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化与管制的知识难题
经济学分析中,市场治理机制具有知识上的优势,而政府管制将面临知识不足的难题。在哈耶克的论述体系中,市场中任何可以比现存更低价格提供产品的可能都会被发现,而且市场在组织这种知识发现过程的成本极其低廉。单个经济主体只需知道他的效用函数和生产可能性集合,就可以根据商品价格从事经济活动,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拥有的信息比任何一个个体所知道的都多得多。因为价格信息的传递在相当重要的意义上,比整个生产可能性和效用函数系列的信息传输更加便宜得多,所以价格机制是一种高效的信息通信网络[1]。
与自由竞争所具备的优势相比,全面的政府计划面临着信息难题而难以取得成功,其原因在于:纯粹公有制“不可能对经济进行核算”。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而由计划制订者来分配资源,而后者不了解商品和劳务在市场上的交换规律,也不认识较高级别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价格信息问题成了计划者面临着的难题。在市场中,价格是生产方追逐利润极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极大化的动机下达到的,换句话说,只有生产方和需求方利益对立的情况下才有均衡价格的出现。而在全面公有制情况下价格只起会计记录的作用,不起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价格信息的混乱会使得国民经济失去了参考坐标,而经济主体——无论多聪明的行为主体,在失去价格信息时就不可能制订出一个正确的经济计划。
在上世纪20年代关于计划与市场经济进行大争论的时代,大型计算机还没有出现,计划制订、监督与执行过程中主要通过人力来进行。而在计算机与通信网络遍布城乡的当今,政府收集处理传递信息的职能是大大增强了,关于计划与市场优劣争论的理由是否会有所改变,或者换言之,先进方便的信息沟通技术是否会使政府干预经济手段与能力增强而减少政府的“知识难题”?(www.xing528.com)
一些观点认为,巨型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同时求解数万个方程,由专家确定的价格方程式现在可以通过各种参数的输入而得到迅速的求解,计划面临的知识难题将不存在。但反驳的观点则认为,专家的知识也必然不可靠,市场价格知识是基于千千万万个人在对自身成本效用函数认识基础上根据现场知识决策而在互动中形成,情况的变化又将导致价格的演化,而专家知识是根据一种特定模型求解,这种模型不可能随时得到调整因而不会正确反映现实。如果认为计算机的出现能够改变政府的知识难题,那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应该出现政府计划职能扩大的趋势才合乎推论。但现实情况却正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整个世界出现了政府规制放松与经济自由化趋势,这种趋势在信息技术促动下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越来越突出了,因此,所谓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革命改变了政府知识难题的观点是过于天真了。
但是,认为信息通信技术对政府干预模式没有任何影响的看法也是站不住脚的。政府的普遍形式是一种层级制,它建立于一定的信息处理职能上,政府是市场信息的接受者,又是市场信息的传递者与交易治理信息的确认者,通信技术作为一种通用性的信息处理技术,必然对政府干预的形式产生影响。事实上,当今世界通过电子技术处理政务已得到广泛的关注与研究,电子政务将对政府规模与干预形式产生巨大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政府的层级组织形式将会发生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