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管理集成论:科学技术变革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信息管理集成论:科学技术变革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时间:2024-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绪 论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正如“数字经济之父”唐·泰普斯科特所言,“信息与信息技术是这场变革的主导力量”。1.2.1系统科学与集成系统科学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是集成理论的思想基础。他认为,将三论统一起来,有助于解决当代的各种复杂问题。

信息管理集成论:科学技术变革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正如“数字经济之父”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所言,“信息与信息技术是这场变革的主导力量”。[1]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等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体系的蓬勃兴起,更从根本上动摇了经济发展的基础,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一起,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马费成,2001)。[2]

1954年,美国通用公司采用计算机计算工资揭开了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运用的序幕。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次、方面,企业信息化的程度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不仅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素和重要手段,信息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提供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来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瑞士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的著名信息管理与战略专家唐纳德·马尔尚(1999)认为,信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这个作用将越来越决定企业的成败。[3]因此,科学、有效地管理并利用信息资源是企业在新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进程的日益深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企业环境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当今日益复杂多变的营运环境中,为了尽可能地减除不确定性、降低经营风险,企业的信息需求与信息活动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而且为了提高企业的柔性,实现经营管理活动的智能化,企业需要具有柔性的“企业神经系统”,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针对特定的要求,提供适当的信息;同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规模定制(MC)、电子商务(EC)、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敏捷制造(AM)、虚拟组织(VO)、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应变管理(CM)、流程再造(BPR)等创新模式的层出不穷,要求将企业内、外信息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来提供灵活、有效的支持;另外,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范围和层次不断扩大和深化,企业中产生了大量的信息,一方面在某些领域“信息成灾”,信息污染情况严重;而另一方面,组织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孤岛”,从而不能充分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协同和优势互补,严重影响了信息资源潜能的有效发挥。

科技与管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两大车轮,科技的进步与管理的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为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了先进的处理方法与工具,但其应用的效果取决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与方法。[4]因此,面对时代的挑战和要求,从新的角度和层次对信息资源管理模式进行探索,以形成一套适应新的时代背景与要求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与方法,已成为管理理论工作者应该面对的急迫课题。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指出,综合集成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强调创造性的融合以及集成整体所产生的功能倍增性和适应进化性,集成无疑为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本人选择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研究课题作为博士学位论文进行研究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希冀针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在信息时代所面临的问题,从集成的角度对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与方法进行一种系统性的探索,为促进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在信息时代,对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不仅促进了对集成思想更进一步的理解,拓展了集成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推动了集成理论与方法的进一步完善;而且,通过集成思想在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具体运用,丰富并拓展了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与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方向。同时,也为企业对信息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开发与应用,更加充分地发挥信息资源的潜能,有效地解决企业信息管理中出现的日益复杂化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本书不仅是符合时代潮流的选择,同时也是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创新的重要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关于集成以及信息集成的问题,国内外众多学者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并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集成现象以及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下面主要从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制造技术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等四个方面来分析相关的研究现状。

1.2.1 系统科学与集成

系统科学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是集成理论的思想基础。集成作为解决系统复杂性问题的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手段受到系统科学家的广泛重视。在20世纪40年代,贝塔朗菲(L.Y.Bertalanffy)的《一般系统论》、申农(Shannon,1948)的《通信的数学理论》和维纳(Weiner,1948)的《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的提出,标志着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形成,它们构成了系统科学的基础。瑞典系统科学家萨缪尔森(Samuelson)通过对上述三个领域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三论统一的“心图”模型。他认为,将三论统一起来,有助于解决当代的各种复杂问题。而到20世纪70年代,由普里高津(Prigogine)、哈肯(Haken)和艾根(Eigen)等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论和突变论则极大地拓展了系统科学的研究,他们断言“复杂性是物质世界自组织运动的产物”,坚持以自组织为基本概念揭示复杂性的本质和来源。艾根通过超循环这种自组织机制解释生物复杂性的产生,并基于超循环揭示了系统演化的原理。哈肯则利用序参量的概念,提出了支配各类系统中自组织现象的一般原理,即伺服原理和最大信息熵原理。普里高津及其合作者们以耗散结构为基础,论证了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物理系统由于出现耗散结构而产生“最低限度的复杂性”为后来进化出生物和社会复杂性提供了物理学前提。正是他们主张“结束现实世界简单性”,使得人们认识到复杂性是普遍存在的。[5]80年代末以来,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盖尔曼(M.Gell-Man)等人发起而形成的圣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e,SFI),汇集了大批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专门研究复杂系统的组织、行为等特性,其目标是建立能够处理一切复杂性的一元化理论。虽然对其目标的存在性还存在争论,但他们的研究成绩斐然(复杂适应性系统、人工生命等),这些深化了对复杂性和复杂性科学的理解,同时表明,融合各种知识和方法将对解决复杂性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

在国内,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于复杂性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有了关注,并于1978年、1987年、1989年分别提出了巨系统、复杂巨系统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80年代前半期,钱学森对普里高津、哈肯、艾根等人的理论寄予厚望,相信有了巨系统、自组织等概念,把已有的系统理论融会贯通,综合起来,建立统一的理论框架,就可以有效地描述和处理各种巨系统问题。但实践表明,这个估计太乐观了(苗东升,1998)。[6]在90年代初,钱学森提出:处理开放的复杂系统的唯一有效方法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7]这奠定了集成的思想和方法基础。同时,对于综合集成的实施,他倡导了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体系。于景元(1993)认为,综合集成方法是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实践论的具体化。[8]王寿云(1994)则利用综合研讨体系的方法,对系统分析的综合集成进行了探讨。[9]刘晓强(1997)在其《集成论初探》一文中提出了集成论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向以及相关问题。成思危教授(1999)则从复杂科学管理角度对集成技术进行了探讨。[10]李必强教授、海峰等(1999,2000,2001)对集成论的基本范畴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集成论的五要素观。[11]诚然,面对企业这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科学及其发展为研究企业及其相关问题提供了先进的思想和方法。而将集成的问题作为现代系统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还存在很多新的领域需要进一步探索。系统科学领域中关于集成问题的研究成果不仅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方法的基础和指导,同时也为更进一步对集成现象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2.2 管理科学与集成

在管理领域,集成思想的体现最早可以追溯到“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Barnard)。1938年,他在《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能》中指出,“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务,是在一个正式的组织内努力经营和维护好一个协作社会系统”,在此,他特别强调系统的协作思想,并将社会系统看做是两个或更多人的观念、力量、要求和思想的协作,认为相互作用是导致协作系统形成的根本原因。而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英国塔维斯托克学院的特里斯特(E.L.Trist)则从技术系统的角度指出,管理的效果不仅依赖于社会系统,而且还受所处的技术环境的影响,因此他提出要解决管理问题,社会系统与技术系统必须协调。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1912)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创新包括两个方面: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他提出了在技术创新中技术与管理整合的思想;70年代中期以后,迪隆(Dillon)、多西(Dosi)、厄特贝克(Utterback)等人进一步研究了企业组织、决策行为、学习能力、营销以及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指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果的关键在于合理协调上述各种要素的匹配关系,发挥协同作用,[12]至此,集成思想在技术创新管理中逐渐明朗。随着纳尔逊(Nelson)和温特(Winter)的创新进化论的提出,弗里曼(Freeman)等学者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了综合性创新研究,从而促进了创新管理的集成化。而休斯(Hughes)等人则对技术和制度共同进化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都表明集成的思想和方法已在科技管理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推广。80年代初,麦肯锡提出的7-S管理体系,突出地体现了将管理中的策略、结构、技术、人员、共有价值观等因素综合为一个有机的系统,从而充分发挥其整体功效的集成思想。1990年,潘汉尔德(Prahalad)和哈默(Hamel)在《企业的核心能力》一文中对核心能力的定义表明,关于协调和有机整合的学识是核心能力重要部分,这从某种意义上讲,说明了集成将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伯格曼和多兹(Robert A.Burgelman,Yves L.Doz,2001)则在《战略集成的力量》(The Power of Strategic Integration)一文中分析了战略集成的形式,对战略集成的实施进行了探讨。卡明斯(Cummings,1997)在《组织发展与应变管理》中指出:要取得应变的成功,就要妥善地处理企业内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辅以全局的集成方法的支持。而查尔斯·萨为奇(Charles M.Savage,1998)则在《第五代管理》中,对集成的概念从组织与管理的哲学高度进行了精辟的剖析,展示了未来知识型企业集成组织管理模式的基本思想。德鲁克(Drucker,1998)在《新型组织的来临》一文中,将未来组织喻为一个交响乐队,突出强调组织管理的集成性,强调集成组织内各要素(子系统)的自律性、责任感和自组织性。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终身教授和美国工程院院士李天和博士(2000)在《设计集成管理系统》一文中,探讨了集成管理系统的设计问题,强调将行之有效的方法组合在一起以适应特殊环境的重要性。

在国内,自从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提出综合集成是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有效方法的论断以来,众多的学者在管理领域中对集成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华宏鸣教授(1997)指出,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是现代化集成,并探讨了实现现代化集成的技术手段、管理手段、基本组织形式等问题。李宝山教授(1997,1998)系统地对集成管理的概念、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陈荣秋、马士华教授(1996)对多级生产计划与控制集成进行了研究,将产品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车间作业计划有机地集成在一起。李必强教授(1999)系统地探讨了制造系统管理集成的理念、基本原理、理论框架等问题。龚建桥等(1996)则从科技企业研发角度提出了集成管理的模式。傅家骥教授(1998)从技术创新角度提出了合作创新的各种模式是资源、功能的互补、互惠的集成思想。刘丽文教授(1998)从生产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制造资源集成的过程。陈国权教授(1998)提出了并行工程实施的闭环集成模型。李必强(1999)、[13]胡树华(2000)、向佐春(1999)、史金平(1999)、胡继灵(1999)、海峰(1999,2000,2001)[14]等人从知识集成、生产过程集成、产品创新、价值工程、组织集成等不同角度探讨了管理集成的内涵、机理、理论框架等。管理领域中集成思想的火花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同时,管理集成理论与方法体系的逐步形成也为本研究提出了直接的理论基础。

1.2.3 制造技术与集成

企业制造系统中存在着广泛的集成现象,而集成思想的真正体现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1973年,约瑟夫·哈林顿(Joseph Harrington)(1973,1979)博士在“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一书中,从“自动化孤岛”(计算机子系统)集成的角度首次提出了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的概念,通过将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看做是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加工处理的过程,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与系统技术,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机地集成起来,以提高企业制造系统的柔性和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CIMS实质上就是以集成的思想和方法,通过信息技术、生产制造技术、现代生产管理技术等各种相关技术,将企业生产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管理及其信息与物流有机集成并优化运行的复杂系统。CIM概念的提出揭开了大规模研究并运用集成思想的序幕。从80年代初开始,德国日本、美国以及欧共体等对CIM进行了研究,认为CIM是以集成思想为核心的组织现代化生产的一种哲理和指导思想,CIMS是其实现的方式,并就CIMS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多种企业集成参考体系结构,以支持系统的分析和建模,如:欧共体ESPRIT计划中的CIM-OSA;德国A.W.Scheer教授提出的ARIS;美国Purdue大学的PERA等。而在1991年,在里海(Legigh)大学亚科卡学院的一份题为《21世纪美国制造业的战略:一个工业主导的观点》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敏捷制造和虚拟企业的概念,这表明集成将在更广泛的企业范围实现;1992年,德国的沃内基(Warneck)和休斯尔(Huseser)在《分型企业:企业文化的一场革命》一书中指出:在企业整体组织中,组成整体的各部分既要受到整体的约束,以适应整体的要求,又具有智能、自组织能力,使其自身运作和整体部分都实现最优;日本则在1992年提出全能制造系统(HMS),等等。这些先进制造系统新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并拓展了集成的思想,强调信息集成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对计算机集成制造思想、方法和体系结构的修正,以适应变化的形式,如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CIMS、基于精益生产的CIMS、以人为中心的CIMS等。而在1985年,由美国国防部提出并发展起来的计算机辅助后勤系统(CALS),实质上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协同设计与制造技术,其核心是通过建立综合系统数据库,形成综合数据环境(IDE),从而实现制造链上的企业集成和信息集成。在国内,高阳、杨燕玲(2001)从管理信息系统、技术信息系统、制造信息系统和质量保证信息系统集成的角度探讨了CIMS中信息集成的问题与框架;[15]而薛华成教授(1993)在《管理信息系统》一书中则提出了一种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战略信息系统实现CAD、CAM、FMS生产控制系统等所产生的信息集成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级结构;而马士华教授等(2000)在《供应链管理》一书中则从广义角度探讨了CIMS系统的集成内容,如系统环境集成、信息集成、应用功能的集成、技术方法的集成、人与组织的集成等;沈延森等(2001)则从CAD\CAPP、PDM以及MRPII(ERP)三大分系统的角度,研究了它们之间的信息共享关系,提出了信息集成与共享的模式。[16]范玉顺教授(2004)则在《企业集成与集成平台技术》一书中从企业集成的角度,对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进化过程中集成技术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虽然这些关于制造技术的研究都涉及信息系统的集成问题,但由于其重点主要集中在制造技术的实现与集成,因此,这些关于信息资源集成的探讨未免有些狭隘。不过,在制造技术集成过程中蕴含的集成思维为本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思想源泉,这些先进制造技术中关于信息集成的许多理念、概念、原理以及企业集成的参考体系更为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2.4 信息资源管理与集成

在信息资源管理领域,集成管理的问题已经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国外,1985年,美国学者霍顿(F.W.Horton)在《信息资源管理》一书中指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集成的概念,它融不同的信息技术和领域为一体,这些技术和领域包括管理信息系统、记录管理、自动数据处理和电子通信网络等。这些领域和职业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是相互隔离和分散的,但它们必定会重新聚合在一起。伍德(C.Wood,1985)则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中几种有效方法的综合,它将一般管理、资源控制、计算机系统管理、图书馆管理以及各种政策和规划方法结合起来使用。[17]而梅德柯(W.O.Maedke)从企业角度认为,IRM是企业中管理各种相互联系的技术群以使信息资源获得最大利用的艺术和科学。[18]史密斯和梅德利(A.N.Smith,D.B.Medley,1987)在“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一书中指出:信息资源管理比管理信息系统复杂得多,它可能被认为是整合所有学科、电子通信和商业过程的一种管理哲学。1988年,马尔尚(D.A.Marchand)和克雷斯莱(J.C.Kresslein)在《信息资源管理与公共管理者》(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Public Administrator)一书中,对组织中“信息孤岛”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必须对信息技术实施集成管理,并提出了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模型(如图1.1所示)。但囿于对集成的认识以及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它是不完全的。

图1.1 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模型

英国学者博蒙特(J.R.Beaumont)和萨瑟兰(E.Sutherland)(1992)提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集合名词,包括所有能够确保信息利用的管理活动,并且对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范围及其依从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描述。[19]而德国学者施特勒特曼(K.A.Stroetmann,1992)则认为组织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内容、信息系统、信息基础结构构成的三位一体结构,并实现了管理过程与信息过程的统一。[20]美国学者霍普宁(Herman P.Hoplin,1992)认为面对技术的变化,在组织中集成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并对集成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21]1996年,英国克兰菲尔德(Cranfiled)大学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沃德(John Ward)和自由信息管理咨询者格里菲斯(Pat Griffiths)在《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一书中提出了一种“信息环境模型”,据此指出实施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是唯一选择,并认为其关键在于确定信息资源的汇聚点。芬兰学者索米(Reima Suomi)研究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八种范式,认为任何单一的管理方式都不足以有效地管理信息资源,并对这些范式的集成进行了探讨,[22]指出了它们的集成点。而汉德森和温克塔拉曼(Henderson,Venkataraman,1993)则从战略角度,提出了战略匹配模型,对信息/通信技术与业务战略的集成进行了探讨;[23]Boar(1994)在《信息技术与业务战略匹配实践》一书中则从信息技术价值实现角度研究了信息技术与企业业务集成的发展过程,并提出了信息技术与业务渐进调配的五阶段模型;而Cortada (1998)在《信息技术实践:公司如何开发数字资源获得价值》中则从信息技术资源的管理角度,根据信息技术与企业业务的互动过程提出了由规划、基金投入和交流构成的信息技术与业务集成的过程模型。美国学者Kirsch与Sambamurthy(2000)从集成实现的角度探讨了信息系统发展过程的集成框架,[24]而另外几位美国学者Nezlek、Jain、Nazareth(1999)则探讨了企业计算机基础结构设计的集成方法,提出了使企业获取和表达信息需求并将之转化为企业计算机基础结构的动态集成模型。[25]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Singh(1997)对企业中新建的信息系统与遗留信息系统(Legacy IS)的集成问题进行了探讨;[26]美国学者Bodgoli(1993)则对DSS、ES的集成进行了研究;[27]而英国学者Stirling、Petty以及Travis(2002)则以ERP为基础,探讨了企业各种信息系统集成的实现方法;[28]而Kumar和Palvia (2001)则对发展全球经理信息系统过程中,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或信息组织与管理的集成问题进行了探讨。[29]

在国内,20世纪90年代以来,诸多学者也对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孟广均等学者(1998)在《信息资源管理导论》一书中指出,信息资源管理一般被认为是一个集成领域,是由多种人类信息活动所整合而成的特殊形式的管理活动。学者符福峘(1995)则认为,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特定的社会信息管理系统。学者卢宏泰(1993)在其著作《国家信息政策》中指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集约化管理,并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的三维框架。他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三种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的集约化,即信息技术的技术管理模式、信息经济的经济管理模式和信息文化的人文管理模式的集约化。学者马费成等(2001)在其《信息资源管理》一书中指出,只有坚持系统论的观点,把各种信息活动要素按一定原则加以配置并组成一个信息系统,信息要素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学者岳剑波(1998)则从学科的角度指出,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相互渗透、作用而形成的综合性交叉学科,认为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研究内容的集成。[30]学者王延飞(2001)等在《更新观念,重构管理》一文中,基于对CALS的分析,指出为了全面实现信息管理,要以集成信息环境为目标。而学者霍忠文(2000)则从信息服务的角度,对信息集成服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较系统地探讨,并提出了信息集成服务体系逻辑结构。[31]学者霍国庆(2001)在《企业战略信息管理》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体制的三位一体的战略信息管理的集成过程,并提出了基于信息集成的战略管理模型。同时他还对信息功能集成、信息系统集成、信息资源集成以及它们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信息资源集成是企业信息集成管理的核心和目标。董福壮和罗伟其(2001)在《信息集成技术及其发展(综述)》一文中从信息集成技术的角度探讨了异构系统的集成问题,并从技术角度提出了信息集成过程模型,而耿建光等(2001)从信息集成过程的管理角度,给出了基于角色和规则的过程控制方法;[32]何全胜等(2001)则在《信息集成若干方法的比较》一文中从信息集成的实现角度,对TSIMMIS、IM等信息集成方法进行了比较和研究;而刘宝坤等人(2001)则对Intranet平台下企业内部信息集成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利用JBDC技术实现MIS与Intranet的集成问题;[33]史亚巍(2001)、杨晓春(2000,2001)等则从虚拟企业的角度探讨了信息集成的实现技术、模式与应用;张成洪(2000)、李斌(2000)等则对Internet环境下的企业信息及信息系统的集成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姚磊(2001)、张志军(2001)等从信息流的角度对企业信息集成的实现问题进行了探讨;而张继焦(2001)则从虚拟企业的角度对企业内外信息流的重组问题进行了探讨。

综上所述,集成和信息资源集成管理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诸多研究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对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问题进行研究将是管理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然而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王伟军、黄杰,2003):[34]

(1)这些研究虽然在信息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认识到集成的重要性,但对集成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大多数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缺乏对集成的内涵、机理、规律等方面的深层次探讨。

(2)对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研究,大多探讨的是某些局部性的集成问题,并且主要偏重于信息技术方面;而且,对集成的强调大多集中在信息本身,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同时,从研究体系来看,大多还处于比较零散的状态,比较系统地探讨信息资源集成管理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

(3)从目前的研究以及取得的成果来看,存在局限性,而且大多研究比较宏观,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对企业的针对性。例如,学者霍国庆所进行的“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研究,强调的是企业的战略信息管理,对企业而言,显然这是不够的。而且,缺乏对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基本机制、模式等基本的深入探讨,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和实现层面,因而不利于指导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实践。

由此可见,对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还处在萌芽阶段,前述相关领域的诸多研究及其成果不仅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和理论支持,同时也为本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从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集成现象来看,集成必将成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与实践创新的重要方向,因此对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不仅是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实践的客观要求。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目标

本书旨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集成的理论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资源管理领域中存在的集成现象和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内涵及其基本规律,初步构建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推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指导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实践,促进企业面临的日益复杂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的有效解决,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与价值,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1.3.2 研究内容

本书以集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探讨为切入点,以企业信息资源集成为核心,围绕着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领域中的集成现象与集成问题展开研究。本书共分十章,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章 绪论。提出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进行综述与评价;提出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集成的理论研究。在分析存在于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中的集成现象的基础上,探讨了集成以及集成管理的基本内涵、特征,以及集成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模式,为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第三章 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以信息资源管理基本理论及其集成观的分析为起点,探讨了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基本内涵与作用,对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总体框架以及集成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经济性。

第四章 企业信息资源集成。本章从界定企业信息资源入手,研究探讨了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基本内涵与框架,并且根据信息资源在企业中的作用形式探讨了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基本模式。

第五章 企业信息战略集成。分析了企业战略与信息战略的基本内涵与关系,探讨了企业信息战略集成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集成运行的基本模式,并对企业战略与信息战略集成规划方式进行了研究探讨。

第六章 企业信息组织集成。基于对企业信息组织的概念及其现状的阐述,分析了企业信息构建中的集成思维,探讨了企业信息组织集成的基本内涵,提出了企业信息组织集成基本模式,并对企业信息组织的基本框架进行了探讨。

第七章 企业信息技术集成。以分析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规律入手,探讨了企业信息技术集成的基本含义、内容及目标,研究了企业信息技术集成的基本框架,以及企业信息技术集成的实施策略等。

第八章 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对企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概念、功能层次及其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的基本机制与模式,并对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的实现策略及其运行评价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第九章 企业集成信息化。从分析企业信息化概念入手,探讨了企业集成信息化的基本含义以及信息流集成与业务流程重组的关系,对企业集成信息化的基本思路及其基本模式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相关的案例分析。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对本书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主要问题。(www.xing528.com)

1.3.3 研究方法

(1)运用系统方法,以系统科学理论、企业战略理论、组织行为理论、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企业集成理论、供应链管理等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采用多学科知识对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2)在研究过程中,运用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做到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相关领域研究思想与方法,构造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3)本书以探讨集成理论与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为起点,运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从信息资源、信息战略、信息组织、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系统等多个方面入手,针对当今企业在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领域中的集成现象和集成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探索和研究,其研究路线如图1.2所示。

图1.2 研究框架

1.4 本章小结

阐明本书的背景、目的与意义,从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制造技术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综述并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书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和方法。

【注释】

[1]唐·泰普斯科特等著.米克斯译.范式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前景.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10

[2]马费成等著.信息资源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3

[3]Donald Marchand,Master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1999,12,p1-50

[4]石双元,张金隆,蔡淑琴.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若干问题.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3)

[5]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15~216

[6]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22~223

[7]钱学森等.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自然杂志,1990(1)

[8]于景元.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及应用.中国软科学,1993(5)

[9]王寿云.系统分析的综合集成.北京,1994.10

[10]成思危.复杂科学与管理,复杂性科学探索,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1~30

[11]海峰、李必强.集成论的基本范畴.中国软科学,2001(1)

[12]张宣三等.资本主义经济管理理论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0~55

[13]李必强等.管理集成探讨.中国管理科学,1999(增)

[14]海峰,李必强.集成论的基本范畴.中国软科学,2001(1)

[15]高阳,杨燕玲.CIMS信息集成与企业信息标准化.计算机系统应用,2001 (10)

[16]沈延森,王冰洋等.CIMS信息集成中的数据完整性及其实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14)

[17]C.Wood.The IRM Perspective.Computer World,July,20,1985

[18]谢阳群.信息资源管理.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3~40

[19]J.R.Beaumont,E.Sutherland,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Ltd.,1992

[20]K.A.Stroetmann,Information Management for Information Service Economic Challenge for the 90’s.,Berlin:Bibliotheks institut,1992p8-23

[21]Herman P.Hoplin,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the 1990’s and beyond:people oriented research methods are changing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Proceedings of the ACM SIGCPR conference on Computer personnel research,p.204-209,April 05-07,1992,Cincinnati,Ohio,United States

[22]Reima Suomi.Eight Paradigm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In Johtaminen Murroksessa-Management in Transition.Editor Suominen,Arto.Publications of Turk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B-1:1996,203-226

[23]Henderson,John C.,Venkataraman,N.,“Strategic alignment:Leverag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ransforming organizations”,IBM Systems Journal,Vol 32,Issue 1(1993)

[24]Sambamurthy and Kirsch,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process,Decision Science,2000(Spring)391-410

[25]Nezlek,Jain,Nazareth,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enterprise computing architectures,[J],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1997(11)

[26]Singh V,Systems integration-coping with legacy systems,[J]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1997(1)

[27]Bidgoli H,Integration of technologies:An ultimate decision making aid,[J],Industrial Management Data Systems,1993(1)

[28]Stirling M,Petty D,Travis I,A methodology for developing integrated information systems based on ERP package,[J],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Journal,2002(5)

[29]Kumar A and Palvia P,Key data management issues in a global 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J],Industrial Management Data Systems,2001(1)

[30]岳剑波.论信息管理学的进化.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3)

[31]霍忠文.信息集成服务论要.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1)

[32]耿建光等.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的过程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2001(12)

[33]刘宝坤,钱旭等.基于Intranet平台的企业内部信息集成方法研究.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01(2)

[34]王伟军,黄杰,李必强.信息管理集成的研究与应用探讨.情报学报,2003 (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