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信息管理集成:企业信息资源的界定与作用

企业信息管理集成:企业信息资源的界定与作用

时间:2024-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企业信息资源集成4.1企业信息资源的一般界定4.1.1信息的概念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和谈论信息随处可见,计算机被认为是关于信息的技术,生物体的结构由DNA信息编码来决定,企业、政府投入可观的资金去获取信息……因此,从“反映说”的解释基点出发来理解信息是可取的。4.1.2信息资源随着斯蒂格勒1961年在《信息经济学》一文中对信息在经济行为(或活动)中作用机理的研究,以及马克卢普(F.M

企业信息管理集成:企业信息资源的界定与作用

4 企业信息资源集成

4.1 企业信息资源的一般界定

4.1.1 信息的概念

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和谈论信息随处可见,计算机被认为是关于信息的技术,生物体的结构由DNA信息编码来决定,企业、政府投入可观的资金去获取信息……显然,对信息概念的理解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虽然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解释,然而在理解和使用上依然存在不少的“混乱”,迄今为止人类对信息究竟是什么依然未达成一致,这表明不论是在理论研究中还是在实践运用中,信息这一概念有其特有的复杂性。信息社会的发展迫使人们必须清晰地认识信息,因此对信息的界定是不可避免的基本问题。

目前关于信息的种种不同定义已约有百种以上,但按照作者的理解,这些解释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一些类别:

(1)功能说。这类定义主要是从信息的作用或功能角度来界定信息,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如哈特莱(L.V.R.Hartley,1928)将信息理解为选择通讯符号的方式;[1]申农(C.E.Sha-noon,1948)认为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2]法裔美国科学家布里渊(Brillouin,1956)则指出信息是负熵,信息是有序程度的度量,[3]信息是组织程度的度量;英国信息学家布鲁克斯(B.C.Brooks)认为信息是使人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知识。[4]虽然这类定义都运用了相应的公式来界定信息,但其对信息的解释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一是仅用事物功能是不能准确地界定事物本身的,而且若依此解释,对于信息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将会更加“混乱”;二是该类定义只是从量上对信息进行了定义,没有涉及信息的内容,而且用信息量的测度公式来描述信息本身是不恰当的,毕竟测度工具与测度对象是有区别的。

(2)内容说。这类定义主要是从信息内容的角度来界定信息,其代表性的定义有: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Wiener,1948)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互相交换的内容的名称;美国学者巴克兰德(M.Buckland,1991)认为,[5]信息可以定义为事物(Thing)或记录(Record),只要环境条件允许,任何事物都可以是信息;而另一位美国学者萨克利夫(J.Tague-Sutcliff,1995)则指出,信息是人和人所产生的记录跨越时空与其他人所交换的内容。[6]显然,这些定义关于信息内容的解释都附加了相应的限制条件,由于过分强调相对性或主观性,使得这种定义无法推及更广泛的解释和运用。另外,这些关于信息内容的界定过于宽泛,不利于很清晰地确定信息内容的边界。

(3)差异说。这类定义主要从信息的意义角度来描述信息,强调信息的意义存在于差异之中。其代表性的解释有:如意大利学者朗高(G.Longo,1975)认为,信息是反映事物的形成、关系和差异的东西,它包含在事物的差异之中,而不在事物本身;[7]阿罗(1977)认为信息是根据条件概率原则有效改变概率的任何观察结果,这里,信息被描述成事前概率与事后概率之差;[8]我国学者黄学忠(1985)认为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最新反映;[9]我国权威工具书《辞源》对信息的解释是,信息就是收信者事先所不知道的报道;而我国学者冯秉铨认为信息就是差异,并用一个形象的发声例子来解释该观点。诚然,有差异就有信息,但无差异就没有信息是不确切的。

(4)关系说。这类定义主要是通过信息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界定来描述信息。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维纳(1948)的名言“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常常被人们引为信息的定义;美国学者史密斯(A.N.Smith)、梅德利(D.B.Medley,1987)认为,信息是数据处理的最终产品,并用有名的金字塔模型来描述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关系;美国另一位学者霍顿(F.W.Jr.Horton,1988)[10]则用一个事实的生命周期来解释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关系,他认为原始数据与新生事物相关,对原始数据的评价产生了信息,成熟的信息构成了知识。加拿大学者桑盖特(W.Thorngate,1995)认为,信息很难定义,但可以说明的是,信息是外在的,是不依附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知识则不然,它是人类大脑的产物,信息不是知识。[11]而国际信息及系统研究会(IIIS)主席克劳斯(N.Callaos,2002)则认为,数据和信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数据是信息的客观面,而信息是数据的主观面。[12]虽然与相关概念的比较有助于更清晰地理解信息,但这种关系的描述和概念上的区别显然是不足以用来描述信息概念本身的。

(5)反映说。这类定义是以信息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基点来解释信息的,其核心是强调信息的客观性。如我国学者乌家培在波普尔(K.Popper)的三世界理论基础上,对信息进行了界定,物质世界的信息反映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的方式,精神世界的信息反映人类感受到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处于意识、思维状态,而客观知识世界的信息反映人类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而学者钟义信(1988)则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13]这类关于信息的定义的确比较宽泛,但如果能够解决好信息定义在本体论认识论层次上的关系,此类界定将有益于信息概念的理解和使用。

通过上述对各种信息定义的分类、比较和分析,作者认为,既然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那么信息应该是与物质和能量相并列的基本哲学范畴的概念。因此,从“反映说”的解释基点出发来理解信息是可取的。同时,作为与物质、能量同一层次的信息的定义,作者赞同孟广均(1998)的观点,即应该采用钟义信的定义: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因为该定义是一个基本哲学范畴的概念,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和涵盖力,并且在该定义下可以推导出比较完整和准确的信息概念体系,从而使得信息的概念得以统一并能够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4.1.2 信息资源

随着斯蒂格勒(G.Stigler)1961年在《信息经济学》一文中对信息在经济行为(或活动)中作用机理的研究,以及马克卢普(F.Machlop,1962)、波拉特(M.Porat,1977)等学者关于信息经济的规模和结构的宏观研究,信息的经济意义已逐渐被人们认识。现在,信息已经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资源。然而,国内外对信息资源内涵的认识尚未达成共识。信息资源是由信息与资源两个概念整合而衍生的一个新的概念。结合前述关于信息的解释,这里从资源的角度来解析信息资源的内涵。

关于资源的理解,人类的认识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静态到动态、从浅层到深层的认识过程,但是关于资源概念的描述却主要是围绕自然(天然)资源来展开的。例如,《辞源》对资源的解释是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经济科学学科辞典》的描述是,资源通常是指自然界存在的物质、动力的天然来源。胡兆量(1987)在《经济地理学导论》中指出,自然资源是自然条件中可利用的部分,是在当前生产力水平和研究水平下,为了满足人类对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可以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郑文艺(1995)认为,资源是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只有当自然界物质被人类用到生产活动中时才能称之为资源。[14]虽然上述描述主要是针对自然或物质资源,但从其解释来看,关于资源的界定,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重视的:

(1)资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可利用性,也就是说它对于人类而言是有价值的。

(2)资源一定是一种客观存在,否则其价值的体现无疑是缘木求鱼。

(3)资源的范围和数量是动态,是由当前生产力和研究水平决定的。

(4)资源是与人类需求相关的,同时,资源的获取以及其价值的体现是离不开人的参与的。有鉴于此,作者认为资源是在一定生产力和研究水平下,在人类参与下获取的能够满足人类社会活动需要的、可利用的客观存在。

显然,据此理解资源,则前述本体论意义上的信息不是资源,对人类有意义的信息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即人类所感知和表述的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因此,信息资源主要是指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它是经过人类认知和创造过程的可供利用的信息的集合,其内涵包括:

(1)信息资源是通过人类参与而获取的信息,人类在信息资源形成过程中的劳动是其可利用性的表征。

(2)信息资源只是信息的一部分,是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信息。

(3)信息资源是可利用的信息,是在当前生产力和研究水平下人类开发和组织的信息的集合。按照埃里奥特(G.Elliott)和斯塔金(S.Starkings,1998)的理解,信息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5]

(1)用户需求的相关性(Relevant)。

(2)准确性(Accurate)和事实性(Factual)。

(3)完整性(Complete)。

(4)在合适的时间传递给合适的人的及时性(Timely)。

(5)可靠性(Reliable)。

(6)可利用性(Useful)。

(7)时间的连续性(Consistent)。

(8)用户的可理解性(Understandable)。

(9)传递的便携性(Portable)。

目前,关于信息资源的理解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信息资源仅指信息本身,而“广义”的理解则包含信息本身及与其相关的信息设施、信息技术、信息人员等方面的内容。从本书的研究角度出发,为探讨的方便,作者取其“狭义”的理解。另外,由于本书是针对“有意义的信息”来展开的,因而在很多地方将不加区别地使用“信息”和“信息资源”这两个概念。

4.1.3 企业信息资源

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张宽海,2000)。[16]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要素越来越重要,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越来越大,据统计,在经济发达国家,该项贡献率普遍高于50%。[17]信息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素之一,是与物质、能量并列的重要资源。

一般而言,企业信息是企业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企业信息资源则是经过企业行为主体认知和创造过程的可利用的企业信息的集合,它反映了企业运动的状态和方式。通常我们论及的企业信息从实质上来讲,实际上就是指的企业信息资源,因为只有对企业行为主体有意义的信息对企业才有价值。

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基本组织单元,不同于其他的组织形式,它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驱动力,为实现一定的效益目标,按照一定的构成组织生产要素而形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企业信息资源的内涵应该是信息资源内涵在企业组织上的体现,它不仅要反映企业利益共同体的特征与要求,还要反映企业满足社会需求,适应市场环境的实际。虽然众多的案例研究和评论已经表明企业已越来越关注信息在企业的成功和发展中的潜能(Owens,et al,1996),而且将信息作为企业的重要财富和资源的描述也比比皆是。然而,由于这些对信息资源的理解忽视了企业这一特定组织形式的特征和要求,实质上并没有给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运用带来实际的指导作用,它们并没有很好地促进信息资源的潜能在企业组织中的有效发挥(Kirk,1999),[18]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对企业信息资源内涵及其价值作用的理解不完整。这种理解上的不完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信息在企业中的定位问题方面,对企业信息的“位置”与“功能”的界定不匹配,如“信息是企业生产力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要素”,虽然从生产要素角度对信息在企业中的内涵作出了界定,但只给了一个没有功能的空位置,这使得对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无从下手。二是关于企业信息的功能与作用的界定不完全,这主要体现在对企业信息价值的界定往往只集中在其作用的一个或几个层面,如“企业信息的本质在于除减企业营运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郑英隆,2000)”。[19]由于缺乏结合企业实际对企业信息价值作用的完整认识,使得企业信息资源的潜能不能得以有效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信息的作用效能。

因此,关于对企业信息资源的理解应结合企业这一特定组织形式的特征和要求,从以下几个层面予以认识:

(1)企业信息资源是企业存在与运转的基础资源。企业是将各种生产要素组织起来,并将它们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转化成相应产品(或服务)的一种组织系统。哲学上把世界看成是各种事物相互联系的总的体系,而联系则是存在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而,企业也是其各种组成成分相互联系的体系,正是通过其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企业才得以存在,其生产经营活动才能够得以开展,其效益目标才能够得以实现。另外,信息反映了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方式,而每一个事物的运动状态只有通过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才能够得到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就是联系,信息内容就是联系内容,信息形式就是联系形式。任何一个系统都会有其相应的联系模式,而它是由信息联系的信息沟通和交换来维持的,信息联系对于一个系统的确定和存在起着十分重要的和关键的作用,这种作用“恰恰就是一种组织功能”(邬焜,2002)。[20]由此可见,企业的存在和运转离不开信息。

(2)企业信息资源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资源。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基本单元,它是在符合社会需求中获取经济效益的,企业只有不断地同其外部环境进行交换,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适应社会的需要。企业的这种社会性质与其外部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它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不得不面对种种不确定性。企业要减除运营过程中的种种不确定性,降低经营风险,就必须要认识和利用信息,因为“信息作为对模式的理解力……它具有自身的力量”(Kirk,1999),而这种力量就是信息具有减除不确定性的潜能。另外,信息对于企业组织而言其作用已超出独立生产要素的意义,对企业运行具有导向性的控制作用,通过对一般物的生产要素的监控和调节使企业能够稳定运行并与外界相匹配。显然,要在如此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企业只有有效地充分利用企业信息资源,才能在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交替中进行合理的选择与行动,才能不断地调整企业局部或整体的行为与状态,使得企业与其外部环境保持一种均衡、协调的状态。

(3)企业信息资源是企业创新与构筑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企业作为经济社会中的一种组织,它不仅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环境产生影响。企业存在的价值不仅仅是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企业可以通过制度、产品等方面的创新,激发并创造需求,改变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以及运行的规则,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企业信息作为企业及其环境运行状态与方式的反映,不仅为企业进行创新活动提供了基础和指引,同时也为企业实现创新和构筑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知识的创造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深化,信息的传播潜能也对企业创新的扩散乃至新的观念、新的规则以及新的环境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企业信息不仅反映了企业的运行状态与方式,它还有形成上下文的作用(Kirk,1999)。企业信息自身也是一个积极的因素影响着企业外部环境中的各种元素,而且信息的流动与使用也是构筑社会现实的一股巨大的能量(Braman,1989)。[21]由此可见,企业信息资源是企业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它为企业未来的行动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并且也是企业构筑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正如著名信息管理与战略专家唐纳德·马尔尚(1999)所说,信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这个作用将越来越大地决定企业的成败。

4.2 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基本内涵与框架

4.2.1 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基本内涵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企业环境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企业经营观念的变化,企业的组织形态亦从单纯的封闭、僵化的科层性组织向网络型、学习型等开放的、灵活的多种组织形态及其组合转化,而这种变化和趋势使得企业组织对信息联系的内容、范围、方式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同时,在日益复杂多变的营运环境中,企业为了尽可能地减除不确定性,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柔性,实现经营管理活动的智能化,企业需要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针对特定的要求,提供适当的信息以满足和支持日益复杂与多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活动的需要。另外,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也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大规模定制(MC)、电子商务(EC)、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敏捷制造(AM)、虚拟组织(VO)、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应变管理(CM)、流程再造(BPR)等创新模式的层出不穷,无一不要求将企业内、外信息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来提供灵活、有效的支持。

虽然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范围和层次不断扩大和深化,企业信息资源的确也正日益丰富,然而面对着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信息需求,企业在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却显得有些无所适从,这主要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信息资源的配置不均衡,在某些领域“信息过载”(Information Overload),信息污染情况严重,企业信息需求满足的质量与效益不高,而在另外一些领域,信息需求却得不到足够信息资源的支持。二是在企业的发展与信息化过程中,为了满足不同阶段的特定信息需求,由于缺少统一规划,导致组织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孤岛”,从而不能充分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共享、协同和优势互补,严重影响了信息资源潜能的有效发挥。三是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存在“信息迟钝”问题,对于信息资源作用与意义的认识过多地停留于工作效率、自动化等技术层面,缺少对信息资源更深层次的开发与利用,从而大大影响了其战略价值的发挥。

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为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提供了先进的处理工具,但企业信息资源效能的发挥也更取决于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模式与方法。在如此复杂和多变的信息环境中,面对信息资源领域的“信息过载”、“信息孤岛”、“信息迟钝”等诸多问题,企业必须从新的角度和层次对企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进行变革,而集成作为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方法,无疑为企业信息资源领域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虽然国内外许多学者及机构都对信息资源领域的集成问题进行过探讨和研究,但在信息资源集成内涵的认识上至少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信息资源集成的界定过多地强调信息技术的集成,而忽略了信息资源本身,将信息系统集成、数据集成等技术集成的概念等同于信息资源集成。二是对信息资源集成的作用与目标的理解上,大多是将信息的共享、适当的信息在适当的时间传递给适当的用户等信息资源的使用特性作为集成的目标,这类理解是静态的、不全面的。三是对于集成的理解上,将物理或逻辑上的互联互通以及各种软硬平台的共存认为就是集成,这种认识实际上影响了集成作用的充分发挥。

本质上,企业信息资源集成是指企业主体运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创造性地对企业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优化并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关系)将企业信息资源构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集成体),从而更大程度地提升企业信息资源的整体效能,更加有效地支持企业特定目标实现的动态过程。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终极目的是支持企业目标的实现。由于企业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下目标的变化与调整,企业信息资源集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主体根据企业目标的调整并优化集成的信息资源对象(集成内容)和集成模式,使得各种信息资源对象能够有机融合,通过集成整体的功能倍增或涌现提升信息资源的整体效能。显然,通过信息资源集成这种优化与整合的过程,企业面对的将不再是一个个“信息孤岛”,而是一个具有高效能的信息资源整体;通过这种有目的性的信息资源集成过程,使得企业的信息需求能够得到有效满足,而避免“信息过载”现象的发生;通过信息资源集成的对象范围与层次的不断扩大和深化,企业主体对企业信息资源的价值与潜能的利用与发挥也必将更加深入,更具创造性,从而减除“信息迟钝”现象。

4.2.2 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基本框架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企业以巨大资金投入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了一种时尚和趋势,然而在这些现象背后却是一片混乱,企业信息资源潜能依然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发挥。究其原因,根本上在于企业对信息资源的价值及其作用机制缺乏深入、全面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因此,搞清楚企业信息资源的作用机制是进行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前提和基础。

根据Morgan(1986)[22]、Braman(1989)、Kirk(1999)、胡昌平(2001)等学者关于企业组织形态、信息界定的层级体系、信息在不同组织形态中的作用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结合信息资源生命周期过程和企业运用信息资源的实践情况,企业信息资源的作用机制可简要描述如图4.1。

图4.1 企业信息资源的作用机制

按照企业信息资源的作用机制,结合企业中信息资源的分布、状态和需求,总体上可以从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目标、集成的内容以及集成的规模这三个方面来考虑企业信息资源集成,其基本的框架可以简要用图4.2来描述。

图4.2 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基本框架

集成目标是企业信息资源集成活动的指引。如图4.1所示,企业信息资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作用包括多个方面。企业在信息资源的集成过程中必须根据企业的具体状态和需求确定集成的目标,这样集成才有针对性,企业信息资源的作用与潜能才可以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根据企业信息资源的作用机制,并结合企业与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目标总体上可以确定为三个层次:一是维系与稳定,通过信息资源的集成,企业各个组成部分状态及其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充分的反映,使得企业能够合理地、正确地去组织和维持其正常的状态,保持其稳定,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二是监控与导向,通过信息资源的集成,企业可以有效地监控企业各个部分的运转状况,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地调整相关活动,使得企业能够动态地与环境保持一种平衡,从而提高企业的灵活性。三是竞争与创新,企业通过信息资源的集成,可以积累宝贵的知识创造资源,通过企业主体知识结构的调整、优化,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综合的利用并进行创新,支持企业战略竞争优势的形成,推动企业及其环境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集成对象是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企业的信息资源分布在企业的各个层面,它们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发挥着作用。企业信息资源集成在集成目标的指引下,通过选择、优化相应的集成对象,按照一定的模式将它们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集成的各种信息资源对象之间的作用使得集成体的功能倍增,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各种信息资源对象的潜能,更好地支持企业的各种活动。根据信息资源在企业中的作用形式,结合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目标,对于集成对象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反映企业各组成部分关系以及运动状态的信息联系即信息内容。二是反映企业对其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控和调整的信息控制及流程。三是作为企业创新重要因素的,经过企业提炼、总结出来的高级信息资源即知识。关于这三种信息资源集成对象与其目标之间的关系可以简要用图4.3来概括。

图4.3 信息资源对象的目标作用层次

集成规模反映了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范围与层面。企业的信息资源是分散在企业的各个层面中的,而企业的信息集成活动是要受到技术、资金、人员等基础条件约束的。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及企业的信息资源状态,结合企业的需求,在一定的企业范围与层面上实施集成,这样才能促进企业信息资源集成效益的最优化。总体来讲,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规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确定:一是集成的广度,它反映了集成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如部门内、部门间、企业间等。二是集成的深度,它反映了集成活动所涉及的企业活动的层次,如操作层、管理层、决策层。三是集成的长度,它反映了集成所涉及的企业活动的时间周期。

当然,集成主体是企业信息资源集成活动的重要因素。集成主体根据企业及其环境的状态与变化,确定或调整整个信息资源集成的目标,并在目标的指引下,选择适当的集成对象,使得信息资源能够在适当的规模内按照一定的模式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提升企业信息资源的整体效能,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企业信息资源的潜能,灵活、高效地满足企业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共同进步。

4.3 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基本模式

集成模式是指在集成过程中,集成主体以及集成对象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方式,它不仅反映了集成主体及其对象之间交流组织关系,也反映了集成体实现并发挥其倍增或涌现功能的方式与途径。从信息资源集成的基本框架来看,在信息资源集成过程中,各种集成关系和作用是十分错综复杂的。基于第二章提出的集成模式的分析框架,根据信息资源在企业中的作用形式,下面主要从集成的组织方式这个维度,对信息内容(信息联系)集成、信息控制集成以及知识集成相关模式进行分析,而关于集成行为与集成规模这两个维度的分析可以参照前述的分析结果。

4.3.1 信息内容的集成模式

企业信息内容实质上反映了企业及其环境中相关事物之间的信息联系,而企业信息联系的“组织功能”(邬焜,2002)对企业的存在与确定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通过信息内容的集成,使得分散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个层面的信息联系有机地融合起来,使企业主体能够全面、有效地认识企业各事物及其相互作用与关系,从而更加有效地、合理地组织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保持其正常、稳定的运转。总体来看,企业信息内容的集成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象关联集成。该模式是将分布在企业各个层面中,反映某个(种)相同(类)事物的相关信息内容集成起来,以获得对某个(类)事物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和反映。例如,将与某个(类)产品相关的各个方面、层次的信息内容集成在一起,使得信息用户可以根据需要从多个维度了解该产品的概貌、某些具体的细节等情况。按照Theodoros Evgeniou(2002)的观点,通过对象关联集成,企业信息的可见性(Visibility)大大提高。[23]

(2)逻辑集成。该模式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逻辑关系,将反映相同(同类)或不同事物的信息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集成起来,减除各相关的信息干扰和信息障碍,更加合理地、有效地促进企业中各事物之间信息内容的交流与作用。例如,可以按照企业生产过程的逻辑,将关于原材料、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工艺、工人等事物的相关信息内容集成起来,使得信息用户能够有效地认识生产过程中相关事物之间的信息联系。显然,通过信息内容的逻辑集成,企业可以从多个逻辑维度对相关事物之间的信息联系进行了解,更加合理、有效地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

(3)综合集成。该模式是从各种事物的信息内容中提取相关的内容,根据企业特定的需求将它们重新组织起来,更加有效地、灵活地针对相关应用,反映企业相关事物之间的信息联系。例如,旅行社可以从旅游景点、交通、气候等相关方面提取相应的信息内容,加以优化,重新组织成旅游方案的信息。显然,利用该模式进行信息内容的集成,企业可以更加灵活、有效地利用企业的信息资源。(www.xing528.com)

虽然信息内容可以按照上述三种模式进行集成,但是它们每一种模式都不是孤立的,企业在集成的实践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具体的资源、技术、需求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单独地或综合地利用上述模式进行信息内容的集成。

4.3.2 信息控制的集成模式

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反映企业各事物的信息之间产生着交互影响和作用,通过信息用户这个桥梁,各信息之间形成一定的联系,产生了控制作用,而正是各信息之间的这种影响和作用形成了具有因果关系链的信息控制(流),它对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物流和资金流进行着监控和导向。企业的信息控制集成,就是将企业的各种信息控制(流)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增强信息控制的强度和灵活性,使得企业能够针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有效地监控和调整企业相关的经营管理活动,从而更加灵活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信息控制集成的主要目标和作用在于促使企业的运营能够与变化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保持一种“平衡”(Kirk,1999)。一般而言,企业信息控制的集成有如下几种模式:

(1)串行集成模式。该模式是根据企业某种控制逻辑,将各种信息控制按照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的顺序进行组织,形成信息控制链。其基本形式可用下图4.4表示:

图4.4 信息控制的串行集成

在信息控制的串行集成模式下,信息控制的集成强度可以用相邻的信息间的利用程度来描述,在两项相邻的信息Ci、C(i+1)中,如果Ci的全部内容都被C(i+1)完整利用,则其集成强度最大,即Si(i+1)=1;若两者无利用关系,则Si(i+1)=0;一般情况下,0<Si(i+1)<1。设有长度为n的串行信息控制链C1,…,Cn,其中相邻两项信息控制之间的集成强度分别为S12,…,Si(i+1),…,S(n-1)n,则串联信息控制链的集成强度为:

(2)并行集成模式。该模式是将基于企业各种控制逻辑的信息控制有机地组织起来,使得基于不同的控制逻辑的信息控制能够同时发生作用,或使得某一信息控制能够同时按照不同的控制逻辑发生作用。总体来说,信息控制的并行集成可以分为直接并行集成和间接并行集成,其基本形式可以用图4.5表示。

图4.5 信息控制的并行集成

直接并行集成通过多项信息控制C1…Cn的同时作用形成信息控制C′,而间接并行集成则是通过某一项或几项信息控制同时作用于不同的控制逻辑,产生多项信息控制。

关于并行集成的集成强度可以如下描述:

假设有两项信息控制Ci、NC,如果Ci的全部内容都被NC完整利用,则其集成强度最大,即S(i,NC)=1;若两者无利用关系,则S(i,NC)=0;一般情况下,0<S(i,NC)<1。则n项信息控制的直接并行集成的强度可以表示为:

基于M.M.Kessler(1958)[24]、胡昌平(2001)[25]等学者关于文献耦合、信息的间接耦合测度等方面的研究,关于信息控制的间接并行集成的强度的考察立足于信息控制中的主题单元的计量,其集成强度可描述如下:

假设信息控制C′通过集成后同时作用于信息控制C1和C2,C′被C1和C2利用的主题单元分别构成集合P1和P2,则集合P12=P1∩P2,表示C′中被C1和C2共同利用的主题单元集合,该集合中主题元素的个数表示了C1和C2之间的集成量W。

如果有L个信息控制O1…On集成后同时作用于N个控制C1…Cn,则C1…Cn之间的集成量可表示如下:

式中wi为N个信息控制C1…Cn共同利用第i个信息控制Oi的主题单元数。

假设信息控制C1…Cn的主题单元数分别为M1,M2,…,Mn,则它们的集成强度为:

(3)反馈集成模式。该模式是根据反馈的基本原理,根据企业控制逻辑的要求,将某一信息控制与产生该控制的原有信息控制基础在适当位置有机地组织起来,使得该信息控制能够有效地作用于原有的控制基础,调整和优化整个信息控制内容及结构,从而使得企业的控制逻辑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反馈集成模式是串行集成模式的一种特殊情况,其基本形式可用图4.6来表示:

图4.6 信息控制的反馈集成

关于反馈集成模式的集成强度的测度与串行集成类似,其计算公式相同。

在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由于控制活动及其逻辑涉及企业活动的多个层面,因而,信息控制集成的这三种模式一般总是同时存在的,通过它们的有效配合,企业的控制活动才能够有效地开展,从而更加灵敏地针对环境的变化,调整、优化企业的各项活动,以适应环境变化,更及时地、准确地满足需求的变化。

4.3.3 知识的集成模式

企业知识是企业信息资源的高级表现形式,它是序化的信息资源,是在企业信息资源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加工和提炼而形成的纯度较高的产品。企业知识是企业创造活动的基础,而“创造”是企业主体利用信息资源的最高形式(胡昌平,2001)。[26]企业通过知识集成将分散在企业各个层面的、不同形式的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所集成的知识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企业知识的共享、应用和创新,提升企业知识的整体效能,从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推动企业的发展。

根据Nonaka.I(1991)提出的关于知识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二维框架[27]以及波拉尼(Polanyi,1966)关于知识类型——隐含知识和明晰知识——的划分,[28]按照企业知识的创造层次以及两类知识的相互作用形式,可以将企业知识集成分为四种模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简要描述为图4.7。

图4.7 企业知识集成的四种模式

(1)隐含知识集成。该模式将分布在企业员工个人头脑中的思维和经验有机地组织起来,通过企业员工之间隐含知识的转移和共享,以及隐含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创造出更加完善的隐含知识。企业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隐含知识的集成。

(2)隐含知识与明晰知识集成。该模式是将员工头脑中的经验和诀窍总结出来,利用正式的、系统化的方式对它们进行组织或表述,使得分散的隐含知识能有机地整合成为明晰知识,使得隐含知识能够有效地扩散到企业的每个员工,从而促使知识转化为有价值的企业资产,更加充分地发挥知识的潜能。

(3)明晰知识集成。该模式将分布在企业各个层面的、不同的明晰知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创造出新的知识,促进企业知识体系的更加完善。例如企业可以根据需要,从已经汇编整理出的关于产品、生产过程、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中寻找到有价值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知识,从而成功地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从而获得市场竞争的优势。

(4)明晰知识与隐含知识集成。该模式是将明晰知识纳入隐含知识的过程。通过将企业中存在的各种明晰知识与员工个人隐含知识的有机组织,使得明晰知识能够以经验、诀窍共享或思维模式的形式转化为员工个人的隐含知识基础,极大地丰富个人的经验,并优化员工个人固有的思维模式或知识结构,从而更加有效地支持、促进个人的创新活动。

4.4 本章小结

本章以企业信息资源的界定为出发点,探讨了企业信息资源的作用机制、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基本内涵以及基本框架、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基本模式,具体内容包括:

(1)信息、信息资源以及企业信息资源的内涵与内容层次的界定。

(2)企业信息资源的作用机制以及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基本内涵。

(3)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基本框架,即集成目标、集成对象以及集成规模。

(4)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基本模式,即信息内容集成的基本模式、信息控制集成的基本模式以及知识集成的基本模式。

【注释】

[1]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

[2]Shanoon C E.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1948

[3]Nathan Intrator,Information Theory and Visual Plasticity.Nov,1999,www.physics.brown.edu/physics/userpages/faculty/Nathan_Intrator/papers/arb99in.ps.gz

[4]胡昌平.论情报测度研究中的若干基本问题.情报杂志,1986(3)

[5]Buckland.M Information as thing,Journal of American Socie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1991,42(5):351-360

[6]Tague-Sutcliff,Measuring Information:An Information Services Perspective,San diego:Academic Press.1995

[7]孟广均,沈英等.信息资源管理导论.科学出版社,1998.4~5

[8]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有限理性说.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9]黄学忠.经济信息与管理.人民出版社,1985.1~30

[10]Martin W.John,The Information Society,Lodon:Aslib,Information House,1988

[11]Stone M B,Information:A plea for Clarity of Meaning,International Forum on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1995,20(3):3-8

[12]http://www.iiisci.org/Journal/SCI/RelPublications.asp

[13]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

[14]郑文艺等.资源与我们.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10~30

[15]Elliot G,Starkings S.Busi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Systems,Theory,and Practice.Lodon:Longman,1998

[16]张宽海.信息经济理论与案例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63

[17]http://www.oecd.org/document/21/0,2340,en_2825_495649_166834

[18]Kirk,J.“Information in organisations:directions for information management”,Information Research,1999,4(3)

[19]郑英隆.现代企业的信息经济性分析.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38~39

[20]邬焜.信息认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3~35

[21]Braman,S.“Defining information:an approach for policymakers”,Telecommunication Policy,1989.13,p233-242

[22]Morgan.G.Images of Organization,Newbury Park CA:Sage Publication.,1986

[23]Theodoros Evgeniou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Information Strategies for A-daptive Enterprises,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2

[24]罗式胜等.文献计量学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125~128

[25]胡昌平.信息管理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0~45,30~35

[26]胡昌平.信息管理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0~45,30~35

[27]Nonaka.I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v-Dec.1991,96-104

[28]Polanyi,M,The Tacit Dimension.London:Routledge &Kegan Paul,196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