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赶超战略:信息化与制度创新路径

赶超战略:信息化与制度创新路径

时间:2024-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赶超战略的非均衡路径基于上述制约因素,可提炼出比较优势、累积效果、信任、发展极等成功赶超的必备条件,我们认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不可能普遍均匀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赶超战略的可行途径与应有之义具有非均衡性。

赶超战略:信息化与制度创新路径

三、赶超战略的非均衡路径

基于上述制约因素,可提炼出比较优势、累积效果、信任、发展极等成功赶超的必备条件,我们认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不可能普遍均匀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赶超战略的可行途径与应有之义具有非均衡性。

1.赶超的初期只能是建立局部地区国际竞争优势。面对我国城乡与地区经济差距大的二元经济现实,赶超战略必须选择以若干工业基础好信息需求高的大都市群(兼顾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平衡发展需要)作为切入点,使之成为赶超的载体。分析信息时代的经济地理特征不难发现大都市越来越成为经济活力中心,因为信息技术革命与因特网使得距离很远的不同专业生产空间联系更为紧密,也增加了生产的迂回性,进而使经济集聚更显重要。新经济时代容纳现有经济行为的大都市区,会变成越来越大的国际性中心,成为因特网时代全球性城市竞争中的胜利者,而这些城市越来越相互联结,成为集聚块中的节点。这些城市的一些常规性智力劳动可能逃脱邻居效应,给大量投资教育与研究的发展中国家带来承接这些经济行为的机遇。曾经作为常规性生产和服务中心的发达国家其他地区,其主要优势在于能将较低层次的劳动与便宜的土地结合起来,产品靠近市场,在因特网时代将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它们可能会成为新的网上交易平台的后勤服务中心,并成为有利的外商直接投资地;而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非都市区被置于与发展中国家更激烈竞争中,因为因特网使得可以在更多的地方生产全球性品牌,某些类型的制造业与常规性智力活动可以在更远地方管理[7]。我国某些具有潜力的大城市,它们具有高度技能化的技术与管理劳动力,可以与发达国家城市更紧密联系,可能在竞争中取胜,成为全球交易平台与经济活力的中心。我们的信息化战略不是天女散花式的投资,而是有针对性地选择若干个极具潜力的都市区作为赶超战略的发展极,对其持之不懈地进行大量的信息基础建设,同时不断开拓制度创新。因为一个国家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不能满足于对常规制造业与智力活动的转移,必须不断涌现高级的创造性活动。这些创造性活动所根植的文化环境、制度与关系是信息技术所不能代替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困难的制度创新过程,以克服有现有发达经济中心的优势惯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应当参与到国际性城市中心商务区的竞争中去,通过中心商务区的建设,提供世界级商务设施并建构制度创新平台,吸引投资,通过通信网络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更紧密的接触而成为全球经济活力中心,并带动内陆地区发展。

2.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受体来看,不同类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企业信息化建设应根据自身特点,兼顾需要与可能自主选择,呈现非均衡性征。我们认为,随着企业要素禀赋的提升与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必将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高级阶段逐步发展演进。从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长远来看,关键是抓好以电子商务为中心的企业信息化。美国制造业全国协会和专业咨询机构在2001年完成的“电子商务发展五阶段”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由信息化到实现电子商务大体经历五个阶段。第一分阶段为建立企业内部电子化数据库,面向客户、员工和供应商提供单向信息资料。第二阶段是制造商之间电子信息共享与互动。第三阶段是电子交易、买卖和支付等活动全程与电子化手段和互联网整合。第四阶段转型为电子化企业,企业管理和生产过程以及产品服务均建立在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整合的基础上。第五阶段是电子化经济,企业作为一个微观经济单位,通过计算机网络参与市场运营,各环节以网络化形式连接共享数据与服务。企业实施信息化战略应根据发展要求与实际需要选择最优的发展目标与途径。从最终目标来看,要在网络建设不断发展、金融电子化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完成电子商务的平台建设,逐步推广电子商务在广大中小企业的应用,实现信息采集、交换和发布网络化,并逐步实现由网页发布向电子商务专业网站过渡,形成虚拟和现实并举的市场新格局。将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与虚拟的电子商务空间联系起来,能够在国际互联网上开展业务,最终通过网络实现企业与供应商及客户之间的信息交流、生意洽谈及签署订单,把电子商务作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逐步实现国内外采购和分销。

3.非均衡跨越式发展道路中小城镇的战略地位。在非均衡跨越式发展战略中工业化、信息化与城市化三种战略统一为一个整体,为避免农业农村成为市场化发展中的边缘,必须重视小城镇在信息化都市群中的重要地位。小城镇处于联结农村与信息化都市群的中间位置,能够有效缓解农村人口进城压力,也能作为农业产业化与城市工业向郊区迁移的缓冲区,对于扩张城市发展空间、增加农民收入、联通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为了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适应市场需要,各地推行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实现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并以此推进农业内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热点,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必须继续实行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乡镇企业的突破口,使第一、二、三产业紧密地衔接起来,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建设小城镇通过信息网络与大都市群联结起来,形成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小城镇——信息化都市群——世界经济中心的格局。

【注释】

[1]《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www.xing528.com)

[2]课题组:《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调查》,《中国技术贸易市场信息》,2002年第1期,第81页。

[3]KPMG 2000.The Impact of the New Economy on Poor People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Draft Final Report.London,KPMG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12 July.

[4][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81页。

[5]Lorenz,Edward.1992.Trust and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Districts.In M.Storper and A.J.Scott,editors,Pathways to Industrial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London:Routledge.

[6][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7]Edward E.Leamer,Michael Storper 2001,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the Internet Ag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32(4):641-64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