人员按照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对企业信息活动及其要素资源进行管理,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提供支持和服务的企业专门机构。具体而言,企业信息组织是企业的职能机构或部门,它主要由具有一定信息能力的人员构成,其主要任务或工作不仅仅是对IS或IT进行管理,其内容涵盖企业信息活动及其相关的资源要素,其主要的功能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提供信息活动及其资源的支持与服务。

6.1.3 企业信息组织面临的挑战

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的今天,企业信息组织是促进企业信息活动正常、有效地开展,合理、高效地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信息资源潜能以支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的组织支撑和保障。企业信息组织作为企业的重要职能机构,它必须适应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和要求,才能充分有效地实现其功能并发挥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及其应用的不断深化,全球经济及其竞争一体化模式的形成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与模式的创新层出不穷,企业信息组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社会信息化以及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深化,企业信息活动的开展已经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层面。面对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企业信息活动以及信息需求,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也越来越复杂,因此企业信息组织提供的信息活动支持与服务的范围、程度以及目标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

(2)当今变幻莫测、竞争日益激烈的企业内、外环境,要求企业信息组织更具适应性,能够更加快捷地对环境以及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及时地为企业不同的业务领域提供适当的信息活动支持与服务,从而更加灵活、有效地支持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因此,提高并增强企业信息组织的敏捷性和弹性已成为企业信息组织构建的重要目标和指导原则,而不再仅仅是强调组织的稳定性和效率

(3)经济的一体化以及竞争的全球化要求企业以其核心能力作为竞争的基础,创新已成为企业获得并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企业信息组织作为管理企业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信息资源的专门机构,其人力资源及其能力是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信息组织的组织方式必须要有助于其成员之间各种能力、经验的学习和交流,促进企业信息组织的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好地支持并促进企业业务活动以及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4)企业组织机构的日益扁平化和网络化,突破了分工规定形成的组织间以及内部成员之间坚固的边界,在强调组织成员的自我管理的同时也更加强调组织成员以及机构之间的合作。随着组织边界的日益模糊,企业信息组织的设计不仅要促进组织内部各成员以及机构之间的合作,同时还要促进企业信息组织与企业其他业务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5)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不仅促使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得以实现,同时使得企业的设计、制造、销售等业务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集成化的企业运行方式,要求对企业信息组织的各种功能进行整合,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提供综合性的支持与服务。同时,信息技术的集成运用也对企业信息组织的功能提出了集成的要求。因此,如何有效地重组信息组织的各种功能也是企业信息组织在信息时代面临的重要问题。

6.2 企业信息组织构建的集成思维分析

随着信息资源及其管理对企业的战略意义日益提升,合理、有效地构建管理企业的信息组织也就成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企业信息组织是企业信息战略成功实施的组织支撑和保障。虽然企业在其发展以及信息化过程中建立了一系列的信息组织机构,但是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并且沿袭传统的组织思维与方法,企业的信息组织处于一种相互隔离和分散的状态,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系统。这不仅使企业信息组织的“冗余和重复建设愈演愈烈”,[8]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效益,阻碍了企业信息战略的有效实施和信息化进程的有效推进。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企业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外一些学者与专家就针对企业信息组织相关方面的问题与缺陷,从集成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和解决方案,它们为企业信息组织集成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维基础和方向。

6.2.1 基于信息技术功能集成的信息组织构建思维

信息技术作为企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一直以来就是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信息组织构建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不断深化,“信息孤岛”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围绕信息技术对信息组织进行整合就成为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

美国信息管理学家霍顿(Horton)1985年在《信息资源管理》一书中明确指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集成的概念,融不同的信息技术及领域为一体,这些技术及领域包括管理信息系统(MIS)、记录管理、自动数据处理电子通信网络等。这些领域和职业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是相互隔离和分散的,但它们必定会重新聚合在一起。而另外两位美国信息管理学家Marchand和Kresslein(1988)则在详细地分析和研究公共机构的信息资源管理功能(数据处理、电子通信、文件和记录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后指出,许多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并没有从功能方面做好准备来处理重新定义这些“信息孤岛”的目标和职责的艰巨任务,而在这些“信息孤岛”之间架起桥梁,对它们的功能实施集成管理,是实现信息资源管理内部融合的前提,是在新技术环境下提高生产率的必要条件,是最大限度利用信息技术优势的保证。

基于对信息资源管理中信息技术功能的认识,Marchand和Kresslein提出了围绕信息技术功能整合的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模型,如图6.1所示。在该模型中,组织中的“信息孤岛”按照信息技术的功能领域进行整合,并且这些机构都统一在信息资源管理主任(IRM Director)的领导和管理之下,通过对这些信息资源管理功能机构的重塑,使得“信息孤岛”之间建立了内在的联系,从而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信息组织结构。

虽然Marchand和Kresslein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非常有远见地运用集成的思维研究信息资源特别是信息结构的管理问题,提出了信息组织结构的集成模型,但囿于当时的认识深度和信息技术发展水平,Marchand和Kresslein并没有完全识别一个组织中的信息功能,而且集成也仅仅是将所谓的“信息孤岛”集约在一个管理框架内,[9]同时由于过多的关注于信息技术功能的集成,忽略了这些组织机构之间关系的重组和整合。因此,可以说这种信息组织集成的思维是不彻底的。

图6.1 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框架

6.2.2 基于职能集成的信息组织构建思维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一些企业都设置了首席信息官(CIO)这一高层职位作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最高负责人,它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成功与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CIO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日趋重要,同时也代表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与组织体制的方向。

基于CIO体制,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由CIO领导下的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来具体实施。[10]南非学者Rotes和Bonn(1992)在《信息经理:一项探索性研究》一文中指出,CIO的主要职能应该是原来由分散的信息功能领域承担的一些职责的重组和集成。[11]通过对相关文献分析,他们列举了各类信息机构的主要职能,在对这些职能整合与集成的基础上,将企业信息机构划分为五大类,并把这些机构统一在CIO领导之下,从而形成了一种基于CIO职能集成的企业信息组织结构,其框架模型如图6.2所示。

图6.2 CIO的职责

Rotes和Bonn提出的CIO职能模型,从相关信息机构的职责整合与集成角度考虑企业信息组织的构建问题,无疑是理论上的一种尝试,该模型突破了在信息组织构建过程中过分强调技术的局限,将管理、信息等方面的职能纳入企业信息组织的职能范畴,为企业信息组织的集成提供了有益的思维借鉴。然而Rotes 和Bonn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虽然他们对企业信息机构的职能进行了分类与整合,但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些职能划分与集成的标准,同时对于这些信息机构及其职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重组与整合的内在机理也缺乏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而我国深圳特区发展集团的裴中阳先生在《集团公司运作机制》一书中,将企业资源归纳为人力资源、财务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三大类,并围绕这三类资源提出了集团公司新型组织模式,[12]如图6.3所示。

图6.3 集团公司新型组织模式构想

在该组织模式中,公司的所有职能部门都归于这三大中心,公司通过三大中心的互动实现其资源转换和效益目标。关于公司的信息组织,裴中阳认为信息资源开发中心主要包括三个部门,其职能分别为:网络部主要负责企业MIS的开发和管理,建立各种关于企业运营的数据库公关部主要负责公司对外的信息交流与宣传,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信息,企业形象的塑造与推介,内部刊物的编发以及业余活动的组织等;发展部则主要负责项目投资、组织设计、经营决策、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的论证、调研与规划等。

应该说,裴先生所构想的集团企业组织结构特别是其中的信息资源开发中心是符合企业信息结构重组的理论思维的(霍国庆,2001)。信息资源开发中心模式在强调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相关职能集成与整合的同时,通过项目管理、经营决策、战略规划等职能的集成,突出了信息资源的战略作用和意义,体现了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机融合的基本思想,这些思维在企业信息组织构建过程中都值得借鉴。不过,裴先生关于信息资源开发中心的构想,同样没能有效地探明这些职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整合在一起的内在机理,而且将类似企业业余活动组织等职能集成在信息资源开发中心,这使得企业信息组织的功能与作用范围未免过于宽泛,从而不利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开展,影响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

6.2.3 基于信息功能集成的信息组织构建思维

我国学者、中国科学院的霍国庆博士2001年在《企业战略信息管理》一书中,指出从集成角度对企业信息功能实施重组是目前企业信息管理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分析了我国大中型企业信息组织结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霍国庆博士认为信息功能集成是对企业信息组织结构实施重组,通过在识别企业信息功能单元的基础上对企业的信息结构的优化组合,从而达成企业信息要素优化配置和整体功能最优。由此可见,在企业信息组织的构建中运用集成思维,将是企业合理、有效地开展信息资源管理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有效途径。

霍国庆博士经过对国内相关企业的信息功能集成的实证分析,阐明了企业信息功能集成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企业信息功能集成的四个步骤,即识别企业信息功能单元、确认企业是否应该拥有那些信息功能、区分职责存在重叠的而需要重组的信息功能单元、将经过重组的信息功能单元依据它们之间的内在结构关联起来并置于信息主管的统一领导下。在上述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霍国庆博士进一步从战略信息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基于信息功能集成的企业战略信息中心的模型,[13]如图6.4所示。

图6.4 企业战略信息中心模型

依照该模型,企业的所有战略信息功能经过集成,形成了战略规划、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这四大企业信息组织的中心机构,而且它们统一在信息主管的领导之下。总体来看,霍国庆博士提出的企业战略信息中心模型可以说是目前较为理想和完整的企业信息功能集成模型,这种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组织模式,通过在四大中心机构之间的功能的集成,有效地促进了企业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集成管理,同时也体现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与企业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之间的融合,而战略规划中心的功能集成则有利于企业信息战略的制定、实施以及信息资源的战略性潜能的发挥。由于该模型主要是基于我国大中型企业的信息组织现状和信息管理实践而产生的,而且又主要关注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的相关功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模型的使用范围与效果,并且霍国庆博士本人也认为该模型的整体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尽管如此,该模型所体现的关于信息功能集成的一些思想和方法仍然值得借鉴。

6.3 企业信息组织集成的基本内涵与模式

6.3.1 企业信息组织集成的基本内涵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传统的组织设计、构建以及管理与协调的思想、方法与模式不足以适应现代企业信息组织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传统的基于工作的组织方法与组织管理模式,由于强调以工作为核心,视个人为工作的附属,从而忽视了当今组织的关键性资源和组织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基于分工的组织方法与管理模式虽然有利于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应用,但却将完整的知识体系分解得支离破碎,不利于组织成员之间专业技能、知识的交流与融合,阻碍了企业信息组织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另外,传统的组织思维与设计模式所采用的基于职能分工和命令控制的工作协调与管理方式,形成了刚性的组织结构和组织边界,这不仅影响了组织的反应与变化能力,降低了组织的柔性,同时也阻碍了组织内、外的合作。因此,在当今信息时代,企业信息组织的建立与管理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必须创新。

集成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目标,集成主体创造性地对集成单元(要素)进行优化并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关系)构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集成体),从而更大程度地提升集成体的整体性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加有效地实现特定的功能目标的过程(2003,黄杰)。集成作为一种含有创造性思维、策略的主动行为和活动,不仅是构造有机整体(系统)的一种理念;同时也是解决系统复杂问题,提高系统整体功能的一种方法。因此,企业面对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信息需求以及信息活动,集成思想及其方法的运用无疑是企业信息组织创新的重要方向和手段。

企业信息组织集成是运用集成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将企业信息组织的基本要素——人按照一定的方式集合成一个有机组织体的行为过程,其目的是通过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促使组织体的功能发生质的跃变,使整体效益得到极大提高,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和服务。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集成既是构造企业信息组织的理念,也是解决企业信息组织中复杂问题的方法,总的来看,集成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成是构筑企业信息组织核心能力、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在当今变幻莫测、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时代,核心能力是企业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Prahald和Hamel,1990)。[14]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企业这一社会组织本质上是一个资源转换体,只有实现转换功能的良性循环,企业才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企业所具有的各种能力是其资源转换功能实现的基础。显然,一组分散的能力是不足以形成竞争力的,核心能力才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而核心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组合(Prahald和Hamel,1990;Jeremy Klein,1998)。[15]由此可见,能够将这些能力有效地整合形成核心能力将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企业信息组织作为企业中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的机构,其本质上也可以视为一个实现资源转换功能的组织体,其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Carol(1999)、Marchand(2000)、Richard Thomas(2002)、Jeff Sampler(2002)、Sinan(2004)等学者的研究表明,[16][17][18][19][20]随着企业在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上的资源投入日益加剧,各个企业在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设施、技术上的差异越来越小,而且优势正在不断地衰减(Decay),企业信息组织的核心能力将是企业有效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赢得竞争的关键因素。

虽然企业信息组织的核心能力通常表现为该组织所拥有的资产,但从普斯格特和威斯克(1980)[21]关于组织资本的论述和分类以及克里曼(1988)[22]关于社会资本的定义和分析来看,企业信息组织的核心能力是与组织成员的相应能力密切相关的。同时,根据布鲁金(1998)[23]关于智力资本的构成及其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企业信息组织的核心能力是包含在企业信息组织的智力资产之中的,而人作为企业信息组织中的基本组成单位和人力资产的载体,其能力是企业信息组织核心能力这一智力资产中重要的、活跃的组成部分,正如Richard Thomas (2002)所言,企业信息组织的雇员的人力资本(工作能力、沟通能力、专业能力等)将是未来企业效益差异化的主导者。

因此,通过集成将企业信息组织的相关人员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利用组织成员之间形成互补、竞争、和谐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实现能力的整合,构建相应的能力系统,从而促进企业信息组织核心能力的形成,同时,通过组员之间能力的共享与交流,促进能力的学习与创新,利用集成的整体效能倍增作用,从而实现企业信息组织能力水平的整体突破和提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此可见,集成对于企业信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集成是促进企业信息组织的分工与协调,实现企业信息组织高效率运作的基础。企业信息组织作为一个资源转换的组织体,其功能的实现是依靠组织中各个成员的相关活动或工作来完成的,因此能否合理、有效地对组织成员的业务活动进行分配与整合,是影响组织运行效率的一个重要问题。

源于亚当·斯密提出的劳动分工思想,传统上企业一般是采用强调分工的组织方法与模式来安排与协调企业的业务活动或工作。虽然专业化的分工有利于新技术的发明、创造与应用,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但在由人组成的组织系统中,其整体运行的效率并不是等同于组织成员单个人效率的简单汇总。这种组织活动或工作的组织方法与模式是与稳定的环境、以产品为导向、大规模的生产与管理模式的时代相匹配的,因为它可以利用组织中某个单一成员或机构的简单重复劳动来赢得整个组织运行的效率。不过自从分工理论的提出,人们就已意识到协调和集成的重要性,例如泰勒立足于生产管理提出了职能分工,并提出了工时研究、标准化方法、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等方面内容,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多个工序之间的协同与集成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法约尔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针对管理性工作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并给出了从计划到控制的管理流程的概念,这表明他在泰勒的职能分工基础上开始强调管理分工中的协调问题;而福特在20世纪初创造的福特流水线生产方式,通过将汽车装配工作分解成简单的活动或操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完成这些简单操作的协调以及其成果的组装却变得十分复杂,不过也正是通过这些工作的协调和集成才真正使分工理论得以在实践中发挥巨大作用。

事实上,分工在增强专业化的同时必然会增加协调的成本,传统的、基于工作的、面向职能的分工组织方式之所以不能适应企业现在的要求,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协调的成本已上升到使分工产生的效率所带来的组织运作效率为零。而企业信息组织集成将企业信息组织成员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在他们之间形成了具有竞争互补特性的和谐关系。这不仅使得组织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同更加便捷,同时也使得各组织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同的方式和内容更加合理有效,从而大大降低了协调成本,促进了分工的细化,在提升组织个体效率的同时,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同也实现了企业信息组织整体效能的跃变和提升。因此,集成是在当今信息时代促进企业信息组织的工作分解与协调,提高整体运作效能的基础。

(3)集成是促进企业信息组织结构优化,增强企业信息组织柔性的途径。

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化,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日趋不稳定,客户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企业信息组织所面临的目标以及需求也日益复杂和多样化,时间已成为组织的重要绩效指标,它必须及时地、有效地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服务,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好地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因此构建具有柔性的企业信息组织是时代的要求。

然而,在传统的组织构造与管理模式下,为了对专业化分工后的组织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协调和控制,其组织结构的典型特点是多部门、多层次、具有严格等级的组织体系。这种基于工作和命令控制的方式形成了刚性的边界和结构,阻碍了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同时也形成了片断化的作业流程,这不仅降低了组织的效率,同时也大大削弱了组织的反应能力。

企业信息组织集成通过对组织成员的有机整合,利用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突破了刚性的组织边界,促进了交流与合作,使得相关的业务流程能够得以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从而使组织成员能够及时地根据环境和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反应。另外,由于组织集成过程中,集成的基本单位——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因此企业信息组织集成活动必须动态地匹配这种复杂多变的关系。同时,企业信息组织集成作为一种基于目标驱动的创造性的组织构建方式,其集成过程本身也会随着环境或目标的变化而调整,而集成的这种动态性无疑促进了组织结构的不断优化,增强了企业信息组织的反应能力,并且使得集成后的组织的边界也呈现出动态、泛化的趋势。显然,通过集成形成的企业信息组织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有机的组织整体,这势必极大地提升企业信息组织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更好地适应变幻莫测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

6.3.2 以人为核心的企业信息组织集成模式

显然,为了解决企业信息组织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众多学者已经开始采用集成作为企业信息组织构建与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并且也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组织框架和模型。然而,这些框架和模型都不足以使企业的信息组织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原因在于:

(1)从组织构建的基本思想来看,虽然他们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集成的思想和方法,但从其结果来看,依然是传统的基于工作或职能分工的构建思维处于主导地位。因此不论是职能集成还是功能集成,都不能有效地改变企业信息组织结构和边界的刚性事实。

(2)从组织系统的功能来看,这些框架和模式都没有对组织的基本构成单元——人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虽然信息技术功能集成、职能集成以及功能集成都或多或少的与人相关,但它们却都没有涉及人对于组织而言最根本的内容——人们所拥有的学识或技能。显然,通过集成仅仅改变组织的结构,对一个组织系统而言是不足以实现其整体功能提升的。

(3)从组织的协调与管制方式来看,这些对于企业信息组织进行集成的框架和模型主要是将相应的组织机构或成员按照职能或功能进行了组合,然后将他们集约在相应的中心机构或信息主管的框架下,对于他们的工作基本上依然采用命令控制的管制方式,这使得组织的活动仍然是片断式的流程。显然,这种控制与协调方式不仅不利于合作,同时不利于组织的反应能力以及柔性水平的提升。

有鉴于此,基于对企业信息组织及其集成内涵的理解,本书认为企业信息组织集成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技术功能或信息职能某个方面的集成,而应该是以企业信息组织的基本单位——人为核心的集成,它主要包括能力集成、工作或活动集成以及结构集成三个方面,它们构成了企业信息组织集成的总体框架,如图6.5所示。

图6.5 企业信息组织集成模式

显然,以人为核心的企业信息组织集成模式不仅体现了企业组织与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对于组织成员的能力、活动与结构这三个方面的集成也符合战略管理理论中关于战略外部与内部匹配的要求。通过能力集成,不仅可以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学习和交流,促进能力的创新,同时也可以通过成员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优化个体能力的同时提升组织整体的能力水平,从而增强企业信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活动的集成,不仅打破了分工专业化的限制,促使组织成员的片断化的工作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提高组织整体作业活动的率,同时也可以改变面向职能的工作设计方式,面向企业需求进行信息资源管理相关业务活动的组织,在当今市场环境日趋不稳定、企业信息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时代,使得企业信息组织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业务活动的重组或转换,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经营提供信息支持与服务。通过结构的集成,使得企业信息组织内部、外部的各种组织关系(如汇报关系、控制方式、决策方式等)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促进组织成员之间以及与企业其他组织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软化”组织结构的刚性并“泛化”组织成员或机构之间严格的边界,促使企业信息组织的网络化、扁平化、虚拟化,增强企业信息组织的柔性。

6.4 企业组织集成的基本框架

基于上述关于以人为核心的企业组织集成模式的阐述,本节从该集成模式的能力集成、活动集成和结构集成这三个维度探讨企业组织集成的基本框架。

6.4.1 能力集成的基本框架

在当今信息时代,正确的管理信息资源是企业强大的竞争力。企业信息组织作为企业中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机构,其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企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水平以及企业的绩效。Mata、Fuerst以及Barney(1995)认为,[24]单纯的技术、资源并不必然导致竞争优势的产生,因为它们可以很容易地被复制。而Ravichandran(2000)[25]以及Sinan Aral(2004)[26]等学者关于企业在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投资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企业信息组织的能力不仅关系到IT或IS资源的作用效果与水平,而且与企业绩效之间呈积极的正相关关系,它是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要素。(www.xing528.com)

总体而言,企业信息组织的能力是指合理、有效地管理企业信息活动及其要素资源,从而促使企业绩效提升并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组技能。虽然从组织和组织战略管理角度看能力更突出地表现为组织所拥有的资产,但按照Boar(1998)[27]以及杨浩(2000)、戴月明(2000)[28]等学者的理解,企业信息组织的能力一般可以看做是分别属于组织中的各个成员的,同时能力也涉及组织的多个方面。然而,这些相关的能力单独是不足以导致优越的经营绩效的(Marchand,2000)。因此,必须将这些分散的以及涉及不同方面的技能或能力按照企业信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要求有机地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能力体系,通过各种技能或能力之间的互补、竞争以及协同,从而形成并增强企业信息组织的核心能力,才能达到促使企业获得优越的运营绩效的目的。

关于企业信息组织的能力体系及其核心能力的框架,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例如,Feeny和Willcocks(1998)从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利用角度,从商业与IT设想、IT体系结构设计和IS服务提供三个方面界定了信息组织的九种核心IS能力;Sambamurthy(2000)则从IT作为企业战略差异化角色的角度,确定了信息组织中五种关键的IT能力;[29]Marchand、Kettinger和Rollins(2000)从信息资源的有效使用角度,从信息技术实践、信息管理实践、信息行为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区分了15种专门能力。

基于上述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企业信息组织的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战略发展、资源管理、研究开发、应用支持与服务这四个方面,按照该框架进行信息组织能力的集成,可以形成较为合理的能力体系,有利于企业信息组织整体能力水平的提升,其框架模型可以简要用图6.6表示。

图6.6 企业信息组织能力集成框架

其中,战略发展能力主要面向企业业务与战略方面,主要由企业系统思维能力、信息战略规划能力、企业信息基础设施规划能力、关系建立能力等构成;研究开发能力则主要面向技术方面,包括信息基础结构的设计与整合能力、信息平台的构建能力、IS开发能力等;应用支持能力主要面向服务,主要包括企业信息基础结构的运行与维护能力、企业信息系统应用实施能力、IT以及IS运行服务与问题解决能力等;资源管理能力主要面向企业信息活动及其资源要素,包括信息资源获取与管理能力、IT以及IS资源获取、管理与提供能力、企业信息活动协调与要素资源配置能力等。由于该图所示框架模型是基于上述学者关于企业信息组织能力的相关界定而形成的,因而限于篇幅在此就不再对本模型所涉及的相关方面的能力含义做更进一步的阐述,关于它们更详尽的描述可以参阅上述相关学者的论述。

6.4.2 活动集成的基本框架

根据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1985年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的价值链理论,企业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是产生于其一系列活动之中的。企业信息组织作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机构,其功能的实现和作用的发挥也是依赖其成员所进行的各种工作或活动,企业信息组织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是其组织成员共同工作或活动成果的体现。

然而,传统的信息组织是基于职能和产品(信息技术产品)的(Bernard,1998),企业信息组织的活动常常被分割成不同职能成员的工作,其任务一般由不同的职能成员相继完成。由于这种职能化组织的着眼点是专业化分工和效率,因而其组织成员之间的工作协调和合作非常困难(埃里克森、埃米特,1996)。[30]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信息组织整体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企业信息组织对于企业信息需求的反应速度及其服务的质量。

关注客户的组织将是越来越趋向基于流程的组织(Ghoshal 和Bartlett,1997),[31]面对日益多样化的企业需求和严峻的挑战,企业信息组织亦必然是一种基于流程的组织,其所有任务的达成是相关流程执行的结果(Bernard,1998)。因此,运用集成的思想与方法将企业信息组织的相关活动按照一定的流程模式有机地整合起来是企业信息组织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通过企业信息组织的活动集成,不仅可以促进组织成员的各种活动或工作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有效提升企业信息组织的整体活动效益。同时,利用组织成员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促进企业信息组织业务活动的创新与整合,形成更加有效的、完善的企业信息组织的业务流程,从而更加及时、灵活、有效地满足企业的各种需求,更好地为企业经营提供信息支持与服务。

一般而言,流程是为特定客户或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而实施的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Davenport,1993;Short,1990),[32]是将组织运作和客户需求连接起来的活动的组合,它是理解组织业务活动如何开展的一种有效方式(Miller,1994)。因此,企业信息组织的业务流程作为其提供相关信息支持与服务,满足企业内部或外部客户各种需要的活动的序列,无疑是对企业信息组织成员活动实施集成的重要基础,而对于企业信息组织的业务流程的界定则为其活动的集成提供了基本的框架。

目前,关于企业信息组织业务流程尚乏统一的界定,而且它们大多是面向信息技术的。例如,Carol V.Brown和Jeanne W.Ross(1999)从信息技术如何促进企业成为基于流程的组织的角度,指出了企业信息技术组织的四个IT核心流程;休斯顿大学Sambamurthy博士(2000)从管理和组织IT“价值流”(Value Streams)的角度,定义了六种有信息技术的关键活动;美国犹他州政府的首席信息官Phillip J.Windley博士(2002)从核心信息技术功能的组织与管制的角度,界定了在商业或公益机构中存在的七种信息技术活动。[33]显然,仅仅围绕信息技术来界定企业信息组织的流程的未免有些片面。根据Davenport (1993)关于流程的定义与描述,企业信息组织流程的界定应该是面向客户的,而且它们要与组织的能力相匹配。有鉴于此,结合前面关于企业信息组织能力的描述,企业信息组织流程的主要内容主要可以划分为战略规划、资源管理、解决方案的开发与实施、信息资源应用的支持与服务几个方面,其活动集成的流程框架如图6.7所示。

图6.7 企业信息组织流程框架

其中,战略规划方面流程的主要作用在于确保企业信息组织在企业战略框架内进行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促进企业信息组织的价值创造,从而有效地开发与利用企业信息资源,更好地满足企业内、外的各种需求,它主要包括企业信息战略规划、信息基础设施规划、信息支持与服务的规划与评价等方面的活动内容。资源要素管理方面流程的主要作用在于合理、有效地对各种信息活动要素资源进行管理,优化资源的组织与配置,促进各种要素资源之间的整合与协同,从而提升要素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益,它主要包括资源要素如IT的获取与分配、财务管理、能力管理等方面的活动内容。开发与实施方面流程的主要作用在于合理、有效地地组织企业信息组织的相关技术活动,针对企业业务的要求创造性地提供先进、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提升企业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它主要包括如信息基础结构的设计与开发、企业信息技术平台的构建、应用IS的设计、开发与实施、版本管理等方面的活动。应用支持与服务方面流程的主要作用在于灵活、有效地针对各种信息应用提供相应的支持与服务操作,及时地解决相关的问题,保证企业各个层面的信息活动正常的开展,促进信息资源作用的正常发挥,它主要包括如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与管理、应用信息系统的维护、故障或问题的排除与支持、服务与问题的管理等方面的活动。客户管理方面流程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对企业信息组织客户感知的主动管理,强化对客户满意度的最大化,有效理解客户的期望或需求,从而推动信息支持与服务和业务需求的匹配,促进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它主要包括如客户需求的分析与管理、客户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客户满意度的测量与评价等方面的活动。

关于企业信息组织活动的集成,这里仅仅提出了其集成的基本流程框架,而对于在此框架下集成的相关活动要素,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更进一步的界定和选择,对于企业信息组织的活动在此就不再做更详尽的探讨。

6.4.3 结构集成的基本框架

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观点来看,组织战略与组织结构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战略决定了结构的内涵,而结构又对当前战略的行动以及未来战略的选择产生着影响。在组织持续变化的时代,组织结构与战略的合理匹配是组织的竞争优势之一。企业信息组织面对着当前日益多变、复杂的环境以及激烈的竞争,其战略目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其结构亦必须随之变化。虽然现在企业信息组织存在多种组织设计结构选择,但它们依然不能有效地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传统的结构设计片面强调稳定、正式,追求专业化的效率,而忽略了灵活性和自发性,阻碍了协作、创新以及变化,这类组织结构成为组织业务变化的障碍(Bernard,1998)。因此,超越传统组织思维,实现组织结构设计的创新是企业信息组织在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然而,从组织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关于组织结构的设计基本上表现为在等级制和任务组这两种基本形式之间的摇摆(Nonaka,1995)。由于等级制以牺牲组织成员的主动性为代价,在不确定和迅速变化时期会全然无效(Galbraith、Perrow,1973),许多学者认为一个非等级的、有机的组织结构要比等级制结构更有效,如McGregor(1960)、Likert(1961)、Thompson(1967)、野中(1972)和Galbraith(1973)等,因此具有机动灵活、适应性强、有活力、鼓励参与等特性的任务组结构,由于克服了等级制的缺陷而受到人们的青睐。近年来,人们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结构形式,如专案委员会(Mintzberg,1989)、无限扁平组织(Q.Quinn,1991)、网络组织(今井和伊丹,1984;Q.Quinn,1992)、星裂(Starburst)组织(木神原,1989)以及内部市场组织(Halal、Geranmayeh、Pourdehand,1993)等,而它们基本上是任务组结构形式的变种,并且促使人们彻底反思高层、中层和基层的关系,以便取消僵化的等级制管理结构,支持战略的迅速执行。显然,这些组织结构上的创新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二元论思维,即“任务组即非等级”。不过,任务组结构虽然有着等级制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它也有局限性。埃里克森(1998)在研究了丹麦Oticon公司的“面条式组织”后认为,如果一个组织完全由许多任务组构成,那么这将是一个冒险性组织结构,并且很容易失去对战略以及日常作业的控制,阻碍战略的实施与目标的达成。

因此,要真正实现企业信息组织结构的创新,必须要突破上述这种二元论的思维,而集成作为高科技时代解决复杂性问题、有效构造有机整体的创造性思想方法,无疑为组织结构设计思维的创新提供了方向。一般而言,组织结构集成就是运用集成的思想与方法,将不同组织结构按照一定的模式有机地整合起来,在不同组织结构的要素之间形成具有竞争互补特性的协同关系,通过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实现不同组织结构的优化和优势的融合,从而提升集成组织整体效能,促进集成组织的整体结构更好地与组织战略匹配,有效地支持组织战略的实施与执行以及组织目标的达成。“二战”期间,美国利用等级制结构组织(陆军和海军)与任务组结构组织(海军陆战队)的协同作战获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表明,[34]面对当前日益复杂和变幻莫测的环境与挑战,企业信息组织也应该通过组织结构的集成,实现一种非等级的、自组织的结构组织与正规等级结构组织的协同工作,从而尽可能地既提高其效率又增强其机动灵活性。

一般而言,组织结构规定着在既定战略框架内组织要做的工作以及完成这些工作的方式,内含着组织的汇报关系、工作程序、控制结构、授权和决策过程(Hitt,2003)。[35]因此,根据组织结构理论,企业信息组织结构的集成主要应该包括协调机制、运行方式、决策模式以及工作结构等几个方面,其框架简要描述如图6.8所示。

图6.8 企业信息组织结构集成框架

按照该框架,集成化的组织结构应该实现组织成员联系的垂直机制与水平机制的融合,其中垂直机制是一种基于指令的联系方式,一般常见于等级制组织之中,而水平机制是一种基于双向沟通的联系机制,通常它是任务组或团队结构的主要协调机制,两者的集成不仅可以保持组织成员之间关系的稳定,同时还可以促进他们之间关系的协调,增强成员联系的有效性和灵活性。同时,从企业信息组织的运行方面来看,还要实现组织成员的控制与自治的融合,在保证组织行为符合其战略框架的同时,充分调动起成员的积极性,增强组织的活力。另外在决策模式方面,这种集成的结构还要促进中央性决策与分布性决策的有机结合,增强组织决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而且,在组织工作方式方面,通过分工与合作的工作方式融合,促进组织工作结构的优化与重组,在强调专业化效率的同时,增强组织作业的灵活性,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增强组织成员之间的交流、学习与创新能力。

基于上述集成框架,企业信息组织基本结构的概念模型可描述如图6.9所示。

图6.9 企业信息组织集成结构模型

在本模型中,企业信息组织总体上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统一在企业信息主管(CIO)的领导之下战略发展中心、研究开发中心、资源管理中心、应用支持与服务中心组成的正式结构。其中,各个能力中心的成员通过相应的流程,可以为客户提供相应的支持或服务。该部分相对比较稳定,对于企业信息组织的日常工作以及企业需求的常规支持与服务可以由该部分相应的机构来完成。二是统一在企业信息化委员会领导之下的项目组结构,其中信息化委员会的成员一般主要由企业领导人、CIO和企业其他业务机构的相应负责人等构成,而项目组成员则主要来自于企业信息组织中相应的能力中心以及相关的业务机构,他们主要是针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比较综合的、特殊的、复杂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持与服务。

显然,由CIO领导的企业信息组织的正式结构不仅促进了企业信息组织的稳定,同时通过其能力中心结构促进了企业信息组织核心能力的培育以及业务流程的优化与整合,而且在这种相对比较稳定的结构下也促进了企业信息组织常规活动效率的提高。而项目组则是企业信息组织根据企业相对特殊的需求而采用的一种机动性结构,一般来讲这些项目组通常是围绕着组织远景项目组松散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项目组网络,通过水平协调机制不仅增进了各个项目组成员以及不同项目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促进了创新,而且将项目组统一在信息化委员会领导之下,不仅可以避免不可控状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项目运作的有效性。因此,在这种集成结构模式下,企业信息组织可以充分发挥两种结构的优势和特点,更加灵活、有效地针对企业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持与服务。

6.5 本章小结

本章以企业信息组织的界定为基础,通过对企业信息组织构建过程中的集成思维的分析,探讨了企业信息组织集成的基本内涵、基本模式以及企业信息组织集成的基本框架,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

(1)组织以及企业信息组织的界定。

(2)企业信息组织构建的集成思维分析,即基于信息技术功能集成、基于职能集成、基于信息功能集成的信息组织构建思维。

(3)企业信息组织集成的基本内涵。

(4)以人为核心的企业信息组织集成模式。

(5)企业信息组织集成的基本框架,即能力集成框架、活动集成框架以及结构集成框架。

【注释】

[1]Bernard H.Boar,Constructing blueprints for enterprise IT architectures,John Wiley &Sons,Inc.,New York,NY,1998

[2]西蒙著.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

[3]V.Presthus,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June,1958,p58

[4]钟守真等著.信息资源管理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81

[5]AlBanna,S.J.and J.Osterhaus,“Meeting the Software Challenge”,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1998,Winter.p11

[6]Rockart,M J Earl and J W Ross,Eight Imperatives for the New IT Organization,Sloan Management Review volume 38,Fall,1996

[7]Donald Marchand H Davenport and Tim Dickson,Master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1999,12,p16-19

[8]霍国庆编著.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科学出版社,2001.188

[9]霍国庆编著.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科学出版社,2001.191

[10]马费成等著.信息资源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240

[11]Rotes Y,Boon J A,Information Manager—An Exploration Study,South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1992(3),137-145

[12]裴中阳.集团公司运作机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13]霍国庆,杨英.我国大中型企业的信息结构重组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1 (4):33~36

[14]Prahald C Kand Hamel,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p79-91

[15]Jeremy Klein Analysing clusters of skills in R&D-core competencies,metaphors,visualization,and the role of IT.R&D Management,January 1998,vol.28,no.1,p37-42(6)

[16]Carol Ross et al,The IT Organization of the 21st Century:Moving to a Process-Based Orientation,CISR working paper N306,1999,7

[17]Marchand D,William J,Kettinger,Information Orientation:People Technology and the Bottom Line,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0

[18]Richard Thomas Conducting An IT Organization Health Check,2002Gartner,Inc.1 November 2002

[19]J Sampler,Core Incompetences,Sloan WP No.4429,2002,10

[20]Sinan A and Peter W,IT Assets,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Asset and Capability Specific Complementarities,CISR working paper No.343

[21]Prescott,E C &Visscher,,Organization Capital,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0vol.88(3),p446-461

[22]Coleman,J.S..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Capital.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8.94:95-120

[23]布鲁金著.第三资源:智力资本及其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4]F J.Mata;W L.Fuerst;J B.Barney,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A Resource-Based Analysis,MIS Quarterly,December 1995,Vol.19,No.4,487-505

[25]Ravichandran et al,Stragetic Im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A Competence-Based Model,Proceedings of America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2000

[26]Sinan A and Peter W,IT Assets,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Asset and Capability Specific Complementarities,CISR working paper 2004 No.343

[27]Boar,Redesigning the IT organization for the information age: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1998 15(3),Summer,p23-30

[28]杨浩,戴月明.企业核心专长论——战略重塑的全新方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43~79

[29]Sambamurthy the Governance and Structure of the IT Organization.ISRC Notes-January 2000

[30][丹麦]尼古莱·福斯等编.李东红译.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135~154

[31]Ghoshal and Bartlett The Individualized Corporation.New York NY:Hoper Collins,1997

[32]T Dvenport and J Short,The New Industrial Engineering,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Process Redesign.Sloan Management Review,summer 1990,p32-41

[33]Phillip J.Windley Modular IT Organization in Utah State Government,2002.www.das.state.ut.us/cc/Mar2002

[34]案例的详细描述请参阅Ikujiro Nonaka etc.,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1995

[35]Hitt M A et al.,Strategic Management: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Mason OH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ing,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